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購買圖書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人生如詩14


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購買圖書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這個問題,又讓我想起過往的那些年代。

我國圖書市場隨著時代進步而發展,圖書的價格也不斷變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上中學大學,自己沒有收入來源,只是個消費者,購買圖書主要還是對自己學業有幫助的課外書,包括課程輔導資料、文學書籍等。


那些年,國家已實行了改革開放,農村土地已下放,實行包產到戶,物質生活相對於六七十年代豐富了不少。由於生產紙張的竹木等原材料價格低,電腦還很少,更沒出現電子書,紙質圖書絕大部分都是鉛印,成本比較低,普遍都比較便宜。

記得我1982年買過一本《新華詞典》,有3公分左右厚,大開本的,是放牛時在山上摘金銀花賣了,花2.5元買的,這本詞典一直伴隨我三十多年,至今還在,看上去已經很陳舊了。到本世紀初,大體同樣內容的詞典通過電腦排版技術排版彩印的,要好幾十塊錢。八十年代中期我上高中那陣,食堂裡的回鍋肉才0.3元一份,小菜0.05元一份,現在同樣分量的肉和菜,一般要賣十幾元、幾元,翻了幾十上百倍。

九十年代的物價大約比八十年代翻了幾倍至十幾倍。再後來,隨著物價飛漲,原材料成本也上漲得厲害,生產紙張、圖書印刷的成本大幅上揚,還有編輯圖書的審稿、編輯費、相關人工費上漲,所以圖書價格隨著水漲船高,自然也標得很高。


本人參加工作後,九十年代中後期,圖書價格相對於那些年的工資,還能夠接受,所以先後買了不少文學方面的書籍,一般都是幾塊錢一本的。到了本世紀初,電腦、手機都用上了,工作、學習需要的工具書基本上可以不用買了,相關資料網上都可以找到。想看的書可以在本單位圖書室或地方圖書館借閱,也就很少買書了。


那些年本人就訂閱過《詩刊》、《星星詩刊》、《名作欣賞》等文學期刊。買書的話,利用出差機會,光顧過一些舊書灘,看到感興趣的圖書也買過一些,因是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價格便宜。自然也買過一些新版而價格不太貴的書,回家仔細一看,錯別字不少,原來是盜版書,真是便宜無好貨,後來就不買那種盜版書了。近些年更是少買書了,圖書館借閱是常用的辦法。
我還是一直鍾愛紙質書,可能是閱讀習慣使然,電腦上或手機上看書太費眼神,沒有看紙質書的那種感覺。


阿山的詩和遠方


這個問題,引起我對(這兩個階段,

不,其實是連續的一個時期)生活中的文化領域的回顧——

記得從我入學以來,讀書幾乎伴隨了我的一生 。入學後,正逢飢餓年頭,小人書比三頓飯還有吸引力,小朋友們看完就扔的我都收藏起來。撿一箇舊箱子,塞的滿滿的。小學時班主任徐子敬老師是兼管圖書的,我經常從他那裡借到大書,什麼《走向勝利》、《走向新岸》、《保衛延安》……都是那時候就讀過的。因為書是借的,所以每本書必須一口氣讀完,常常連夜閱讀,甚至通宵達旦。

借書不易,後來有點錢就買一本,那時新華書店也不貴。

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文憑值錢了,是人都能出書。出版業要吃飯,又想發財,書的價格漲起來了。各種莫名其妙的書滿天飛。我曾收到成摞的出版物,冠名是在北京參加文學論壇的朋友,自出的文集。讓我幫忙銷售。名不經傳,我售給誰呀?自掏腰包,象徵性的寄幾個錢了事。

我有部分小作品被收在名家名著集裡裡,也收到一摞相關出版物讓我自售。我帶著被綁架的心情,都給要好的朋友分享了。

這個時期我倒很少買書。

本世紀初,新華書店和大超市的圖書專櫃很冷清,但書價特別貴。一本小冊子動輒幾十上百元,長年不賣也不減價。但是,我大孫子的書櫃都賽得滿滿的。《十萬個為什麼》,中外各類名著,一套一套的。還不斷向我兒子要錢,說學校規定還要買什麼什麼“必讀”。

哦,雞鵝鴨不撒尿,各有各的道道呀。

更奇怪的是我小區門口常常有人擺出幾十米長的一溜書攤,但成天無人問津。我眼饞,發現那上面都是新書。我以前朝思暮想而很難得到的好書幾乎應有盡有,居然還有四大名著合訂本。我看在眼裡,愛在心裡,問問多少錢?老闆見問,臉上立刻堆滿了笑容,像謁見上帝一樣走過來:

“您稍候!”飛快地把書拿到電子秤上一磅,“23塊5,您給20吧!”

