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夢想抵達“鴻海”——訪三明市鴻海物資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範洪海

●本報記者 鄭麗萍 見習記者 林馨怡

夢想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夢想可以讓一個17歲的孩子,放棄家人的庇護,隻身從江蘇來到山城闖天地;夢想可以讓一個涉世未深的農村小夥,放棄世人眼中的“鐵飯碗”,獨自演繹自己的創業之路。

這個執著於夢想的人,就是三明市鴻海物資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範洪海。從“店小二”、經營家紡、開飯店到自己當老闆,範洪海的創業之路雖幾經沉浮,但自帶樂觀秉性的他,卻唱響了成功路上的主旋律。

少年得志

初入商海“掘金”

3月12日,初見範洪海時,陽光、自信的他,笑容一直掛在臉上,這不難和20多年前那個執著於創業的年輕人聯繫起來。

1975年,範洪海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裡。作為家中3個孩子中年齡最小的孩子,本可以享受政策,到城裡工作有個“鐵飯碗”,可他卻偏偏不領情,把這個難得的機會讓給了姐姐。

南通被譽為“北上海”,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那時候,範洪海家族裡幾乎人人在做生意,父親是一家鄉鎮企業的廠長,希望兒子能留下來幫把手,可他卻選擇了“單幹”。

可自己能做什麼?當時,家族很多人在全國各地經營著家紡生意,有個表哥就在成都開了一間家紡店,正好需要有人幫忙打理。初中畢業後,範洪海就到了成都,成為表哥店裡的“店小二”。

好景不長,由於經營不善,表哥的這家店並沒有維持多久,範洪海就失業了。回到南通,範洪海仍一心想創業,那時,他的伯父在三明工作,父親就讓他來三明試試。1991年,17歲的範洪海隻身來到三明,把目光放在了家紡生意上。之後,他的商海沉浮都與這個城市緊密相連。

雖然年輕,但在做生意這件事情上,他開竅得早。找店面、談判、簽約……每天,他渾身充滿了幹勁,一個人跑遍了三明的各大商廈。一個星期後,他就找好了店面,在三明安頓了下來。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物資還不夠豐富,範洪海進的花色各異、不同種類的家紡用品,讓人耳目一新,銷量很好。“當時普通人的月工資約為200元,而我一年卻能賺五六萬元。”範洪海回憶。

家紡生意受季節影響大,每到夏天,範洪海就賣一些毛巾被、蚊帳等家紡用品,但這些利潤薄,他又另謀出路。天氣一轉熱,他發現,沙縣的竹涼蓆賣得特別好,靈機一動,便和南通的家紡企業合作,採購一些竹涼蓆賣到南通去。

有想法、有拼勁,範洪海把淡季又做成了旺季。後來,每年的夏季,他都能夠賺20萬元。

從列東的二輕商廈,到文化巷,再到商業局大樓、列東百貨……上世紀90年代,範洪海租的店面一直在變,不變的是他創業的熱忱。初入商海的他,成功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篳路藍縷

風雨淬鍊前行

創業期間,範洪海經常在外面吃飯,看到餐館生意爆棚,也萌生了開飯店的想法。

1998年下半年,範洪海回到南通,在市區的黃金地段開了一家飯店,面積約300平方米,還僱了幾名服務員,期望著這次能和做家紡貿易一樣收穫成功。

然而,隔行如隔山,餐飲這行沒有讓範洪海如願。由於連最基礎的食材採購、菜品花樣都一知半解,更談不上經營和管理。僅憑一腔熱血,範洪海寄予厚望的飯店,並沒有出現他想像中的火爆情景,而且生意十分慘淡。

沒多久,範洪海就把之前賺到的錢全虧了。後來為了維持飯店的日常開銷,還向家人借了錢。望著每天門可羅雀的飯店,他陷入了迷茫:是勉強維持,還是及時止損?

1999年底,飯店被迫關門。接下來的2個月,這個曾經意氣風發、每天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的小夥變了,臉上的笑容漸漸沒有了,每天不修邊幅,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今後的路要怎麼走,不甘失敗的範洪海,來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留在南通?還是回三明?

那段時間,範洪海一直在反問自己:在三明積攢多年的人脈,以及那裡熟悉的山水,不就是自己東山再起的力量嗎?於是,他決定回到三明繼續打拼。

2000年初,當範洪海再次回到三明時,褪去了年少時的懵懂,他無數次告誡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幹出一番事業!

回來後,他沒有繼續做家紡生意,嘗試了做小吃、醫藥代表等,但都不盡如人意。幾經周折,最後在一個做鋼材生意朋友的建議下,投身於鋼材貿易行業,開啟了自己嶄新的旅程。

21世紀初,三明的鋼鐵行業方興未艾,2003年,三明鋼鐵廠產鋼首次突破200萬噸。範洪海敏銳的嗅覺,迅速感應到三明鋼鐵行業即將迎來春天。

2003年10月,他籌措了50萬元,註冊成立了三明市鴻海物資貿易有限公司,成為三鋼(集團)公司的代理商。從此,他真正成為了這個城市的一員,在這裡創業、安家、生活……

誠信經營

商路越走越寬

從小在父輩們的影響下,範洪海最是知道“誠信值萬金”的道理。“做生意,首先要有誠信,之後才會有生意,好的口碑傳出去,生意才會越做越大……”回首這20多年的商海路,範洪海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

公司剛起步時,每月代售量為500噸,去年增到了1.3萬噸,翻了26倍,生意越做越大。這段時間,雖受疫情影響,公司每天的訂單量已恢復七成,在接受採訪時,範洪海的手機還不斷被客戶“騷擾”。

然而,公司能取得現在的成績,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公司成立之初,範洪海是個“光桿司令”,沒有業務員,所有的業務都要靠自己去跑,原本對鋼材一無所知的他,要談下一筆訂單談何容易。

一張地圖、一輛車,一個人幾乎跑遍了全市所有的主要鄉鎮。“哪裡需要鋼材,我就在哪裡。”範洪海笑著說,“當時只要看到有人蓋房子,我都會上去問一句:您家需要鋼材嗎?”

這樣跑市場、到處發名片的日子,大概過了半年多,範洪海憑著自己的努力,逐步打開了市場。而公司的轉折點,出現在2004年。當時中鐵19局泉三高速公路永安段選擇鋼材供應商,範洪海抓住了這個機會。

這場競標,參與競爭的企業有10多家,鴻海貿易公司是實力最小的一家,公司成立還不到1年。這個項目鋼材的需求量為1萬多噸,價值三四千萬元,看著這筆大單,範洪海暗暗跟自己較勁:一定要拿下!

面對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對方一開始並沒有合作的意向,但範洪海並沒有灰心,堅持每天上門走訪。1個月後,他的誠心終於打動了對方,經過不斷走訪溝通,最終雙方達成了一致,第一單大業務談成了!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此後,範洪海的商路越走越寬,隨後中鐵、廈門路橋、國貿等企業陸續來談合作,其中,莆炎高速三明境內的4個標段也與公司建立了合作,項目總額達3億多元。

用誠意,敲開一扇扇合作的大門。如今鴻海貿易公司獲得了福建省誠信先進單位、三明市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等榮譽稱號,連續3年被稅務部門授予納稅信用3A級納稅人稱號。

商海之路,何修其遠。生長在南通的範洪海,擁有著“包容會通、敢為人先”的江海文化精神,在三明打拼的他同時也擁有“愛國愛鄉、敢闖敢拼、明理明信”的明商氣概,20多年的執著追求,讓他的夢想最終抵達“鴻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