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什麼意思?

用戶6688098047231


這是曹操《神龜壽》詩裡的兩句詩: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之。

漢魏之際,曹操創作了中國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觀滄海》,從此詩壇開始把山水作為歌詠的主要對象,通過對山水的自然描繪寄託個人的理想抱負和思想感情。《神龜壽》一詩動靜結合,寫了個人的政治理想與抱負。語言簡捷生動,清新曠達,自然傳神,流露出詩人春風得意舉重若輕的勝利者心態。詩中景物和氣勢虛實相生,不僅真摯感人,而且氣勢磅礴、慷慨生動。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之。

展現了大海吞吐般的雄偉氣勢和浩瀚景象,寄託了詩人與天齊高的壯志雄心和人生理想。

魏晉時期的山水詩,常常有種生命的新鮮流淌和自然的和諧宜人之感,可以隨處體味到詩人們心底深處俯仰自得的愜意和閒適無憂的逍遙,觸摸到那些煙霞氤氳的迷濛和傲然世外的蕭索。他們自然質樸地述說著溪泉湖海的秀美清純和醇厚親切,真摯熱切地描繪著山光水色的安寧祥和……理想和抱負在他們的作品中大多真摯而遼闊。


月盈紅袖


個人理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句話和下一句“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有相互印證,逐層遞進的意思。“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直接解釋就是:“年老的千里馬伏臥在馬槽邊上,但是他的志向卻是在馳騁千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曹操借千里馬來說明即使歲數大了的人,也有遠大的志向,也可以有所作為,只要有機會也要施展自己的抱負。接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便是指有遠大抱負的人,即使是到了晚年,奮發進取的雄心也不會停止。

曹操覺得自己是一個有遠大志向,能力超群的人,這兩句話完全就是自己的一個寫照;另一方面,也是借這兩句話來激勵自己,告訴自己,困難雖多,年齡雖大,都不是問題,要志在千里,不斷進取!

所以說,一個人身體老了不算老,心老了才是真的老了!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最重要的,不要覺得歲數大了就情緒低落,消極墮落。而要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積極進取,自強不息,擺脫年齡的桎梏,活出精彩的自己,真正的做到我的人生我做主,其他都是浮雲如糞土。

出處

《龜雖壽》 魏.曹操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寫作背景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了黃河以北,隨後開始準備應對必然會出現的與袁紹的戰爭。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大將顏良等圍攻白馬,拉開了官渡大戰的帷幕。在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經過幾個月的鬥智鬥勇,曹操取得了官渡大戰的勝利。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不和,發生內鬥,弱勢的袁譚投降了曹操。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乘袁尚攻打袁譚,進攻鄴城,破鄴城後把軍政中心遷到了鄴城。袁尚兵敗後投奔了幽州的袁熙。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藉口攻滅了袁譚,徹底平定了冀州和青州。同年,張燕和他的的黑山軍十萬部眾都投降了曹操。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平定了幷州,烏桓卻攻破了幽州,袁尚和袁熙勾結烏桓騷擾邊境。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決定遠征烏桓,大敗烏桓,烏桓單于蹋頓被殺,曹操率軍還師。袁尚等人逃到平州,平州公孫康斬殺二袁,並將首級獻於曹操。於是,曹操攻破三郡烏桓,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

在回師途中,途徑碣石時,曹操詩興大發,寫出了著名的《觀滄海》。

從碣石返回軍營之後,曹操回想往事,展望未來,想到雖然北方已經統一,但是南方還有孫權,劉備政權割據一方,國家還未完全統一。自己已經是五十三歲的人了,時不我待,要抓緊統一全國,想到這裡思如泉湧,揮筆寫下了這首《神龜壽》。

近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名人也有很多

我國近代史上,到晚年依然憂國憂民,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民族富強,民族復興而奮鬥不已的人有很多!

我們的毛澤東主席,朱德元帥,周恩來總理,鄧小平改革開放總設計師,聶榮臻元帥,等等都是為黨為國家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的人!

還有我們的錢學森,鄧稼先,程開甲,孫家棟,于敏等等兩彈一星的科學家!

還有袁隆平,李小文,鍾南山,等等許許多多奮鬥在科研一線的老工程師和老科學家!

……

他們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正是因為有這些人,我們中華民族才能長盛不衰!他們都是全世界最可愛的人,雖然每個人能力不同,我們不一定有他們那麼強的能力,但我們也可以向他們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中華一小童


這是曹操《神龜壽》詩裡的兩句詩: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之。

這首詩是曹操五十三歲那年創作的,已近暮年。曹操是東漢末年的大英雄,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他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統一了中國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權。但他統一全國的宏願還未實現,所以才寫下了這首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藝術形象於一體的膾炙人口、流芳百世的樂府詩,表達了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

驥,是指好馬,日行千里的良馬;櫪,餵馬的槽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意思就是日行千里的千里馬雖然老了,趴在馬槽旁,但它馳騁千里的雄心壯志依然激情澎湃!



