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甘肃省陇东地区的秦腔发展史吗?

萌萌小笑笑


  • 在甘肃陇东地区,秦腔最早流传在甘肃东部庆阳地区大部县乡和平凉地区六盘山以东的泾川、华亭、灵台、崇信等地。庆阳地区最早的秦腔班社是清同治八年(1869)从陕西西府落户到宁县演出并收徒授艺的李聚财戏班。稍后,由本地艺人组建的刘九头戏班、王笃戏班、三胜班相继问世,这些戏班往来于甘、陕交界地区,以至西安郊区。


  • 清光绪三十年(1904),以向老板(名不详)为首的徽班来到董志源,先演汉调二簧,后改秦腔,这就使已经开始了的本地秦腔和西府秦腔在合流中,汇入了汉调二簧的成份。清光绪十九年,满族前场艺人钟世亮,清光绪末年汉剧演员(后改唱秦腔)畅金山先后来到董志源。前者有文化,识音律,熟悉京、昆、曲艺和多种小曲,后者浪迹江湖多年,见多识广。这两个人都参加了当地秦腔班社,并收徒授艺,特别是畅金山一生收徒和经他指点的人甚多,其中杨改民、白忠孝、常俊德、任国栋最有成就,号称“董志源四大班长”。


  • 在此期间,其他班社的梁二、梁三、申毛娃、张玉印、墩墩红、石娃子、白葱蕊、早盛红等,也都率班往来于甘、陕的县、市流动演出,并收徒授艺,培养传人。他们演出的剧目多,仅庆阳仁兴社经常演出的剧目就多达四百多本,尤以列国、三国戏见长。在唱腔中多吸收汉剧、徽剧的唱腔、曲牌。在化妆上吸收石窟、庙宇雕像、塑像的造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脸谱,当地人称之为“画廊式”。表演上粗犷豪放,武戏较为突出。
  • 陇东地区秦腔基础深厚,是甘肃省本本土演员的重要的培养地和输出地。远的不说,甘肃省戏曲界的几朵梅花窦凤琴、窦凤霞、边肖、苏凤丽等都是陇东人氏。而且在全省各大院团中,陇东地区的演职人员占用很大的比例,知名演员如贺忠宏、关好翀、王永州等都是陇东人氏。


依靠扎实的秦腔文化底蕴,借助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积极响应甘肃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号召,近年来,陇东地区的秦腔艺术蓬勃发展,像平凉泾河文化剧院(原平凉市秦剧团)、平凉市青年秦剧团、庄浪县秦剧团、庆阳市陇剧院等一批专业的演出团体,可以说是名扬西北,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点双丰收。


秦腔须生


陇东与西安是不一样的。

西安没有秦腔的群众基础。

西安人在丧事唱秦腔,甘肃人在庙会唱秦腔。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这也是为什么西安人早已不会唱秦腔,顶多丧宴上出现一下的原因。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坡而得名”,宝鸡西府话与西安关中话完全不一样。

宝鸡话更接近甘肃陇东庆阳平凉话。或者说宝鸡讲甘肃陇东话,不讲陕西西安关中话。

宝鸡人爱吃西北浆水面,西安人爱喝中原河南胡辣汤。

本来就应该陕北划归宁夏;汉中划归四川;西安关中划归中原河南;宝鸡划归西北甘肃陇东。


用户67724358697


不知道,讲一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