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古圩農業中學二三事

我的初中從1974年到1976年在廬江縣的古圩中學讀的。當時名為古圩農業中學。周邊人在中午時分聽到“噹噹噹”的鈴聲,都是在講“農中的學生都放學嘞”。稱為“農中”。我家離學校很近,相隔還沒有半里路遠。“農中,農中”,就是農業教育為主的學校,實行“開門辦學”的方針。到掛鉤生產小隊聽生產隊長講水稻分櫱揚花孕穂農作物生長知識,到排水站泵房參觀,站在一人多高的柴油機前,聽師傅叫什麼是直流泵,渦輪泵,揚程流量。這個比課堂上講還是直觀生動些。


廬江古圩農業中學二三事


晚秋時節,雙季晚稻亦已灌漿就要成熟。學校通知我們學生帶上小碟子,去某大隊拉網式排查稻飛蝨。一手拿著碟子抵住稻根底部,另一隻手在稻棵的中部敲幾下。還真的有四五個,多時還有十幾個小蟲落在碟子上,黑的白的都有,差不多有半粒米大小。這稻飛蝨不比“飛蝗”,所到之處是草木不生。但對飽漿成熟將要收割的水稻來講,嚴重的減產都在七成上下。

每年秋收季節,都要去附近生產隊割稻。二十多人一組,一字排開。歲數稍大的同學第一個下趟,依次開鐮,你追我趕。不小心把左手小手指割破,鮮血直淌。有同學心細些,還準備了布和線,簡單包紮一下,又去從新找“趟”子。可氣的是生產裡還有“自告奮勇”來“陪”我們幹活,分明是來"監督”我們的,怕學生“磨洋工”。

同學們自然是腰痠背痛,起身站一會。還講,“雞趕稻,鴨趕雞,史光屁趕著往前直馳。”

初三下學期,全班同學不允許請假,集中到當時全公社各項工作比較突出的生產小隊參加秋收秋種。自帶生活用品,由兩位老師帶隊,分男生和女生集中住宿,時間二個星期。公社和大隊的領導還為我們學生的到來,開了一個小小歡迎會,真的感動一回。


廬江古圩農業中學二三事


我們男同學住在生產隊現騰出的倉庫裡,地上墊著稻草鋪上被子就是大通鋪。剛出門的學生還沒有離開過家,晚上和同學們在一起,更是熱鬧無比。除非白天勞累特別辛苦倒頭就睡外。大多數晚上還是在“吹牛”,打撲克,洗洗自己的衣服。有惡作劇們同學,摳撮爛泥巴塞到另一位同學的鞋裡。或者把一隻鞋子藏起來,讓他跳著到處找鞋。眼看著就要吃早飯,喊“張三”“李四”幫忙找找看,回答都講不曉得。有同學主動地要挾道,“你答應我一件事,我保證一找一個準。”原來是藏在他自己的枕頭下面。相互之間開著玩笑。

還有位大個子同學夜裡好講夢話,細聽時就和白天講的差不多,有點嚇人。同學多有反感,就讓他睡到門口去。他也不生氣,乾脆抱上被子一人到鍋門口去將就著。大夥也覺得不好意思,加上燒飯的同學要早起做飯不方便,還是安排在一起。

只比我們大二歲的班長,負責燒飯。鍋臺上洗涮收拾得乾乾淨淨的。把生產小隊社員送來的“棵白菜”,趁上午的太陽曬“懨”後,用水清洗晾乾,切碎拌上鹽,名為“暴醃小菜”。早晚用菜油配上幾個紅辣椒爆炒一下,還有蔬菜的清香,吃飯還特別的下飯。

廬江古圩農業中學二三事


在古圩中學就是勞動。課程表上週三的下午排的是勞動課,上午勞動委員就安排一組帶鍬,二組帶筐……最多的還是要算我們為學校的建設出了不少力,真是添磚加瓦。

學校最西邊的八間教室所需磚瓦和石灰,都是當時的在校學生,從二公里外的河沿上一擔擔挑運回來的。那時還談不上交通。學校還規定,初二初三年級的學生每人每趟必須挑多少塊,兩頭都有記錄。有的學生將整塊磚打斷,把斷磚的“頭子”拚上碼好,看不出破綻。一查多少塊記下來。你看小小的年齡就練上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本領。

