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叶公好龙》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轩轩最喜欢的朋友是苗


"叶公好龙"这则寓言,出自汉宣帝时期的学者刘向。寓言的指向也很明确,指责的是,400多年前叶公未能善待孔子,在关健时刻不作为,没能担当历史使命。

公元前489年,孔子携众弟子周游至楚境,遭遇陈蔡之厄。随行弟子中,包括后世评定的儒家五圣中的颜子,曾子,以及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圣贤毕至,却蒙受奇耻大辱,后世有的学者,比如刘向,认为:叶公子高,是陈蔡之厄的罪魁祸首。

首先,叶公是孔子受难地的行政长官。公元前489年,楚军攻下新蔡,沈邱后,交予叶公代管,继续东进城父(亳州),商丘,寻求与撤退的吴军主力决战。陈蔡之间的地盘,归叶公管辖。

其次,要不是叶公,孔子一行也许不会有此行程,也就不该有陈蔡之厄。叶公此前曾与孔子会晤,对孔子之学推崇备至,并积极向楚昭王推荐。于是昭王口诏,封孔子社地700里(里为户藉单位,约一万七千户),并邀请会晤。孔子一行是应约而来。

昭王当时带兵亲征,中军驻城父(亳州),孔子当时困在陈国宛丘(淮阳),两地直线距离约百余里,宛丘到城父中间的位置,即陈蔡之间,沈蔡之地。

孔子一行赴约,在陈蔡之间,却经历了诡异的历史场景。

陈蔡之间刚刚经历政权更迭,战乱还没彻底平息,不仅有楚吴宋蔡四国的驻军拉锯,还有大量难民流寇土匪。说好来接应护送的楚军并没来,孔子一行被不明身份的暴徒围困,饥寒交迫,生死一线。

过了七天,子贡冒死求救,楚军才来接应,同时宣称原定与楚昭王的会晤取消,封孔子的一万七百户,也不了了之。

刘向自然的认为,就是因为你叶公好龙,对孔子推崇倍至,感化了孔子这个真龙(春秋时期龙还不是皇族专利) ,才去赴约。可是你叶公倒好,关健时刻掉链子,不知所踪,差点害死儒家三圣,十余大贤,这是个巨大的历史责任,你不背该谁背!

叶公好龙,寓言的每一字,都与此事丝丝入扣。

顺便说一下,叶公当时在楚国的地位,除了楚昭王的几个受重用的弟弟,他算得上第一权臣,何况作为代管沈蔡的长官,手里也有资源和兵权,完全有能力保护孔子一行,可他什么都没做。

而这件事的历史真相,现在来看,其实很简单:楚昭王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重病,将死,已是弥留之际。

此时楚国最大的事情,是封锁消息,迎立新君。查下史料,就会发现,封锁消息,迎立新君的过程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分秒必争。

楚国此时的临时国都是载郢,距离城父好几百里,途中每个道口都要封锁。新君的人选,也经历了四次变化,显示了昭王的格局和王室成员的团结与大义。

而且楚军正与当时列国军力第一的吴军交战,稍有不慎或走漏风声,就可能全军覆没,有灭国风险。

而且十五年前,正是吴国伍子胥和孙武,攻其不慎,率军奇袭,拔取郢都,差点灭了楚国,导致楚昭王逃亡十五年,在途中奇迹完成楚国中兴,展开绝地反击,目前已重创吴军。若非昭王突然病倒弥留,可能一雪前耻,直至灭吴。

此时不仅昭王见不了孔子,叶公作为勤王的当地长官,也必在昭王左右,分身乏术。

还有一种说法,叶公被秘派出使齐国,游说齐国出兵牵制吴国大军,这样吴军腹背受敌,必然撤军,后来果然凑效。而公元前489年,齐国景公刚薨,尸骨未寒,田氏为相,借此役掌兵权,不久(好象8年后)弑君篡国。

回到陈蔡之厄的话题。

楚昭王算得上雄才大略,中兴之主,他封孔子,邀请孔子会晤,绝非戏言。纵观他一生的经历和所作所为,考察前前后后的历史细节,可以断定,若非意外,昭王不会失信。《孔子家语》里的揣测,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这是场大误会。

叶公也算得上君子贤臣,仁厚谦恭,且能力出众,不是没有担当的庸人,他对孔子的推崇,是真心诚意的。

然而,节骨眼上,历史老人家,搞了个恶作剧。

叶公背锅,事出有因。

楚失三圣,天下战国。

如今读到叶公好龙,难免唏嘘不已!


