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最火的農家樂,如今卻大片倒閉,為何人們不再去了?

盧金潮


農家樂,顧名思議就是到農家去尋找與城裡不一樣的快樂。



可是今天我們去農家卻樂不起來,也就是說農家樂早己變味了,變得讓人心酸。


過度的商業化,使遊客感到花錢受騙的感覺。農村的新貌看不到,鄉村的獨有風情消失得無影無蹤(農家樂景區),千遍一律的是仿古建築。

農家樂攴館,也吃不到風味獨特的菜餚了。土豬,土雞,土鴨根本吃不上。上桌的菜跟城裡沒有什麼區別。


我們去農家樂,就是為了悉放在城裡喧鬧,輕鬆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清新。品嚐城裡難以吃到的風味菜餚。

可是到了農家樂,看到的卻象是城裡仿古的商業街。吃到的都是普通歺館的菜。農家樂的衰退,反映了過度商業化的危害。


但並不是農家樂就遠離我們,農民需要進城,城裡人也喜歡走進農家樂。只有不斷改進,農家樂的春天還會再來……。


乾獻月


曾經最火的農家樂,如今卻大片倒閉,為何人們不再去了?

大家好!冒險家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對於這種現狀,我深有體會,時隔四年再回到曾經去過的農家樂,發現已經不復存在了,還好當初跟店家互加了微信,還有的聯繫。溝通後才明白,主要是現在沒生意了,所以很多農家樂的老闆都另闢蹊徑了。我通過各方面的採訪,總結出了三點主要的原因:

01 城裡人的新鮮勁過去了

當初的農家樂是鄉村旅遊的一種形式,是傳統農業與旅遊業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旅遊項目。生活在城裡的人群喜歡利用節假日逃離城市的喧囂,去農村體驗一下農家樂的生活方式,體檢幾次以後,新鮮勁也就沒有了,下一次的假日還想體驗不同的旅遊方式,自然就影響的生意。

02 農家樂已經沒有了“農”味和“家”味。

農,體現在農民的生活方式上,在農村旅遊中如果沒有自己的產品獨特性,很難讓遊客反覆體驗,比如農家樂吃有機菜,或者果園採摘的項目雷同的太多,而又沒有新意。還有的農家樂沒有體現出當地農村的特色,只是一位的在裝修和菜品上做到了表面上的東西。

而農家樂的家,也感覺不到這個農家人的生活,只是單純的把房子裝修後,換個外表經營餐館和住宿而已,商業化氣息越來越重,已經失去了農家樂的本質。

03 旅遊消費主力軍的旅遊偏好

2017-2019在旅遊消費的數據上可以看到的是,80,90後是旅遊消費的主力軍。而境外旅行人次又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主力軍的人口還是這群人,如果境外旅行的人次增加了,那麼相同時間內國內旅遊的人次就會相對遞減下來。

我是足跡踏遍91個國家,跨過4大海洋的荒野冒險家,回到荒野,我的心才能真正活躍起來,喜歡依照大自然創造我們的方式存在於天地之間;我熱愛飛行自駕和自由潛水,分享旅行和冒險中的趣事,歡迎關注我,解答你旅行的問題。

約飛


農家樂畢竟是老年人的最愛,年輕一代,98%是不願意去的。去年國慶,幾個舅舅阿姨非拉著我和表兄妹一起去農家樂。我知道農家樂是怎麼回事,早有心理準備,並提前給幾個表妹打了預防針。可是到了目的地,表妹們依然一臉嫌棄,住慣了大酒店的怎麼可能接受農家樂的環境。舅舅舅媽阿姨們是有的吃,有的麻將打,就開心,年輕人一定覺得無聊。那裡當地,也幾乎就是上海的老年人的天堂。

後來,再想要去農家樂,表妹們結成同盟,打死也不去,倒貼也不去,說破天也沒用。沒了年輕的開車,去哪裡都不方便。雖然會提供車輛服務,但沒有年輕的陪著,老年人去哪裡都不放心,不放心年輕人在家有沒有吃的,會不會寂寞。年輕人擔心老人會不會出意外,反對去這種地方,就只能不去了。

農家樂就這樣衰亡了。


玉幡杆


答:如實彙報調研情況——

1、昔日的農家樂是村民自己打理,很多食材原生態,自給自種,烹飪也是原汁原味,所以贏得城裡人青睞有加👍

2、如今承包給城裡的大學生打理,一切食材來源於網購和超市半成品,沒有“鄉土”味,更不接地氣,客人上當只上一回,沒有回頭客,口碑錯,所以越來越蕭條。(那天竟然在菜餚上放幾片樹葉🍂,化裝成原生態,結果被客人識破)


綏格格


最主要的還是盲目跟風,需求大於供給,再就是盈利模式不清晰!

