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墨跡,斗膽一評唐人臨帖作業


在處理我們中書匯APP碑帖庫圖片資料時,見到這個帖子——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墨跡本。 頓時欣喜若狂,竟然真的是墨跡,並不是刻本經過電腦處理成墨跡的效果。我印象中這個稿沒有墨跡本啊,難道我記錯了?

借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墨跡,斗膽一評唐人臨帖作業

終於冷靜下來的我,把剛發現的墨跡本和廣為流傳的拓本放在一起,發現了端倪。原來這所謂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墨跡本,是晚唐人崔胤所臨的本子!

借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墨跡,斗膽一評唐人臨帖作業

臨的確實很像。不過表面上的像,並不能掩蓋一些根本問題——沒有深入理解顏真卿行書的基本特徵。 實際上,這也是我們在臨帖的時候常常出現的問題。 於是,剛看完顏行小班日課作業的我,就想著,不如給唐代崔胤同學的臨帖作業來一個點評。水平所限,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1. 筆畫的氣質和造型有關

申字的豎,左邊臨本兩頭細中段粗,顯得飽滿,右邊兩頭粗中間瘦,顯得挺勁。

借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墨跡,斗膽一評唐人臨帖作業

2. 筆勢差異大

節字的橫,拓本承接上一筆,起筆筆鋒順勢被藏入其中,而臨本中的長橫卻是個切筆,斷開重新起一個節奏,這就不如原帖的流暢自然。

借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墨跡,斗膽一評唐人臨帖作業

3. 顏真卿書法中的“篆籀氣”體現在哪裡?

胡字的兩個橫折處,墨跡臨本很明顯用的是翻筆換面來完成,而拓本是略一提筆,往外一“讓”,筆鋒仍然是聚著的狀態來完成橫折,這個“讓”,正是篆書中弧線的用筆技巧,也就是顏體裡的“篆籀用筆”。

借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墨跡,斗膽一評唐人臨帖作業

4. 老師點評作業的時候常說的“注意原帖中的豐富性”,這個豐富性具體指什麼?

這個豐富性正是“陰陽”,是變化,是和而不同。這個不同,不僅表現在單字內的各種要素(線條的長短、粗細、角度、弧度,結構上的大小、正側……)的不同,而且字與字之間同樣有變化,原帖中於和手兩個字的最後一筆,是有變化的,於的筆勢往回收,手字最後一筆放出去順勢接下一筆,一斷一連,這是變化。臨本中就沒表達出來這個不同,這是臨帖時要注意的“豐富性”。

借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墨跡,斗膽一評唐人臨帖作業

5. 顏行造型的微妙精彩處不能少

原帖中的睿字,飽滿,挺拔,向右上方取勢,顯得如疆場上指揮若定的將軍,威風凜凜。而臨本中卻顯得平庸,甚至有點畏縮。造成兩個字不同態勢的主要原因,竟只是因為目字的角度。這麼一點點變化,對整個字態勢的影響竟如此之大。所以,同學們在臨帖的時候,不僅要關注筆法和結構,造型也是很重要,很多人寫字,幾十年功夫,但總沒法把字寫精彩,原因也在於此,他沒把筆下的字當成一個個活著的生命。這造型,正是展現書者見識、智慧的的一個重要的點。

借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墨跡,斗膽一評唐人臨帖作業

當然,這個臨本並不是拿來做反面教材的,它給我們有如下啟發: 1,顏真卿《祭伯父文稿》有底本。而且我們知道,在唐代,就有人臨寫過,他們的臨帖狀態和結果,我們也目睹了。 2,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工具,體現在不同的載體上,一定會有差異。研究這種差異,對我們臨帖也是有幫助的。


科學學習書法,關注中書匯書法學苑微信公眾號。zshsfx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