原子彈扔下45秒後爆炸,投彈的飛機又是如何逃脫的?

冰晶鳳翎


在二戰的最後階段,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放了一枚原子彈,這兩枚原子彈都成功的爆炸,而投放原子彈的飛行員也都幸運的逃脫。根據當時的數據記錄,美國轟炸機從9000米的高空投彈,原子彈降落到距離目標地點上空500多米的時候,爆炸引擎啟動引發核爆炸。而這個過程僅僅只有45秒的時間,因此飛行員想要逃生,就需要在這45秒的時間內躲過爆炸的衝擊波區域。



在原子彈剛剛研發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成熟的導彈技術,因此想要把原子彈投放到日本的國土上,就必須要用轟炸機。杜魯門在高興之餘,也開始考慮投放原子彈對於自己支持率的影響。因為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會產生巨大的衝擊波和輻射,美國一直宣傳人權至上,不能像日本那樣進行自殺式襲擊,假如投放原子彈的飛行員不能夠安全返回的話,對於杜魯門執政期的口碑將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因此在確定投放原子彈之前,美國的軍事專家們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和計算,他們必須要保證B29轟炸機飛行員的安全,才能夠放手的進行這次核攻擊。美國的軍事專家測算出原子彈的轟炸半徑大約在12英里左右,這樣美國的轟炸機需要在45秒內飛到投放點12英里之外的距離才行。這個距離對於B29轟炸機來說並不困難,不過這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假如轟炸機遇到襲擊,或者核彈的爆炸距離更廣,那麼轟炸機飛行員依然不能順利返回。


在開始攻擊之前,攜帶原子彈的B29轟炸機上的戰鬥人員內心繃得非常緊,因為他們不知道投彈後究竟能否安全返回。在投彈的當天,這架B29轟炸機並沒有受到日本空軍戰鬥機的攔截,也沒有被高炮發現。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已經掌握了決定性的制空權,日本的戰鬥機和防空部隊,剩餘的戰鬥力已經不足以對B29轟炸機產生過大的威脅了。

在完成投彈之後,B29轟炸機的駕駛員立刻猛踩油門加速逃離,因為內心緊張的原因,B29轟炸機的飛行員將油門踩到了底,這樣的操作激發了轟炸機的動力潛能,在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升起的時候,這架B29轟炸機已經逃出了18英里。不過根據機組人員的說法,B29轟炸機還是受到了衝擊波的影響,機組人員稱飛機像是被電杆狠狠地砸了一下。在兩次核武器攻擊成功後,想要頑抗到底的日本帝國主義最終低下了頭顱,原子彈投放不到十天,日本天皇就發表了投降宣言。


軍武小咖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的時候,原子彈會打開減速傘,這也使得飛機會有足夠的時間逃

離現場。

當然這也是美國的軍隊經過長時間演練的結果,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才會選擇在規定的時