崮山智叟


老疆伏櫪,志在千里。驥:良馬,千里馬;櫪:

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

仍有雄心壯志。語出三國:魏:曹操《步出廈門行

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年七

月,曹操胸懷統- -北方之志,統領大軍出盧龍

寨,日夜抄道疾進,遠征烏桓。袁紹的兒子袁

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

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後,勸曹操乘勝出擊,

平州,剿滅袁氏兄弟。這兩首詩表現了曹操熱愛

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

壞告了他那巒茗物守統- -胡用的亳情。

曹操頒佈"屯田令”,大力發展生產,為以後的魏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他任人唯賢,不斷壯大勢力,先後滅掉,呂布,袁術,袁召等諸侯,使“三分天下有其”但208年於赤壁敗於孫劉聯軍,形成三國局面。

老驥伏櫪,老在千里, 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實現、統一祖國的豪情壯志。

在今天來說,它也有積極的意義,老年朋友可以從中受到啟迪,追求高質量的生命價值。





金都一非書法


標準答案: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語出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用飛龍在天,對老驥伏櫪。”

宋·陸游《與何蜀州啟》:“老驥伏櫪,雖未歇於壯心;逆風撐船,終不離於舊處。”

梁實秋《雅舍小品·退休》:“真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人是少而又少的,大部分人還不是捨不得放棄那五斗米,千鍾祿,萬石食?”

以上三則示例生動的說明了這句話的深厚涵義:不論年齡大小,只要有夢想就要努力追逐,不要怕失敗也不要怕年紀太大了。古人說的好:“少年讀書,如朝出之陽;青年讀書,如日上中天;晚年讀書,如秉燭夜遊。”各個年齡段有各個年齡段的魅力和優勢,做人、做事千萬不能妄自菲薄,一定要自信、自強,相信努力了一定就會出成績!

(搜狗百科: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後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一北方之志,統領大軍出盧龍寨,日夜抄道疾進,遠征烏桓。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于蹋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後,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著去進攻平州,那麼他們肯定會合夥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於是不顧眾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的大業算是完成了。

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大軍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於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這裡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

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詩興大發,脫口吟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返回軍營之後,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討平,南方的孫權、劉備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實現。這時的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了,但歷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一祖國大業的使命仍在召喚著他。想著想著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這兩首詩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祖國的豪情壯志。詩人認識到了人的生老病死,卻不消極,他要用建功立業來彌補人生這一憾事。)





一生有艾


謝謝提問,很高興與大家分享:

《老驥伏櫪,追夢不晚》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出自三國時代魏王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是說日行千里的千里馬雖然老了,趴在馬槽旁,但它馳騁千里的雄心壯志依然激情澎湃!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曹操用老驥作比喻,飽含著對老驥的尊敬和愛戴,同時也是他自己幾十年戎馬俊倥傯的征戰生涯的象徵,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祖國的豪情壯志。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與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有異曲同工之妙。年歲雖老而心猶壯,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情?遭遇窮困而意志更加堅定,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放棄自己的凌雲之志。形容老當益壯,但仍然志向遠大。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老當益壯的歷史人物,至今讀來,仍然讓人感動不已。

中國有句古話"太公八十遇文王”。因為年代太久遠,姜尚的生卒年不可考,傳說他活了100歲,這畢竟是傳說。

無論是八十遇文王,還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勵我們每一個人。要說姜太公老驥伏櫪大器晚成郡是肯定沒問題的。他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傳奇性,不過可能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當然自己的實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傳說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率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做過賣酒生意。他雖然生活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明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等於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封,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市臨北)。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句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宋詞,每每讀來盡是無奈和傷感。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前一句中,辛棄疾借用反問,“憑誰問” ,表達出了兩層含義,問出了自己無奈,也問出了廉頗的傷感。

廉頗一生戰功顯赫,且為人低調,知難而忍恥,稱其為天下之良將,一點也不為過。趙孝成王去世後,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自古以來,一代君子一代臣,尤其是位高權為之人,更是打壓排擠的對象,廉頗不忍排擠而發怒,離開了趙國,投奔了魏國。廉頗走後,秦國屢次圍攻趙國,趙國漸漸吃不消了,趕快派遣使者帶上名貴的盔甲,以及上好的寶馬前去魏國慰問廉頗,廉頗聽到後不計前嫌,精心準備,重振大將風采。

廉頗在使者面前特意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馬,彎弓耍劍,一點也不亞於年輕時的風采。可是郭開唯恐廉頗回國後自己失勢,早已收買使者。當趙王問使者廉頗的身體狀況的時候,使者如實回答,廉頗雖老,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可用。趙王聽後大喜,可使者的下一句話卻打消了趙王的所有念頭——“一飯三遺矢”,吃一頓飯,去了三趟廁所,不就是說廉頗已經老了,身體已經不行了。趙王不打算重用廉頗,廉頗便一直留在了魏國,楚王打聽到廉頗在魏國的消息後,秘密派人將廉頗接到楚國,並任命廉頗為楚將,帶領楚兵,可廉頗思國心切,只思趙人,鬱鬱寡歡,最終抑鬱而終,到死都沒有踏進那個他奉獻一生的趙國半步。

