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甘肅省隴東地區的秦腔發展史嗎?

萌萌小笑笑


  • 在甘肅隴東地區,秦腔最早流傳在甘肅東部慶陽地區大部縣鄉和平涼地區六盤山以東的涇川、華亭、靈臺、崇信等地。慶陽地區最早的秦腔班社是清同治八年(1869)從陝西西府落戶到寧縣演出並收徒授藝的李聚財戲班。稍後,由本地藝人組建的劉九頭戲班、王篤戲班、三勝班相繼問世,這些戲班往來於甘、陝交界地區,以至西安郊區。


  • 清光緒三十年(1904),以向老闆(名不詳)為首的徽班來到董志源,先演漢調二簧,後改秦腔,這就使已經開始了的本地秦腔和西府秦腔在合流中,匯入了漢調二簧的成份。清光緒十九年,滿族前場藝人鍾世亮,清光緒末年漢劇演員(後改唱秦腔)暢金山先後來到董志源。前者有文化,識音律,熟悉京、昆、曲藝和多種小曲,後者浪跡江湖多年,見多識廣。這兩個人都參加了當地秦腔班社,並收徒授藝,特別是暢金山一生收徒和經他指點的人甚多,其中楊改民、白忠孝、常俊德、任國棟最有成就,號稱“董志源四大班長”。


  • 在此期間,其他班社的梁二、梁三、申毛娃、張玉印、墩墩紅、石娃子、白蔥蕊、早盛紅等,也都率班往來於甘、陝的縣、市流動演出,並收徒授藝,培養傳人。他們演出的劇目多,僅慶陽仁興社經常演出的劇目就多達四百多本,尤以列國、三國戲見長。在唱腔中多吸收漢劇、徽劇的唱腔、曲牌。在化妝上吸收石窟、廟宇雕像、塑像的造型,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臉譜,當地人稱之為“畫廊式”。表演上粗獷豪放,武戲較為突出。
  • 隴東地區秦腔基礎深厚,是甘肅省本本土演員的重要的培養地和輸出地。遠的不說,甘肅省戲曲界的幾朵梅花竇鳳琴、竇鳳霞、邊肖、蘇鳳麗等都是隴東人氏。而且在全省各大院團中,隴東地區的演職人員佔用很大的比例,知名演員如賀忠宏、關好翀、王永州等都是隴東人氏。


依靠紮實的秦腔文化底蘊,藉助文化體制改革的春風,積極響應甘肅省建設文化強省的號召,近年來,隴東地區的秦腔藝術蓬勃發展,像平涼涇河文化劇院(原平涼市秦劇團)、平涼市青年秦劇團、莊浪縣秦劇團、慶陽市隴劇院等一批專業的演出團體,可以說是名揚西北,取得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點雙豐收。


秦腔鬚生


隴東與西安是不一樣的。

西安沒有秦腔的群眾基礎。

西安人在喪事唱秦腔,甘肅人在廟會唱秦腔。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這也是為什麼西安人早已不會唱秦腔,頂多喪宴上出現一下的原因。

“隴縣古稱隴州,因地處隴山東坡而得名”,寶雞西府話與西安關中話完全不一樣。

寶雞話更接近甘肅隴東慶陽平涼話。或者說寶雞講甘肅隴東話,不講陝西西安關中話。

寶雞人愛吃西北漿水面,西安人愛喝中原河南胡辣湯。

本來就應該陝北劃歸寧夏;漢中劃歸四川;西安關中劃歸中原河南;寶雞劃歸西北甘肅隴東。


用戶67724358697


不知道,講一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