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朱耷(1624—1705年),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后裔,封藩南昌,遂为江西南昌人,谱名统,小名耷。清顺治五年(1648年)落发为僧,法名传棨。一生字、号、别号甚多,有个山、驴屋驴、人屋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号八大山人。坎坷的命运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创作思想,其绘画作品中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

山水画在宗法元黄公望平淡天真和明董其昌润泽秀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古拙奇特、劲拔荒率的艺术风格。花鸟画在参照明代沈周、徐渭等文人画法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注重鱼、虫、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现,以象征手法表达隐晦的寓意。晚年署款将自己的号“八大山人”四个字以草书体连缀写,似“哭之”、“笑之”,借此暗寓他面对富于戏剧性变幻的人生,哭笑不得,百般无奈的感慨之情。他与同为明遗民画家的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书法宗王献之、颜真卿,淳朴圆润,自成一格。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行楷书》

《行楷书》轴,清,朱耷书,纸本,行楷,纵151.5厘米,横57.5厘米。释文:壬申四月既望,题熊子璧本北兰寺记。云叙事磅礴,以故拈题处硬于曾书自之文,记则曰奉引可著到也,书正之。洁老年翁。八大山人。”钤“个山”、“八大山人”印。

此书写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是作者67岁寓居北兰寺时所作。朱耷一生坎坷,性格倔强,行为怪僻。54岁时,官府曾慕名“延请”他出山,朱耷誓不与清廷合作,佯装疯癫,蹒跚啸舞于市。朱耷在书学态度上不是一味承袭前人规矩,而是敢于大胆创新立意,遂形成奇特怪异的书风。是书秃毫飞动,体势怪伟,具有二王及唐颜真卿用笔之气息,却又自出新意,为朱耷晚年之代表作。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兰亭序》

《兰亭序》轴,清,朱耷书,纸本,行书,纵174.5厘米,横52.1厘米。此轴为朱耷节录《兰亭序》,内容有些微差异,如“暮春”后省略“之初”二字,“此地有”写为“此地迺”等。款署:“八大山人”,款下钤“在芙山房”、“八大山人”白方印两方。引首钤“黄竹园”白方。本幅左下角钤张大千鉴藏印“藏之大千”白方。外签为张大千题:“八大山人临兰亭。大风堂永远供养。”下钤“大千”朱方等二印。知此轴曾为张大千旧藏。左裱边有题跋三则,第一跋后钤“夔文书画金石”朱方。

八大山人为清代著名书画家朱耷的别号。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直至去世。这幅行书立轴不是单纯的对《兰亭序》临写和模仿,而加入了作者的创作。它继承了八大山人“淳朴圆润,自成一格”之风,正如跋语所评,其“圆健古厚,专用中锋,如印印泥,如锥画沙,布白分行,具有天趣”,堪称其率性之作。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猫石图》

《猫石图》卷,清,朱耷绘,纸本,水墨,纵34厘米,横218厘米。画幅右上方署款“丙子夏日写八大山人。”钤“可得神仙”、“八大山人”(白文)印2方。幅上又钤“遥属”(朱文)、“禊堂”(白文)等。左右角钤鉴藏印“文心审定”(朱文)、“宝贤堂”(朱文)、“蒙泉书屋书画审定印”(白文)等7方。“丙子”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此图为朱耷71岁所作。全幅景致简洁,绘一只白猫蹲于石巅上拱背缩身,与山石浑然合成一体。它闭目养神,全然无心观赏四周荷花、兰花等俏丽的景致。作者显然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将客观的意象与主观的意识做了巧妙而含蓄的结合。他以心静如水的猫暗喻自己在清王朝统治下不闻不问,远离世俗的隐遁行为。图中荷叶及无名花草以墨气淋漓的泼墨法绘成,与白描勾勒,寥寥数笔的猫、石形成视觉上的黑白对比,不同色调的深浅变化,丰富了画面的空间层次,从而使全卷既充实又空灵。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手札》