憑誰問,廉頗老爺,尚能飯否?辛棄疾似乎在廉頗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以後的模樣,留下的只有無盡的悲傷與惆悵,但是作為千年後的我們,仍然被他們對家國的守望深深感動。

扶妖江左成遺憾,抗法關南有大功,

近百年來多痛史,論人應不失劉馮。

這是1962年,著名戲劇家田漢到欽州,慕名拜謁了馮子材墓,紀念馮子材這個愛國民族英雄的詩句。

馮子才是晚清抗法名將,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1885年3月23日,法軍第二旅主力1000餘人在將領尼格里的指揮下,兵分三路進攻關前隘。等待已久的清軍在馮子材的指揮下開始投入戰鬥。當法軍進入清軍包圍圈時,年近70的老將馮子材身先士卒,率兩個兒子和大刀隊千人,躍出牆外,衝入敵陣,與法軍展開激戰。在各路軍的緊密配合下,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鎮南關大捷共殺傷法軍近千人,使中國軍隊在陸地戰場轉敗為勝,轉守為攻,戰爭形勢為之改變。法軍敗訊傳到巴黎,茹費裡內閣被迫辭職。鎮南關大捷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中取得的一次勝利。

一代老將,臨危受命,勇猛殺敵,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不愧為民族英雄。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人生是公平的,無論什麼時候開始努力都會算數,他們老當益壯報效家國的精神,永遠值得所有人敬仰並學習。


雲寄錦書來


這兩句詩寫的是充滿對生活的真切體驗的哲理詩,寫得興會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說的是一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這裡可見詩人對天命持否定態度,而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抒發了詩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奮鬥不息、對偉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壯志豪情。

  生死存亡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但是需要的是,老當益壯、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熱愛生活。



一杯清茶話養生


總體意思:

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人老心不老。

典故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後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一北方之志,統領大軍出盧龍寨,日夜抄道疾進,遠征烏桓。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于蹋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後,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著去進攻平州,那麼他們肯定會合夥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於是不顧眾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的大業算是完成了。

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大軍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於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這裡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

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詩興大發,脫口吟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返回軍營之後,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討平,南方的孫權、劉備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實現。這時的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了,但歷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一祖國大業的使命仍在召喚著他。想著想著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這兩首詩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祖國的豪情壯志。詩人認識到了人的生老病死,卻不消極,他要用建功立業來彌補人生這一憾事。


今古雜壇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臨下,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幹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啊!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後輒詠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壺口盡缺。

現代版曹操們:

1.華為教父任正非44歲被迫創業,用20年締造商業傳奇,現在七十多歲依然撲在工作上。

2.原紅塔山董事長褚時健一生坎坷,75歲再創業80歲成功。

莊子曰:“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如果把年月和是非都忘掉,因為時間和是非也是虛妄的相,然後就可以遨遊於無窮的境域,所以可以讓有限的自己寄寓在無窮的境域裡了。這也是《金剛經》傳達的意思:當一個人能夠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時候,即進入性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有,威力無邊無際。這樣何愁事業不成?現代人大部分人不成功,無法讓自己最終圓滿,究其原因就是太多的“執”,這也怕失去,那也怕不能得到。




歸谷讀書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語出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中文名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外文名

Although the stabled steed is old,he dreams to run a thousand li.

現代釋義

千里馬已老,但志向不減。

詞性

褒義詞

出處

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基本信息

讀音:lǎo jì fú lì zhì zài qiān lǐ

詳細釋義

老驥伏櫪lǎo jì fú lì

【解釋】: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本義】:老馬雖然臥在馬槽子下,但它仍有行千里的志向。

【出處】: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示例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用飛龍在天,對老驥伏櫪。”

宋·陸游《與何蜀州啟》:“老驥伏櫪,雖未歇於壯心;逆風撐船,終不離於舊處。”

梁實秋《雅舍小品·退休》:“真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人是少而又少的,大部分人還不是捨不得放棄那五斗米,千鍾祿,萬石食?”

辨析

【近義詞】:老當益壯、壯志凌雲

【反義詞】:老氣橫秋、老態龍鍾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含褒義

總體意思:

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人老心不老。

典故

歷史故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後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一北方之志,統領大軍出盧龍寨,日夜抄道疾進,遠征烏桓。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于蹋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後,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著去進攻平州,那麼他們肯定會合夥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於是不顧眾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的大業算是完成了。[1]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李鐸書

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大軍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於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這裡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

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詩興大發,脫口吟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返回軍營之後,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討平,南方的孫權、劉備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實現。這時的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了,但歷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一祖國大業的使命仍在召喚著他。想著想著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這兩首詩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祖國的豪情壯志。詩人認識到了人的生老病死,卻不消極,他要用建功立業來彌補人生這一憾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