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人皆可为尧舜,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你认为呢?

鹏友程


当然这两种说法都给以肯定,没有对错之分。

首先看王阳明的说法人皆可为尧舜禹用孟子的观点来解释——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 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 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换言之尧舜禹之道,不过就是孝 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总的来讲人皆可为尧舜禹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学习尧舜禹的那种精神,发扬我华夏的传统美德。

季羡林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能与之以礼义仁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一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内容讲述为人与人邪情私欲有差别,有的人协情私欲强一些有的弱一些,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了解并保全上天在造人之初所赋予人的善良和理的本性。最后季羡林还说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这里的坏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坏人,而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罢了。


治大国若烹小仙


王阳明说人皆可为尧舜,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你认为呢?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精通儒、释、道三教,创造了“心学”,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天人和一”就是他的著名思想。王阳明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官至兵部尚书,所以他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季羡林是现代著名的学者,北京大学的教授,精通梵文,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老家是山东,标准的山东人。季老因为年轻时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人生自然有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回到题目上来,我认为两位大师的说法都对,只是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王阳明说人皆可尧舜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符合儒家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述。儒家思想认为,任何人在出生之初本性都是善的,只是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有的人学坏了而成为坏人,有的人继续保持良好的品性而为好人,好人当中有的还更加圣洁而成为圣人。王阳明说人皆可尧舜就是说人出生时没有差别的,都是同尧舜处在一个人生起跑线上,如果都能沿着圣人之路发展,任何人都有机会和可能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

(二)符合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佛家思想认为,人只要有善念、心存慈悲之心,不在于出身和经历,原来是不是做过坏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改过自新。一个人,哪怕是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只要洗心革面也一样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其实历史上还真有不少这样的先例,比如弘一法师,年轻时就是一个轻狂、放荡之人,曾经做过不少风流公子的荒唐事,但众所周知,他后来潜心皈依佛门,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一代法师,堪称近代圣人。

季羡林所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也可做两种理解

季老出身于山东农村,童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山东农民所具有的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对他的成长及后期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坏人一旦成为坏人就不会再变好,在我的老家也有这样的说法,甚至这是教育孩子常用的教条。季老所说这句话可以作两种理解:

其一,坏人是永远改不好的。人一旦学坏,坏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性会深深地烙在其心底,即使他在一定阶段会做出善事,但一旦条件成熟,再让他遇到变坏的土壤,这样的人会很快再变成坏人。这种观点显然是有些偏颇,但现实生活中却也不乏其例。

其二,坏人一旦被打上“坏人”的烙印,就永远也不会被磨灭。也许在季老的思想中,坏人一旦成为坏人,这两个字就会永远成为他的代称,即使以后变好了,成为好人,那也是“学好了的坏人”,而这样的人做怎样大的好事,也是“坏人做的好事”。这就像一个受到刑事处理的人,不管以后怎样改造,都会在档案里记录下“劳改犯”一样。

结语:对于不同时代的两位国学大师的理论,我们只能作肤浅的猜度,甚至会曲解古人意,但不管怎样说,应该做到两点:一要力争做好人,不做坏人,所谓一失足会成千古恨,任何时候都要以尧舜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善不为恶;二是相信悔过自新,一旦自己犯了无心之过,要勇于纠正,相信王阳明”人皆可尧舜“的论断。


方圆居文化


世人皆可成圣,是一句相对而言,首先你发问的那句,用《中庸》和《易经》的思维去理解,两个说的都没错,都在于他们当时的认知水平以及哲学思维去评判。

王阳明的心学,也被称之为与孔子同名的圣人,相当于哲学家,教育家,他的认知里结合《易经》,世事无常,一切一切都在不停的变化,坏可以好,好可以坏,看接触人事物。

而说坏人是不会改好,就太绝对,世上永远没绝对,就像意料之外,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这就是无常!



