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影響了古代商人的地位?

王真繁


"重農抑商"

在戰國時就有"獎耕戰,抑商賈"的說法,而到了秦朝時,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自此之後,歷代沿用,而商人的地位就排在士、農、工、商的最後一位。

原因一、經濟基礎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成立國之本來發展,把商業當成"末業"來抑制。而且中國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通過農耕取得生活資料十分方便。因為自然條件優越,又缺少貿易興起的條件,所以商業並不佔據主導,連帶商人的地位也低下/

原因二、政治制度

中國封建社會是中央集權制,任何有利可圖的工商業全部掌握在國家手中,產生了壟斷,所以個體商業發展不起來。而且工商業發展會吸引很多農業勞動力,這樣就會使得農田荒廢,威脅到了國家根本——農業,所以統治者不會讓商業發展起來。重農抑商的政策被統治者奉行,觀念深入人心,。

原因三、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社會一直講究"男耕女織",渴求安穩。但是商業的發展必會導致貧富兩極分化,這樣就影響小農社會的寧靜、安穩、均平。而且在古人眼裡農民從事農業勞動取得收穫是光榮的,而商人通過交易獲取報酬往往受到人門歧視。


文史漫談


商人地位的低下,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這是統治者的意願,他們想把人民限制在土地上。過去戰火不斷,徵兵打仗那是常有的事,農民既能生產出軍糧,又能夠提供壯丁服務。而商人,他們不從事生產活動,

其次,商人的存在會加重農民的負擔。農民本來過的就是自給自足的生活,交完賦稅,留著自己吃的糧食都是緊巴巴的。而商人就是為了獲利而存在的,他一看市場上的糧食這麼少,物以稀為貴,就開始他們的囤糧大計,這糧食越囤越多,市場上流動的就越來越少了,這價錢自然直線上漲,越漲農民越買不起。

第三,商人有了靠山勢力大還會和王公貴族結交,必定會影響到統治者的統治。


花開水不流


千百年來的儒家思想深深的影響了我們中國人的心中。

1.儒家思想的束縛

在古代,封建統治者都是以儒家學說來統治人民的思想,儒家思想講究與人誠信、坦誠相待,而商人做生意難免會出現缺斤少兩,更有甚者會為了財富謀害別人的生命,這與儒家學說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對立,“無奸不商”更是揭露出商人的真面目,因此為了宣揚儒家寬厚、仁愛的思想,維護社會風氣,必須對奸詐的商人進行打壓,時間一長,商人的地位自然就非常低。

2.封建社會是農耕文明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是講究“男耕女織”的社會,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只為吃飽飯並沒有太大的需求,自然對貿易需求大大降低,因此在古代商品貿易經濟並沒有高度發展,加上交通不發達,貿易的距離只能小範圍的進行,更多的商人只是以“貨郎”的身份走街串巷販賣物品,為了做生意經常居無定所,簡直就是流浪人員一般,古代人講究安穩,希望讀書將來好中狀元,對於貨郎這些人自然不會高看一眼。

3.貨幣不發達

商人貿易最重要就是要有貨幣的支持,秦漢時期錢幣主要是金屬的貨幣,一千貫串在一起都有幾十斤重,不僅財務不安全,貿易的規模也不會很大。商人一生追求笨重的金錢糞土,清高的讀書人自然會嗤之以鼻。而且古代社會是專制社會,封建統治者最怕別人造反,一旦有人富可敵國,誰都保不準他會幹什麼事,如果他資助了造反的亂賊,皇帝又要換了別人來做。


流明貝


商人地位低這跟秦始皇和漢武帝有關係,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商人地位非常低,跟逃犯相提並論。秦始皇還把商人當成了需要除掉的“五蠢”之一。

原因大致有三

一.商人不納稅,對國家而言沒有用處。

二.秦朝法家治國,重耕戰,子民只需耕地,打仗。

三.為社會跟統治穩定,必須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因災荒農民不耕地了就叫流民,流民變會產生強盜,若有人振臂一呼就會成為叛軍。所以歷朝歷代都把治災當成頭等大事,一場天災,形成的流民就可能動搖社會的根基。而商人恰恰跟流民性質一樣。

眾所周知,古代的賦稅非常重,國庫是否充盈,就看賦稅了。你種田要交賦稅,就連成年人也要。只有商人越富。雖然拿著大量錢財,但卻從來不對國家做貢獻,這一點,讓秦始皇無法容忍,他的心裡就十分不滿。還有就是漢武帝,在漢武帝的時期商人,就是刀下的魚肉,基本上沒有社會地位可言。

