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古圩农业中学二三事

我的初中从1974年到1976年在庐江县的古圩中学读的。当时名为古圩农业中学。周边人在中午时分听到“当当当”的铃声,都是在讲“农中的学生都放学嘞”。称为“农中”。我家离学校很近,相隔还没有半里路远。“农中,农中”,就是农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实行“开门办学”的方针。到挂钩生产小队听生产队长讲水稻分蘖扬花孕穂农作物生长知识,到排水站泵房参观,站在一人多高的柴油机前,听师傅叫什么是直流泵,涡轮泵,扬程流量。这个比课堂上讲还是直观生动些。


庐江古圩农业中学二三事


晚秋时节,双季晚稻亦已灌浆就要成熟。学校通知我们学生带上小碟子,去某大队拉网式排查稻飞虱。一手拿着碟子抵住稻根底部,另一只手在稻棵的中部敲几下。还真的有四五个,多时还有十几个小虫落在碟子上,黑的白的都有,差不多有半粒米大小。这稻飞虱不比“飞蝗”,所到之处是草木不生。但对饱浆成熟将要收割的水稻来讲,严重的减产都在七成上下。

每年秋收季节,都要去附近生产队割稻。二十多人一组,一字排开。岁数稍大的同学第一个下趟,依次开镰,你追我赶。不小心把左手小手指割破,鲜血直淌。有同学心细些,还准备了布和线,简单包扎一下,又去从新找“趟”子。可气的是生产里还有“自告奋勇”来“陪”我们干活,分明是来"监督”我们的,怕学生“磨洋工”。

同学们自然是腰酸背痛,起身站一会。还讲,“鸡赶稻,鸭赶鸡,史光屁赶着往前直驰。”

初三下学期,全班同学不允许请假,集中到当时全公社各项工作比较突出的生产小队参加秋收秋种。自带生活用品,由两位老师带队,分男生和女生集中住宿,时间二个星期。公社和大队的领导还为我们学生的到来,开了一个小小欢迎会,真的感动一回。


庐江古圩农业中学二三事


我们男同学住在生产队现腾出的仓库里,地上垫着稻草铺上被子就是大通铺。刚出门的学生还没有离开过家,晚上和同学们在一起,更是热闹无比。除非白天劳累特别辛苦倒头就睡外。大多数晚上还是在“吹牛”,打扑克,洗洗自己的衣服。有恶作剧们同学,抠撮烂泥巴塞到另一位同学的鞋里。或者把一只鞋子藏起来,让他跳着到处找鞋。眼看着就要吃早饭,喊“张三”“李四”帮忙找找看,回答都讲不晓得。有同学主动地要挟道,“你答应我一件事,我保证一找一个准。”原来是藏在他自己的枕头下面。相互之间开着玩笑。

还有位大个子同学夜里好讲梦话,细听时就和白天讲的差不多,有点吓人。同学多有反感,就让他睡到门口去。他也不生气,干脆抱上被子一人到锅门口去将就着。大伙也觉得不好意思,加上烧饭的同学要早起做饭不方便,还是安排在一起。

只比我们大二岁的班长,负责烧饭。锅台上洗涮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把生产小队社员送来的“棵白菜”,趁上午的太阳晒“恹”后,用水清洗晾干,切碎拌上盐,名为“暴腌小菜”。早晚用菜油配上几个红辣椒爆炒一下,还有蔬菜的清香,吃饭还特别的下饭。

庐江古圩农业中学二三事


在古圩中学就是劳动。课程表上周三的下午排的是劳动课,上午劳动委员就安排一组带锹,二组带筐……最多的还是要算我们为学校的建设出了不少力,真是添砖加瓦。

学校最西边的八间教室所需砖瓦和石灰,都是当时的在校学生,从二公里外的河沿上一担担挑运回来的。那时还谈不上交通。学校还规定,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每人每趟必须挑多少块,两头都有记录。有的学生将整块砖打断,把断砖的“头子”拚上码好,看不出破绽。一查多少块记下来。你看小小的年龄就练上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本领。

