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圖文|沈玲英

今年春節期間,我收拾東西,拿出存放多年的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報紙、紀念章、照片和留言本給女兒看。女兒非常驚訝我將這些東西保存了近70年。她鼓勵我把當年的情況寫一寫。但是由於年代久遠,那時我又沒有寫日記,我只能試著回憶一下那段往事。

下圖:康天錦(95歲)、沈玲英(89歲,筆者)夫婦合影,拍攝於2019年4月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一、我參加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工作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0月,我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並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天津市醫務界也行動起來了,醫護人員都積極報名,紛紛要求參加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

下圖:沈玲英在抗美援朝時期的照片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當時,我只有二十歲,在天津市立第三醫院當護士助理員,是一名青年團員,也積極報了名。我有幸被批准成為天津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第一大隊成員(首批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稱為第一大隊,第一大隊回來後,又陸續組建第二大隊、第三大隊)。

下圖:沈玲英在抗美援朝時期的照片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出發前,醫療隊發給每個隊員一件美式皮猴、一套棉衣褲、一雙高筒軍用大皮靴,個人自帶被褥。當時我在醫院宿舍使用的被褥很舊也很單薄,帶不出去,需另做加厚的被褥,我當時沒有買棉花買布的錢,家裡也拿不出錢來,於是,我到本院化驗室賣了300毫升的血,解放初期天津市還沒有成立血站,各醫院用血都是自採。我用這筆錢做了兩床棉被、一條棉褥子。

天津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包括全市各大醫院的骨幹醫生,如骨科方先之,外科張天惠、虞頌庭、吳鹹中、雷愛德,耳鼻喉科步豐駒,眼科魏景文等。我們醫院參加醫療隊的有外科大夫張化新、張國強、粟青芳、內科大夫張英福等以及護士李莉萊和我。

下圖:沈玲英參加天津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紀念章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醫療隊第一大隊隊長是萬福恩,他是華北紡織管理局第一醫院院長,他本身也是外科大夫。副隊長兼政委(那時叫協理員)李盛禮是一位長征幹部,副政委林子平也是一位老幹部。

出發前的幾天,天津市市長黃敬在天津市幹部俱樂部為大家開了一個隆重的歡送會。當時的《進步日報》用一個整版刊登了天津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全體人員的情況和照片。我的名字和照片也在其中。這份報紙我一直珍藏至今。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出發時,前來送行的人很多,場面非常熱烈。我的二哥也來為我送行,到現在我還記得火車開動時,二哥熱淚盈眶和我揮手告別的畫面。

我們醫療隊駐紮在黑龍江省洮南縣(後劃歸吉林省)的後方醫院。這個後方醫院由一個大廟和一排排平房組成。那時,東北的天氣非常寒冷,病房的玻璃上結滿了冰霜,就像磨砂玻璃,從窗戶根本看不到外面,病房門窗外的上方還掛著一條條的冰凌。但是病房裡面卻溫暖如春。

我所在的病房住著手術後的康復病人。有的在養傷可以下地走走,有的則躺在床上,有的傷口已經感染流膿流血,需要每天清理傷口換藥,我見到一個傷員身體非常虛弱面色焦黃,趴在床上,臀部傷口很深很大,佈滿了膿血,痛苦萬分。大夫小心翼翼的為他清理傷口換藥,我站在一邊端著換藥盤子,我的心抽的緊緊的像是給我換藥一樣,實在不忍心看。

有的傷員在換藥時解開棉襖,那棉襖裡面爬滿了像芝麻粒一樣的白裡透紅的小蟲子,這原來是蝨子。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蝨子。我每天除了幫助大夫換藥外,餘下的時間就在病房巡視護理,真誠的為傷員服務。

醫療隊的醫生,都是經驗豐富的醫療高手,在他們面前我就是一個孩子,他們都非常關心愛護我,我覺得自己就像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中。

我在醫療隊裡擔任團支部的組織委員,在為傷員治病之餘,也協助組織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

醫療隊的宿舍,也是一排平房,隊員們分別住在各個房間裡。因為人多房子少,只好擠著住。可以說是一間屋子半間炕,我們屋一共睡五個人,我睡在炕的中間,每個人也就二尺寬的地方,人挨著人。雖然是涼炕,因為擠著睡,並不覺得冷。