企业经营哲学


季羡林曾经撰文说:“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就是季先生的“坏人论”。

“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孟子最早说出来的,王阳明说的是“满街都是圣人”,是同一观点的不同表述,这是王阳明的“圣人论”。

我想起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王阳明的“圣人论”是一种人性“应然”的信念,季羡林的“坏人论”则是一种人性“实然”的判断。两者立场不同,观点自然就不同!

正如季羡林说自己长寿的秘决是奉行“生命在于静止”,而侯仁之却说自己的长寿秘决是奉行“生命在于运动”。

我不否定季羡林的“坏人论”,但我依然善良地相信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梁漱溟临终前曾问道:“这个世界会好吗?”答曰:“会好的!”





云润春天


我首先想到的是原生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一直觉得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

人皆可尧舜,都有成为伟大的可能,坏人,是多坏的人?本性就坏,价值观就是错的,这种人很难改变,好多年前,看过一个特殊的节目,说人的基因,有一个人,无恶不作,到处流窜作案,每到一个地方,抢劫杀人,放火强奸,坏事做尽,警察抓到他的时候,已经背负了几条人命,妥妥的死刑了,但是有一个强奸案他就是不认,他说没去过那个地方,但是测了基因和他完全吻合,他自己说,我没必要耍赖,有没有这起案件对我影响不大,我真没做这个,后来他说出了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等公安机关抓到的时候跟他一样,也是背负着几条人命了,两个人测了基因,基本一模一样的,我个人观点,季羡林老先生说的坏人改不好应该说的是这种人,我们老百姓说的种性就是坏的,但是再退一步说,如果这种人生在战争年代,也许是战场上的英雄,当然,绝对的坏是改不了的,就像农夫与蛇的故事,它就是个蛇,你再暖它,它还是伤害你!



我是二氧化锰


中国从古至今俩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王阳明也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的心学,心即理。吾性具足,不假外求,所以他提出人皆可为尧舜。是一种人性的解放,更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思想之光辉永远绽放。毛泽东,蒋介石日本之东乡平八郎等等都深受其影响,日本之明治维新。

王阳明所说人皆可为尧舜,是只吾自性之中有此本性。真正找到本性又要格物致知。有一强盗所有人都说他可恶至极,没有羞耻心,王阳明让他当众把裤子都脱掉,他却不肯。再恶之人也有其善根。

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社会中比例来说是对的。但这句话我认为是太绝对了。人只要找到其被蒙蔽的自性,那他就可以变好。再坏的人也有其善的一面。所以我更赞同人善论,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格物致知。

此哲学问题甚深,王阳明的哲学体系又只是皮毛。所以回答此问题勉为其难,王阳明之学说有高见者可以留言。


游伴儿雷哥


治国、平天下不能全赖武力。作为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王守仁更加关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稳定和政治清明的问题。在他看来,政治的清明主要取决于大小官吏能否忠于国家和勤政守职,故极力倡导“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是大 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下同此书者只标卷数)在穷尽天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为政处世的能力,是王守仁追求的最高目标 ,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向世人传递这一理念。这是王守仁不同于其他思想家的关键所在。他认为,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在统治秩序中具有特殊作用,明确指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并宣称:“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业。”(卷4《与杨仕德薛尚谦》)他吸收各家学术之精华,创建出一套知行合一的“心学”体系,以期解决朱熹理学与现实相脱离的弊端,将儒家所倡导的封建伦理道德真正落到实处,使人人能够成为“良善之人”。


过客的风景


“人人皆可为尧舜”,是亚圣孟子给人们定的一个很高但似乎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说它很高,正如孟子所说的,“圣人,人伦之至也。”也就是说成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的境界了。说它是可以实现的,那是因为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在于人有内在固有的道德品性。他说:“仁义礼智,非由我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也就是说,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等善性良知是天赋于人而生来固有的,不是其他外力所强加的。人之所以丧失良心,是因为后天不善于保养的缘故。孟子还认为“圣人”“与我同类。”(《告子上》)他说“舜,人也,我,亦人也。” (《告子上》)正因为此,他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同上) 至于如何才能成为圣贤,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们只要修身养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都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

