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后人对他褒贬不一?

我的黄金时代


李鸿章是与曾国藩,左宗堂,张之洞齐名,被兴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被不可一世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当时的大清中,唯一有能耐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由于身处动荡的年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参与诸多的历史事件,后世对他的骂名多过褒奖,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原因。



1.拜曾国藩为师。

李鸿章的父亲是进士,当过中等巴样的官,对他望子成龙心切,希望鸿章学而优则仕,由于自幼聪慧伶俐,也潜心钻研过学问。在父亲的引导下,他进京城参加过乡试,可时运不济,李鸿章名落孙山了,他有些心灰。

于是,父亲带他去见了名满京师的曾国藩,这一步为他走上仕途后开拓坦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皓发穷经读死书强多了,所以,有个好爸爸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流行拚爹也不无道理。


李鸿章跟随曾国藩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三年后,他考中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人生开始开挂了,此后不到五年的时间内,他的官职竟然连升七级。然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李鸿章成为了众矢之的,处处遭到排挤和打压。

李鸿章冷静下来,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心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航线。在35岁的时候,他辞去了的官职,再次到曾老师门下进修。

2.太平天里运动期间镇守上海。

  鸿章摆脱了俗事的困绕,有了充裕的时间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问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曾老师派他前去镇守上海;李鸿章运用曾老师教给自己的理论知识,大胆地指导自己的战场实践,以不足一万人的武装力量,打败了太平军的十万人马。

这一仗打得利落、漂亮!籍此再度回归官场,他担任了江苏巡抚;之后,他在官场风生水起,大约平均每两年要官升一级。到了知天命之年,已经成为了伍英殿大学士了。可以说,是曾国藩成就了他的人生。


3.倡导和参与了洋务运动。

而大清当时已逞奄奄一息之势,各国列强虎视眈眈,清政府只有低眉顺眼当奴才的份;位高权重的李鸿章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他认为大清要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必须通过变法来增强军力国力,以抵抗外敌,这在他与朋友的来往书信可以看出来。

此后,他利用自己对朝廷的影响力,派人前往他国购买机械设备,聘请外国技师,建立当时东南亚最大的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民族能开办自己的武器加工厂壮了声威;富国强兵需要培养人才,他亲自挑选学员前往美国深造,期冀他们学有所成后归来,报效自己积贫积弱的祖国;尤其是在近代实业的发展上,他不拘一格,创造了诸多个“中国第一个”,作为大清重臣,身体力行于改革的实践,师夷之长以制夷,难能可贵,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阻止中国的继续沦落,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4.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腐朽不堪的大清帝国在世界列强的武力逼迫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李鸿章有文韬武略,能与之一较短长,又作为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依赖的股肱之臣,事到临头,每每被指定为清政府签订条约的代理人。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代表清政府,亲手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弱国无外交,由于条约极大地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加速了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所以,遭到了千夫所指、万人唾骂,这就是李鸿章老来名节不保的原因。

究其实,他生在华厦大地,深知中华民族具有不屈服任何一个帝国列强的个性与气慨,但他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代理清政府出卖国家利益以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可耻的,遗臭万年是罪有应得!

如果当时他能当即立断,拒绝出席签约行为,相信历史对他有不同评价,可惜,偏偏 这位痛恨列强的人却在风口浪尖上为众列强输送利益,这是不可饶恕的,至今,李鸿章 仍是“卖国贼”代名词,活该!



5.两件小事体现了自己的尊严。

条约签订后,他受到了国人的口诛笔伐,在中央的安排下,他前往别国进行访问,以避谴责之声;在巴黎运动会的开幕仪式上,伴随中国黄龙旗的升起,老态龙钟的他满怀深情唱起了家乡的民间小调《茉莉花》。这在西方所谓的文明人的眼里树立了很高的形象,被认为他展现了一个大国重臣应有的气度,彰显了一个民族应有的尊严。

在沿航线的回国途中,必须在日本停靠后,转换航船才能回国;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时,曾有誓言,毕生不再踏入日本国土,为此,他通过一条狭窄的木板,以75岁高龄,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后,启程回国。

6.李鸿章要为误国行为承担责任。

李鸿章也曾做过错误决策。如他过于避战,重视海防,甚至提出过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的建议!

1885年,在大清完胜日本的情况下,还是签订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让日本有恃无恐地派兵进入了朝鲜。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由于指挥失误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以损害本国的利益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等。

虽然这些做法受制于当时的客观因素,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的责任。

另外,他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杀人过多;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

晚年的他,沉默寡言在辛丑条约签完字后,他便吐血不止,后被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而后病逝北京!


