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發展史之先秦詩歌,第一首:《擊壤歌》

古代詩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數千年來經歷了諸多變遷。從原始社會的口頭創作,到鼎盛時期的唐詩宋詞元曲。最終形成了我們今日所見到的萬紫千紅、百花齊放。本期我們先講講先秦的擊壤歌~


詩歌發展史之先秦詩歌,第一首:《擊壤歌》

擊壤歌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最早詩歌記載,就是這首《擊壤歌》,它大概可以追溯到堯帝時期。

據東漢王充《論衡·藝增篇》記載:“傳曰:有年五十擊壤於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

據西晉皇甫謐創作的《帝王世紀》記載:“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

【補充說明:《初學記》記此歌詞最後一句為“帝何力於我哉”,而《太平御覽》中記載為“帝何德於我哉”。】


詩歌發展史之先秦詩歌,第一首:《擊壤歌》

我們可以看到關於這首詩歌在不同的古典記載中略有出入,一說是五十歲的老人,一說是八九十歲的老人。

【這倆老頭兒也是挺閒的,要麼是自己玩,不然就很有可能是帶著孫子一起玩~】

但是大概意思是差不多的。其基本意思是:太陽出來就勞作,太陽落山就休息,鑿一口井來喝水,耕田種地來吃飯,帝王的權力對我來說有什麼用呢?【你這麼厲害你咋不上天呢?】


詩歌發展史之先秦詩歌,第一首:《擊壤歌》

而這個“擊壤”,據論是古代的一種投擲遊戲,源於狩獵生產。

擊壤,對於“擊”的含義自然是擊打,那這個“壤”是什麼呢?

根據《辭海》的解釋:“壤,泥土的通稱。”

我們大概可以推斷,“擊壤”中的“壤”字應該是土塊的意思。


其實可以理解,在遠古時代的狩獵生產中,人類會用土塊、石塊等投擊獵物。【畢竟要吃飯嘛~】

而在原始的部落戰爭中,這種投擊也成為作戰技能。

所以,遠古的人類為了投擊得更準確,平時便要反覆練習,形成肌肉記憶。

當然,再到後來,狩獵作戰的工具得到了發展和改進,人們製作了弓箭、彈弓之類的,自此以後便不再依靠土塊、石塊來狩獵,所以這種投擊練習便逐漸演變成了一種遊戲。


詩歌發展史之先秦詩歌,第一首:《擊壤歌》

而“壤”呢,也在時代前行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據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魏國文學家邯鄲淳在《藝經》記載:“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闊三寸,其形如履。將戲,先側一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為上。”

【我們可以看到,此記載中的“壤”已經是用木頭做成,更為耐用,其形狀前寬後窄,長約一尺四,寬大概三寸,有點像鞋。遊戲時,先把一個壤放在地上,然後在三四十步遠處,以另一壤擊之,擊中者為勝。】


詩歌發展史之先秦詩歌,第一首:《擊壤歌》

擊壤這事,在古代詩詞歌賦中也有很多記載。

著名的南朝詩人謝靈運在《初去郡》中寫下了“即是羲唐化,獲我擊壤情。”【一說為“獲我擊壤聲”】

晉人張協的《七命八首》詩中也有“玄齠巷歌,黃髮擊壤。”

唐代李嶠在《晚秋喜雨》中有“野洽如坻詠,途喧擊壤謳。”

宋代劉克莊在《賀新郎·謫下神清洞》中也寫道“醉與老農同擊壤,莫隨人、投獻嘉禾頌。”

元代王冕也在《村居其二》中有寫“臥看歸田錄,行聽擊壤歌。


詩歌發展史之先秦詩歌,第一首:《擊壤歌》

古人講四書五經六藝,其中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

可見射擊之術,從古延續至今,而我們今天所做的很多遊戲,比如彈彈珠等,大概也是和擊壤有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