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讀後感——中年·離心

兩天讀完了《如懿傳》,越到後面越是唏噓。

《如懿傳》在我看來,大體可以分做三段:立後、離心、死後。

立後就是如懿走向皇后的路程,這個過程裡,宮鬥不斷,卻並未讓我唏噓。因為,那時候所有人都還年輕,每個人都彷彿在掙命。

離心就是如懿做了皇后以後,與皇帝逐漸不睦最後離心的過程。

死後是如懿死後,皇帝的種種。僅僅幾個篇章。


我想說一說離心。劇情不做言述了,因為電視劇也好,小說也好,裡面一件一件瑣碎的事情下來,無非是讓如懿對皇帝越來越失望,失望疊著失望,然後便連心痛也沒有了。

如懿的失望,其實皇帝何嘗不失望?他們到底對什麼失望呢?

讀完書,整整兩天心裡沉重,無從下筆。今日提筆,是突然明白了,人到了一定的歲數,便會沒來由的失望。而這失望的根源便在於貪心。

人吶,不知何時,就變得貪心起來。年少的時候,一顆心全不在自己身上,注意力都在外面: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

年少的時候,自己是空杯子,學的、看的、聽的,都裝進去,遇到一個人,也裝進去,自己裡裡外外都是這個人的,想的也都是這個人。自己學的、看的、聽的都想給這個人分享。

不知哪一天起,突然的就貪心了,雖然不覺得目光只看著自己,但心裡莫名的就任性起來,只想著自己,便如皇帝遇到香見。一整個人,沒來由的不管不顧起來了。在我看來,貪心一起,中年即到,煩惱隨至。

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從前裝在自己這杯子裡的,全乏味了!可是,這乏味也不想扔,遇到新鮮的還想要,什麼新的、舊的都想抓著。都抓著,就是證明“自己還行”,證明著自己還沒到頂峰,自己還沒老。

就像我讀書一樣,從前愛讀小說,現在還愛讀小說,但這幾年突然想讀史,又讀國學,又讀經濟,又讀哲學,全想讀,全讀不完。又想顧著工作,又想顧著孩子,又想多讀多走多看多學,這便是我的貪心。

如懿傳裡,是皇帝的貪心把如懿傷了,所以,離心這裡,皇帝讓人討厭。但這份討厭,該給人一個警醒——根源便是貪心。


如懿死後,全書最讓人唏噓的,是婉嬪的畫畫,皇帝看到婉嬪畫的各個時期的皇帝,感動不已。這裡我是淚奔的。

書裡的婉嬪,何嘗不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寫照,皇帝到底要到他老了,不再慾求不滿的時候,才能看到這平凡卻長情的婉嬪。


所以,我說皇帝的問題,出在貪心,如果沒有婉嬪畫畫的一幕,我無法下結論是皇帝貪心。到了畫畫這一幕,才有了千帆過盡的感覺。皇帝繁華一生,最終的平靜恰恰是他終於不再貪心了,眼睛才能看到平凡,才能又看到自己之外的別人,看到別人的深情,他終於不用再去證明“自己還行”。他終於肯看向自己這杯子已經有的,不再想著往裡面裝了。


《如懿傳》寫如懿的情,寫皇帝的情,寫嬪妃的情。寫他們各個不如意,寫他們各個做不得主,寫他們各個蘭因絮果。其實,寫的是他們各個貪心。

如懿不想做皇后的時候最快樂,做了皇后便開始不快樂。包括富察皇后,看起來什麼都有了,還是不快樂。令妃一路艱難,得寵最多還是不快樂……

連皇帝也不快樂……甚至,皇帝為了短暫的快樂,連皇家的顏面也不顧,導致如懿與皇帝在船上爭吵。

有時候,人就是這麼奇妙,哪怕短暫的快樂,哪怕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也難以抗拒,想著只放縱這一下就好!

其實,每每放縱,每每失落,每每更加空虛。

每每貪心起了,失落也便起了,可有時候,越是失落越是貪心。往往,對一切都失望,恰恰是對自己最失望,但越是對自己失望,越是想證明自己不是那樣的,自己明明很好,自己明明以前很好。

《如懿傳》讀完,內心極沉重,便是因為,《如懿傳》揭開了中年人的無奈。一個人的體力、智能由盛轉衰,反而越要證明自己還年輕、越是貪心、想什麼都抓著什麼都控制著。越是控制心強越是目光狹窄心胸狹隘,越是固執己見。

非要到了自己像皇帝看到婉嬪畫畫一樣,終於接受了衰老,終於把年輕與年老給分開看了,才能平靜的看到周身的其他。


如果皇帝可以從容一些,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