杜新治


《叶公好龙》的寓言,讲述了叶公逢人便说自己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又多么吉祥。所以在帮叶公装修房子时,工匠到处都给他雕刻上龙的图案。他穿的衣服上也都雕饰着龙的图像。叶公喜龙的消息传到了天上真龙的耳中。真龙暗自窃喜,没想到人间还有如此喜欢我的人。一日他暗访叶公,叶公听见声响,一看一条真龙正瞪着铜铃般的眼睛在看着自己,吓得浑身发抖落荒而逃。整篇寓言无不讽刺了叶公对龙的盲目祟拜,不切实际、表里不一的虚伪和做作。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夸张,不张扬,成熟稳重的掌控好自己的情绪。


曦阳Zzz


的故事中,有个叫叶公的人,总是向人吹嘘自己如何喜欢龙。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门窗上都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甚至连衣服上的带钩、酒壶、酒杯上也刻着栩栩如生的龙。渐渐的,叶公极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很是感动: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我一定要下去看看他。真龙专程来到叶公家里,叶公听到声音走出一看,顿时吓得面无血色,魂不附体,抱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地走了。原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的人。叶公好龙的启示:做人做事一定要务实,诚恳诚信,切莫表里不一,最后贻笑大方。



吴淮


读音:【yè gōng hào lóng】

释义: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造句:

1、“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或者假装爱好,实际惧怕。

2、很多经销商清楚自己必须加强学习,但在现实中,经销商组织却普遍存在学习心态不正的情况,难免有“叶公好龙”的嫌疑。

3、我们再不要重犯叶公好龙的错误了。

4、他学习语文就是叶公好龙,只在嘴上说说,并不真的喜欢.

5、喜爱一件事不能只是叶公好龙,要真正付出自己的汗水与努力。

6、曾参杀人,积非成是;叶公好龙,似是而非。

7、现实生活中叶公好龙式的人屡见不鲜。


如小七般


谢谢题主。来说说我的理解。

首先,它讽刺的是一种虚情假意的人,虚伪的、表里不一的人

对龙的喜欢在表面上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墙上画着龙,门窗上雕刻着龙,酒杯子、饭碗都雕刻着龙,甚至衣服的带钩上都装饰着龙,但是,当真的龙来了,却吓得大惊失色,屁滚尿流,唯恐藏之不及。这是喜欢吗?否也,只是装装而已,虚情假意,名不副实,表里不一,虚伪做作罢了。

其次,它讽刺的是那些只会耍嘴皮子,不干实事的人

整天喜欢龙,却不去了解龙,认识龙,却不务实、只务虚,耍耍嘴皮子,吹吹牛,唱唱高调,不切实际。从这意义上启迪我们,应该要实事求是,并把它作为一种好的思想、好的作风,把理论上说的东西和实际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做点事情。

其三,它告诉我们真喜欢什么就必须了解什么,不能把喜欢建立在虚构上

叶公或许真的是喜欢龙。从他的表现来看,屋里到处都是龙的影子,那么如果不喜欢,他也不会费尽心思做这些。问题在于,叶公他是不是真正了解龙,如果他对龙的长相、心理都有充分的了解的话,那么当龙带来的时候,他还会这么失魂落魄、大惊失色吗?显然不会。所以,要真喜欢,就去认知它,熟悉它,那才是真正的喜欢。

其四,它还告诉我们:距离就是美

我们经常说距离会产生美,其实非常有道理。叶公或许就喜欢的是那个画在墙上、雕在杯子和碗上的龙,喜欢自己心中想象的那个龙。既然这样,就一直喜欢下去,就不要去等待那个真龙的到来。真实的龙的到来,反倒损害了自己想象中的美,美被破坏了。所以,美就是一种距离,有时候没有了距离,两者距离越近,可能伤害就越大。

这就是我的理解。谢谢题主。


作家剑锋的园子


这不是单独的寓言故事,出自刘向的《新序.杂事》。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原文讲的是子张去见鲁哀公,等了七天鲁哀公都不见他,子张就托仆人告诉他,我千里迢迢风餐露宿来到你这里,不眠不休,是因为听说你喜欢人才,谁知你是这样的。

接下来,子张就做了个比喻,讲的就是:叶公好龙,无论是衣服还是居室,以及所用的器具上都有龙形的雕刻花纹装饰。真龙以为如果它现身,叶公会喜欢。谁知道它出现了,却把叶公吓的半死,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而是以龙的形象出现的那些雕刻装饰。

子张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也就是说明有些人他并不是真的喜欢某个事物,真出现在他面前,他反倒会害怕。

后边还有一句:“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意思就是说,诗经上说,既然你心中那么喜欢它,什么时候会忘呢?这句话应该是告诉鲁哀公,你如果心中真的喜欢有才能的人,你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