廁所在宿舍的對面,共有4-5個蹲坑,因廁所前後冒風,大便後也沒有臭味,有人當笑話說:“大便後糞便立即結冰,必須用棍子敲才能下來,不用手紙了”。

我們醫療隊在洮南縣後方醫院工作時,和當地的醫護人員關係處的很融洽。他們的醫生隨著我們的醫生一起查房、一起手術,我們的護士和當地的護士一起護理病人,對提高他們的醫療和護理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我們將要離開洮南時,曾經在一起開了一個聯歡會。日籍護士佐藤好子表演了一段烏克蘭舞,舞姿非常優美,記憶猶新。

在這短短的三個月的時間裡(我們醫療隊每三個月一輪換),我和傷員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傷員們臨別時送給我照片留念、在我的小本上留言。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醫療隊的工作即將結束時,隊長萬福恩、政委李盛禮、林子平,醫生方先之、雷愛德、吳鹹中、虞頌庭、步豐駒等一起工作過的同志也都在我的小本上寫了留言。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在醫療隊的工作,從1950年11月26日起,至1951年2月底結束。醫療隊工作結束後,我仍然回到天津市第三醫院上班。

二、我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工作

1951年3月,我從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第一大隊回來,得知組織上已決定將我們這批解放前參加工作,還沒有護士職稱的護士助理員保送到天津市護士學校培訓一年取得正式護士資格,第一期4月份開學。我知道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積極做好思想和物質準備。

這時,中央已經組織了一個由全國各界、各民族、各地區代表組成的500多人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準備去朝鮮慰問志願軍。根據天津市委的要求,天津市衛生局已決定從總醫院調醫生盧倜章、護士遲維先、從我們醫院抽調護士李莉萊為慰問團的各界代表服務,準備4月份出發。

在出發前的一天,李莉萊突然發高燒,無法在第二天出行,醫院領導決定臨時換人,讓我代替李莉萊參加慰問團的工作,而我4月份的去護校學習,領導決定讓我改在6月份的第二期培訓班學習。

因時間緊迫,我沒有時間告訴家裡我將要去朝鮮的事,就隨大隊人馬出發了,十多天後家裡知道了這個消息,那時我人已在朝鮮了。全家人為我擔驚受怕,尤其是我的父親,由於擔心,十多天睡不著覺。

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共有500多人,除總團外,下設五個分團,總團團長是廖承志,副團長是陳沂、田漢。我所在的第五分團,包括北京、天津等省市,團長是北京市公安局局長張明河,副團長有天津仁立毛織廠董事長朱繼聖、天津市中蘇友好協會秘書長方紀。

天津市一共有7-8位代表參加第五分團。有天津市婦聯主席嶽淑卿、天津市學聯主席張濟、民革天津市分部郝伯時、天津市公安總隊隊長黃興、天津鋼廠工人全國勞動模範潘長友、天津市曲藝團相聲演員常寶堃(藝名小蘑菇)、琴師程樹棠等。還有隨團工作人員報社記者盧倜章、遲維先和我等醫務人員等。

下圖:沈玲英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紀念章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慰問團發給每人棉軍服一套包括棉衣、棉褲、一條軍用棉被、一件軍用雨衣、一個軍用水壺、一個綠色背米袋,還有兩斤炒麵和一大包辣椒粉。

我們這500多人的慰問團,乘專列火車首站到達瀋陽後,進行休整。經磋商,認為就當時的殘酷環境,每個分團人數太多,活動不便,臨時決定將原來的5個分團改為7個分團。6、7分團從原來的5個分團人員中抽調,還從東北抽調了一部分人。各分團隨團工作的醫護人員也要調整。就這樣,我從第5分團調到第7分團,和一位從部隊調來的李醫生組成了醫療小組,為7分團代表服務。現在在網上搜索,我的名字依然在第五分團。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還記得,第7分團有一位記者徐震,來自東北青年報社。還有個雜技團隨團慰問演出。這個雜技團成員是由一家人組成,父親是團長,兩位母親和孩子們都是演員。第7分團在朝鮮拍合影時,我抱著雜技團的孩子。

慰問團休整後從瀋陽出發,坐專列一直到達中朝邊境安東(現丹東),到安東後,各分團分小組改乘卡車傍晚時出發,過鴨綠江大橋。我們7分團幾十個人分乘兩輛卡車入朝,我和李醫生各乘一輛,各自帶藥箱揹包為本車代表醫療服務。

