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朱元璋得國最正?

武漢校園足球


替天行道——弔民伐罪:中國政權更迭最正當的方式。

為什麼說朱元璋得國最正?這就要說道中國政權更迭的基本方式了。筆者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總結自從夏朝開始,中國王朝更迭的主要方式無外乎:“正義革命”(通過暴力的方式推翻腐朽的統治王朝,建立一個新的王朝)謀朝篡位(新王朝與舊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新王朝的開拓者或者奠基者通過培植自己的權力繼而架空舊王朝並取而代之。)入主中原(少數民族憑藉著武力在中原建立政權並採取漢族的統治方法實行統治。)


在中國封建社會,由於傳統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影響,王朝的更替政權的耕地只有通過“革命”才是正當的權力更迭方式。《周易·革卦·彖傳》:“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即後來孟子所說的,

“夏無道,成湯伐之,革其命,因其眾;殷無道,周武伐之,革其命,承其眾,此皆弔民伐罪,替天行道,名正言順。”

在中國古代許許多多的王朝之中滿足這個條件的除了西漢時期的劉邦,也就剩下明朝的朱元璋了。


朱元璋出身貧農,他和前朝政權,幾乎沒有一丁點兒的權力關係,既沒有在前朝做過官,也沒有受過前朝政治上的恩惠。而是通過純粹的農民起義一步步地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朱元璋將在元朝末年風起雲湧的農民大起義提升到了“革命”的高度。清朝官方所修的《明史》中這樣評價朱元璋:“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之後所未有也。”

這一點,我們大略的梳理一下西漢之後,幾個大王朝的建立方式,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王莽的新朝是通過謀朝篡位的方式建立的,曹丕廢漢獻帝篡奪了東漢政權建立了曹魏政權,司馬氏又篡奪了曹魏政權等等之後幾百年的政權更迭都是通過謀朝篡位的方式進行的。即使是最強盛的唐朝其實也是通過謀朝篡位的方式建立的。(義寧二年,唐高祖李淵廢隋恭帝)宋朝也是,宋太祖趙匡胤廢后周恭帝黃袍加身,登基稱帝。



相對於魏晉南北朝唐宋等通過謀朝篡位的方式取得的政權,朱元璋可不是得國最正麼?詳情可以點擊閱讀參考筆者在頭條上所寫的一篇文章《中國王朝更替,政權更迭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舊事舊人歷史說


朱元璋能獲得得國最正的評價是因為他出身社會最底層,其天下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而且他最後統一天下是擊敗了元朝,恢復了漢家天下,深得民心,而他也是自古以來由南而北成功奪取天下的第一人。所以有得國最正的評價。

朱元璋奪取天下歷程艱辛

朱元璋出身貧寒,家裡好多人都是餓死的,他做過乞丐,當過和尚,之後從軍反元,從底層幹起,憑藉過人的能力和魅力,身邊聚集了一批能人異士,歷經千難萬險終於成長為亂世中的一位梟雄。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明史》

之後敗陳友諒,滅張士誠,而這個過程是相當不易的,特別是陳友諒兵多將廣,張士誠富甲天下,但朱元璋硬是突破重重難關,戰勝對手,在眾多強大軍閥中脫穎而出,成為元朝最大的對手。

朱元璋推翻元朝,深得民心

而在平定南方之後,朱元璋終於對上了元朝,朱元璋先是攻佔了集慶路,改名應天,之後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而這兩位名將不負眾望,在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同年,便攻佔大都,元朝滅亡。

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諭之曰:“元政氵賣擾,干戈蜂起,我來為民除亂耳,其各安堵如故。賢士吾禮用之,舊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過望。改集慶路為應天府,闢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葬御史大夫福壽,以旌其忠。—《明史》

但這還遠遠不夠,之後又接連平定了西南,西北,遼東等地,實現了全國的統一,而元朝也被打成了北元。

而這對於被元朝壓迫,地位卑微的廣大漢人來說,這無疑是深得民心之舉。

朱元璋由南而北成功的第一人

在朱元璋之前,還沒有一個南方政權可以通過北伐,成功奪取天下的,這與地理環境,人文特點等都有緊密的關係,因此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朱元璋卻做到了,他打破了這個宿命。