間投下原子彈。而且在當時日本已經並沒有任何的防空能力,足以對於美國的飛機造成

任何的威脅,所以飛機可以並不考慮日本軍隊的威脅。

投彈之後安全的逃出爆炸區是轟炸機和攻擊機的問題。

但是美國投放炸彈的飛機據說專門對於飛機進行了改造和培訓,改造的主要目的是順

利攜帶並且精準投放原子彈任務,第二就是安全返航。

當時的投放小男孩和胖子兩枚原子彈時候,美國專家是專門研究得出,必須的保持和爆炸中心13公里的距離才能安全的跑出來。

那次的行動是由B-29轟炸機實施的。在後來的過程中,B-2在飛機上進行了大範圍的減重B,首先是把飛機的裝甲卸掉,然後包括飛機上其他的一些不需要的零件卸掉,後來

安裝了更大馬力的發動機,保證在飛行過程中能瞬間加速,離開危險區域,經過這些改

造之後的飛機,明顯就是比普通的飛機更加耐久一些。

根據當時的飛行人員的描述,當時在丟完導彈,整個飛機瞬間輕了4.5噸左右,飛機會劇

烈顛簸,他們需要做的事情及時及時控制飛機,並且迅速的飛離這個地方,兩架飛機的

飛行員都是有非常豐富的飛行經驗。

幾秒後的衝擊波就能在飛機上感受到了,整個飛機的尾部都在顫抖,他們要做的只有加

速前進,離開這裡,最後他們安全順利的離開了,並且返航。當時的飛行員說,當時接

受這個飛行任務的時候,已經做好了死的心理準備,不過還是盡力做到最好,以免自己

真的喪命了。


江水趣談


希特勒自焚、德國投降後,全世界的焦點擊中於日本。日本法西斯雖然敗局已定,但困獸猶鬥,臨死也要掙扎一下。

斯大林在蘇德戰爭和歐洲戰場上耗盡了精力需要喘息,跟日本人決鬥的重任就落在了美國身上。


可是美國人心裡也有點發憷,因為日本軍人崇尚武士道精神,死也要為天皇效忠,個個都是不要命的主。

沖繩島一戰美軍就付出了幾萬人傷亡的代價,日本內閣又制定了所謂的“一億玉碎”計劃,想要拿下日本本土,還不知道有多少死傷多少美國大兵。

正在發愁的時候,原子彈試爆成功的消息傳來,杜魯門喜出望外,立刻決定對日本進行原子彈攻擊。可是參加研製核武器的科學家都反對這樣做,覺得原子彈殺傷力太大。


杜魯門說,我們砸了幾十億,費盡千辛萬苦研製原子彈幹啥的?難道是聖誕放煙花看的?日本法西斯那裡不用,等什麼時候用?一番話說得科學家們啞口無言。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原子彈爆炸後發出了震天巨響,它在爆炸後產生的巨大沖擊波把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建築物夷為平地,一共造成幾十萬人傷亡。

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產生了強烈的心理震撼,動搖了他們的抵抗決心。

8月15日這天,日本天皇頒佈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


那時候沒有導彈,原子彈是飛機投放的,原子彈的殺傷範圍那麼大,飛機投放後,飛行員怎麼樣了呢?有沒有安全返回?

美國當時投放原子彈用的是B-29轟炸機投放原子彈的,投放45秒鐘後,原子彈就爆炸了,飛機和飛行員都安然無恙、飛機安全返航。

原子彈在美國試爆的時候是就地引爆的,飛行員是第一次投放原子彈, 也是人類第一次投放原子彈,毫無經驗借鑑,就好像是新娘入洞房,處女作。飛行員是怎樣做到準確投放、安全撤離的呢?


我們知道日本法西斯不看重生命,在二戰後期曾經慫恿他們的軍人到處發動自殺攻擊,生命在統治者眼裡就是草芥一般。

如果讓他們決定投放原子彈,取得這麼大的戰果,一個付出飛行員生命代價也值得,他們會滿不在乎,

但美軍非常看重士兵的生命,他們為了飛行員安全絞盡腦汁,專門進行“婚前指導”,讓這些“處女”進行模擬訓練,熟練掌握“洞房”技巧。

美國投放原子彈的飛機是B-29轟炸機,飛行員事先不知道要去執行什麼任務,只是讓他們載著跟原子彈一樣重量的東西進行投彈訓練,在指定的高空進行投放,保證投彈點準確無誤,然後迅速拉起飛機、採用最大角度升空撤離,還要同時啟動拍攝裝置對現場進行拍攝。


為了保證任務圓滿完成,有幾十名飛行員接受了曠日持久的訓練,最後從中挑選了幾個飛行技術最好,投彈表現最出色的飛行員執行原子彈投放任務,他們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套用一句波導手機的廣告詞,他們是飛行員裡的戰鬥機,他們的技術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可以說是萬無一失。

擔任原子彈投放的飛行員是美國空軍上校保羅·蒂貝斯和技術專家柏森斯上校,他和自己的戰友駕駛6架b-29轟炸機和兩架偵察機執行了這次光榮而艱鉅的任務,上司給他們起的代號是509小組。