学校本是学习数理化的大好时光。却又兴起了政治学习的热潮。动员学生书写“大字报”,内容上“深批”“揭批”“反击”等字眼。挂在走廊上,贴在教室里,就连窗子都糊上了。报纸在同学的头上摇摆不定。

初二时除正常发行了一套课本外,中途还增发了一本红铜板纸做封面的书,书名好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在政治课和语文课上,足足学了一个星期。理论高深,我们一条都琢磨不透。还发了一个单行本的小册子,只有几张纸。内容是福建省莆田县的一位名叫李庆霖的老师因生活困难,给毛主席写信。还印着毛主席的回信,字不多:“寄上300元,聊补生活无米之炊……”现在每每看到大街上莆田系运营的专科医院,能想起在初二就已经知晓的莆田县。

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位吴姓老师,国家正式教师身份。讲课时语速慢,一字一顿。在黑板上写下课文的标题和几个关键的词语,其他一个字都不会多写。吴老师还有一个过人之处,轮到他值日“打铃子”时,他不向其他老师看看手表和闹钟。这堂课的内容讲到差不多四十分钟的时候,给同学们自己复习,这就是下课打铃的前奏。有同学还较真,跑到食堂去看时间几乎没有悬殊。

吴老师手书美术字的功夫也称一绝,尤擅长宋体字。围墙粉白,划上长宽比例适当的格子,在格子的一角标上某字。然后屏气凝神,浅蘸红漆,横细直粗加竖钩,不需用尺一气呵成,描下轮廓。我就往字的轮廓里顺着结构刷红油漆。这个字从膝盖处起比我的人都高些。网上看到写“斗大字”大标语的视频,我们的吴老师在四十年前就轻松拿下。算是元老级的人物。

庐江古圩农业中学二三事


有位年青董老师。从古圩中学初中毕业后,在外地读了高中。返回母校给我们教英语,26个英语字母全班都学的快。这48个音标难接受,董老师就耐心示范示读,不厌其烦地认真纠正每个同学的发音盲区。董老师讲英语,单词不会可拼读,千万不能耍小聪明,在单词下面标注汉字谐音。有次抽查我读单词,我就把“窗”子的英语单词读成了“文一得”。班上的同学都在闷笑着。

董老师后来上了安医大。假期回学校还不忘来我们班上,讲在省城的所见所闻,讲学习的重要性,还讲解剖遗体,认识触摸各种内脏器官。胆大的男同学听得津津有味,胆小的女同学一口一个“吓死人”地惊叹着。原来董老师学的是大外科专业,自然要解剖遗体。


学校同时有好几位吴姓老师在任教,不好区分。就取名字的最好一个字或中间的一个字。上文所述的“安主任”取的就是中间的一个字。还有“根老师”和“波老师”。初中三年各位老师的辛勤培育,既教书又育人,当没齿不忘。感谢各位恩师的教诲。


古圩中学承担原古圩公社所辖行政范围内八个生产大队农家子弟的教育任务。自1961年创办至今己有60年历史。有父子二代甚至祖孙三代,夫妻两人都毕业于古圩中学的。数千名农家子弟,经古圩中学各位老师的辛勤培育,读高中上大学的是大有人在。走上社会后成为基层领导干部和获取各类中高级职称是数不胜数,创业发展有自己一片事业的彼彼皆是。风霜雪雨的洗涤与岁月的磨砺,使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母校的温暖,老师的关怀和同学间诚挚的情意。相互的思念始终是深藏心底的一份牵挂。

……


庐江古圩农业中学二三事


放学时,清脆的铃声敲过后。学生们鱼贯而出,分奔两头,一时路途拥塞,灰尘飞扬。现在是车马人稀,半天看不到一个人。

印象中当为成功人士为母校书写一笔,不泛溢美之词,必然光芒四射。我是近水楼台,触景生情。尽管知识欠缺,文理不达。也不失为母校写着赞歌,没有华丽词藻来歌颂母校的伟大,只会让我们记得古圩中学的朴实无华。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