這兩個皇帝對商人的看法影響到了後世中,商人的地位。在英明神武的皇帝看來,如果國家缺錢了,那麼商人就是移動錢包,因此,他們也就成了犧牲的對象。

直到宋朝時期建立了商業稅的體質之後,商人的地位才有了漸漸的改變,所以說,宋朝的商人是比較幸運的。地位明顯的提高。所以宋朝算的上最有錢的朝代了。肯定的是,在其他朝代商人的地位真的不高


黃昏的草


這個問題很有趣,回答起來需要剖析很多東西,不過我可以先給大家一個結論:根本原因是貨幣經濟的發展程度。

古代商人地位低是農業社會的歷史必然,世界範圍內不只有中國的商人沒地位,很多國家都是一樣的。

很多人將其歸咎為:儒家思想的重農抑商精神。事實上錯誤的,最先提出重農抑商的不是儒家,是法家。而儒家,恰恰是為了把自己推上正統而去應合的重農抑商。

法家相對來講是一個比較務實的學派,它關心的事情是:如何使國家上下一條心,如何使國家強大。它和用愛發電、整天到處用價值觀去感化別人停止戰爭的學派不同,它的目的是扶植起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以戰止戰,統一天下!

所以這種學派提出的思想,在當時的背景下會比較偏向務實,這是我說重農抑商是歷史必然的一個體現:因為法家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看到了農業的重要性,以及商業對統一國家造成的侵蝕作用。

如今我們用現在的眼光去抨擊重農抑商,但歷史就是這樣,有些東西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是正確的。

下面我將重點講述重農抑商為何是當時的歷史必然。

我先給大家設定一個例子:商人在農業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有點類似於農民在遊牧社會里扮演的角色------不合時宜。

商人是以商業為主業的一個階層。

什麼是商業?有沒有人嘗試本質地去理解商業?商業說白了就是:交換;就是互通有無,我拿你沒有的東西,去換你有而且我又需要的東西,就叫商業。

但是單靠以物易物發展不了商業,所以一般等價物誕生了,在一般等價物誕生之前的商業都是非常原始低級的,一般等價物輕質化後,商業才慢慢的變的高端。

所以一般等價物不斷的演變,趨勢是越來越便利。最後,貨幣出現了。

但是,古時候的貨幣是金屬貨幣,金屬可不是一個高產的東西,以春秋戰國時期為例,金屬銅它即是貨幣,又是生產資料,所以古時候的貨幣產量是非常低的,你不要被電視劇裡動輒幾百萬慣銅錢的片段給騙了。

因為產量低,所以貨幣並不能被古時候的國家普及,有很多農民事實上手裡掌握的貨幣非常少,哪怕是到了唐宋時期,山野鄉村之間以物易物的現象都還是很普遍的。

所以,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徵收賦稅是不可能徵收貨幣稅的。

古時候徵稅不徵貨幣,那徵什麼?

徵實物,一般時候的稅賦以兩種實物組成:糧食、布帛。

所以古時候的糧食、布帛在部分商品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依然在長期充當一般等價物。

而政府徵收賦稅的方式又決定了:只有能在事實上生產實物的人群才是國家的根本。

法家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所以在他們主張的政治改革中就非常具有針對性了:編戶齊民----實行戶籍制度。

幹什麼用?用作徵收賦稅和徵發徭役的憑據。

為了有效得徵收賦稅和徵發徭役,你必須得控制這些人,把他們捆綁在土地上。

於是形成了一套戶籍制度和兵役制度。農民,不僅成為了社會上實物財富的創造者,還成為了國家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擔者,以此達到國家自上而下的控制,這就是法家的算盤。

但這還不夠,因為社會上還有一群經商的人,他們不直接產出實物價值,卻通過將一個地區的特產運到另外一個地區來獲利,如果這群人越來越多是不是意味著從事實物生產的人越來越少?那個時候還沒有市場學派,沒有人能意識的到依靠市場來調節生產。

同時,這些人走南闖北,是不是意味著國家對農民的控制力會減弱?你這些人整天走來走去,我怎麼徵發徭役和兵役呀?

於是,法家又提出了“重農抑商”。

通過打擊商人的社會地位來組止社會人員流向這個行業。

所以說,商人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生產力決定的。

等到貨幣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貨幣產量越來越多,商品經濟繁榮的時候,商人的地位才開始慢慢上升。

中國從唐代的時候才開始實行貨幣稅,但是不普遍。明朝的一條鞭法才開始正式實行貨幣稅,在此之前,國家徵稅一隻以實物為主,這個時候雖然重農抑商觀念尤存,但是貨幣稅實行不久後,中國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便是商人的地位和貨幣經濟的關係。