8月6日凌晨2時40分,“509小組”啟程出發。擔任投彈任務的飛機編號 82,飛機命名“依諾阿蓋依”號,用該機飛行員蒂貝斯上校母親的名字命名。


8時左右,飛機到達廣島上空,隨行飛機迅速離開。

8時16分,蒂貝斯操作打開投彈艙,把 5噸重的原子彈“小男孩”投了出去。

45秒鐘後,原子彈在距離地面600米的上空爆炸。投彈瞬間,飛行員拉起機頭,飛機安全返回。原子彈從投放到爆炸只有短短几十秒,原子彈殺傷距離是13千米左右,飛行員是如何做到安然無恙的?

專家們早就得到了精確數據: 投放後的原子彈會按照慣性、保持跟飛機原來一致方向繼續滑行,同時向下降落,45秒內原子彈的滑行距離6.5千米左右。而此刻飛機也不是一動不動,飛機來了個160度的急轉彎向相反方向俯衝飛行,


B-29額定的飛行最高速度是每小時550千米左右,投彈後飛機立即調頭下俯衝,下降高度有300米左右,接著以最快速度往回飛行。

當原子彈爆炸時,飛機已經飛到離爆炸點13千米開外幾百米的地方,剛好超出原子彈殺傷範圍。


小約翰


廣島原子彈的燃爆半徑是4公里,衝擊波殺傷半徑是8公里。廣島原子彈爆炸的高度是在600米,也就是說實際上在8600米的高度就已經可以躲過原子彈的衝擊波殺傷了,這也是當時美國科學家要求載機必須在9000米以上才能投彈。

當時承擔投彈任務的載機是b29空中堡壘轟炸機。這種轟炸機在9000~10000米高度的飛行速度是760公里/小時,平均每秒可以飛行220米,45秒可以飛行9.5公里。所以呢,根據三角函數推算可以得知在原子彈爆炸的時候b29轟炸機距離原子彈爆炸的距離是14公里,這已經遠遠大於原子彈衝擊波的殺傷範圍了。

其次,對於核輻射的防護。在當時的情況下空氣就是最好的防輻射措施,我們的大氣層厚度大約是20000~300000米,起主要過濾作用的是近地的10000米,當時的原子彈爆炸就在近地,14公里的距離足可以過濾掉大量的爆炸核輻射。

原子彈除了爆炸會產生輻射殺傷之外,放射性塵埃也是一種殺傷武器,但是這種放射性塵埃主要是通過空氣中的粉塵來接觸皮膚或者呼吸道。而b29是全金屬外殼,這種外殼可以隔絕內部的成員不受核輻射傷害,當然這架飛機飛回去就不能再用了就是了。


優己


原子彈扔下45秒後爆炸,投彈的飛機又是如何逃脫的?


1945年的時候,在日本廣島的上空投擲了一枚原子彈,投放的時候才45秒,這個原子彈就當場爆炸,爆炸的威力使得整個廣島都成為了一片廢墟,所有的房屋建築物基本上都是化為烏有了。這顆原子彈從9600米高空墜下,導致了整個廣島8.8萬人的死亡,這對於日本來說也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那麼我們就特別的好奇,這個原子彈從投放到爆炸僅僅用了45秒的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飛機的駕駛員到底是如何逃生的呢?小編給您解開謎底。

一、投彈飛—-B-29型轟炸機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有人敢接這個危險的任務,那麼必須有精英飛行員操作性能優異的飛機。為了保證任務圓滿完成,有幾十名飛行員接受了曠日持久的訓練,最後從中挑選了幾個飛行技術最好,投彈表現最出色的飛行員執行原子彈投放任務,他們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最後執行任務的美國著名飛行員柏森斯上校。

當然,更重要的是一架完美的轟炸機才行,當時日本的防空系統在美軍的轟炸下已經形同虛設了,但為了執行此次任務,還得需要一架性能優越的轟炸機,在投完彈之後以最快速度逃命。當時美軍為了轟炸日本本土,在國內研發了很多性能優良的轟炸機,選擇了半天之後,美軍最終確定了使用B-29來執行此次任務。B-29是當時美國體積最大的轟炸機,並且質量也重,速度還最快,被世人稱為空中的超級堡壘。B-29的性能十分優秀,他可以在四萬尺的高空以350英里的速度航行,當時的日本和德國都沒有與此種轟炸機相媲美的飛機。