在過鴨綠江大橋時險象環生,因大橋已被炸斷,志願軍工程兵屢斷屢修,不誤人員過江。我們的卡車過江時,志願軍十多位戰士泡在水中搶修,有的正在打樁,有的雙手扶著橋板,讓我們的汽車安全通過。

當我們進入朝鮮新義州時,天已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因為空襲,汽車不能開大燈,道路崎嶇不平且山多,經常是爬完一座山又接著爬另一座山,汽車也是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時很危險,車開的很慢怕翻車。代表們也都害怕,上怕飛機轟炸下怕汽車翻車。

每晚行軍,我們坐在卡車上。天空經常出現一串串照明彈和飛機,車上的人一見照明彈就說:“掛燈了!掛燈了”。可我當時一點兒感覺都沒有,因為飛機和照明彈看多了,並不覺得害怕。當時,我和幾個工作人員都坐在卡車的最後面,汽車一顛,把我們顛的老高,下來時我們就哈哈大笑。有的代表說我們:“你們這樣說笑,讓飛機上的敵軍聽到了怎麼辦”?我們幾個還是說笑不停。因為坐汽車顛簸,我的尾骨受了傷,回國後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正常坐著。

那幾天,我們是夜裡行軍,坐卡車爬山,白天在防空洞內休息和活動,我們7分團慰問的對象是志願軍汽車兵。他們分在幾個地方,我們就開車去幾個地方慰問。

到了一個地方,我們的汽車就停下來,在一個山洞中開慰問大會。慰問會先由團長或代表講話慰問,然後發慰問信和慰問品。慰問品有鋼筆和手錶等。接下來由雜技團演出。結束後再到下一個地方。

在我們前進途中,有兩件事我還記得很清楚。一次,雜技團一個女孩子練功走鋼絲不小心掉下來了,人騎在鋼絲上受了傷,下身起了大血泡,在行軍途中由於汽車顛簸,血泡破了,弄溼了好幾條褲子。事後想想,如果當時用注射器把血泡的血抽出來就好了。還有一件事,有一次休息的時候,因山洞面積有限,我們這一車人不在一個洞裡,我為一位代表到另一個山洞去送藥,走在半道,天上出現了飛機,我無處躲藏只好就地蹲下。幸好飛機沒有發現目標,很快就飛走了。

被美軍蹂躪的朝鮮土地那時已經成了一片廢墟,完整的房子很少。在行軍途中,我們有時白天住在朝鮮老鄉的房子裡。有的房子空無一人。屋子裡靠牆有幾件簡單的傢俱,地面鋪的全部是榻榻米(席子),人們光著腳踩踏在上面,也可以席地而坐、席地而臥。有人的地方都是朝鮮婦女、兒童和老人。我見到,有的朝鮮婦女頭頂著物資支援前線,有的在殘餘的土地上勞作。

朝鮮老鄉待人熱情、淳樸。年紀大的,我們叫她“阿媽妮”(奶奶),年紀輕的,我們叫她“阿茲妮”(大嫂)。有時也有叫錯的時候,她們聽了笑笑而已。

在我們入朝前,慰問團給每人發了一個會話的小冊子,簡單的朝鮮話,如飛機叫“扁機”,汽車叫“卡登卡”等。所以,一些簡單的朝鮮話我們還是能聽懂的。

我們從入朝的那天起,在黑夜裡就看到遠處的山上著火,大火連成一片像是一條火龍,山連著山在燒,每天夜裡都是這樣,直到我們離開時,山火還在燃燒。

慰問團在朝鮮期間,遭遇了多次險情,有的成員在前線犧牲。天津市曲藝團相聲演員常寶堃、琴師程樹棠在一次慰問演出時遭美機轟炸犧牲,五分團成員平原省幹部廖亨祿同志在一個隱蔽的樹林中進行慰問活動時被敵機發現,敵軍用機槍掃射,廖亨祿同志受重傷犧牲。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慰問團赴朝慰問,前後大約40天。結束後,全體成員回到北京,住在先農壇體育場總結工作。

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在朝鮮期間,鼓舞了中朝兩國軍隊的意志,加深了兩國人民和軍隊的友誼,增強了必勝的信念。慰問團回國後,中央決定派慰問團全體成員分赴全國各地,向全國人民彙報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戰場上勇敢殺敵的英雄事蹟,每個小組大約4-5人。

