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怎麼才能既不驕縱也不嚴厲,讓孩子成為你的驕傲?

最近正在看一本書《正面管教》,主要講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教育方法。


「書單」怎麼才能既不驕縱也不嚴厲,讓孩子成為你的驕傲?

為啥會看這本書呢?


其實源於最近的一次真實經歷。


前段時間回家,我慣例的看看小妹的房間是否整潔,詢問她今天在家都幹了什麼,與往常不一樣的是,某人鄭重其事的和我說到“不要一回家就總指示我做這做那的,下次讓我倒水你要說請……。”


那模樣我至今記憶猶新,這不是她第一次反抗我,大多數時候,我都能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說服她做某件事,但這一次我有點呆住“請你給姐姐倒杯水好嗎?”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反思著自己,是哪裡出現了差異呢?


或許,我依然把她當做小時候那個喜歡跟在我屁股後面的小不點,任何行為需要明確的指教,但如今,她長大了,進入了少女的青春期以及叛逆期,開始有自己的價值觀以及人權觀了。這個時候,她需要對等的尊重。


同樣的,因為新身份的轉換,身邊也多了一個同年齡的小妹,因為疫情的影響,各校學生延期開學,這期間,難免要經歷一些家家戶戶難唸的一本“家經”了。


有時我會特別留意一些細節以及一些行為語言,細品起來還是很有意思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


所以我從書架上拾起了這本書,它的特點在於作者正面講述了教育的細節和執行,用形象生動的例子一步一步教我們要做什麼,怎麼做才能既不嬌縱也不嚴厲。


比如父母們總是希望孩子放學一回家就做作業,而孩子們卻總想要喘口氣。這個時候,你要和他共同制定一些限制,注意一定是雙方共同同意的限制,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承擔執行的責任。


但是當他違反了限制時,不要懲罰,也不要立即說教。


為啥呢?


因為一旦孩子習慣了你的說教和懲罰,為了敷衍你,他可能經常把“我不知道”這句話掛在嘴邊,這是他抵制你說教的反叛反應。


那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作者給出的建議是:當孩子違反了限制時,我們要繼續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要避免由你來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應該怎麼辦。


你要做的是,儘可能的問他一些啟發性的問題:“發生了什麼事?你覺得原因是什麼?你現在打算用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從中學到了什麼能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問題?”


這是他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學會責任感以及自律。


下面我們具體說說這本書。


先來看作者在第一章中提出的一個典型的變化:現在的孩子行為不再像“過去的好時光”了。


什麼樣的好時光?回想我們自己小時候,上課規規矩矩,在家老老實實,絕不敢頂撞父母師長,而現在的孩子,在校不得體罰,在家一聽說要學習,便是聽風得雨。


好時光就是那乖乖聽話的日子。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作者解釋說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種:時代的變化,今天的成年人已經不再給孩子樹立服從和順從的榜樣了。


這是由於必然的人權運動的發展,廢除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當父親失去了對母親的控制權時,父母雙方也就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權。這是社會的進步。孩子應該得到同等的的尊嚴和尊重。


第二種: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培養責任感和上進心。


現實是,我們不在需要還像過去那樣為家庭生計付出努力,相反,孩子們被以愛的名義給與的太多,而無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


我很喜歡這句話:


我們需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去體驗與其享受到的特權直接相關的責任。


這恰恰符合我的教育價值觀:你有特權,但同時也有責任。


正面管教與其他管教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下面這張表格可以形象的表述大人與孩子之間三種主要的互動方式:


  1. 嚴厲管教 :有規矩但沒有自由 、沒有選擇、“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
  2. 驕縱管教:有自由但沒有規矩、無限制的選擇、“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3. 正面管教: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

你看,綜上我們可以很容易總結出三者的不同特點:


嚴厲屬於過度控制,驕縱屬於沒有限制,而正面管教屬於有權威的,和善與堅定並行。


沒錯,正面管教的核心就在於有權威的,和善與堅定並行,這始終貫穿著本書的中心。


書中用了一個“三歲的喬尼在三個不同家庭吃早飯”的例子,以此來更具體的闡述這三種方式的截然不同。


故事不多加贅述,主要觀點是:


嚴厲型管教的問題在於,不良行為雖然一遭到懲罰就會立即停止,但不久就會再次出現,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嚴厲對應著懲罰,或是語言上的,或是行為上的,然而它們都只是暫時的制止,懲罰是無效的。


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禁區,就是當一件事情發生時,父母道理式的說教“我早就告訴過你……。”(✘)


我覺得,這句話不僅對於教育,對待情感也是一個禁區,試想一下,你的另一半在旅遊途中,一臉鄙夷的對著你說“我早就說過這條路不通,你非要走,這下你滿意了吧”,你原本快樂的心情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呢?


接下來我們說說懲罰對一個孩子的不良影響。


它讓孩子下意識中用以下四種行為中的一種或多種來回敬父母。


懲罰造成的四個“R”

1、憤恨(R)---“這不公平”

2、報復()---“這回你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反叛()---“我偏要對著幹”

4、退縮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你抓到”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對於第一種,在我家有過這樣的例子。


因為異地上學和工作,母親有時偏愛我,全天在家時,有時家務事不捨得讓我做,而同為女兒的小妹則會被要求洗衣服或打掃房間,遇上玩耍的興致將要被打斷時,她就會悶悶不平的嘀咕上一句“你怎麼不讓大姐乾的?總是叫我……。”


對此,我很快意識到,她的潛意識裡在訴說著不公平,下一次時,同樣的場景我就要將語言轉換為“姐姐洗衣服,你打掃房間行嗎?還是你來洗衣服我打擾房間?”以此打消這種不公平。這符合力所能及的家務,自願的選擇。


生活中其實最常見的還是反叛和偷偷摸摸了,反叛尤其體現在男孩,其表現為變得極其叛逆,不順時傾向於破罐子破摔。


「書單」怎麼才能既不驕縱也不嚴厲,讓孩子成為你的驕傲?


女孩呢,因為性格多為恬靜,一旦遭遇懲罰,最喜歡的一種方式是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會讓你抓到。”以及逃避“這不是我乾的”(這一行為,最近還挺典型,為此還專門提醒了某人,哈哈~)

「書單」怎麼才能既不驕縱也不嚴厲,讓孩子成為你的驕傲?


作者告誡我們:


千萬不要試圖通過用讓孩子感到難受的方式來激勵她,因為孩子們本身通常不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遭受懲罰時內心所作出的決定。


而這帶來的最大可能結果,要麼是捨棄自我,也就是大人口中不求上進,自甘墮落,要麼就是掩蓋錯誤以免將來在受羞辱。

「書單」怎麼才能既不驕縱也不嚴厲,讓孩子成為你的驕傲?


正面管教不以任何責難、羞辱或痛苦(肉體上的或精神上的)作為激勵手段。


最後我們來說說父母是如何剝奪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機會的?


在和善而堅定面前,太多的父母容易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在生氣的時候過於堅定,然後,他們又變得過於和善,以對自己的過度堅定進行彌補。


「書單」怎麼才能既不驕縱也不嚴厲,讓孩子成為你的驕傲?


甚至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試問自己有過這樣的時候嗎?


作者指出,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要在生氣時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思考時。


為什麼?


因為在生氣的時候,人們連通的通常是“原始腦”,其選擇只有“戰”(爭奪權力)或者是“逃”(後撤,並且無法溝通)。


我們不可能用“原始腦”做出理性的思考,如果執意解決,就有可能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語。


這也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決定你要做什麼,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以上,是今天的習得,希望你我學以致用。


明天我們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