然而,千百年来真正修成正果,称得上圣贤的却寥寥可数。因此,后人又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不必人人皆圣贤。人皆有成贤之性,故曰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人之为人,各有其性,圣贤不时出,必有其事而后有之。也就是说,虽人人皆有成为圣贤之性,然而圣人却须待时而出,我们只需修成圣贤之性,而不必追求真的成为圣人。



逗壳视频


“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来源于孟子,成熟于王阳明。长期以来,尧舜一直被作为一个神圣的符号,“为尧舜”成为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价值目标。王阳明从理论上论证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可能性,即人人皆可通过“致良知”而成就“为尧舜”的人生价值目标。但在现实中,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发展、客观环境等因素,这使得人生价值的实现必定存在机会、条件等差别,故能够“为尧舜”者只能是极少数人。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被视作实现崇高人生价值目标的一种参照、一种教育理念。这一思想对高扬人的主体性、锻造人的优秀品质和追寻人的生命价值具有积极的作用。


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成就事业,成为了不起的人。

——但是,500年后的今天,看尽世事,饱经沧桑,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却说:

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季老先生说:天下哪里会有不变的事物呢?哪里会有不变的人呢?我观察的几个“坏人”偏偏不变。我简直怀疑,天地间是否有一种叫做“坏人基因”的东西?我但愿有一个坏人改变一下,改恶从善,堵住我的嘴。

那么,是阳明先生错了,还是季老先生看花了眼?

——我们对人性,究竟应该持何处认知?

(02)

昨天晚上,去赴朋友的酒会。

来接我的朋友,在路上讲了个故事:

他家以前有个保姆,粗手大脚那种,干活很利索。

保姆实际只算是钟点工,每周来家里三次,帮助料理家务。偶尔也做做饭,她蒸的馒头非常好吃,一样的水一样的面,一样的火候一样的蒸锅,但她蒸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孩子最喜欢。

时间久了,家人才知道,这位保姆,以前也读过书,专业是幼师,毕业后在幼儿园照顾小朋友——也曾年轻漂亮,爱慕者不知多少。

但她对所有的追求者,冷若寒冰。

却偷偷的爱上了一个男人。

她甚至担心,男人太高傲,不肯接受她。就主动表白,最终与男人在一起了。

然后,她才感觉情形有点不对。

(03)

那个男人开了家电器专卖店,每天提货的人排成长队,堪称是日进斗金,财源滚滚。

姑娘认定,这男人有如此商业眼光,如此过人魄力,决非凡夫俗子。

等嫁过去,才发现情况跟她的判断,完全相反。

这位仁兄,实际上是个大大的懒汉,懒到了油瓶子倒了,都不肯扶的地步。他以前有工作,因为懒得上班,花点钱买断工龄,过起了自由自在的日子。

没多久,他的钱花得一干二净。但他运气好,家族有位大伯,在南方做大生意,给他投资置办了门脸,再让他替自己销货。当年电子产品非常紧俏,所以店铺生意兴隆,赚钱易如反掌。

但他实在是太懒了,懒得做生意,懒得赚钱。姑娘刚搬过去那天,老兄就关门停业,晚上带姑娘逛街,白天关起门来睡觉。门外许多客户等得焦躁,用力拍门脸。听到动静,男人就会怒吼一声:滚,别打搅老子睡觉!

开始时,姑娘还以为男人是因为太爱自己,才关门歇业的。等到生下孩子,发现男人仍然高卧不起,即懒得做生意,也懒得干家务。她这才有点急,就劝丈夫。

这一劝,丈夫突然翻脸,破口恶骂。她吵了几句,男人跳起来,轮圆了手臂,啪!狠狠的给了她一记耳光。

家暴,就这样开始了。

(04)