二、投彈過程—-六架飛機同時出馬

投入戰鬥的總共是6架B-29型轟炸機。兩架偵察、三架報告天氣,這5架飛機與原子彈保持的距離可以確保安全。最危險的就是裝載原子彈的82號轟炸機。

1945年8月6日凌晨2時40分,“509小組”準備起飛;

82號機命名為“依諾阿蓋依”號,這是飛行員蒂貝斯媽媽的名字。

柏森斯上校爬入彈艙,打開原子彈的保險裝置,裝上引爆器,為投彈做準備。

飛行目標:廣島。

7時35分,伴隨“依諾阿蓋依”號的兩架“509小組”飛機迅速離開。

8時整,為了防止強光灼傷眼睛,“依諾阿蓋依”號機組人員戴上了厚厚的墨鏡。

8時16分,飛機飛行速度是550公里每小時;5噸重的原子彈被推出彈艙。

45秒鐘後,原子彈在離地600米空中爆炸,正下方是日本廣島市相生橋以西100米。強烈白色閃光,廣島上空發生震耳欲聾的大爆炸;巨大的蘑菇狀煙雲沖天而起,幾百根火柱直衝藍天。

三、安全距離——13公里

學過物理的都知道,轟炸機在投彈的時候還要將物體本生的慣性考慮在內,炸彈在出艙的時候還會保持一定的速度繼續往前飛,所以B-29在投放完成之後必須掉頭飛行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但是如果直接來個180度的掉頭的話,飛機本身是經受不住如此大的方向調動,所以並不能實現180度的掉頭,後來的科學家在試驗中得出結論,掉頭155度是飛機能接受的最大掉頭角度,而飛機和原子彈水平距離十三公里是絕對安全距離。

在實際操作中,飛行員為了保命,完全按照預先安排的流程來操作,投放之後155度掉頭,然後以最快的速度離開此地。

根據美國後來披露,飛機的確按照原計劃返回,投彈時飛機飛行速度550公里每小時,10萬米高空,推出原子彈,然後飛機立即轉角155度調頭,向下俯衝,飛機下降300米,繼續以55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往回飛行。原子彈出艙後,飛機重量減輕,飛機利用45秒鐘飛行水平距離是:550÷3600×45=6.875公里,考慮飛機轉彎時間,飛機實際飛行水平距離大約是6.5公里。把原子彈、飛機兩者在反方向的飛行水平距離相加6.5+6.5=13公里,當原子彈在廣島上空600米處爆炸時,飛機已經遠離爆炸點水平距離13公里,正好處於安全區域。

不過根據機組人員的說法,B29轟炸機還是受到了衝擊波的影響,機組人員稱飛機像是被電杆狠狠地砸了一下。

本來還想殊死一搏的日本,在遭到兩個原子彈打擊後,很快無條件投降了。


葛大小姐


在人類歷史上,真正將原子彈用在實戰當中的只有兩次,分別是美國原子彈轟炸廣島和美國原子彈轟炸長崎。

在二戰末期,還沒有出現能夠攜帶核彈頭的成熟的導彈技術,核轟炸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轟炸機頭上。

那麼轟炸機在投下原子彈後是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逃脫的呢?從提問者提到的四十五秒來看,應該說的就是美國在廣島投原子彈的行動了。

既然這樣,我們就以廣島投彈為例來分析下飛機在投下原子彈後怎樣逃出生天的。

首先,在投下原子彈後飛機逃脫還要依靠飛機本身較為出色的性能。承擔廣島核投彈任務的是美軍大名鼎鼎的“超級空中堡壘”B-29轟炸機。

B-29轟炸機採用四發佈局,且配有加壓倉,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巨大的載重和極高的升限,在萬米高空最大對空時速可達350英里。為了這次核轟炸,進行任務的B-29還進行了特殊改裝。拆掉了大量的遙控炮塔,只保留了尾部的機槍,以此來減輕自重。這讓飛機更加靈活,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出色的性能是飛機投彈後成功逃脫的最基本保證。