李鸿已逝,千古功罪,留给后人评说!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李鸿章一定会成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博学多才的梁启超先生说他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发人深思!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说明了他在晚清的历史地位。梁启超与李鸿章处于同一时代,梁启超出于公平之心写了一本书《李鸿章传》,以史家视野将李鸿章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人物,如霍光、诸葛亮、王安石、秦桧、袁世凯及国外的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对比,将李鸿章的内政外交成绩作了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但总体而言,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一个:“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的人,是忠臣,无魄力。李鸿章频繁出国,与各国政要打交道较多,对西方了解也比较多,形成全面的国际视野并不难,思想领先康有为之辈更非难事。但他虽懂洋务却不懂西方文明,不知满清和西方的差距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根本不是几条洋枪洋炮洋舰能改变强弱对比的,搞洋务运动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哪一套只是治标,无法治本。

 

      但梁启超的评价的也有局限性,结合多方关于李鸿章的史料来看,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捻乱有维护满清政权之功劳,后期开展洋务运动,纵横于外交舞台,化解满清各种外交冲突矛盾,对维护满清领土完整,未被肢解瓜分也大有功劳。但整体上李鸿章效忠的是一个腐朽的且与人民为敌的晚清政权,所以他的“功劳”并不是针对人民的,可以说他的功劳愈大,对革命群众的危害也愈大,这才是后世对他评价不高的根本原因所在。




竹下闲


站位不在一个维度!!


岩角岛


这个人嘛,他既有善也有恶。他是清末的中兴之臣。他创办了江南制造局。进行了洋务运动。实行着一些改革。创建新式的陆军和海军。但是他有点贪。在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与列强签订的一些不平等的条约。但是我们不应该怪他。能决定的不是他,而是当时的慈禧。他也很无奈呀!他难道就想将国土拱手送人吗?谈谈都不明白,一旦签订这个条约,他就是千古罪人吗?他明白。所以他才极力的为中国减少赔款和割地。


用户3421291415601768


有功有过。褒贬不一正常。


用户108346128661


为自己利益想多。


用户5399701326830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李鸿章时晚清的一个风云人物,也是很有争议的人物,在国民眼中,他是位高权重,卖国弄权的人物,而在外国人的眼里,评价很高,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赞李鸿章为“东方的俾斯麦”在我看来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有功也有过,但是总的来说,他是功大于过的。首先来列举一下他的功绩,其一,军功,协助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回过身又剿灭捻军。可谓战功赫赫,为清朝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二,实业,1860年以后,来恭亲王的主持下,开展洋务运动,开创实业,进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在其间他建立了轮船招商局,建立了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招商银行的前身},其三,建立海军,当时叫水师,建立了强大北洋水师,其实力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可威风风光一时。但是他也是过的,最大的污点就是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代表请朝廷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把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被国民骂为卖国贼。一辈子也洗刷不i掉的,另外他给朝廷推荐窃国大盗袁世凯,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但是这个他是看不到的。所以李鸿章这个人是有功的,至于他的过有很多的历史因素。但是他一生殚精竭虑,也没让大清朝走向富强,令人唏嘘,我曾经看过李鸿章传,并且写了一首诗,分享出来给大家,还望大家多多指导!

读肃毅公有感》

日落西山一抹红,

烟云残血映长空。

半生峥嵘成旧事,

铁腕未使满清荣。

科举登榜翰林士,

丁忧回籍练乡勇。

无奈投奔曾夫子,

三品道台变幕工。


九载方得巡抚任,

封疆立军得威名。

攻洪剿捻战功赫,

洋夷周旋洋务兴。

谋求富强建水师,

中流砥柱获主宠,

一笔不肖终生愧,

一世英名换骂名。

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li'o


李鸿章



李鸿章故居


鼎玉轩辕


历史应该给予其公平公正的评价,他卖不了国!肯定上级授权给他了!相反,在那种环境下做出不世之功,他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个人认为他的缺点在于贪污腐败,剩下的不都是优点吗?李公伟哉!!千秋功过随他人说去吧,历史不是由一个朝代评论的!!


赤脚大仙00716140


李鸿章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与美国总统格兰特、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并驾齐驱。有人说这个评价来源于李鸿章卓越的外交能力,而在西方世界树立起来的自己的光辉形象。具有讽刺意味的,这恰好是国人对他反面评价的原因。

李鸿章的过人之处,是他比同僚清醒,更早更深刻地了解中国需要变革,必须变革,才能应付“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为此大声呼吁,在他的能力之内采取积极措施,使中国能够与不请自来的“洋鬼子”打交道,他领导了这个过程,并尽力推动整个中国向这个方向挪动,从认识与实践意义上说,这个“伟大”应该值得肯定。

李鸿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他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然而,在有些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梁启超却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