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對教育如此重視?

胡夏


中國人為什麼對教育如此重視?

中國人民吃過沒有文化,落後就要捱打的虧,都深深懂得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

所以,中國人,在窮也要供孩子上學讀書,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有更好的前途。

說一下,我小時候,經歷過的往事。

那些年我們歲數小,父母親和關內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及親屬聯繫,都是求廠裡,有文化的叔叔幫忙。

父親口訴,叔叔帶筆,讀信和回信都是去找叔叔。

自從我小學三年級以後,多數讀信和回信我就包下來了。

每次,當父親把信打開,抽出信紙遞給我,父母親坐在凳子上。

安靜的,但眼睛裡急切盼望著我,快些讀信,想聽到信中的消息,我讀著信,又解釋著。

有時候,他們要求再讀一遍,仔細理解信中的事情。

回信時,我拿起筆,照著來信信封上的地址,仔細地寫在新信封上。

然後,我把信紙準備好,仔細聽著父親回信的口述。

再轉化為文字,一句一句把信寫好,完成後,念給父親聽,有不對的地方修改,直到父親滿意點頭。

把信紙疊好,塞入信封中,封口。

父母親深深懂得,沒有文化的痛苦,從老家到東北乘坐火車,過去經過四天四宿,才能到達,中途還得倒車。

父母親,每次來回走,都如臨大敵,高度緊張,害怕誤點,害怕坐錯車,車站寫著標牌和時間,但他們掙眼瞎,不識字。

沒辦法,就勤問,跟車站工作人員問,跟同車的人問。

母親更是有辦法,有事情就找警察和解放軍,母親說,他們是最放心的人。

母親的小心有道理,有不良之人趁機,倒賣人口,謀財害命,也發生過這些事情。

當年,我們一家七口人,父親每月工資三十二元,母親十八元,養活一家人。

但父母親堅定的,把我們都送進學校,接受教育。

父母親,總拿自己沒有文化,出門萬事難,教育我們,學知識是你自己的本領。都學進自己的腦袋裡,任何人都拿不走,對你一生都是有用的。

父母親還說,我們不要求孩子們,能成龍成鳳,但你們長大後,有知識,才能有生活出路的。

今天,我也奔六了,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重複著當年父母親的話語,這就是中國人對教育,深刻的理解吧!

教育改變生活,教育改變命運。







北大荒二代農墾人


只有用好科技才能促進社會進步,善於用科技才能造福人類。科技改變了世界,科技也能讓人們美好的夢想成為現實。科學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




科學技術發展了,社會就進步了。我們國家現在,特別重視教育、科學,因為教育、科學使得我們的國家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壯大。



國家強大,才不被外國侵略,不被外國欺辱。我們的國家有被外國侵略的歷史,這是我們深刻的教訓,因為那時我們國家科技落後,只有發展我們的祖國,我們才會充滿自信的生活,才會抵制外國的侵略。要發展要強大,只有靠科技。



我們國家近幾年的發展,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科技興國,科技使得國家越來越強大。


焦老師講教育


中國人為什麼對教育如此重視?

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句話直接總結:“學而優則仕,少年強則國強”

中華文明幾千年,從隋朝產生科舉制至今,都是這樣,選拔品學兼優者從事國家管理和建設。在當今社會,也是一樣,有了國家選拔人才的風向標,為了更美好的未來,無數學子都開始朝著這個方向奮鬥。以下是具體分析。

1、教育興國、科技強國

國家為了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以及國家的綜合實力,大力扶持基礎教育,這是領導層對教育的重視。周總理曾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為了國家。

2、科技創新改變生活

15億中國人能吃上飽飯、人民安居樂業,這些離不開黨的領導,也離不開教育發展帶動的科技進步。雜交水稻袁隆平、兩彈一星鄧稼先,是他們讓15億中國人能安穩的在家吃飽飯,所以教育的發展是社會的剛需。

3、知識就是力量,教育改變命運

這是從小到大經常看到的標語,讀書讓太多的人開拓眼界,通過自身的努力走出生活困境。讀書是大家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經之路,把書讀好是光明未來的基礎。這就是民眾對教育的重視。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求索數學