而朱元璋之所以能成功與其戰略思想得當,後方的穩固都是密不可分的。而也正因為此,朱元璋得國含金量極高。

總結:綜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有得國最正是因為朱元璋奪取天下靠的是實打實的戰績,而因為趕跑了元朝統治者,恢復了漢家天下,深得民心,加上朱元璋是由南而北成功的第一人,統一天下的含金量極高,所以會被稱為得國最正。


臨石觀海


孟森在《明史講義》開國篇中說到: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

其實,在這一段話中已經給了我們答案,以布衣得天下者惟有劉邦與朱元璋,他們一開始要的也只不過是能在亂世之中生存,為民除暴想的是推翻的前一個暴虐的王朝,從想過有一天自己可以當皇帝。而其它開國皇帝,晉、隋、宋無不過篡權奪位,李唐本是門閥大族推翻自己親戚上位。

所以說,得國正者,惟漢與明。

但,有一點就不得不說了,朱元璋與劉邦相比之下,老朱比老劉“屌絲”太多太多,老劉再怎麼說也還是個亭長出身,也算是個官,而朱元璋呢?一個乞兒出身,混到了九五至尊的地位,可謂是屌絲逆襲的典範。

此外,還有一份民族情感的因素在,明朝建立之前,華夏正統為胡竊居百年,朱元璋“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光這一點就可以吊打老劉幾條街了!

宋朝滅亡後,這是漢人第一次被異族統治。自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可見在當時無數文人墨客眼中,崖山海戰失敗後,陸秀夫背宋幼帝投海,中國已不再是“中華”。明朝推翻元朝統治的意義就不用像素多說了,“謀漢家之恢復”。所謂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

此外,朱元璋還是由南向北完成統一的第一人,在此之前的王朝無不是由北至南完成的統一。太祖起於江淮市井,歷數年而成大功,復幽燕、逐漠北、收河套、終甌華夏。故自古得國最正者,惟明而已

以“謀漢家之恢復”而言,明朝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當的,沒有絲毫不合法性。綜上,得國最正者惟朱元璋,是完全說的通的。


像素說


從朱元璋的經歷來看,出身貧苦,年輕參軍,帶領的是自己的武裝部隊,反抗的是元蒙外族的殘暴統治。從南到北一路打過來,重新恢復了漢族的統治,得國不可謂不正。

既然說到最正,就得看明之前的歷代王朝得國是什麼來路,沒有比較,就不能說朱元璋得國最正。秦漢不必說,都是依靠自己的武裝建立的政權,尤其是光武帝劉秀,白手起家,消滅王莽軍和赤眉軍,恢復大汗天下。魏晉都是竊國,歷來被後世質疑不斷。南北朝各政權都是半壁江山,且中間夾雜了世族權貴的爭鬥,沒有正統可言。隋朝雖然結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天下統一,但隋文帝的政權是從北周手機搶過來的,終究不是自己的東西。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原本是山西軍閥,後來反隋自立,嚴格來說算是叛亂。後面的五代和宋都是半壁江山,且是依靠政變奪取的政權。

所以綜上來看,除了秦漢,往後當屬朱元璋得國最正。





泠喃


有關“得國最正”的問題,眾說紛紜。說朱元璋得國正的,有不少;說其他人得國正的,也很多。

朱元璋為什麼得國正呢?原因無非是這麼幾條:

一、他不是靠篡權,而是靠實打實的戰功打下來的。元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各自為王。在這個時候,朱元璋以一介“淮右布衣”之身,用二十年的時間從無到有,定鼎中原。相比於那些欺負孤兒寡母(說的就是你,趙匡胤),和架空皇帝自己當老大(曹操、宇文泰和高歡罵罵咧咧地退出群聊)的人比起來,確實得國最正。

二、他完成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使命。在把蒙元入主中國視作蠻夷入侵的視角里,誰能把這些韃子從華夏趕出去,誰就是真龍天子。而老朱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並且靠的是純粹的武力。相比於劉裕功敗垂成、楊堅靠與鮮卑結親(以及欺負自己女兒和外孫子),確實得國最正。