当地又开了几家电器销售店。

眼巴巴等待在门外的客户,越来越少。

男人置若惘闻,不为所动。

开销日见紧凑,姑娘有点慌张,就顾不上被老公打得鼻青脸肿,自己出来照顾生意。可是由于关门太久,客户流失殆尽,生意一落千丈。

但女人终究肯吃苦,一个人支撑店铺,慢慢的有了点起色。

但丈夫露出本性,开始赌博。

把她辛苦赚来的钱,输得干干净净。

她甚至不敢劝——赌场无父子,赌徒无亲情。当赌徒丈夫拿钱出门时,哪怕妻子脸色稍有幽怨,立即就是一顿暴打。

家境日见窘迫,纵然妻子再努力,也抵不住男人狂赌豪情。很快落得个吃了上顿没下顿。

没钱也有没钱的好处——嗜赌的丈夫,没钱后居然变安生了,老实呆在家里,说话也轻柔了,也不殴打她了,甚至当面向她认错。

丈夫发誓戒赌。

那一夜她痛哭流啼,以为自己的千缕情丝,万种柔肠,终于让浪子回头。

感动中,闻到了浓烈的烟熏味道。

抬望眼,四面是熊熊的火光。


(05)

死里逃生之后,她才弄清楚,浪子回头的丈夫,那天夜里抽完烟后,随手把烟头扔进了废纸篓里。

引发熊熊大火,把家及店铺,烧成了残垣断壁。

她当时只穿内衣,赤脚立于长街,拉着吓呆了的孩子,斥责了丈夫几句。

丈夫勃然大怒,一拳把她打倒地。

她的脸,紧贴在冰冷的地上。

而她的心,比地面还要冰冷。

死心了。

(06)

她带着孩子离开丈夫,来到北京。

从此做钟点工。

当年花月青春的幼师,竟尔沦为北京城的粗糙保姆,雇主们长吁短叹。

吁叹过后,雇主们就感觉,她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保姆也好,钟点工也罢,收入实不足让她安身立命。更无法给她的孩子,一个幸福安全的未来。

帮帮她,问问她有什么技能?

她两眼瓷迷:我一个女人家,能有什么技能?要是我老公不那么懒,就好了。

雇主斥骂她:这就叫执迷不悟,那个男人把你害成这样,你还想着他?

你谁也指望不上!

只能靠自己!

可是我……真的什么也做不了。

她满脸麻木、绝望。

(07)

真的,这个从幼师成为保姆的女人,什么也做不了。

讲这件事的朋友说:这是他全家人的观点,和看法。

——只有孩子不同意。

当时孩子大声喊:你蒸的馒头好吃,我班同学都想吃。你怎么不卖馒头呢?

一言提醒梦中人。当时保姆就呆住了,喃喃的说:对呀,我怎么就想不起来卖馒头呢?

——有些人之所以沦落贫寒,不是他懒,也不是笨,而是他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

——困境中人,不缺少大道理浓鸡汤,就缺个人替他们指条明路。

(08)

孩子一句话点醒保姆,从此后悔不迭。

——家里失去了一个能干的保姆,而且再也吃不到保姆蒸的馒头了。

前段时间有个热贴,说北京摊煎饼的大妈,月入3万——这个数目,丝毫也不夸张,因为改行卖馒头的保洁,三年之后,就盘下了附近的一家饭馆。先是雇了一个厨子,过半年又雇了个厨子。到得朋友说这事儿时,当年的保洁,已经拥有三个门脸,手下有几十号人。

她带孩子衣锦回乡,本意是找回丈夫,重续前缘。

但回来之后,却再也不提这事儿。

而是听儿子安排,嫁给了儿子的数学老师。

——听人说,她的前夫已落拓不堪,但仍然那么懒,仍然那么坏,见面就满脸怨毒,破口大骂,骂她在北京那么久,一定睡过许多男人,绿了自己。幸好她已非当年,早有自保预案。在儿子的帮助下,彻底摆脱了这个男人的纠缠。


(09)

朋友说,由保洁转型的女老板,说过这么一番话:

有些所谓的好人,只是没有机会做坏事罢了。

她年轻懵懂,所嫁非人,遇到了坏人。险些搭上自己的一生。

经历了人世坎坷的她,完全有办法,让丈夫洗心革面,变成好人。

——只不过,成本太高!