中國傳統文化尊儒家思想,“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等。自古以來就重視教育事業,中國的強大靠的是中國對基礎教育的重視。解放初期脫文盲運動,全日制免費教育,現在九年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大學普及教養等等。國家為教育投資已經達到了GDP百分之四。沒有中國教育就沒有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國也不可能崛起。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是教育事業延伸。中國每年有七八百萬的大學畢業生,大學生有四五千萬在校大學生。有幾十萬留學生。中國家長為了學生的教育學習而傾注多少心血啊。校外學習班非常火爆。學區房也是中國特色的產物。中國老百姓在孩子教育上為中國經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拉動經濟增長成績斐然。高考是一條中國從基層通向高層最便捷通道。中國好多社會精英群體都是基層通過高考而出,社會上有八百萬傑出工程師,有一億多大中專畢業生,這些都是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的人才儲備。中國共產黨黨員有九千萬,大多數都是社會各行各業的社會精英。中國強大這些社會精英都是中國教育事業的成就,引領中國社會發展的先鋒隊。中國要在世界舞臺上大展宏圖教育事業是關鍵,文化事業更加重要。中國的崛起沒有教育文化的崛起是無法實現的。


蔡旺祥


無論家庭的條件好壞,在教育孩子的態度上,簡直千篇一律:儘自己所能,為孩子創造最好的教育環境。

以明星公共人物為例,就可見一般。劉愷威和楊冪的女兒“小糯米”,半歲時就去上早教班了,對於早教機構的選擇,更是看了幾十家之後才敲定。賈乃亮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女兒甜馨的教育時說:一定要會英文,還得接受開放式的教育。張家輝為了給女兒提供良好的成長和教育環境,已經三次搬家。特別是幼升小的關鍵階段,為了女兒,一家人果斷搬到名校聚集地。趙薇更豪了,為了女兒到香港面試,特地花了1億買了學區房。

另外,李嘉欣親自教導兒子外語,目前孩子會說英語、粵語、日語和普通話。已有兩個女兒的林熙蕾走的就是“虎媽”路線,她曾在網上分享小女兒蜜蜜3個月大時的規律作息,“7:00起床喝奶,8:00-9:00睡覺,11:00喝奶,11:30-14:00睡覺,14:30喝奶,16:00-16:30睡覺,18:00洗澡喝奶,19:00-22:30睡覺,22:30喝奶,23:00睡覺。如此軍事化的管理,讓大多上班族汗顏。

明星尚且如此,普通人為子女教育的付出,一定更加的瘋狂,有條件的拼條件,沒條件的拼成績,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我國在今年才經濟崛起,很多人當年都窮過,太清楚白手奮鬥的心酸,父母們寄託於教育的力量,讓子女少一些摸爬滾打。如果你見多了父母,便會發現,多少家庭常年積累資源,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中國55%的家長通過儲蓄、投資或保險為孩子教育做準備,43%的家長定製特殊的教育儲蓄計劃。這些指數都遠高於其他國家。

曾與一位名校生的母親聊過,在陪兒子求學的路上有多辛苦?

“有多辛苦?反正還每到玩命的地步,但中間我有過的一次懷疑和動搖。”她回答著。

那是2012年的冬天,冰冷的溫度,刺骨的寒風,為了衝刺中考,放學後還是去了補習班,飯都是在車上吃的。這位母親的內心是崩潰的,這樣的夜晚,難道不是應該“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嗎?奮鬥了這麼多年,就為在去補習班的路上凍成狗麼?

那一刻,她懈怠了說:“今天就不上了吧。”

兒子看了她一眼,說:“You don’t have choice.”

這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答案。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這是他的人生,他的戰役。說實在的,父母作為路線制定者,比孩子的壓力更大,就怕計劃定錯,孩子白辛苦一場。

對她兒子而言,人生的轉折點就在初三那一年奮起直追,把自己逼進了一所好的高中。

到了好學校才發現,這裡的一切都和以前截然不同。

在這裡,沒有老師會檢查作業,但是每個學生都自己買輔導書,課後再去輔導班。

沒人約你打遊戲、看網絡小說,都是一起刷題,談考試……

教育不是衝刺賽,而是接力賽,起初需要父母助力,之後就看孩子自身了。成功不在起點,而在轉折點。中考、高考、考研……

有人會問,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找工作,談戀愛結婚……過著一樣的生活,何苦折騰?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消防衛士1


學而優則仕!


雁過藍天001


中國人“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幾幹年來已根深蒂固


誠聯李鈞


中國人猛然意識到由於文憑低落入了社會底層。不能讓孩子走父輩底層的老路,唯一的翻身之路是“文憑”。這就是全民追教育,追考試的來由。沒有人原意承認社會分層的現實,但這就是現實。


用戶4834847789334


“中國人為什麼對教育如此重視?”這個問題,我身為老師也作為家長,有教子的體會,也有教學的體會。下面我來回來一下這個問題吧。


第一,“中國人為什麼對教育如此重視”可以理解為重視孩子在學校考試的成績和考試的名次。這個應該是源於中國文化的傳承,“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好好讀書,讀書考取功名,考取“狀元”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追求。通過科舉選拔制度,可以讓一個窮書生飛黃騰達,可以讓一個家庭光宗耀祖,甚至於可以讓一個家族因此而昌盛,這種因讀書而躋身於上流社會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孝經·開宗明義章》中就提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明確的指出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如何“揚名於後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評價方面就是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如何走上仕途呢?通過科舉的“學而優則仕”就是一條大道了。現如今的義務教育到高考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普通意義上的科舉選拔了。


