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輞川山河之王維輞川二十景

“二十景”詩的禪意簡釋

禪宗有句名言:“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清代胡應麟在《詩菽》內編卷六有:《輞川》諸作都是自出機軸,名言兩忘,色相俱泯。”之灼見。這裡的“自出機軸”是說“輞川”詩作二十首各含佛家不同教義,各自閃耀著明麗的光彩。合在一起,則組成了一個那龐大的佛學思想體系。猶如群星閃爍的夜空,雖各領一方天地,卻天珠交涉,相映成趣。王士禛精闢地指出:“王、裴《輞川》絕句,字字入禪。”劉須溪更是開門見山地說:“首首素淨”。所謂“字字入禪”雖是偏激之詞,卻也看出詩人對王維的鐘愛,對佛教禮儀的崇尚。“首首素淨”四字恰是對“字字入禪”的詮釋。清代賀貽孫在“詩筏”中說二詩文中“潔”字最難、詩如摩詰,可謂之潔。惟悟生潔,潔生幽,幽斯化矣。摩詰之潔,原從悟生,而摩詰之潔,亦能生悟,潔而能化,悟跡乃融。《輞川集》二十首詩及景無不是詩人“悟”性的結晶。而“欹湖”的營造及謳歌則深刻表現出詩人對佛理通透靈異的悟感。這些悟感以比喻象徵式的言語令千百年來的人們捉摸、揣測、再聯繫佛學經典,方得解其深奧。王維的《輞川》諸作“潔”到“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的不能再減的地步。洗盡鉛華與濃豔,所以,淺薄者以為“淡然無味”,博學者則認為“深不可測”。林徽因說“詩的表現必是一種形象情感思想合一的語言”《究竟怎麼一回事》。王維的輞川二十景以自然山水為母體,輔以適當的點綴。規模十分龐大。“草堂精舍,竹林果園”一應俱全。王維又是佛家人,奉其母、孝其心,所以二十景必是主人對佛家思想的系統表達和建構。過去許多方家都以《輞川》諸作編排次序為據,確定作者的遊止和諸景的先後形成,這無疑是對的。可縱觀二十景和佛家教義吾以為應以“欹湖”為中心,方能符應以“八功德水池”的修行終極目標一洗盡浮華妄念達到靜心、定心和淨心。

一、欹湖

以下是筆者對“欹湖”的闡釋和理解,還請方家與讀者指正。

王維“欹湖”詩曰:“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意即吹著美妙的簫聲,日暮時分去歡送我那高貴的客人。笑聲在空闊的湖面上飄蕩,一直越過那遙遠的水邊。待到客人走後,猛一回首(看),那青山上白雲翻卷,景色是多麼美啊!可見王維詩中有一靈視,是舟上回眸之間的美景,其實根本沒有吹簫人,只是舟上人在霏霏漠漠中感到有女神湘夫人的簫聲從哪潮沚上飄來,化入了青山白雲,或者說青山白雲中有簫聲迴盪(簫馳語)。這首詩中作者注目於天幕下空闊的湖面,“白雲以時間闡明空間,美景只存在於“一回首”那出身的瞬間。原則上不可重複,不能再現。這是王維視域上呈現出“日暮”時青山維捕捉“剎那間”或“瞬間即逝”或“飄瞥之景”的神來之筆。王維繼承了《詩經》《楚辭》的優良傳統,將輞川的山川、河流,奇花異草,奇石樹木,都納入他的詩作之中,賦予萬物以靈性,體現了“物我為一”的高潔品格。又對禪理“甜徹中邊”,所以縷縷表現輞川穀地中的“空谷絕唱”和“質木樸野”的禪境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禪宗說:“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是自開佛之知見。”(見《六組法寶壇經》),王維自有云水禪心,能在輞川明麗,清朗的山水中發現美、嘔歌美、書寫美、繪畫美,把輞川之美推到了極致,以至於使輞川成為中國文學繪畫史上光輝的代名詞,旅遊界被框定的人人祈想的桃源勝景。“王維心中真有輞川”,輞川也在呼喚著王維。所以清代詩人顧可久在評《欹湖》一詩時說:此一時之景,極淡會情。這種熱愛自然,物我為一的聞淡之情不是“天人合一”的禪義嗎?

王維熱愛自然,投身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步窄徑、臨清流”,見“鳥獸皆相親”“雲霞為伴侶”的“無念念即止”的佛心善舉應為我們現代人效仿。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這也是建設美麗中國對我們每一個人的要求和期望。那麼為什麼說王維“二十景”以“欹湖”為中心說呢?一曰“大“欹湖”在“二十景”中規模宏大,自不當疑。自“南垞”至“北垞”“二十景”足有三公里長。二曰“清”。山上植被豐厚,溝壑縱橫,水源清冽無衝擊汙穢,眾流匯聚,澄碧如鏡。三曰“曲折迴環,剛柔相濟”從“南”至“北垞”凡十八彎。時急時緩。平流處坦蕩如低。跌落處,激團噴雪。潭多魚戲,素鶴成群。四曰“可漁可稻可植“別有天地”。王維詩曰:“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當軒對樽酒,四面四面芙蓉開”(《臨湖亭》)。說明從唐代前輞川就己似江南、勝似江南的魚米之鄉。這情這景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五曰“可以放排,可以行舟”。“欹湖”在唐代可以行舟是不容置疑的。據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九年與著名學者蕭馳君的進一步考擦

。又據耄耋之人的傳說、查閱大量資料考證,輛水曾經很大。直到一九八零年以前,還可放飛竹排和木排。至今鄉間七十歲以上老人還津津回味軺木頭放竹排的興味趣事。

再說“水”者何物?“乃萬物之本源也”(老子語)。其品質、品德歷來是仁人聖賢佛家尊的神靈之物。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善知識,禪宗曰:“功德在法身中;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是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和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

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須自性內見。”此“八功德”無一遺漏的包涵和體現在水的“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患”、“增益”八種品質之中。喻指人心也應如水一樣潔淨而無汙穢;甘甜美好,以結善緣;清淨涼冷而不煩躁;輕鬆柔軟而不剛硬多施惠於人而滋潤萬物:安詳和氣而無濁浪;解渴妙用而不患得患失;要多學廣見,增益無窮。王維喜愛輞川,將輞川山水並置。山孕育了水,水映襯著山。他畫山描水,對輞川的山水最有話語權。他不但營造了“欹湖”這一奇觀,更在詩文中大量書寫水的靈異和香甜。諸如“金屑泉”“山居秋暝”“白石灘”“北垞”“春未即事”等。另外他的輞川諸作多選水邊的“灘、塢、瀨、軒、亨、榭”。在他走過的山頭也要留個“八功德水池”。即使無水也以十指沾水少許、運心觀照,亦可除病。作為佛家的王維,對水在禪中的妙用,他是通曉而稔熟的。蕭馳君說:“古人即便是在缺乏水源處造園,亦要做一‘盆池’以接如拳之石,沾濡才及於寸土,盈縮不過與瓢水……沉蛛絲為羨魚之網,深抵百尋;浮芥葉於解纜之舟,遠同千里。”這些都顯現在一陰一陽之謂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