記得那是七八年前的時候,我一個親戚就去搞了農家樂,那時候他選的位置是在山裡面,從市區沒有直達的公交車,開車大概要近1個小時左右,其實路程還不是算太遠的,但是位置很偏,基本上客源都是我親戚自己通過自己的人脈資源帶進來的,剛開始的時候生意還挺好的,大家也圖新鮮,他一桌飯的飯錢直接開到了1500元一桌,我聽我親戚說那時候業績最好的一個月收入達到了40多萬元,而他當時裝修租地這些才花了100多萬,幾乎半年的時間就把本錢給掙回來了!

但是好景不長,大概經營了一年多之後,很多人都開始搞農家樂,另外吃的人玩的人重複消費率降低,基本上後來來的人吃一次就不來第二次了,這東西需要宣傳同時也需要老闆自身的人脈關係做支撐,而且農家樂的消費一點都不比三星級酒店低,一頓飯上千元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在加上其他釣魚等娛樂設施,基本上10個人一趟下來花個一兩千兩三千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特別是有些接待公司團建的,基本上幾十人的團隊,包乾收費達到了上萬元。

後來我這個親戚就沒搞農家樂了,聽他說後面做農家樂的太多了,他以前每個月的營收平均下來都有二三十萬,到最後半年裡,基本上每個月的營收10萬塊都不到,自己請了大概10個人,每個月工資都要發三四萬元,加上其他的一些成本,每個月的總成本去到了接近七八萬元左右。而且他後期在開發客戶方面越來越難,老客戶來捧場的越來越少,需要不斷的開發新客戶才行。


樓盤網


農家樂農家樂就要突出一個(農)字那些黃鋪的就是忘掉了農家口味和經濟實惠的根本黃鋪一點都不冤。

講一個我在農家樂吃飯的經歷。

有一次我們幾個朋友要聚聚大家就提議去某某農家樂挺好的大家一致同意。到了飯店點了一個燉本地雞🐔一個殺豬菜一個炒鴿子一個鯽魚豆腐湯,我想在要個農家醬蘸醬菜服務員說沒有,我說有沒有大餅子小燒酒都沒有。最後喝的是瓶裝酒吃的是大米飯,四個人消費了五百多。

我就納悶了吃大米飯🍚用到你這裡來嗎?市裡飯店有的是。

至此再也沒出過農家樂。


118師的老兵


下雪了,兔子斷糧啦,我打算到大樹那看看去。還沒走到跟前,就看見一隻兔子撞在了樹上,死了!我正要借座山雕過50大壽的機會打入敵人內部,得,就拿它當壽禮吧!

誰知剛進山,又碰上一隻老虎,我“啪”的一槍,虎死了,土匪來了:“這虎是你打死的?”“它撞到我槍口上了!”……

好啦,玩笑到此,書歸正傳,回答!

上世紀90年代末,“五一”長假和“十一”黃金週開始實行,從此打開了尋常百姓外出旅遊的“大門”。口子開了,玩心促起來了,可長假又有限,咋辦呢?於是一到週六日,城裡的人們就如同鑽出了蜂箱的蜜蜂,紛紛“飛向”了周邊的景區。農家飯也就是從那時開始興起的。

為什麼一開始很火呢?理由如下:

1、那會兒,各地的旅遊業還不是很發達,特別是一些個景區、景點都離縣城較遠。人們在景區玩兒完後,附近吃住都不太方便,往往還要返回到縣城解決食宿問題。這無疑給遊客們帶來了不便。於是,有人便在景區附近開起了“農家院”,既方便了遊客,也為自己帶來了收益。“吃農家飯,睡農家炕。”在當時可是一句挺“時尚”的宣傳用語。