现实生活中,我们喜欢一个东西或者一个人或者一个理想,就要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确定了真的喜欢再去努力争取。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就要及时放弃,免得自己以后后悔。


妫中梦


世人皆知叶公喜欢龙,喜欢到什么程度呢!生活中每一件器物上面都有龙的图案。但是真正的看到了龙的时候却怕的要死。

这个故事很讽刺,讽刺了叶公类型的人物,他们只唱高调、却从不结合实际。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我们要丢掉那种"理论脱离实际"的做法。不管是做人做事一定要脚踏实地,务实。不要总唱着高调,空谈一身理想却从不作为。甚至从不行动。

喜欢一个东西或者一个人,要发自内心、真情、真意。而不是嘴里跑火车,到了行动的时候,却退缩。当然叶公好龙这篇文章,到了现代有更多的地方可以用到,不仅仅是在生活中,而且在文学作品或者做学问的时候。我们都应该踏踏实实的去做,而不是做做样子,目的是为了给别人炫耀什么。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或者学问。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应该务实。学习过程中,每当我们遇到难以克服的难点,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为了炫耀,为了攀比而去略懂。只有摸清了这个知识点、认识透了,这样的喜欢或喜好才是能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真理。

无论是艺术创作或者是文学创作或者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我们都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并且坚持下去,坚持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攀比。就只是单纯的喜欢热爱。发自内心的一种狂热。才能真正做到爱屋及乌。而不似叶公好龙那般。


一忆一


《叶公好龙》如今是一句成语,源自于同名的寓言故事。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叶公好龙”的故事是再熟悉不过了。

人们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一个“结果”。

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在我们的心里,至高无上。国人引以为豪和骄傲。

小时候,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和看到插图的时候,笑了很久。

叶公见到“真龙”时,惊恐而逃的眼神和假龙的“无处不在”,以及真龙的“从天而降”……

本应应是个“皆大欢喜”的场景,却变成了“魂飞魄散”的悲剧。

这结果确实出乎叶公的预料。

也令“神龙”大失所望。

想必惊慌失措的叶公,从此一落千丈的沮丧和后悔吧?

既然如此,何必当初呢?

一个字,假!

叶公并非真的打从心眼儿里“喜欢龙”,他根本不明白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一种盲目的“执着”,更无法预测它所带来的后果。

“叶公好龙”只不过是一种盲目地“崇拜”罢了。

是一种流行式的“跟风”行为。

它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另一个故事,一个流传很久的欧洲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真实故事。

一位音乐家对“贵妇”的“揶揄”,对无知的嘲讽。

一次,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李斯特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私人聚会,席间有位贵妇,感慨道:流行的都是好的。李斯特彬彬有礼地回怼:感冒也流行,好吗?那位贵妇一时无言以对……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这句话,也成为了“经典”。

它深刻的嘲讽了外表光鲜亮丽,内在的浅薄无知的上流社会的某些权贵人士。

也警醒着后世的人们,流行并不意味着“有文化”、“有内涵”,更谈不上“有未来”。

盲目的追随和崇拜,终究会是一场空的结局!


诗画同源


《叶公好龙》,是我们小学生课本中的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故事教给你道理的。

叶公对龙的喜爱到了一定程度了,简直是生活在龙的世界,感动了天上的真龙,真龙还以为他亲自来,要亲眼看看这个对自己的超级崇拜者呢,不想龙刚从窗户探头,叶公吓得变了颜色。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是言行不一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其实,《叶公好龙》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光说大话,不办人事的人也大有人在,我们做人要做到说和做的统一才行。


sddz以书润心


叶公好龙,意义深刻。

在春秋楚国一个叫叶公的人,他非常喜欢龙,不仅在他家的梁柱、门窗、墙壁上、随身的宝剑上都刻着龙,甚至连他家的珠宝上也刻着龙.就这样,叶公喜欢龙的事情渐渐传开了。

天上的龙知道了这件事,非常高兴,连忙下凡,来到叶公家向他道谢,谁知,叶公一见到龙,就象老鼠见到猫一样,到处乱躲.龙觉得很奇怪,只得扫兴而归.可见叶公并不是真正喜欢龙。

读了这篇成语故事,我明白了,我们决不能象叶公一样,表面上说喜欢某人、某物,可是真正面对该人、该物时,却躲避他,这不是真正喜欢他们。

如果我们把这种思想带到生活中,久而久之,就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所以,我们要做个诚实勇敢、表里如一的好孩子,要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这样才能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

《叶公好龙》这篇成语故事虽然短小,但是从中我知道了怎么做人、做事,让我受益匪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