我們小組一共5個人,分配到平原省新鄉市進行宣傳。我記得在一個廣場上,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邊。我們5個人輪流上臺宣講,每人講一個方面。我是講的內容主要是朝鮮婦女和老人忠厚朴實熱情對待志願軍、積極支援前線的事蹟。

在慰問團工作即將結束時,我拿出在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時使用的那個小留言本,讓大家把留言繼續寫在本上。這個小本我至今珍藏著。

下圖: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紀念章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工作,從1951年4月至1951年7月,歷時三個月。

回到天津後,我沒有迴天津市立第三醫院上班,也沒能去護校學習,我被調到天津市衛生局團總支,任專職幹部。當時,衛生局人事室領導徵求我的意見,不去護校學習調到衛生局工作有什麼意見,我當即表示,我去朝鮮時已將個人的生命置之度外,現在我已經安全回來,我什麼都可以放棄,無條件的服從組織安排。

下組圖:天津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第一大隊名單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三、我的感受

1、參加抗美援朝工作使我樹立了明確的人生觀。我在剛剛20歲的時候,非常有幸兩次參加抗美援朝工作,親身經歷並親眼看到志願軍忘我的犧牲精神,我那時就下定決心全心全意為傷員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爭取入黨。這對我的一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我以後的工作奠定了紮實的基礎。1952年7月1日,我被批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我立志把自己的一切交給祖國、交給人民,為人民服務、為祖國獻身。

2、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參加抗美援朝前,我只是醫院一名普通的護理人員,什麼都不懂。在抗美援朝醫療隊和赴朝慰問團的工作中,我接觸了很多專家學者、志願軍戰士、朝鮮老鄉,工作中和許多人打交道,受到的教育勝過幾年的學習。回國後,我成為天津市衛生局的一名幹部。是抗美援朝的工作使我一下子成熟了、長大了,讓我在革命的大熔爐中得到了鍛鍊。

3、我出生於1930年,今年已經90歲。但是,想想自己在20歲的時候參加抗美援朝的工作,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心潮澎湃,令人難以忘懷。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我為自己在保家衛國中盡了一份力量感到光榮和自豪。


我參加抗美援朝工作的點滴回憶

沈玲英,浙江定海人。1930年8月10日出生於天津。1947年8月至1950年11月在天津市立第三醫院做護士助理員。1950年11月至1951年3月參加天津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第一大隊,赴黑龍江省洮南縣(後劃歸吉林省)後方醫院做護士工作。1951年4月至1951年7月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第7分團做隨團護士工作。1951年8月至1988年3月先後在天津市衛生局、天津市紅十字會醫院、天津市河西區婦產科醫院、天津市河西區衛生局、中華醫學會天津分會從事行政和黨務工作。1988年3月退休。

(編輯:康培蓮 [email protected]

精選留言

@大白:致敬保家衛國的最可愛的人!

@Laoyezi:這是一篇"不忘初心"的好教材,十分感人。由衷的向革命老前輩說一聲,向您學習,向您致敬!並衷心祝願您健康長壽!

@張振起:這樣的回憶錄真實可感,對今人富有教育意義。

@長格亞寧 蒙古族:謝謝大家告知!1950年的第三第四醫院是現在的哪個地方?請作者百忙中寫入文章!太精彩了!太重要了!寫的很具體!另外營口道河北路北的第三醫院與濱江道的濱江醫院後來做過同一個醫院嗎?1950年的第四醫院在哪?13502120022 和平區亞寧詢問 歡迎來電

@長格亞寧 蒙古族:請務必告知,第三第四醫院是現在哪個醫院?讀者很想知道!寫的很好!讀者好像看到了1950年(還沒出生),非常感謝您!