啊?這是賣廢紙的價錢啊!我不知道是喜,是驚,還是悲哀。

這時,老伴過來,拉了我就要走,“盜版的,我們不買。”

這時,我一陣揪心的痛,這一整件事,是對寫書人,讀書人,賣書人的莫大的侮辱呀!

啊!我的酷愛,我的一生引以為豪的身份,就淪落到這種地步嗎?

雖然最後我還是硬著頭皮買下了這本書,但一直到現在,我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失落感。

我這算是什麼呢?是讀書人的本能,還是與這不正常的現象的抗爭?是對賣書人的支持,還是對家人蔑視讀書的罪孽的救贖?

可是,回頭看看,社會在前進,電子業在突飛猛進,新媒體如雨後春筍,快節奏的生活不留空餘時間讓你慢條斯理讀書。不要說讀書,就看現在有多少文學樣式都在為快捷的雞湯文學讓路;抖音等直觀的視覺音像媒體的興起,大有讓紙質媒體前途堪憂之勢,讀書的對象和方式都勢必要扭轉一下了。

看到這一切,我常常逼問自己:你想改變什麼,你能改變什麼?你必須改變點什麼了吧!











安東佚夫


我是六十年代末開始參加工作的,但記得1974年買了第一本書《諸葛亮集》,還有藥性歌括、湯頭歌訣等書。因為喜歡畫畫八十年代首先買的是繪畫方面的書,後來買了《三國演義》,那已經是85年後的事兒了,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紀初買的書最多,同時也注意到所需和出版社,書籍多是上海、北京、廣州、重慶等城市的出版物。

再往後除了手頭需要的書,基本上很少買書了,一方面是到圖書館借閱,一方面在網上查閱。




人生如詩14


去逛舊書攤,一眼就能分辨出書本出版的時期。

八九十年代的圖書,就如當時人的思想一樣單純,封面都很樸素,往往就是書名+作者+出版社,給人以文化的感覺。

現在的書,封面華麗花哨,恨不得封面的每一塊空地都要用上,進入書店仿如去到服裝店,炫目卻很難有品位。


八九十年代的書,文字大小几乎是固定的,閱讀起來眼睛很享受,宛若雨後的風景,一切都讓人心曠神怡。

現在的書,要麼為了利潤節省紙張,把字排版得異常小;要麼要把內容少的變成一本書,又把字放得很大、或配上圖片,很是礙眼。


八九十年代出一本書不容易,因而排版、校對都非常細心,有些名著還會附上勘誤表、人物關係表,序言和後記充滿著謙虛。

現在的書,複製粘貼就行了,不去考慮讀者如何,更少有校對。


時代變遷,新瓶裝舊酒,可還是舊瓶有味道——耐看!


南山劉向雄


簡單點說,個人以為從前的書多是平裝的,很少精裝的!價格低,但印刷質量、校對等等並不差!現在的書精裝的很多,甚至有彩版膠印的,比以前的書漂亮了不少!價格也貴了。而且盜版書也挺多的。書籍品種、數量遠遠比以前更多!





102705716761五福


80年代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時。書的質量也很實在。中華書局,上海古籍,人民文學等為代表出了很多古典文學的好書。當時的印刷量也是很驚人的。90年代商業化比較嚴重了。出的書質量參差不齊了。80年代影響還是有一些。2000年以後暢銷書除外的一般書籍印刷量過萬的很少。外譯的書質量上還是有很大的提高的。


劉良27


因為喜歡畫畫八十年代首先買的是繪畫方面的書,後來買了《三國演義》,那已經是85年後的事兒了,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紀初買的書最多,同時也注意到所需和出版社,書籍多是上海、北京、廣州、重慶等城市的出版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