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辋川山河之王维辋川二十景

“二十景”诗的禅意简释

禅宗有句名言:“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代胡应麟在《诗菽》内编卷六有:《辋川》诸作都是自出机轴,名言两忘,色相俱泯。”之灼见。这里的“自出机轴”是说“辋川”诗作二十首各含佛家不同教义,各自闪耀着明丽的光彩。合在一起,则组成了一个那庞大的佛学思想体系。犹如群星闪烁的夜空,虽各领一方天地,却天珠交涉,相映成趣。王士禛精辟地指出:“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刘须溪更是开门见山地说:“首首素净”。所谓“字字入禅”虽是偏激之词,却也看出诗人对王维的钟爱,对佛教礼仪的崇尚。“首首素净”四字恰是对“字字入禅”的诠释。清代贺贻孙在“诗筏”中说二诗文中“洁”字最难、诗如摩诘,可谓之洁。惟悟生洁,洁生幽,幽斯化矣。摩诘之洁,原从悟生,而摩诘之洁,亦能生悟,洁而能化,悟迹乃融。《辋川集》二十首诗及景无不是诗人“悟”性的结晶。而“欹湖”的营造及讴歌则深刻表现出诗人对佛理通透灵异的悟感。这些悟感以比喻象征式的言语令千百年来的人们捉摸、揣测、再联系佛学经典,方得解其深奧。王维的《辋川》诸作“洁”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不能再减的地步。洗尽铅华与浓艳,所以,浅薄者以为“淡然无味”,博学者则认为“深不可测”。林徽因说“诗的表现必是一种形象情感思想合一的语言”《究竟怎么一回事》。王维的辋川二十景以自然山水为母体,辅以适当的点缀。规模十分庞大。“草堂精舍,竹林果园”一应俱全。王维又是佛家人,奉其母、孝其心,所以二十景必是主人对佛家思想的系统表达和建构。过去许多方家都以《辋川》诸作编排次序为据,确定作者的游止和诸景的先后形成,这无疑是对的。可纵观二十景和佛家教义吾以为应以“欹湖”为中心,方能符应以“八功德水池”的修行终极目标一洗尽浮华妄念达到静心、定心和净心。

一、欹湖

以下是笔者对“欹湖”的阐释和理解,还请方家与读者指正。

王维“欹湖”诗曰:“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意即吹着美妙的箫声,日暮时分去欢送我那高贵的客人。笑声在空阔的湖面上飘荡,一直越过那遥远的水边。待到客人走后,猛一回首(看),那青山上白云翻卷,景色是多么美啊!可见王维诗中有一灵视,是舟上回眸之间的美景,其实根本没有吹箫人,只是舟上人在霏霏漠漠中感到有女神湘夫人的箫声从哪潮沚上飘来,化入了青山白云,或者说青山白云中有箫声回荡(箫驰语)。这首诗中作者注目于天幕下空阔的湖面,“白云以时间阐明空间,美景只存在于“一回首”那出身的瞬间。原则上不可重复,不能再现。这是王维视域上呈现出“日暮”时青山维捕捉“刹那间”或“瞬间即逝”或“飘瞥之景”的神来之笔。王维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将辋川的山川、河流,奇花异草,奇石树木,都纳入他的诗作之中,赋予万物以灵性,体现了“物我为一”的高洁品格。又对禅理“甜彻中边”,所以缕缕表现辋川谷地中的“空谷绝唱”和“质木朴野”的禅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禅宗说:“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是自开佛之知见。”(见《六组法宝坛经》),王维自有云水禅心,能在辋川明丽,清朗的山水中发现美、呕歌美、书写美、绘画美,把辋川之美推到了极致,以至于使辋川成为中国文学绘画史上光辉的代名词,旅游界被框定的人人祈想的桃源胜景。“王维心中真有辋川”,辋川也在呼唤着王维。所以清代诗人顾可久在评《欹湖》一诗时说:此一时之景,极淡会情。这种热爱自然,物我为一的闻淡之情不是“天人合一”的禅义吗?

王维热爱自然,投身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步窄径、临清流”,见“鸟兽皆相亲”“云霞为伴侣”的“无念念即止”的佛心善举应为我们现代人效仿。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和期望。那么为什么说王维“二十景”以“欹湖”为中心说呢?一曰“大“欹湖”在“二十景”中规模宏大,自不当疑。自“南垞”至“北垞”“二十景”足有三公里长。二曰“清”。山上植被丰厚,沟壑纵横,水源清冽无冲击污秽,众流汇聚,澄碧如镜。三曰“曲折回环,刚柔相济”从“南”至“北垞”凡十八弯。时急时缓。平流处坦荡如低。跌落处,激团喷雪。潭多鱼戏,素鹤成群。四曰“可渔可稻可植“别有天地”。王维诗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当轩对樽酒,四面四面芙蓉开”(《临湖亭》)。说明从唐代前辋川就己似江南、胜似江南的鱼米之乡。这情这景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五曰“可以放排,可以行舟”。“欹湖”在唐代可以行舟是不容置疑的。据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九年与著名学者萧驰君的进一步考擦

。又据耄耋之人的传说、查阅大量资料考证,辆水曾经很大。直到一九八零年以前,还可放飞竹排和木排。至今乡间七十岁以上老人还津津回味轺木头放竹排的兴味趣事。

再说“水”者何物?“乃万物之本源也”(老子语)。其品质、品德历来是仁人圣贤佛家尊的神灵之物。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善知识,禅宗曰:“功德在法身中;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是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和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

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此“八功德”无一遗漏的包涵和体现在水的“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患”、“增益”八种品质之中。喻指人心也应如水一样洁净而无污秽;甘甜美好,以结善缘;清净凉冷而不烦躁;轻松柔软而不刚硬多施惠于人而滋润万物:安详和气而无浊浪;解渴妙用而不患得患失;要多学广见,增益无穷。王维喜爱辋川,将辋川山水并置。山孕育了水,水映衬着山。他画山描水,对辋川的山水最有话语权。他不但营造了“欹湖”这一奇观,更在诗文中大量书写水的灵异和香甜。诸如“金屑泉”“山居秋暝”“白石滩”“北垞”“春未即事”等。另外他的辋川诸作多选水边的“滩、坞、濑、轩、亨、榭”。在他走过的山头也要留个“八功德水池”。即使无水也以十指沾水少许、运心观照,亦可除病。作为佛家的王维,对水在禅中的妙用,他是通晓而稔熟的。萧驰君说:“古人即便是在缺乏水源处造园,亦要做一‘盆池’以接如拳之石,沾濡才及于寸土,盈缩不过与瓢水……沉蛛丝为羡鱼之网,深抵百寻;浮芥叶于解缆之舟,远同千里。”这些都显现在一阴一阳之谓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