但是,也有著名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比如呂思勉先生就曾在他的《兩晉南北朝史》中認為:“從來人君得國者,無如陳武帝之正者。”當然,按朱元璋的標準,陳霸先既沒有驅除韃虜,還欺負了梁朝的小皇帝,不能和朱元璋比。

但是如果按這個邏輯來說的話,某些包衣奴才的話,也就有道理了——以“民族融合”的觀點來看,滿清也不是靠篡權,甚至都沒有直接逼死崇禎皇帝,反倒是在大順攻破北京城後才在明朝臣子的邀請下入關為崇禎復仇。那看來,得國之正恐怕無出愛新覺羅福臨之右啦?

所以,有些事不能細想,否則就會鑽牛角尖,甚至被包衣阿哈洗腦。



青言論史


清代歷史學家孟森在《明史講義》中 “ 說:“匹夫起事,無憑藉威炳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自始皇以來,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孟森的意思就是說,得國最正的朝代是漢朝和明朝,因為他們除暴安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又有些相似,他們是實在忍無可忍了才帶兵起義的。

不過當前明得國之正,遭到了大多數人的質疑。其中關鍵,一在朱元璋曾多次與元廷虛與委蛇,甚至借元廷之聲威試圖瓦解張士誠勢力。二在於小明王韓林兒疑似被朱元璋所殺。


就這第一點,必須指出的是,朱元璋平定東南之後,不過一年便收復大都,這樣的局面絕非早年的朱元璋所能想到的。事實上,抗元鬥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一個非常艱難的局面。

元當時征服中國,已有百年,其統治根深蒂固,不似秦末人人皆懷六國。而元的統治雖然腐朽,但後來產生的北方軍閥卻大都是硬茬子,聲勢煊赫的紅巾軍幾乎被李察罕徹底鎮壓,所以南方義軍的局面一度是很艱難的。


如果王離章邯在鉅鹿之戰中擊敗了項羽,劉邦難道能夠堅持反秦立場毫不動搖,而不是先虛與委蛇以求自保嗎?顯然不可能。所以朱元璋在初期困難局勢下,通過與元軍虛與委蛇來保存實力並謀求發展,是無可厚非的。


明朝是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低微,揭竿而起前他既不是前朝的重臣,也不是什麼皇親國戚,所以他的起義只能算是革命,而不能算是謀反或者篡位。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滅掉的是蒙古人統治的元朝,一個腐朽王朝,一個外族入侵者。


佳寧說歷史


“得國最正”這四個字,包含著非常深刻的傳統文化內容和儒家的道德評判標準。離開傳統文化和儒家標準來談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反謂的“正”與“不正”以今天的標誰來看,是沒有意義的。打個比方,唐太宗李世民“殺兄屠弟”,得國是不正的,但是,唐太宗在位時期,政治清明,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得其利,因此,他的歷史評價是正面的。武則天女主當權,牝雞司晨,當然也是得國不正。可是,武則天為了上位而清除了大量李氏皇族豪強勢力,使得社會發展反而得到促進,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所以,武則天今天看來,也是明君。所以,得國正不正這個儒家價值評判的標準今天已經過時了。做為歷史和文化研究,評論一下倒也可以。

得國正與不正這個概念,來自於《周易》,《易》是講“中”講“正”的。“中”與“正是”為君之道的兩個主要方面。這個概念在今天還有意義。其中的“正”講的是合法性,“中”講的是個人能力。得位不正,就是不合法,得國不正,也是不合法,但傾國之爭是沒有法可以治的,比如美國要打伊拉克,雖然不合法,但沒有人可以懲罰他。但是,儒家認為,法之上,還有一個道德。不符合道德,就不長久,符合道德,就是長久。所以,得國不正,就是不符合道德。