小邪雜談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社會普遍存在四個階層,即士、農、工、商,商人在古代可以說備受歧視,雖然自己有錢,但不能隨便穿絲綢的衣服,子孫也不能入朝為官,而且經常會面臨被封建統治者抄家的危險。

古代商人地位低,主要原因在於:

1.與儒家主流價值觀相悖

在古代,封建儒家思想講究與人誠信、坦誠相待,而商人做生意難免奸詐,這與儒家學說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對立,“無奸不商”更是揭露出商人的真面目,因此為了宣揚儒家寬厚、仁愛的思想,維護社會風氣,必須對奸詐的商人進行打壓,時間一長,商人的地位自然就非常低。

2、封建社會崇尚耕讀傳家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是講究“男耕女織”的社會,講究安穩,希望讀書將來好中狀元,對於東奔西走流浪人一般的商人自然不會高看一眼。

3、商人職業屬性決定

商人並不直接進行生產,而是在商品的流通和交易中發揮作用。交易是如何產生的呢?是分工。沒有專業化分工,就沒有交易。中國古代是自然經濟,絕大多數都是男耕女織,自己生產,自己消費。對交易的需求本來就低,所以商人的作用也就不顯眼。




鶴鳴九洲


在農業時代,國家政府的稅賦主要來源是農業稅,因此整個國家的運轉就是靠土地創造的財富來運轉的。要讓土地有所耕就必須讓人勤勞的去耕種,因此農業時代國家的制服就是想盡辦法讓人口不流動,靜止來為農業服務的。只要農業能夠保證,國家就會平穩;如果農業能夠發達,國家就會富強。

農業社會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個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這樣人民的思想比較單一,容易控制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能夠降低統治者的管理成本。

然而經商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商品的流動,隨之帶動的就是人口的流動,人口的流動一方面破壞農業的穩定發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所以商業的發達雖然能帶動財富的積累,但是對“小農經濟”模式的破壞性很大,農業收到破壞,整個社會立馬就能出現動亂,所以農業時代都是“重農抑商”的。





瀟驍宇1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社會普遍存在四個階層,即士、農、工、商,商人在古代可以說備受歧視,雖然自己有錢,但不能隨便穿絲綢的衣服,子孫也不能入朝為官,而且經常會面臨被封建統治者抄家的危險。

到了明清的時期,商人的地位開始慢慢上升,清朝更是出現“紅頂商人”,商人也可以參與國家的建設治理,經過改革開放到了二十一世紀,商人的地位簡直處於社會的最頂層,為什麼商人從封建王朝到現代社會,自己的地位會出現飛躍式的上升。

1、儒家思想的束縛

在古代,封建統治者都是以儒家學說來統治人民的思想,儒家思想講究與人誠信、坦誠相待,而商人做生意難免會出現缺斤少兩,更有甚者會為了財富謀害別人的生命,這與儒家學說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對立,“無奸不商”更是揭露出商人的真面目,因此為了宣揚儒家寬厚、仁愛的思想,維護社會風氣,必須對奸詐的商人進行打壓,時間一長,商人的地位自然就非常低。

2、封建社會是農耕文明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是講究“男耕女織”的社會,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只為吃飽飯並沒有太大的需求,自然對貿易需求大大降低,因此在古代商品貿易經濟並沒有高度發展,加上交通不發達,貿易的距離只能小範圍的進行,更多的商人只是以“貨郎”的身份走街串巷販賣物品,為了做生意經常居無定所,簡直就是流浪人員一般,古代人講究安穩,希望讀書將來好中狀元,對於貨郎這些人自然不會高看一眼。

3、貨幣不發達

商人貿易最重要就是要有貨幣的支持,秦漢時期錢幣主要是金屬的貨幣,一千貫串在一起都有幾十斤重,不僅財務不安全,貿易的規模也不會很大。商人一生追求笨重的金錢糞土,清高的讀書人自然會嗤之以鼻。而且古代社會是專制社會,封建統治者最怕別人造反,一旦有人富可敵國,誰都保不準他會幹什麼事,如果他資助了造反的亂賊,皇帝又要換了別人來做。

後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進入到新時代,一個國家的繁榮自然要靠經濟來帶動,需要商人來建設國家,因此在新世紀,商人的地位會越來越高,更多人想做生意當商人,更想掙非常多的錢。


歷史的足跡66


農業社會,以種田為生,而商人投機打靶,就是一個二道販子,不從事具體勞作,就是把一個地方壓低價,買到另一個地方要高價。甚至有些發國難財,故意囤積,造成商品價格高得離譜,民不聊生。自然地位不高。

中國受儒家思想影響,以讀書為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是這樣來的。


平凡的世界1


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政策導致商人社會地位低。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與此同時,在封建帝王看來,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通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面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著相當一部分農民“捨本趨末”,從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