——坏人变好,必须要有强大的外力。如古人所说:恶人自有恶人磨。如果想让坏人幡然悔悟,就必须比坏人更狠,用比之于坏人更阴险、更毒辣的手段摧残之,蹂躏之。让他感受人世险恶,生不如死。这时候坏人只渴望能从苦难中获得拯救,根本没心思琢磨害人的事儿。

只有在这种情况,坏人才不敢再做坏事。

——可是你变坏了!

一旦你为了改造坏人,让自己变坏,就断了已身向善之路。就会落得个与坏人同样的结局,生活中再也没有欢笑,没有希望,只有怨毒之火,灼烧着卑劣的心。因为你坏,所以不会有真诚帮助你的朋友,不会有天伦之乐,人世间一切的美好,从此与你无缘。

你不是圣者,不是佛陀。

坏人之恶,你度不了。


(10)

阳明先生说,人须时时秉持向善之心。

季羡林先生补充说——但万不可太圣母心,存有做救世主的贪婪妄念!

理论上来说,每个坏人都有向善之心,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够感化他们——但你未必有那么深的德性,未必能支付得起惨厉的成本。

儒家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事循序渐进,一个人于社会的最大功德,莫过于先行拯救自己,让自身强大,不成为别人的负担或麻烦。当你能够主宰自我命运,才有能力保护家人,让家人生活于安全与幸福之中。再之后才是社会价值的实现,治国也好平天下也罢,反正你有钱有闲,由你折腾。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最怕的是自保尚且不暇,却想入非非的拯救他人。

圣母心,之所以屡屡碰壁,是因为沦陷于暗黑的坏人,圣人拯救不得,神佛拯救不得——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一个人能够拯救自己,给家人幸福平安的未来,这已经是功德无量。懒而且坏的人,他必须要自我觉醒,拒绝觉醒的坏人犹如可怕的黑洞,无论你付出多少,都会被吞食殆尽,连同你的青春、生命、对爱与善,对所有美好的希望,都会被吞噬。生命太短,必须要花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才不负我们一生。切记不要轻易对别人说原谅,你没资格原谅任何人,任何人也没资格获得你的原谅。你人生中唯一需要的,就是自立自强,自尊自爱,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与你无关。

雾 曰

直觉所面对的问题或困境,正是你破局的机会之所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你的思维转过这个弯,就会看到光明与希望。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不断的完成自我超越,踏平我们思维中那一道又一道隐密的藩篱,拓展我们自由的心灵空间,让整个世界,在我们面前纤毫毕现清晰无比。


智者哲思学堂


我认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只是他们所处时代、环境、地位和立场等不同罢了。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简单地了解一下王阳明是何许人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等等,他有多种耀眼的头衔,并且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对于他的“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我是认同的。

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作者的意思是鼓励人们思想向善,人人都可以有所作为。王阳明只是借用了这句话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尧舜,他们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我想王阳明的本意并不是说人人都能成为圣明的君主,他应该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至的,他认为人人都能有所作为,甚至成为英雄或者圣人。在今天看来这句话仍然有一定道理,并不过时。

王阳明认为每个普通人都能有机会变成为被人崇拜,被人尊重,有所作为的人。其实这一点在今天的“抗疫”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些普普通通的医生和护士身临前线,成为了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难道他们不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吗?难道他们不是我们的人民英雄吗?难道他们还不能受到人民的崇敬吗?

丨毛主席在《送瘟神》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里的“尧舜”,其实就是指平民英雄,难道不是吗?

然后,再看看季羡林,他是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国学大师、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等等,他的思想学说在当代也有较大影响,所以他所说的每句话,他所阐述的每一个观点,都会被人们注意和研究的。他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一观其实与王阳明的“人皆可为尧舜”并不矛盾。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犯了罪,坐了牢,刑满释放回家后,仍然不思悔改,继续做坏事,最后又被关进了监狱,甚至反反复复,这种人在现实社会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季羡林的观点没有错。

而王阳明的观点是一种教育和鼓励,主要是教化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想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并不是说人人真的都能成为尧舜那样的人

所以说他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