第二,讀書識字也是提升自身修養的一種方式,《大學》中有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向來尊重有文化修養的人,中國人的文化修養提升主要源於國學經典中聖賢的智慧。就從為了修身,為了自己文化修養來說,也需要讀書了。現如今的社會也是如此,就算不是為了升學考試,孩子在校的學習也是在為將來走上社會在儲備能量,畢竟現在是一個更加文明的社會,更需要讀書明理了。


第三,現如今中國的家長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更多的有著許多“功利思想”。這種功利思想的產生,一方面源於社會發展到今天,現實職場需要的是有知識文化的人。孩子只有通過在學校有個好成績,才可能有個的學歷,學歷證書往往又是職場生涯的一個敲門磚。另一方面,也有些家長是為了希望通過孩子去完成自己曾經沒有實現的願望或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得到認可的心理需要。當自己的孩子考取了一個好大學,各種讚美聲和各種羨慕的眼光也是我們絕大多數家長心底渴望得到的,這從各種“升學宴”來說,就是一種體現。


第四,家長比較偏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對功課成績以外的方面,有些時候被一些家長忽略了,比如生活處理方面、為人處理方面、思想道德方面等這些用紙張考試不好測評的成績其實更需要我們去關注了。


以上是末學東土一點淺見拙識,希望對各位師友有所借鑑,不當之處,請多批評指正。現在我只是能夠帶孩子們識識字,練練字,讀讀書,尤其是如何高效讓孩子們認識字,如何在最短的時間練好字,如何讀國學經典方面有些體會,希望有同道中的老師多多交流,相互學習,在下在孔孟之鄉有禮了。


識字練字國學堂


事實上,不止中國人,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整個儒家文化圈都極其重視教育。

匯豐銀行(HSBC)對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還顯示,從小學到大學,父母在孩子身上的平均教育支出達到了4.4萬美金(約合30萬人民幣)。

在這份排名中,除了阿聯酋和美國,位居前列的基本都是華人為主的國家和地區。香港的父母們以13.2萬美金的教育支出位列第一,新加坡、中國的臺灣和大陸分別以7萬、5.6萬、4.3萬美金排到了第三、第五和第六。

說到底,以儒家文化為底色的文化圈,重視教育,捨得在子女身上投資。

日韓自不必說,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統計,亞洲的家長們每年為孩子補習的開支達百億美元以上。

報告估計,韓國的補習開支相當於公共教育開支的80%;僅在2010年,日本的家長為孩子支付的補習費就高達120億美元。

而被稱為“家教大國”的新加坡有一個詞叫“kiasui”,它來源於福建方言,意思是“怕輸”。由於競爭壓力大,這種“怕輸”的文化深入到新加坡人的骨髓之中。從小家長們就緊盯著孩子的分數,課後為了不讓孩子落於人後,還花錢給他們報各種輔導班。

除了重視分數和課外補課,父母們還不忘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來提高競爭力。大量的課外投入也成為拉高家庭平均教育支出的主要原因。

以儒家文化為主的東亞文化圈,為何如此重視教育?

不得不說,這與我們的傳統有關。

儒家創始人孔子本身就是一位教育家,他首創私學,提倡“有教無類”,大大擴大了教育的範圍與對象。

機緣巧合也好,歷史的選擇也罷,自從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作為正統思想,從此在中國思想界樹起了絕對權威。

後世即使偶有衰落,也終有士人扛起恢復儒學的旗幟,終奉儒學為正統。而儒家一向也把教育尊為上位,重視教育的功能性與目的性。

隋唐以來,科學取士,平民通過科舉可以封侯拜相,這也保證了普通農民階層,只要認真讀書,就可能憑藉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

舊時代,中國人重視教育,是出仕,是做官,是改變個體與家族命運的強烈訴求。

看看古代傳統戲曲、小說、天文學甚至宗教活動裡,也都充斥著大量與“金榜題名”相關的素材。很多人將“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當做自己一生汲汲追求的目標。

到了現代社會,職業紛繁多樣,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行業、新職業層出不窮,讀書的路徑指向不再只是唯一的入仕,但是,中國家長那種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早已流淌進血液中,無法清除。

歷史的發展業已註定,我們對教育的重視,帶有一定的功利性。

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教育的主流觀點不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是出人頭地、改變命運。如果當下父母的生活已經算得上中產,那未來起碼生活衣食無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