《手札》册,清,朱耷书,纸本,7开1跋,纵24.6厘米,横15.1厘米。(不等)(朱耷《手札册》释文)。此册集朱耷所书信札十三通装裱成册,故又称《十三札》册。每札均有作者题名“八大山人”,大部分钤有“八大山人”印,其中第四札钤“八还”印,第五札钤“十得”印,第十札钤“遥属”印。此十三札有六通上款“鹿村先生”,六通“西翁”,一通致“僧舍方丈”。

实际上都是致好友方士琯的,方氏为八大的书画资助人和代理商,故札中所述多为友人间往还之事,其中不乏奉画、饮宴之约,借钱、谢赠等事,从中可以窥见八大山人当时生活的一个侧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从书法风格及落款形式分析,此十三札大致为朱耷晚年之作。末开附清李葆恂题识四则。钤“李文石”、“臣葆恂印”、“文石”、“葆恂”、“文石父”等印多方。又册中第四札裱边有游悔庐主人题诗一首。

是册书法挥洒自如,行草相间,无拘滞之感,盖由于书者致书友人,全无拘束,缘纸走笔,纵横驰骋,了无挂碍,自能得其书法真趣。此册不仅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在书法艺术方面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古梅图》

《古梅图》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朱耷绘,纸本,墨笔,纵96厘米,横55厘米。图绘一株古梅树,根部无土,树心中空,旁枝上数朵梅花盛开,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根据画中的自题诗:“梅花画里思思肖”而知,此图是朱耷仿宋遗民画家郑思肖画兰不着土、以暗示国土为异族人所夺之意的画作,表达了他对明朝的怀念之情。图中用笔苍健有力,线条粗犷,多方硬曲折。施墨枯润结合,富有表现力。此图是朱耷中年时期的代表作。

本幅朱耷自题三首,分别款署:“驴屋驴书”,钤“字日年”朱文印;“壬小春又题”,钤“驴”朱文印;“夫婿殊驴”。“壬小春”是指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朱耷时年57岁。幅下有罗朝汉题记。鉴藏印有“惠祖斋”朱文印、“大兴刘铨福家世守印”白文印。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芦雁图》

《芦雁图》轴,清,朱耷绘,纸本,墨笔,纵221.5厘米,横114.2厘米。图绘6只芦雁在水际岸边飞、鸣、行、止的瞬间。芦雁的造型准确严谨,动、静的体态表现得出神入化。其背部的羽毛是先以淡墨晕染,趁湿在淡墨上点以浓墨,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细密的质感和厚重的量感。图中描绘山石的笔墨老辣娴熟,石上的青苔以卧笔横锋点染,纵横随意中不失章法,其苔点与芦雁身上的墨点在笔法上形成呼应,令全幅深得酣畅淋漓之趣。款署:“八大山人写。”钤“八大山人”白文印、“何园”朱文印、“真赏”朱文印。鉴藏印有“安次王氏慎修堂珍藏书画印”朱文印。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卷,清,朱耷书,纸本,行草书,纵26厘米,横211厘米。释文:晋武陵人渔,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林,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尽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不复出焉,既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丙子六月既望,纳凉在芙山房书,八大山人。

下钤“可得神仙”、“八大山人”、“遥属”等4印。书前配有清无名氏山水画一段,尾纸有近代陈师曾、齐白石题跋二则。 此为朱耷书录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之作。《桃花源记》系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之代表作。当时东晋朝廷腐败,内乱不止,陶渊明不欲从仕,一心归隐,故书此篇。朱耷身为前明宗室,面对家国之悲,民族之恨,却无力抗争,只得出家为僧。他习静修真,参研书画,以此抚慰内心的亡国之痛,故朱耷深爱《桃花源记》,时常书之,以表达其誓不与清廷合作而追求世外桃源生活之意。据署款,此书写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作者时年71岁。该书学东晋王献之,兼融小篆之体,笔法纯朴圆润,笔势流畅,意尽笔止,有傲岸之情态和奇妙之格调。此作品为朱氏晚年佳作。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秋林独钓图》