其次,飛機能夠免遭核爆之災也要歸功於飛行員操作得當。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的轟炸機機組成員西奧多·範柯克曾經講述了他在廣島投彈的情況。

根據他的描述,他們的飛機原本在10000多米的巡航高度飛行。在確認了廣島的目標後,他們開始下降。在7000米左右投下了一萬磅重的原子彈,原子彈在離地600米左右的時候爆炸。

從投下到原子彈爆炸的時間原計算的是43秒(一說45秒),而在實際任務中則要長一些。而當時的飛機駕駛員保羅·蒂貝茨曾經表示,原子彈爆炸蘑菇雲可以高達萬米以上,所以拉昇飛機躲避是不合適的。

在投彈後,他立刻操縱著飛機向右急轉,根據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建議向切角方向飛行。進行了159度的俯衝來增加速度,儘快離開已經爆炸的原子彈,以避免被核爆影響。保羅曾經進行過多次練習,在真正的任務中他不假思索就做出了正確的動作,飛機只用了40秒多一點點就離開了危險區域。在當時,飛行員正確的判斷和嫻熟的飛行技巧顯得尤為重要。

最後,投彈飛機的成功逃脫確實有客觀原因。當時的日本已經喪失了幾乎所有的防空力量——海軍航空兵早就在與美國在太平洋決戰的時候就全軍覆沒。

陸軍航空兵也是所剩無幾,地面火力也遠遠沒達到把B-29這樣強大的轟炸機擊落的地步。日本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B-29投下原子彈然後飛走。

在原子彈爆炸時,投彈飛機距離爆炸點已經有10.5 千米的距離。但是飛機仍然受到了接近2.5倍重力的衝擊,足以看出原子彈的威力巨大。在一聲巨響之後,廣島幾乎徹底消失。

在二戰期間,限於製造技術水平和目視瞄準的侷限性,進行轟炸的飛機飛行高度都比較低。p所以實行核轟炸對飛機性能和機組都是巨大的考驗,稍有不慎就有去無回。


現在,隨著高性能轟炸機和各種制導方式的出現,發動核襲擊並全身而退變得更加容易。

而隨著各大國核武器威力的增強與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逐漸成熟,防禦核打擊的難度加大。所以沒有國家敢於使用核武器,而核武器的作用也更多轉向威懾了。


史之策



廣島是8月6日美國第一次核打擊任務的主要目標,小倉和長崎是替代目標。埃諾拉·蓋伊(Enola Gay)號由飛行員蒂貝茨駕駛,從北马里亞納群島的北田機場起飛,飛行時間約為6小時,由另外兩架B- 29飛機伴隨,載有攝影師,埃諾拉·蓋伊號當時是一架名不見經傳的飛機,後來被世人稱為“必要的邪惡”,由喬治·馬夸特機長指揮拍攝。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萊斯利·小格羅夫斯少將希望這一事件能被後人記錄下來,所以飛機的起飛是由補光燈照亮的。當飛機起飛時,蒂貝茨探出窗外,給旁觀者指路。應要求,他友好地向攝像機揮手致意。





離開蒂尼安基地後,飛機分別飛往硫磺島,在那裡他們在2440米處會合,並向日本飛去。飛機在9855米處清晰可見目標。指揮這次“阿爾伯塔計劃”任務的威廉·s·迪克·帕森斯上尉在飛行中檢查了原子彈,以儘量減少起飛時的風險。他的助手莫里斯·傑普森少尉在到達目標區域前30分鐘拆除了安全裝置。



08:15(廣島時間)原子彈的投放按計劃進行,小男孩用了43秒從飛行在9470米的轟炸機上投落到城市上空約600米的預定爆炸高度。埃諾拉·蓋伊飛行了18.5公里,才感受到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儘管受到衝擊波的影響,但埃諾拉·蓋伊號和機組乘員及攝影師都沒有受傷。