學校本是學習數理化的大好時光。卻又興起了政治學習的熱潮。動員學生書寫“大字報”,內容上“深批”“揭批”“反擊”等字眼。掛在走廊上,貼在教室裡,就連窗子都糊上了。報紙在同學的頭上搖擺不定。

初二時除正常發行了一套課本外,中途還增發了一本紅銅板紙做封面的書,書名好象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在政治課和語文課上,足足學了一個星期。理論高深,我們一條都琢磨不透。還發了一個單行本的小冊子,只有幾張紙。內容是福建省莆田縣的一位名叫李慶霖的老師因生活困難,給毛主席寫信。還印著毛主席的回信,字不多:“寄上300元,聊補生活無米之炊……”現在每每看到大街上莆田系運營的專科醫院,能想起在初二就已經知曉的莆田縣。

教我們語文的是一位吳姓老師,國家正式教師身份。講課時語速慢,一字一頓。在黑板上寫下課文的標題和幾個關鍵的詞語,其他一個字都不會多寫。吳老師還有一個過人之處,輪到他值日“打鈴子”時,他不向其他老師看看手錶和鬧鐘。這堂課的內容講到差不多四十分鐘的時候,給同學們自己複習,這就是下課打鈴的前奏。有同學還較真,跑到食堂去看時間幾乎沒有懸殊。

吳老師手書美術字的功夫也稱一絕,尤擅長宋體字。圍牆粉白,劃上長寬比例適當的格子,在格子的一角標上某字。然後屏氣凝神,淺蘸紅漆,橫細直粗加豎鉤,不需用尺一氣呵成,描下輪廓。我就往字的輪廓裡順著結構刷紅油漆。這個字從膝蓋處起比我的人都高些。網上看到寫“斗大字”大標語的視頻,我們的吳老師在四十年前就輕鬆拿下。算是元老級的人物。

廬江古圩農業中學二三事


有位年青董老師。從古圩中學初中畢業後,在外地讀了高中。返回母校給我們教英語,26個英語字母全班都學的快。這48個音標難接受,董老師就耐心示範示讀,不厭其煩地認真糾正每個同學的發音盲區。董老師講英語,單詞不會可拼讀,千萬不能耍小聰明,在單詞下面標註漢字諧音。有次抽查我讀單詞,我就把“窗”子的英語單詞讀成了“文一得”。班上的同學都在悶笑著。

董老師後來上了安醫大。假期回學校還不忘來我們班上,講在省城的所見所聞,講學習的重要性,還講解剖遺體,認識觸摸各種內臟器官。膽大的男同學聽得津津有味,膽小的女同學一口一個“嚇死人”地驚歎著。原來董老師學的是大外科專業,自然要解剖遺體。


學校同時有好幾位吳姓老師在任教,不好區分。就取名字的最好一個字或中間的一個字。上文所述的“安主任”取的就是中間的一個字。還有“根老師”和“波老師”。初中三年各位老師的辛勤培育,既教書又育人,當沒齒不忘。感謝各位恩師的教誨。


古圩中學承擔原古圩公社所轄行政範圍內八個生產大隊農家子弟的教育任務。自1961年創辦至今己有60年曆史。有父子二代甚至祖孫三代,夫妻兩人都畢業於古圩中學的。數千名農家子弟,經古圩中學各位老師的辛勤培育,讀高中上大學的是大有人在。走上社會後成為基層領導幹部和獲取各類中高級職稱是數不勝數,創業發展有自己一片事業的彼彼皆是。風霜雪雨的洗滌與歲月的磨礪,使我們更深地體會到母校的溫暖,老師的關懷和同學間誠摯的情意。相互的思念始終是深藏心底的一份牽掛。

……


廬江古圩農業中學二三事


放學時,清脆的鈴聲敲過後。學生們魚貫而出,分奔兩頭,一時路途擁塞,灰塵飛揚。現在是車馬人稀,半天看不到一個人。

印象中當為成功人士為母校書寫一筆,不泛溢美之詞,必然光芒四射。我是近水樓臺,觸景生情。儘管知識欠缺,文理不達。也不失為母校寫著讚歌,沒有華麗詞藻來歌頌母校的偉大,只會讓我們記得古圩中學的樸實無華。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