儒家認為,聖人得中,故能和天下。得中,就是辦事恰到好處,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內聖而外王,就可以為天下之主。但聖人是會死的,聖人死了之後,誰為天下之主。不是每個時代,都要所有的能力都要決出勝負來。父親死了,兒子繼承就行了。於是,就形成了嫡長子繼承製的規矩。

儒家認為,按規矩得位的,得國的,就是所謂的正。不按規矩的,就是不正。在易經中,就是陽居陽位,陰居陰位,就是正。根據易的精神,儒家也並非是把正當成得位的唯一標準,同時起作用的還有“中”。河南人今天還說的“中”就是此意,就是辦得好,辦得得體。所以,易經中“得中”和“得正”的,都可以是吉得。也就是說,能力超強,可以上位,就是得中。符合法定繼位程序的,也可以上位,就是得正。所以,李世民上位,就是得中。燕王朱棣上位也是得中,憑能力上來的。明仁宗朱高熾上位就是得正,能力一般,但符合嫡長子的規矩。明宣宗就有一小點既中且正的味道。因為他既符合嫡長子繼承製,自己的能力也可以。

把得國正與不正的文化意義講清楚了。下面再分析一下朱元璋的上位,確實是符合儒家得國很正這個標準的。

朱元璋之前的元朝,是不被儒家正統所承認的異族統治。從歷史學的角度上,儒家承認它是當時的統治者。但從文化道統上,儒家認為,元朝的統治是道統的被打斷。宋朝滅亡之後,道統就斷了,就沒有聖人在位而天下治了。既然不是聖人在位,所以,漢家造反,奪回天下,就是合理的。就是正當的。這是朱元璋得國正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朱元璋是參與元末農民起義而起家的。他開始的時候,是郭子興的部將。郭子興在戰爭中犧牲了之後,朱元璋在戰爭中脫穎而出,成為領袖人物。雖然當時有小明王韓林兒做名義上的領袖。但畢竟不是名正言順的領袖。所以,朱元璋的興起,符合儒家內聖外王的要求。說白了,朱元璋不是通過搞死老領導自己上位的。這是他得國最正的另一個重要依據。

有了這兩個依據,結論已經出來了。我們再通過和歷史上的其它帝王比較一下,做為反證。

比如秦始皇,在秦國內部,他得國也是正的,可是他統一天下的行為,儒家認為是不義的。所以,他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儒家沒有參與,還有很多批評。所以,秦始皇得始皇之位,在儒家看來是不正的,不義的。因為他不是王道,是霸道,以力勝。(所以二世而亡。)我們這裡說的是儒家觀點。至於秦始皇的歷史功過,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中學歷史教材說得很明白了。這裡就不重複了。

漢代的劉邦本來和朱元璋是一樣的。可是,他在滅秦的過程中,曾經位在項羽之下,受到項羽的封,後來通過楚漢戰爭滅了項羽,這在儒家看來,就有點瑕疵了。

漢末的曹魏,以臣子篡了漢家之位,是得國不正。

司馬家,以曹魏的臣子,奪了老主子的權,也是得國不正。

東晉末年,劉裕以晉朝的大將,奪了晉的權,也是得國不正。

後為齊梁的蕭衍、蕭道成,都是以臣子奪了老主子的位。

陳霸先也是一樣。南朝都是臣奪君權。都是得國不正。

南朝後來被隋所滅。

隋文帝楊堅,是北周外戚,因為皇帝年少。奪了自己外孫子的權。當然是得國不正。

隋煬帝楊廣,通過陰謀,奪了自己哥哥的位,也是得國不正。

李淵是隋朝的臣子。在隋末之亂的時候,不盡忠保主,而是自己奪了天下。

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哥哥兄弟上位。

唐末,五代更替,都是在體制之內,勢力強了之後,取代老主子。比如,趙匡胤是後周在大將,在柴世宗去世後,奪了孤兒寡母的天下,當然不算是正。

趙光義“燭影斧聲”,又從哥哥的手中拿到天下,也不算是什麼正大光明之事。

這樣比下來,只有朱元璋最乾淨了。他的上位,可以說是毫無瑕疵。這就是朱元璋得國最正的來歷和原因。不過我上面說了,朱元璋並非是毫無瑕疵。小明王的死,不能說和他沒有關係。只不過小明王太微不足道了而已。

至於朱元璋得國之後的歷史功過。與這個問題無關,也就不多說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歷史界有一種說法,認為在所有封建王朝中,唯有明朝得國最正,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明朝到底“正”在哪裡呢?