爆炸產生了相當於1.6萬噸梯恩梯的爆炸威力。鈾-235小男孩原子彈被認為效率很低,只有1.7%的裂變材料發生反應。完全破壞的半徑約為1.6公里,由此產生的火災覆蓋11平方公里。美國人估計這座城市有12平方公里被摧毀。日本確定廣島69%的建築被毀,另有6-7%受損。發生的爆炸和隨之而來的衝擊波造成約7萬至8萬人死亡,另有7萬人受傷。在遇難者中,有20000人是士兵。



埃諾拉·蓋伊號在12小時13分鐘後,於下午2點58分安全返回了蒂尼安基地。機組乘員和轟炸機緊隨其後。數百人,包括記者和攝影師,聚集在一起觀看飛機返回。蒂貝茨是第一個下飛機的人,當場被授予傑出服務十字勳章。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美國在日本的,廣島投放原子彈的計劃,都是經過周密的計算,精心的策劃才有,完成的最後投彈任務。如果沒有一定的實力時,絕對不會這樣乾的。在高空支持中投放東西肯定會隨著風力發生便宜。據說當時投彈的飛機是套上兩個原子彈,兒子最終在廣島上只爆炸了一顆原子彈。但是飛機能夠倖免,不得不說美國的科技實力非常強硬。\r \r 執行投彈任務的時,美國空軍當時最先進的飛機。速度肯定要比一般的轟炸機飛行速度要快,去實行投彈的飛行員,也都是空軍裡最優秀的飛行員。都經歷過了,無數次的試驗,無數次的磨練,才保證了投彈之後的倖免。只要飛機能夠按照預定的計劃,方案逃生,在幾十秒之內也是有可能飛出爆炸範圍之內。\r \r 不得不說投彈飛行員的素質是真的非常的好。儘管飛機能夠出爆炸的範圍之內,但是原子彈時候產生的熱量形成的衝擊波,依舊對飛機進行了打擊。飛機雖然發生了劇烈的晃動,但是飛行員非常冷靜地度過了飛機發生劇烈晃動的時間之內,安全的活了下來。順利的回到了美國,成為了英雄。\r \r 不得不說,美國這次在廣島投放的原子彈是歷史上的一個壯舉。原子彈所造成的傷害在日本的廣島不可磨滅,但這些都是他們當時自己作的。現在國際上是嚴厲禁止使用核武器的,美國將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在戰爭上使用核武器的人,也會是最後一個人。


看活潑已


執行對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是美軍“509小組”,他們為了轟炸任務訓練了10個月,所以在投放了原子彈後,他們是神定氣閒地飛離了日本的上空,不存在逃脫一說。

美國在羅斯福總統時期,愛因斯坦就在帶領團隊研製原子彈,1944年羅斯福總統得知大概在1945年7、8月份會研製成功的彙報後,就開始了轟炸日本的計劃。

1944年12月,美國空軍首先改裝了一批B-29轟炸機,所有重武器被撤除。隨後從各飛行部隊抽調最優秀的飛行員,組成了“509小組”。

小組中除了組長蒂貝斯上校知道任務外,其他人一無所知,也不準打聽。小組成立後,美軍在提尼安島北面劃了一塊禁地,供他們訓練。

其實他們的訓練任務很簡單:每次飛機裝一顆10噸的炸彈,投擲這顆炸彈時,炸彈飛行距離要超過9000米,彈著點距目標必須在300米之內。但整個投彈過程不能超過一分鐘。


蒂貝斯上校帶著士兵們日復一日的訓練,他們有時也參加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不過仍然是攜帶一顆炸彈。

1945年8月初,蒂貝斯上校接到了執行任務的具體時間,承擔這次任務的飛機是82號B-29戰鬥機。蒂貝斯上校為了紀念他的母親,還將82號機臨時命名為“依諾阿蓋依”號。

