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企业家的十大败局

如果我们要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是一个稳定和成熟的企业,首先要观察的是,它在过去的两到三次经济危机、行业危机中的表现如何,它是怎样渡过成长期中必定会遭遇到的陷阱和危机的。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家在几年乃至十几年的经营历程中一帆风顺、从来就没有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企业,那么,要么它是一个上帝格外呵护的异类,要么它根本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泡沫。

我们必须尽量地弄清楚危机是如何发生、如何蔓延的,受难者是怎样陷入危机的,唯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岁月中尽可能地避免第二次在同一个地方掉进灾难之河……

导致中国许多草创型的企业家被“集体淘汰”的原因有很多。而通过对众多失败案例的剖析,我们发现其中最为致命的是:中国许多企业家的体内潜伏和滋生着一种共同的“失败基因”。


《大败局》这本书所描述的10个败局中,我们力图捕捉到这些“基因”:

一、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草创型的中国企业家群体,在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功利的、不择手段的理想主义者”的俱乐部,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蔓延着一种病态的道德观。这种种的蔑视、漠然和淡薄,最终必定会伤害到企业家自身及他们的事业。


二、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

我们的许多企业家则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和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在捍卫市场公平这个层面上,他们的责任感相当淡薄,往往信口开河,翻云覆雨。他们是一群对自己、对部下、对企业负责的企业家,而对社会和整个经济秩序的均衡有序则缺少最起码的责任感,这种反差造成了他们的个人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分裂症状。


三、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

深圳万科董事长王石曾经概括过包括他自己企业在内的新兴民营企业的七大特征:一是企业的初期规模很小;二是短期内急速膨胀;三是创业资金很少或没有;四是毛利率较高,总是找一个利润空间较大的行业钻进去;五是初期的发展战略不清晰;六是创业者没有受过现代企业管理的训练;七是企业家的权威作用毋庸置疑。王石描述出了几乎所有新兴民营企业和草创型企业家的先天不足的原因所在。


本书所写到的10家企业及其企业家的跌宕命运,是过去10年里发生在中国新兴企业中的最著名的10个悲剧。它们之所以走向失败,或许有着各自的缘由——偶然的,必然的,内在的,外部的……可一个几乎共同的现象是:它们都是一个道德秩序混乱年代的受害者,同时,它们又曾是这种混乱的制造者。

  • 秦池,没有永远的标王(姬长孔)
  • 巨人,“请人民作证”(史玉柱)
  • 爱多“青春期”的“错觉”(胡志标)
  • 玫瑰园,在没有路标的花园里(邓智仁)
  • 飞龙,被诗意宠坏(姜伟)
  • 瀛海威,在大雾中奔跑(张树新)
  • 三株帝国,为何如此脆弱(吴炳新)
  • 太阳神,逝水难追“太阳神”(怀汉新)
  • 南德,一个“唐吉坷德”的中国版本(牟其中)
  • 亚细亚,激情燃尽“野太阳”(王遂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