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課堂應該怎麼做才能讓更多人接受與受益?

行雲


要回答國學課堂該如何做?我們就要明白什麼是國學,學國學有什麼用。

一、什麼是國學

近代社會的發展,隨著西學對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為了表示兩種文化的區別,我們把中國文化又稱之為國學。西方文化把科學分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大類,各類項下又分為多個單科學科。鄭杭生就提出了社會科學體系三層論的觀點,即第一層是哲學科學——一般;第二層次是綜合性的社會科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特殊;第三層次是單科性的社會科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個別。

國學並不像西方文化那樣,從各種思想學說的地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梳理、整合、歸類,然後劃分出若干學科。而相反中國文化的每一種思想學說又都是融合了眾多(西方文化)學科內涵於一體的系統科學學說。各種思想學說之間即有一定的相通性,又相互獨立、相互排斥而自成體系。可以說,國學就是以道家、儒家、法家文化為主,包括建築、音樂等文化為一體的集合體。

二、學國學有什麼用

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乃至於社會各職能的劃分,是按照西方的學科分類設置的。比如政治學,法學,醫學,物理,化學等,由於國學並不是一個學科概念,而是一個體系,因此,國學文化也都是在不同的學科設置中作為一部分內容,來我們開拓我們的視野。如中國建築,中國音樂,中華詩詞,法學,教育學等,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單純就國學開設課堂即不科學,也不現實。

三、為什麼現在復興國學熱

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就開始打倒孔家店了,出於歷史原因,至今多數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依然認為儒學是腐朽的文化,那為什麼會出現國學熱呢?

今天我們普遍感覺社會的道德下滑,而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是儒家文化為主構建的,而社會呼喚傳統道德重拾。因為,道德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著名哲學家康德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現代著名導演和演員羅素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如果這段影片千年後被發現,你會對後人留下怎樣的感悟?他停頓片刻說道:很簡單,有兩點,一是智慧,二是道德。這些就應該是復興國學熱的原因吧!

四、國學課堂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大家收益

曾子《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就是儒家先賢給我們的方法。即必須是通過國家層面的推行,其次,身修的人要參與國家的治理。可現在國學的地位從哪裡能體現呢,所以,推行國學教育就必須通過“身修”的人進入國家的管理層面,並把這種理念融入現代國家管理思想並貫徹之。自然就會有更多的人接受國學課堂教育,並能為之受益。現實角度講就是首先學了能找到工作,能養家餬口再說。因為管仲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傳統的樸素唯物主義觀。否則,只講精神,不講物質的傳統儒家觀只能是空談!


w的新視界


這是一個數學問題、國家問題、家庭問題,問題中的“國學課堂”暗指以女人為內容的一課程,問題中的“更”有兩層意思,一指我們古人亱間的計算單位,古人把一亱分為五更,一更為19:00——21:00點,即戌時,二更為21:00——23:00點,即亥時,三更為23:00——01點,即子時,四更為01:00——03:00,即丑時,五更為03:——05:00點,即寅時,而女人也有五更,什麼叫女人五更呢?當女人到約50歲時,有個更年期,即絕經期,而這個更年期並非人人都是50歲,而是太約在45歲——55歲之間,哪麼能不能用數學方法計算出每年每月每日有多少女人進入更年期呢?中國有14億人員,按男女平分,哪麼女人70億,按女人平均壽命80歲計算,那麼7億÷80歲=0.0875億/歲,意思是每年有0.0875億女性進入“更年期”,而女人的更年期在45歲——55歲之間,即10年,所以每10年有0.875億進入更年期,而每月為0.0875億÷12/月=0.00731666億/月,每日為0.875億÷36500/天=0.00023792億/天,即是說每天有兩萬三千七百玖拾貳人進入更年期,更年期是女人的特有標誌,男是不有的,當女人到了更年期心理身體等都發生一系列變化,特別是女人在這段時間內生病的機率會增高,所以正確估計女人的更年期對國家制訂國民經濟計劃有重要參考價值,對家庭特別作為丈夫在這個更年期要特別關愛妻子,為家庭幸福奠定良好基礎。


謝謝您88888888



在線靈童


學國學的興起,《中國詩詞大會》應該起別了推波逐浪的號召力。

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出口成章,用典精準而自然,很多人都感嘆董卿的美無關於容顏,更關乎於氣質,“書中自有顏如玉”,董卿也是被一本本國學典籍滋養,才有如今的氣質和成就。

有段時間,學國學形成了一種態勢。

但國學比較難記,課堂應該怎麼做才有趣呢?

1.充分的課前準備。

充分的課前準備包括備課,教具和學具的準備及老師對本節課的熟練程度,甚至孩子的座位擺放等。

2開頭的引語。

如用一個小故事或用個小遊戲引出

當天學習的國學內容,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專注性,引起孩子的注意和興趣。

3.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誦讀的形式:

如拍手誦讀,變節奏誦讀,配樂誦讀,遊戲誦讀,輪讀,復讀,接龍讀,分組讀等形式多樣,讓孩子覺得有趣,而且記得牢。

4.拓展學習。

例如用表演(唱歌,跳舞,劇),畫畫的方式,表現國學的內容。

一節有趣的國學課,需要老師付出心血,多總結,多借鑑,多思考,還要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喜歡什麼!國學課才會上得生動有趣。

願喜歡國學的人,都像董卿一樣!腹有詩書氣自華!