1945年8月5日,蒂貝斯上校召集“509小組”全體人員開會,並向他們宣佈了任務:要向日本投擲一顆炸彈,但它不是一顆普通炸彈,而是相當於兩萬噸TNT能量的原子彈。

1945年8月6日2:40,提前準備了十幾粒氰化物毒藥的蒂貝斯上校,帶著執行任務的小組成員整裝待發。接著柏森斯上校爬入彈艙,打開原子彈的保險裝置,裝上引爆器。隨後飛機滑出了跑道,升上了天空。


7點35分,護航的兩架戰鬥機返回提尼安島。8點16分,原子彈“小男孩”被投出彈艙。隨後82號戰鬥機立即偏轉159度飛行,離開了廣島的上空。

45秒後,原子彈在離地面500米左右爆炸。頓時廣島上空升起一道漂亮的蘑菇雲。8月9日上午11時30分,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胖子”。6天后,日本宣佈投降。

二戰後,日本人經常聲稱他們不是侵略者,他們也是受害者,並多次要求美國道歉。對此方面執行轟炸的飛行員是這樣回應。


蒂貝斯上校在85歲接受採訪時說:“我和同事們從不後悔,戰爭本就毫無道德可言,我從來沒把投放原子彈和道德等同起來,所以我每晚都睡得很香。”

機組成員之一的範柯克曾說:“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不內疚也不後悔。老實講,我認為使用原子彈從長期講挽救了生命,挽救了不少生命,而絕大多數被挽救的生命是日本人。”

機組成員之一的美國空軍退役少將查爾斯-斯韋尼,1995年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批評了對日本投擲原子彈,持各種愛心氾濫觀點的人,他表示:“向日本投擲原子彈是正義之舉,可以說原子彈下無冤魂。”



花木童說史


二戰時期威力最大的武器當屬原子彈莫屬,在二戰末期面對法西斯日本的瘋狂垂死掙扎,美國軍隊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大規模傷亡,決定使用剛剛研製成功的原子彈對日本展開核轟炸,以此加速日本軍國主義的全面戰敗投降。1945年美國向日本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日本也成為迄今為止唯一遭受過核打擊的國家。

面對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執行投擲任務的轟炸機如何逃離原子彈的波及範圍!

原子彈爆炸產生的傷害力一般為:爆炸產生的強光、強輻射以及爆炸衝擊波,那麼在二戰時期美軍轟炸機像日本投擲原子彈時如何逃離原子彈爆炸的波及範圍呢?

1945年執行向日本實施原子彈轟炸任務的是美國B29轟炸機,這一型的轟炸機無論在載重能力,飛行速度上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飛機,所以該型轟炸機在當時也被稱為空中堡壘。
當時在向日本投擲原子彈時
,機組人員想要避免原子彈爆炸產生的威力波及,首先只能是依靠B29強勁的飛行速度開足馬力盡可能的逃離原子彈的投放點。以廣島為例,當時為了能讓原子彈對日本造成更大的傷害,美軍研究人員將原子彈經過計算,設定投放後距離廣島地面500米左右的上空爆炸。當時原子彈從萬米高空被投擲降落到500米,這期間的時間只有區區的45秒,也就是說當時投擲原子彈的B29轟炸機必須要在45秒的時間逃離到投放點13公里以外,這樣才能避免原子彈爆炸時的衝擊波將轟炸機撕碎!


根據二戰時期美軍的記載,執行廣島原子彈投放後
的B29轟炸機,依靠強勁的飛行速度,在距離爆炸45秒的時間內足足逃離了投放點18公里以外,就算這樣的距離當時的B29轟炸機同樣還是遭受到了不小的衝擊波影響,整架轟炸機劇烈抖動。同時機組人員必須要戴上厚厚的護目墨鏡才能不被爆炸產生的強光刺瞎眼睛。

而原子彈爆炸使產生的強輻射傳播速度是有時間限制的,面對一架已逃離18公里以外,並且還在加速逃離的B29轟炸機,原子彈爆炸的強輻射不足以對轟炸機與機組人員造成致命影響!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