自元滅南宋,蒙元有如此武力卻統治華夏不到百年,為什麼?因為不把漢人當人,元朝四等人,最下等“南人”即為南宋子民,蒙古人殺人只需賠償一頭驢,碰到地位低下的南人連驢都省了。而且征服過程中處處可見屠城二字,其殘暴可見一斑。朱元璋這名字是“誅元璋”諧音,其中“璋”是一種利器,可見他的志向和仇恨。嚴格意義上來講,由於統治者不接受漢化,元朝其實是由外國人在統治中國。所以朱元璋可以說是做到”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八個字了,相比其他朝代的動亂,篡位,叛國手段,當然得國最正。

明太祖朱元璋奪取天下後,天下民生凋敝,朱元璋雖以嚴苛刑法治理天下,但注重與民休息,為民謀利,不侵害百姓,致使天下迅速安定,得到了民眾的支持,鞏固了政權,天下歸心使朱元璋政權的正統地位得以迅速確立。


Sylar弈


說朱元璋得國最正的意思,主要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含義是指朱元璋取得天下的手段,另一個含義指的是朱元璋取得天下的意義。

先說第一個含義。朱元璋取天下靠的是自己的個人能力。朱元璋在祭祀歷朝歷代的開國之君時,曾經自豪的和漢高祖的神位說過一句話。大致的意思就是,縱觀中國的歷史,只有我和你劉邦兩個人,是布衣起家,憑三尺劍打下的江山。所以,在這次祭祀的時候,我單獨多敬你一尊酒。

不依靠其他的力量,憑藉自己個人努力打拼,最終登上皇位,這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事情。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好賴還有一群朋友,在沛縣有自己的勢力。他起兵憑藉這自己多年的人脈,建立起自己的軍隊,然後建立起自己的政權。

而朱元璋比起劉邦來說,條件更差。朱元璋可以說是根本沒有一點起家資本的人。朱元璋出身農民家庭,家境貧苦。他小小年紀就放牛、種田,歷盡人間疾苦。後來六親俱斷,只得又去當和尚,四處化緣要飯。最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去投奔紅巾軍,當了一名小卒。

可以說,朱元璋取得的成就,完全是靠他白手起家打拼出來的。他依靠自己的軍事才能,經過十六年的戎馬生涯,才建立了明朝。在戰爭中,他指揮若定,創造了許多優秀的戰例。

比如說在對張士誠和陳友諒的戰爭中,面對張陳的東西夾擊,他制訂了先陳後張的戰略,順利平定了江南。在對元朝的北伐中,也是他制訂了周密的計劃,先除元朝的外藩,然後再取大都。朱元璋的北伐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功的戰例。

因此,朱元璋奪取天下,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能力,用正大光明的手段奪取的。他和劉邦雖然手段差不多,但是,朱元璋的困難更大。這也體現了朱元璋卓越的政治軍事能力。

第二個方面就是朱元璋面對的對手。在宋朝滅亡後,以蒙古統治者建立的元朝統治了中原。在當時,元朝統治者對江南的漢人欺壓很深。他們將人們分為四等,按照征服的時間順序,來劃分權利。

江南的漢人被劃分為最底層,在政治和經濟上遭受極度的歧視和壓榨剝削。這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當時的漢人為了生存,開始密謀驅除蒙古統治者,恢復漢族的政權。

最終,一切矛盾爆發,形成了元末的大起義。而朱元璋的紅巾軍也是這場大起義中的主角。朱元璋經過奮戰,將蒙古統治者驅除出去,重新建立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政權。這在當時,是得到了以漢族為主要居住者地區人民的擁護的。從這一點來說,明朝的統治階層認為自己有功於民族,對漢族政權有再造之德。

結語:

朱元璋和劉邦一樣,從布衣出身,白手起家,憑三尺劍取得了天下。他沒有依靠任何外援,而且沒有采取任何卑鄙的手段,比如說那些暗殺、篡權之類的手段。所以大家認為他得國很正。

同時,與劉邦繼承秦朝不同,劉邦主要的目標是元朝統治者。他以自己的力量,重新建立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政權。從這一點上來說,那些明朝的知識分子,認為朱元璋有再造之德,功業要超過劉邦。因此,才說朱元璋得國最正。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中原封建王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憑藉能力和運氣,一舉開創300年盛世王朝。歷史學家一直認為,明朝是華夏正統王朝,朱元璋自然也是得國最正的皇帝,無外乎有3點原因:

朱元璋的出身正

朱元璋毫無疑問是根正苗紅的漢人,歷史上能夠與他出身相提並論的也只有漢高祖劉邦,可是劉邦與他相比仍然要稍遜一籌,畢竟劉邦當年在老家沛縣做過亭長,相當於現在的街道派出所所長職務。朱元璋人家是一窮二白的窮苦漢人出身,要過飯、放過牛、出過家,但凡是封建社會最底層的職業,朱元璋幾乎都曾嘗試遍,也都接觸過。

朱元璋1328年出身於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直到1353年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選擇投身入伍,從此開始自己的從步卒到將領,再到帝王的傳奇生涯。

從這一點來看,無論是階級成分,還是民族歸屬,朱元璋的特性是所有帝王都無法比擬的。同為封建王朝的晉朝是漢朝的貴族司馬氏建立,隋唐楊李二家更是有著濃厚的家族傳統,他們是甘隴貴族集團的八柱十六國,宋朝是後周柴氏的重臣等等。綜合來看,朱元璋從起家的本錢來看,與他們根本無法比擬,他真正的做到一窮二白,白手起家,這點不得不令人佩服。

朱元璋帝位來的正

明朝與任何一個封建王朝最大的不同是帝位來的最正。他是從遊牧民族蒙元政權手裡躲回來的天下。人家不是中遠內部的廝殺搶奪,明朝的建立一定程度上說解救中原漢人於水火之中。

再與其他封建王朝相比,漢朝是從秦朝搶來的天下,雖然秦朝暴虐無道,可是秦朝仍然是漢人所建立,秦漢之爭一定程度是漢族人內部的政權鬥爭。晉朝、隋朝、唐朝、宋朝更不用多少,都是家臣反其道而行之,推翻自己的老東家,廢前朝皇帝而自立,一定程度上說從法統的來源,本身帝位來源不正,因為中國社會是最講究帝位的傳承和君臣之禮,你作為臣子就應該,受其俸祿,而忠於君王之事,那些王朝的開國皇帝都沒有做到這點。

另外,想遼金西夏、蒙元、滿清,他們本身是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從階級的層面來看,本身與中原文明有著世代的衝突,文明的不同導致價值觀的認同上存在極大的差異,所以他們更不能算是帝位來源正規。

朱元璋的口號正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為後人讚揚的千古不朽帝王,主要是他起兵時的口號和矛盾指向最正。“驅除韃虜”,朱元璋說的非常明確,他起兵的目的是要帶領中原人民驅除蒙元,從價值認同和心理歸宿上來看,朱元璋的口號最正,也與其他王朝有著本質的不同。

晉朝、唐朝都是以前朝江山氣數已盡為口號,實際上深入地思考會發現,所謂的江山氣數已盡,不過都是事在人為,哪有所謂的玄學,只不過是服務新政權的一個幌子。另外,漢朝、唐朝則是以前朝倒行逆施,皇帝無道為起兵口號;隋朝、宋朝則是以統一中原,完成大一統為奮鬥口號。由此可見,他們的口號和指向都沒脫離一個私心,唯有朱元璋做到,統一華夏民眾的心願,一直對抗“外來壓迫”。

所以,朱元璋作為華夏民族的偉大帝王,被歷史學家封為帝位最正的皇帝,是非常有道理,也很有歷史和現實依據,是真正做到窮苦出身、白手起家的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