@徐平生:當時的市立第三醫院座落在河北路濱江道口,即後來的濱江醫院。第五醫院即後來的韶山醫院。第四醫院位於大同道,後來做過眼科醫院。第一醫院在建國道。第二醫院可能是在金鋼橋那裡。

@白頭翁:與老莫先生共憶:解放初,天津是有亇第三醫院,位於今河北路與濱江道交叉路口。解放前,名為“東亞醫院"。我年少時,家住濱江道-河南路交口處(原“公安一分局"對面),距該院僅一亇路口。曾到該院治過病。 謹此,供您參考、回憶。 祝您福壽康寧!S.Y. 2019-11-20

@萬壑風:天津市立第三醫院上世紀50年代初期座落於營口道與河北路交口北側。原法租界聖路易斯學堂舊址。

@曾愉:還有呢,就是我原來住的重慶道114號,就是楊濟時的舊居,現在已經歸還了他,吳廷春(住在雲南路和成都道的交口,雲成裡),他的女兒吳紅,兒媳孟濤也都認識,朱憲彝就住在成都道永定裡旁邊的小樓裡。

@曾愉:這裡有兩個人是我媽媽院的,一個是李盛禮(總醫院院長)、一個是陳宜和。還有張紀正,是介紹我爸爸來天津工作的。另外吳鹹中還在南開醫院坐診。

@Huien: 向英雄們致敬!我雖然人在美國,但是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我會在美國的馬路上高唱“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一歌。

@馮湘君:珍貴的口述歷史檔案

@老莫:老前輩的回憶錄很好,慰問團成員基本是一些舊制度過來的醫務工作者能夠冒著戰火上前線慰問志願軍戰士非常感人 成員中有一些衛生界已故名人大家都知道。 天津市解放初期並沒有第三醫院,這個可能是後來河東醫院改的。說的不對請指正。

@瀾:感謝分享,我要在第二批主題教育中分享給同事們

@吳南方:天津市立第四醫院可能在解放路大同道一帶,1960年代中期我們常通過那條路到海河去游泳,之前不行,學校管得很嚴,凡在海河裡游泳就要給處分。

@範傑:偉大的母親,平凡的護理工作值得讚美,讀了很感動

@高潮:向革命老前輩致敬!

@小李、汝祥(羽毛球愛好者):向您致敬,在名單中看到張華新老爺子的名字,很親切,我記得他是天津市第一個做心臟手術(開胸搭橋)成功者,天津日報登過此事。病人是天津市自行車廠工人周九思(名子的字可能有誤、音沒問題是對的),還看到南開醫院吳鹹中老的名字。可敬的一代老人,祝您們幸福健康長壽。

@吳南方:我們從小就知道座落在和平區山東路與河北路交口的第三醫院,後來改為濱江醫院。這個醫院在解放後的歷史上的各個階段都表現的非常積極。給我們住在附近的人留下的印象特別深。感謝作者保存瞭如此珍貴詳實的歷史畫面。

@張美娟:向老前輩致敬!是你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換取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祝老人家幸福健康萬事如意!

@李發平:老人與我父親同齡,我父親也參加了美援朝,不過3年前病逝! 祝老前輩身體健康!

@不亦樂乎:了不起的革命老媽媽,歷史的見證人,令人肅然起敬!這麼大年紀那麼健朗還風采依然一對老人家都好精神啊!祝二老壽比南山福如東海永遠幸福快樂

@梅江一隻鹿:為祖國做出貢獻的人都是好樣的!

@The Old Man:

英姿颯爽仍矯健 記憶尤新似眼前 您的事蹟令後生敬佩 向沈大姐致敬!祝革命老前輩身體健康!祝英雄老大姐快樂長壽!

@焱灸:看了回憶錄非常感人,怎麼和兩位老人聯繫,我父親當年參加了,經歷與兩位老人一樣,我的電話13920297004千萬要聯繫我

@zhu:請問馬大夫紀念醫院現在是什麼醫院?馬大夫是誰啊?

編者回復:馬大夫不姓“馬”,也不是中國人,他是英國倫敦會傳教士,他本名叫約翰•肯尼斯•麥肯齊。醫院原址坐落在現大沽路與赤峰道口(今天津市口腔醫院),是在1924年1月18日新樓舉行開幕典禮時,為表彰他在天津的貢獻,而將舊英租界倫敦會施醫院更名為“馬大夫紀念醫院”。

@海燕:保家衛國的初心,積極向上的人生

@深圳lisha13902957886:向老前輩抗美援朝軍人致敬!敬祝老人家身體健康!壽比南山!!

@深圳lisha13902957886:我的老爸李煌,是天津司法局老幹部,1948年參加游擊隊鬧革命!也是在抗美援朝中被美軍飛機炸成二等甲級革命殘廢軍人!很難得回憶機會遇到老前輩戰友呵!以後多聯繫!13902957886李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