2、安靜、悠閒。也許,是因為城市的生活環境過於嘈雜,也許,是由於人們的工作節奏過於太快。總之,城裡的許多人或許感到累了,過禮拜時就想著換換環境,找個安靜的地方住上兩天,悠閒一下。放鬆放鬆精神,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所以,一些不是景區的小山村也陸陸續續的開起了食宿一體的“農家院”。

3、好奇,新鮮。對於城裡人來說,甭說是孩子,即使是很多大人,也都沒在農村生活過。一說到農村,便是回老家。現在,各地都有農家院了,週六日、寒暑假時都可以帶上孩子,體驗一下農村的生活,體會一下與城裡不同的感受。

4、汽車的普及和公路的四通八達,不僅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大大縮短了路上的時間,也等同於拉近了人與人、人與地方的距離。

5、價格便宜。城裡吃碗燴麵二、三十,到農家院十幾、二十塊錢,隨便吃。

由於以上這些個原因,使得人們出行一次,便可以得到幾方面的滿足。於是,出去旅遊的人越來越多,農家院的生意自然也就越來越火了!

可為什麼火了些年以後,現如今許多“農家樂”都變成“農家哭”了呢?理由仍然如下:

1、過濫。看到你掙錢了,我也弄,於是全國各地、犄角旮旯,到處都是農家院了。有些個地方還搞成“規模化”、“品牌化”,這本無可非議。但您不能全村上百戶人家都做一樣吃的吧?例子我就不舉了,但僅北京而言,全村“一種吃”模式的民俗村就不止一處。去你家吃這個,去他家還是這個,今年來吃這個,明年、後年來還是吃這個。時間長了,擱你你還吃去嗎?

2、質量沒保證。剛開始時,吃的人新鮮,做的人也新鮮。為了給自己拉點兒回頭客,用料和做法上還認真一些。可時間一長:也許是因為來的人多了,你不來還有他來。也許是因為開的多了,競爭激烈了,在“統一價格”的限制下(有的地方上面規定都是一個人多少錢)便開始在“偷工減料”上下功夫了。也許是因為幹得時間長了,從農民變成了“商人”,也就學著“無商不奸”了!總之,農家院的輝煌大有“黃鶴一去不復返”的趨勢了!

3、為了擺脫這一局面,高檔化便又成了新一代農家院的追求。房子翻建,裝修檔次提高,室內設施賓館化,甭管真的假的、屋裡的擺設也來點兒“文化內涵”。院子裡頭有涼棚,有遮陽傘,有的還挖了游泳池。投資大了,價碼也必須提高呀!於是,一晚上要幾千塊的院子出來了……

我到今天也不明白,人家來農村或許就是想聞聞牛糞味兒的,你弄個小遊泳池幹嘛?想游泳人家放著“水立方”不去,非得到你這幾十平米的池子裡遊?跟賓館沒什麼區別了那還叫農家院嗎?別人不知道,反正要擱我我不去。

其實,說來說去說到根兒上,這些個農家院的“沒落”跟老字號犯的都是一個毛病:急功近利!

過去,無論是“月盛齋”、“天福號”,還是聞名百年的“幾大名雞”,都非常講究一個“老湯”。對此,我的看法是:其實這個“老湯”並不是主要的,它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招牌”而已。但是,他們卻把產品的品質、味道都寄託在這“老湯”裡了。所謂“老湯”,說白了就是:通過多年的熬製、沉澱,保持了“一成不變”的味道,這才是“老湯”的根本。這鍋“老湯”,也許要熬製一輩子,也許要熬上幾輩子才能熬出一個以“老湯”做招牌的品牌……

今天,這樣的“買賣”,還有嗎?





把盞常聊


1、農家樂大多是一杆子買賣

一般城郊或者風景區附近的農家樂,因為地理位置好,能夠做出真正的農家飯菜,還是很受城裡人喜歡的。我也去過好多農家樂,但一家店去兩次的幾乎沒有。

週末,我去一個風景區玩,中午在農家樂吃個飯。但是這個景區我一年能去幾次,基本上都是兩三年去一次。省外的農家樂更是這樣,我們去外省旅行,那個地方的農家樂這一生也許就只去一次。

