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女孩搞“破坏”,涂鸦画满整个客厅,爸爸的方法太高明!

很多调皮的孩子会让父母头疼不已,有一些孩子还最喜欢搞“破坏”,比如喜欢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把玩具拆成七块八块等等。但父母可不喜欢他们这样,不仅很生气,而且警告孩子下次绝不允许再这样。因为父母觉得孩子频繁搞“破坏”是太调皮,不听话的表现。喜欢搞“破坏”真的只是太调皮吗?

爱迪生,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发明家。但很少人知道他在家经常搞“破坏”,让父母亲很是生气。有一次,他突发奇想,觉得人如果和气球一样就好了,他就制作了能产生气体的化学液体,叫父亲朋友的一个孩子一起来做这个实验。这个孩子因喝了化学液体而差点死掉,因为此事不仅被父亲暴打,还被学校退学,孩子们都不和他一起玩了。幸好当老师的母亲陪在爱迪生身边。他在母亲身边博览群书,安安静静地做实验,就这样,竟然培养出了一个天才。

3岁女孩搞“破坏”,涂鸦画满整个客厅,爸爸的方法太高明!

试想一下,爱迪生如果没有母亲的陪伴和支持,如果他的兴趣被父母很早扼杀在摇篮里,他还能有这么多伟大的发明吗?

小琪今年三岁,平时特别喜欢画画,有一天爸爸出门,妈妈在家收拾家务。小琪闲来无事,就用画笔在客厅的墙上开始涂鸦,不一会,整个客厅,卧室都成了她的创作乐园。妈妈看到此情景后,气不打一处来,就打了小琪的屁股。妈妈担心爸爸回来又生气,结果爸爸看到墙上的创作,却并没有批评小琪,而是笑着夸小琪画得很好看,并递给了小琪一个本子。爸爸告诉孩子:“你画得很好看,但以后不能在墙上画画,想画就在本子上画,爸爸永远支持你。”

小琪的爸爸不仅夸赞了孩子画画很好看,还间接地告诉了孩子不能在墙上画画。

3岁女孩搞“破坏”,涂鸦画满整个客厅,爸爸的方法太高明!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小时候就特别喜欢搞“破坏”,有一次他把母亲刚买回来的金表就给拆了,母亲看到很是生气,就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老师。

老师听了这件事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老师告诉母亲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后来陶行知先生就在培养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中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

3岁女孩搞“破坏”,涂鸦画满整个客厅,爸爸的方法太高明!

喜欢搞“破坏”的孩子,并不是说他们真的搞破坏,真的调皮不懂事。而是他们在积极探索和思考问题。

小孩子都有一颗好奇心,他们通常很想知道眼前这个事物究竟是怎么样子的,很想自己动手看到神奇的一幕。比如为什么打开电视就能看到那么多画面,为什么遥控器可以控制电视等等,他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 于是他就会将遥控器拆开来看一看,这也就是孩子为什么会经常将自己的玩具拆得四分五裂的原因。

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科研人员研究认为,创造力高的孩子往往具有这三个特点:一是顽皮、淘气,总爱做荒唐的事。二是放荡不羁,行事不稳。三是幽默不固执,生活中带有嬉戏态度。

3岁女孩搞“破坏”,涂鸦画满整个客厅,爸爸的方法太高明!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不要去打压孩子,搞“破坏”对于孩子来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体现,父母一定不能把它扼杀在摇篮里。那么对于喜欢搞“破坏”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作为孩子,如果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一件好事,父母就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其顺利发展。

2、对于孩子正当的兴趣保持支持的态度

孩子有兴趣是一方面,父母如果不予支持,反而打压,只会让孩子失去往日的动力,失去自信心。

3岁女孩搞“破坏”,涂鸦画满整个客厅,爸爸的方法太高明!

3、给孩子创造机会,拓宽孩子的想象力

父母不仅要支持孩子,还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的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

事实证明,那些喜欢搞“破坏”的孩子,以后很有可能成为杰出的人物。一个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破坏”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他理解和支持。他们会比常人有更多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