大木c


首先咱們先把問題界定一下,課程就假設是經典誦讀,你希望接受和受益的人群是孩子和家長。

在上面的假設的基礎上,我們來討論一下怎樣讓孩子接受的問題。

在經典誦讀方面,已經很多成功的實踐,可以供你參考。我介紹一個我們的方法,快樂讀經法。

課堂上儘可能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

第一步,給孩子們分組,然後每組選出隊長,隊名和口號。

第二步,老師領讀,孩子們跟讀。

第三步,在孩子們跟讀的過程中,要求不同小組分別進行跟讀,然後評價各組之間的整齊度和聲音響亮度。要求其餘小組一起給表現最好的小組,一個愛的鼓勵。(愛的鼓勵是一個表揚孩子的誇張動作)

第四步,邀請個別同學上臺朗誦,每組上臺人數不超過3人(具體人數根據場地來定),根據表現給以點評,及鼓勵愛的抱抱。(也是一種鼓勵孩子的誇張動作)

第五步,小組之間相互PK。獲勝小組獲得全場的愛的鼓勵。

第六步,老師要求孩子們背誦。

後續,下節課開始的時候,先邀請孩子們進行上節課背誦內容的PK,給小組加分。

這個方法對低年級小學生效果非常顯著。

而對於成年人同樣的內容,我們的做法是不重文字,重應用,具體做法如下,供參考:

我們選擇經典片段,然後由老師進行講解,這個時間要儘可能的短。

然後,要求家長把經文內容和自己的過往經歷結合在一起,然後分享給大家。然後,再要求把經文中的內容與自己未來1-3個月的某個生活場景結合起來,規劃未來的應用。

在場的家長輪流發言,允許相互提問。

老師的角色到後面就是主持人的角色,主要是讓大家的分享能夠結合自己的實踐,避免含混與範範而談。

這是我的一點經驗,分享給你。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交流,歡迎私聊。


習慣管理教練


如何讓更多人接受與受益呢?這要從兩方面說,一方面的接受是看到孩子的改變,對傳統文化有興趣才行,這取決於老師的文化程度,還有課堂的趣味性,不然再有悟性的孩子也是不會學習死氣沉沉的國學吧!還有就是孩子的改變這是最重要的,改變不是當下家長讓孩子在別人面前背誦詩詞,而是變得懂禮儀知規矩才是;另一方面來說受益,對於家長受益是減輕孩子教育的負擔,孩子們都懂得父母的辛苦。對於孩子來說,有不一樣的文化知識可學習,增長知識,還能學到生活中的規矩最重要;對於老師來說,也是自己的一次全身心的改變。本身國學對於當代人來說是陌生的感覺,只有深入進去才能全身心的改變,變得穩重、謙卑、自信。更知道自己教育孩子的責任與擔當。


傳統文化活動導演軍師


這個我個人認為,應該是要分年齡段的,六歲以下的,可以是巜弟子規》巜三字經》等,六歲已上是巜論語》詩詞等,中學,應是白話文,高中,大學以些類推,但是量,非專業研究,量,不能超過總體教育的二至三成。


用戶93229964081


關鍵是挖掘它的正面作用!

凡是學問,必有其思想與作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及至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能夠說儒家就一定比其他百家學說好,但是當時的儒家門徒一定是對儒學運用得最好的。

所以,在當今現代社會,我們要想讓國學發揚光大,就要充分的挖掘其正面作用。而正不正面就要看其中的一些東西是都是正確的,是否都是符合時代,是否都能夠適應時代。這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與物力整理國故,一一鑑別,然後才好在後世門徒的手上去發揚光大。

不然,像現在一樣,喜歡的人喜歡的不得了,討厭的人厭煩的不得了。這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在學術界仍然對於某些東西,好的、壞的沒有公論,沒有定論。甚至連很多經典的準確、妥帖的白話文翻譯都沒有,民眾連是非好歹都不能夠確定又如何去推廣與發揚?

所以,國學想要更多的人接受,首先還是要從基礎做起,至少讓普通百姓也能夠知道其中的好與壞,好的地方是好在哪裡?壞的地方是壞在哪裡?

只有基礎工作做好了,才談得上發揚與推廣!


葉好古


用現代人能接受的,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方式,改革創新國學內容和傳播方式,不要膚淺的認為,穿個漢服,搖頭晃腦的誦讀幾篇經典就是發揚光大國學了。不要動輒就是什麼重要呀,偉大呀,絕唱呀等等捧臭腳,吃瓜群眾喜歡接受的國學內容,才是最好的 國學內容。


宅是一種思想


國學事關傳統道德的學習與掌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和道德規範守則,我們應該寓教於樂,把傳統好的道德習慣和思想品德傳授於我們的生活和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