2、服務跟不上,衛生條件差

大家去農家樂吃飯,就是圖一個原汁原味,想吃到正宗的農家飯菜,畢竟天天在城裡吃好的,吃膩了,想換個清淡的口味。

農家樂一般都是自家人負責整個飯店的運營,既要配菜炒菜也要負責招待客人,擦桌子之類的,根本忙不過來,服務就會跟不上。

有次去吃飯,叫服務員盛碗米,叫了好久都沒人,後來我們自己去盛,發現他們正在淘米。好多農家樂連餐巾紙都不提供,你要用的話,還要錢。

其次就是農家樂的菜餚價格經常令人詬病。一隻山雞可以買到天價,特色菜賣出太空價,甚至付出高額的住宿費,在當地住宿之時,房間設施先不說簡陋粗糙,單是服務就是及其的不到位。對此甚至有人表示:農家樂,農家樂,是不是隻要加了農村元素的設施就是農家樂了呢?甚至還有人直呼“上當受騙”,並表示去了這一次,肯定不會再有下一次。

有些所謂的農家樂頂多給遊客搞個魚塘就完事了,甚至釣到的與要想帶走,還得稱斤去買,那這樣也確實是太沒有意思了。畢竟嘛,釣個魚像在菜市場買魚一樣,那還不如直接在菜市去買魚。況且,如果有些成人和孩子要是不適應農家樂,而當地有沒有兒童公園和遊樂場,那麼豈不是很煎熬?也就是上述現實的原因決定了農家樂風頭一過了之後,大批農家樂就必定會倒閉關門,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源就是: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LOVE夏


我覺得大概是從兩千年左右,我們東北這邊的農家樂也開得非常的紅火,週末的時候我們也總去這些農家樂,那時候農家樂辦得很樸實,收費也很合理,吃著小時候我們困難時期吃的飯菜,品嚐著地裡面上的有機肥種的蔬菜,反正那種感覺真的可好了。

尤其是在農家院兒裡糊土豆糊茄子,然後來點兒雞蛋醬。在用農村的大鐵鍋燉上雞燉上鵝葷素搭配,確實是讓我們感受到了農村人的生活,可現在卻變了樣。我覺得大家都不願意去農家樂,農家樂蕭條的原因可能有這幾點吧?



①想利用人們對農村飲食的懷念大大地賺一把錢,所以說服務的質量差,真的是錢花出去了,沒有買到自己想要的那種享受,所以人們都不願意去了。

②農家樂說是自己種的綠色無汙染的蔬菜,說是自己養的小笨雞。反正一切都是沒有汙染,沒有用飼料喂的,所以說他的唬頭很大。而且味道和以前大相徑庭,因此,人們就不再喜歡去農家樂了。

③農家樂要的價格挺高,但是服務和質量水平都差的很遠,現在人們也都漸漸的對農家樂不太感興趣了,所以這也是他蕭條的原因。



其實這三點就是大家對農家樂都不好的看法,而且我記得去年的時候我去農家樂招待朋友,當時我跟老闆說我就指定了一個大公雞讓他給我燉上,等到公雞燉好了以後端上來的時候,我竟然發現了盤子裡有兩個雞頭,三個雞爪子。於是我把服務員叫來,我說我的攻擊有兩個腦袋,三個爪子簡直是外星來的,我說完同行的人都哈哈大笑,服務員不好意思了,回去跟老闆說了多大,一會兒老闆來了進了一個果盤,而且還賠禮道歉,但從那以後我們再也不去她家了。


伊春美食美客


前不久買了套票去農家樂玩,上面的內容是可以吃燒烤,可以採葡萄,採桃子。很高興的買好票駕車去了,本意是打算帶孩子去感受採摘的快樂,去了我們就首先問了老闆去摘葡萄,結果卻是在一個離農家樂還有點遠的一個葡萄園裡,裡面葡萄也不怎麼好,還貴,然後就回去農家樂說去摘桃子,結果就聽別人說去了還不可以嚐嚐桃子的味道,還賊貴,好了,然後就說算了都花錢來了,就去把燒烤吃了再走,去到農家樂就聽到老闆和顧客起了爭吵,大家都都了些不好聽的話,我們也沒太在意,就去找了位置自己坐下吹了半天也沒上菜,後面還是不愉快的吃完走了。總的來說,農家樂不但貴,還有的服務態度也不好,像這樣的套路滿滿的,說的是套票…可能去了就大多數人都享受的就是吃了一個燒烤,心裡都總有一種被套路的感覺,所以,我不去的原因就是感覺套路深,服務態度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