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你的教育觀念14個心理學實驗(十四)——“棉花糖實驗”

標籤:延遲滿足能力

解決的關鍵問題:

意志力對成功有什麼影響?


沃爾特.米歇爾教授在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裡,選擇了600名4—6歲的兒童,在他們面前放了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這些孩子,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大約15min)再吃,後者可以得到一枚棉花糖作為獎勵。


在實驗的過程中,有的孩子採用注意力分散大法,假裝看不見棉花糖,有的孩子把棉花糖拿起來聞一聞,舔一舔,又放回了碟子裡。


幾年以後,該研究小組回訪了這群孩子,發現當年沒忍住誘惑的孩子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都更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他們難以面對壓力,而且難以維持與他人的友誼。而選擇了等待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他們高考的分數更高,抗壓能力更強,社交能力也更好。


實驗說明了什麼?


米歇爾教授的這個實驗是有爭議的,因為樣本量都是來自於斯坦福大學,後續有心理學家通過更多的設定來重新進行實驗,發現普遍富人家孩子比窮人家更能拒絕誘惑。

這與家庭背景有關,因為富人家的物質更充足,而且父母更多有這方面的教育。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實驗確實表明了,延遲滿足能力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

改變你的教育觀念14個心理學實驗(十四)——“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

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自控能力強,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依然能抑制衝動和誘惑,自動調節自己的行為,保證目標的實現。


例如,能夠經受電視誘惑不去觀看,願意繼續書寫作業的孩子,他的學業水平一般就是比其他孩子高。


但是,這裡要提醒爸爸媽媽的是,延遲滿足能力培養的前提是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從來沒有滿足過,延遲就無從談起。


而且,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是針對3歲以後的小朋友而言的。


改變你的教育觀念14個心理學實驗(十四)——“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

3歲前,孩子對父母有生存和依戀的需求,這個時候餓了就要喂,哭了就要抱,孩子通過媽媽的反應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

如果此時的生存和依戀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性格和情緒變得焦慮而急躁。

所以,在孩子3歲以前,父母要做的是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他無條件的接納,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


改變你的教育觀念14個心理學實驗(十四)——“棉花糖實驗”

孩子開心的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