《秋林独钓图》轴,清,朱耷绘,纸本,墨笔,纵197.5厘米,横57.3厘米。款署:“驴”。钤白文印二方:“一字年”、“技止此身”。图绘凋零的树木被笼罩在深秋的寒意中,一湖静水之上只见高士孤身垂钓,空旷荒寂的意境中孕含着作者对明朝故土的无限怀念。此图无年款,根据署款“驴”字,推断此幅为朱耷57岁(1682年)左右的作品。这时期其山水画还深受元人倪瓒、黄公望,明人董其昌的影响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笔墨特色。本幅构图取法倪瓒一河两岸式的布局,以简洁疏朗的物象表现出荒寒的萧条景致。山石画法取自黄公望,其轮廓以尖硬的线条勾勒,石面略作皴染,于散漫随意中不失古雅的情趣。整体画风则显现出董其昌明洁秀逸、华姿润泽的艺术风貌。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枯木寒鸦图》

《枯木寒鸦图》轴,清,朱耷作,纸本,墨笔,纵178.5厘米,横91.5厘米。本幅表现隆冬时节,4只落寞的寒鸦在残石败枝上栖息的情景。寒鸦的羽毛先以淡墨晕染,趁湿在淡墨上罩以浓墨,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细密的质感。鸟的眼眶为一笔圈成的椭圆形,靠近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一付“白眼向人”的神色顿现笔底。鸟儿孤傲不驯的神态最能体现作者坚韧倔强、磊落不羁的个性。

本幅款署:“八大山人写。”钤“遥属”朱文印, “可得神仙”、“八大山人”二方白文印。虽然此图无年款,但是依据其落款“八大山人”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写法的特点,可推断此幅是朱耷70岁以后的代表作。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行书题画诗》

《行书题画诗》轴,清,朱耷书,纸本,纵77.9厘米,横166.8厘米。释文:鴒原此高蹈,鴻鵠曷翺翔。下者命雋匹,乐天歸草堂。北風歲已晏,秋水人何方。迢遞巢雲子,漁歌楚竹傍。八大山人題畫。此轴录五言题画诗一首,计10行,行字不等。末款“八大山人题画”,下钤“八大山人”印。具体书写时间不详。本幅无藏印。

此轴书法纯用中锋挥就,行笔沉实,笔划圆劲而流畅。结字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结构舒张。从书法风格看当是朱耷晚期独特书风形成后的作品,略存明代王宠书风遗意。通幅给人以洒脱飘逸之感。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朱耷

《行书弇州山人诗》

《行书弇州山人诗》轴,清,朱耷书,纸本,纵200.9厘米,横76.5厘米。释文:當時七子才名大,誰似金甌出御題。搖筆江南開雨露,揮鞭海水卷虹霓。張公政就民堪乐,蜀國弦調聽不淒。倘许元戎過小隊,新庄亦字浣花溪。末识“弇州山人诗,八大山人书。”下钤“八大山人”、“何园”印二方。首钤“遥属”印一方。本幅无藏印,未见著录。

此件作品为朱耷晚年创作。所书的这首七言律诗乃明代王世贞所作,原题为“喜肖甫中丞开府吴中”其二。“中丞”为巡抚的别称。此诗是王世贞为友人官拜巡抚,恭贺誌喜而作。原诗收入《四库全书·弇州山人四部稿》卷41,两相对照,诗句互有出入。原诗为“当时七子大名齐,谁似金瓯出御题。摇笔江南开雨露,挥鞭海外卷虹霓。张公政就真堪乐,蜀国弦调自不凄。倘许元戎过小队,新庄亦号浣花溪。”

朱耷将篆书笔法融于行草书中所形成的独特书体,在清初书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多藏锋运笔,点划圆融,转换轻便,章法布置疏密得当,错落有致,于均衡与工整当中呈现出奇特、险怪、夸张的艺术特色。线条的运用和章法的分间布白与其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注工笔小强,后续更新更多作品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