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抵达“鸿海”——访三明市鸿海物资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洪海

●本报记者 郑丽萍 见习记者 林馨怡

梦想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梦想可以让一个17岁的孩子,放弃家人的庇护,只身从江苏来到山城闯天地;梦想可以让一个涉世未深的农村小伙,放弃世人眼中的“铁饭碗”,独自演绎自己的创业之路。

这个执着于梦想的人,就是三明市鸿海物资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洪海。从“店小二”、经营家纺、开饭店到自己当老板,范洪海的创业之路虽几经沉浮,但自带乐观秉性的他,却唱响了成功路上的主旋律。

少年得志

初入商海“掘金”

3月12日,初见范洪海时,阳光、自信的他,笑容一直挂在脸上,这不难和20多年前那个执着于创业的年轻人联系起来。

1975年,范洪海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作为家中3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孩子,本可以享受政策,到城里工作有个“铁饭碗”,可他却偏偏不领情,把这个难得的机会让给了姐姐。

南通被誉为“北上海”,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那时候,范洪海家族里几乎人人在做生意,父亲是一家乡镇企业的厂长,希望儿子能留下来帮把手,可他却选择了“单干”。

可自己能做什么?当时,家族很多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着家纺生意,有个表哥就在成都开了一间家纺店,正好需要有人帮忙打理。初中毕业后,范洪海就到了成都,成为表哥店里的“店小二”。

好景不长,由于经营不善,表哥的这家店并没有维持多久,范洪海就失业了。回到南通,范洪海仍一心想创业,那时,他的伯父在三明工作,父亲就让他来三明试试。1991年,17岁的范洪海只身来到三明,把目光放在了家纺生意上。之后,他的商海沉浮都与这个城市紧密相连。

虽然年轻,但在做生意这件事情上,他开窍得早。找店面、谈判、签约……每天,他浑身充满了干劲,一个人跑遍了三明的各大商厦。一个星期后,他就找好了店面,在三明安顿了下来。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物资还不够丰富,范洪海进的花色各异、不同种类的家纺用品,让人耳目一新,销量很好。“当时普通人的月工资约为200元,而我一年却能赚五六万元。”范洪海回忆。

家纺生意受季节影响大,每到夏天,范洪海就卖一些毛巾被、蚊帐等家纺用品,但这些利润薄,他又另谋出路。天气一转热,他发现,沙县的竹凉席卖得特别好,灵机一动,便和南通的家纺企业合作,采购一些竹凉席卖到南通去。

有想法、有拼劲,范洪海把淡季又做成了旺季。后来,每年的夏季,他都能够赚20万元。

从列东的二轻商厦,到文化巷,再到商业局大楼、列东百货……上世纪90年代,范洪海租的店面一直在变,不变的是他创业的热忱。初入商海的他,成功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筚路蓝缕

风雨淬炼前行

创业期间,范洪海经常在外面吃饭,看到餐馆生意爆棚,也萌生了开饭店的想法。

1998年下半年,范洪海回到南通,在市区的黄金地段开了一家饭店,面积约300平方米,还雇了几名服务员,期望着这次能和做家纺贸易一样收获成功。

然而,隔行如隔山,餐饮这行没有让范洪海如愿。由于连最基础的食材采购、菜品花样都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经营和管理。仅凭一腔热血,范洪海寄予厚望的饭店,并没有出现他想像中的火爆情景,而且生意十分惨淡。

没多久,范洪海就把之前赚到的钱全亏了。后来为了维持饭店的日常开销,还向家人借了钱。望着每天门可罗雀的饭店,他陷入了迷茫:是勉强维持,还是及时止损?

1999年底,饭店被迫关门。接下来的2个月,这个曾经意气风发、每天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小伙变了,脸上的笑容渐渐没有了,每天不修边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今后的路要怎么走,不甘失败的范洪海,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留在南通?还是回三明?

那段时间,范洪海一直在反问自己:在三明积攒多年的人脉,以及那里熟悉的山水,不就是自己东山再起的力量吗?于是,他决定回到三明继续打拼。

2000年初,当范洪海再次回到三明时,褪去了年少时的懵懂,他无数次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干出一番事业!

回来后,他没有继续做家纺生意,尝试了做小吃、医药代表等,但都不尽如人意。几经周折,最后在一个做钢材生意朋友的建议下,投身于钢材贸易行业,开启了自己崭新的旅程。

21世纪初,三明的钢铁行业方兴未艾,2003年,三明钢铁厂产钢首次突破200万吨。范洪海敏锐的嗅觉,迅速感应到三明钢铁行业即将迎来春天。

2003年10月,他筹措了50万元,注册成立了三明市鸿海物资贸易有限公司,成为三钢(集团)公司的代理商。从此,他真正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员,在这里创业、安家、生活……

诚信经营

商路越走越宽

从小在父辈们的影响下,范洪海最是知道“诚信值万金”的道理。“做生意,首先要有诚信,之后才会有生意,好的口碑传出去,生意才会越做越大……”回首这20多年的商海路,范洪海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

公司刚起步时,每月代售量为500吨,去年增到了1.3万吨,翻了26倍,生意越做越大。这段时间,虽受疫情影响,公司每天的订单量已恢复七成,在接受采访时,范洪海的手机还不断被客户“骚扰”。

然而,公司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公司成立之初,范洪海是个“光杆司令”,没有业务员,所有的业务都要靠自己去跑,原本对钢材一无所知的他,要谈下一笔订单谈何容易。

一张地图、一辆车,一个人几乎跑遍了全市所有的主要乡镇。“哪里需要钢材,我就在哪里。”范洪海笑着说,“当时只要看到有人盖房子,我都会上去问一句:您家需要钢材吗?”

这样跑市场、到处发名片的日子,大概过了半年多,范洪海凭着自己的努力,逐步打开了市场。而公司的转折点,出现在2004年。当时中铁19局泉三高速公路永安段选择钢材供应商,范洪海抓住了这个机会。

这场竞标,参与竞争的企业有10多家,鸿海贸易公司是实力最小的一家,公司成立还不到1年。这个项目钢材的需求量为1万多吨,价值三四千万元,看着这笔大单,范洪海暗暗跟自己较劲:一定要拿下!

面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对方一开始并没有合作的意向,但范洪海并没有灰心,坚持每天上门走访。1个月后,他的诚心终于打动了对方,经过不断走访沟通,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第一单大业务谈成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此后,范洪海的商路越走越宽,随后中铁、厦门路桥、国贸等企业陆续来谈合作,其中,莆炎高速三明境内的4个标段也与公司建立了合作,项目总额达3亿多元。

用诚意,敲开一扇扇合作的大门。如今鸿海贸易公司获得了福建省诚信先进单位、三明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连续3年被税务部门授予纳税信用3A级纳税人称号。

商海之路,何修其远。生长在南通的范洪海,拥有着“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江海文化精神,在三明打拼的他同时也拥有“爱国爱乡、敢闯敢拼、明理明信”的明商气概,20多年的执着追求,让他的梦想最终抵达“鸿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