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刺马案”险些动摇国本,为何慈禧不敢处置真凶?

yirenjing


同治九年夏天,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南京校场阅兵后,在返回督署的路上,竟然被他的仇人张文祥于光天化日之下刺杀,当时还有成群的亲兵护卫在场。最令人惊讶的是,刺客张文祥不但没有逃走,反而在凶杀现场仰天狂笑,从容就缚。

民间将这一大案称之为“刺马案”,此事发生以后迅速传开,震惊朝野,举国关注,甚至都震惊了慈禧太后。为了解决这一大案,清朝廷先后派出好几批高官要员处理此事,揭发案情真相,最后却潦草收案,真凶也未得到真正的处置。可是这样一位身居要职的正二品大官、封疆大使的离奇被杀,已经挑战了朝廷权威,动摇了国之根本,竟然事态已经如此严重,慈禧又为何不处置真凶呢?

“刺马案”震惊朝野

被刺杀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出生于山东菏泽的官宦之家,他的祖辈皆为清朝官吏。马新贻更是没有辜负家族荣誉,于道光26年考中举人,次年考中进士,随后从一名普通知县,逐步升任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抚等职务,直到于同治七年升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这一要职。作为清朝9位封疆大臣之一的马新贻,掌管着江苏、江西、安徽三省的军民政务,毕竟两江总督可是清朝非常大官之一。

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之后,开始在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训练新兵,这些新兵每天专门练习洋枪、洋炮两次,每个月的25日,马新贻会专门来到校阅场,检验新兵的训练成果,随后从校场旁边的一箭道返回总督府,但是这一段路程并不远,而且马新贻每次都会带着众多随从、亲兵贴身保护,从未出过差错。同治九年7月25日,又是马新贻校阅新兵的日子,但是这一天下雨,所以校阅日期推后一天进行。

隔日马新贻阅兵完毕,他又如同往常一样返回衙门。这个时候从密密麻麻的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个前来告状的武生,他拦住了马新贻的御驾,但是此人跪在马新贻面前,却嗫嚅不说罪情;就在这时,又有一人高喊着“大帅申冤”转眼冲到了马新贻身前,当马新贻刚回过头去打算询问冤情之时,此人却用一把雪亮的匕首径直刺入了马新贻的右胸。随着这位两江总督的一声惨叫,他身边的亲兵护卫才明白遇到刺客之事,那个刺客也没有逃跑,被从上前来的官兵抓住。可是被送回衙门的总督马新贻早已经没救了,各级官员闻讯赶来,面对眼前此景又惊又怕,然而医生却束手无策。

两江总督被杀,背后疑点重重

此事很快传到了朝廷之中,一时间朝野上下震惊万分,慈禧太后直接派出了漕运总督张之万前往江宁一同审办此案,又派遣刑部尚书为此案的钦差大臣,对于此案件进行再次复审,就连直隶总督曾国藩都又再次调任两江总督。然而在曹、郑等人还未到任之际,马新贻手下的魁玉、张之万等人,最后以张文祥与海盗勾结,为同伙报仇而定罪。

但是这一罪行又在朝廷再掀波澜,大臣纷纷上书慈禧太后,认为此次审问的结果并不明确。

最终朝廷又派出曹、郑二人进行再次复审,审问结果与先前的定罪基本相同,最后张文祥被凌迟处死,于总督坟前摘心致祭。这一件震惊朝野的“刺马案”,就这样草草结案,尽管朝廷将此案压了下去,然而百姓的悠悠之口朝廷却管不住。官方定案以后,公布的结案讼词漏洞百出,毫无信服力可言,所以关于马新贻被刺杀的原因,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

第一种:朝廷认为马新贻被刺杀,是因为张文祥“狂逆泄愤”之作,可是这种说法一直不被人们认可,单单因为泄愤就刺杀清朝重臣,这种可是株连九族的死罪,代价未免有些太大。

第二种:张文祥为友复仇说,这一版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据说马新贻之所以能够坐上封疆大使的宝座,是因为他兄弟曹二虎的帮助。谁知马新贻上位以后,不仅翻脸不认人,还霸占了曹二虎的妻子,就是因为马新贻

“渔色负友”,这才让曹二虎的另一位兄弟张文祥不惜以死为代价,只为自己的兄弟复仇。只是兄弟反目、爱恨情仇的故事,未免也有几份添油加醋的成分,所以可信度并不高。

第三种:由于政治原因,导致马新贻被湘军集团刺杀,掀起了一场扑朔迷离的宦海风波。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在马新贻生前死后,清朝廷作出了一些令人费解,甚至反常的举动。马新贻被刺杀前夕,曾国藩正担任直隶总督一职,当时天津教案的发生,让曾国藩进退维谷,在马新贻被杀以后,清朝廷马上下令让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一职。可是这个时候的曾国潘不仅没有赶快走马上任,反而只是推脱不去,甚至还给慈禧写了辞职信,直到慈禧太后亲自接见了曾国藩,他才勉为其难的前往江宁参加会审。按照曾国藩当时的处境,这本是他摆脱天津教案的一个大好机会,可是他却一直不愿意赴任,未免有几分令人费解。

真凶另有其人,草草结案才是上策

其实这背后缘由,就与马新贻有关。马新贻虽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他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被提拔为了封疆大臣,纵观整个清朝历史,能像他这样平步青云的官员实在不多,他屡次被朝廷提拔,也是清朝统治者用心良苦。1864年,曾国藩之弟所带领的湘军攻破天京城后,有关于湘军私吞大笔金银财宝的流言四起,这个时候清朝统治者开始对湘军有了猜忌,唯恐湘军又变成了下一个太平军。同年3月,马新贻升任浙江巡抚一职,这让他成为了安插在湘军腹地的一颗棋子。

据史料记载,在马新贻升任两江总督的这一年,朝廷下旨让他进京请训,他接受了统治皇帝的召见之后,又去养心殿见了清朝实际掌权者慈禧;据说慈禧此次召见马新贻,给了他一道秘旨,就是暗中彻查湘军私吞太平军军银一事。马新贻走马上任,看似平步青云的仕途生涯中,其实早已经暗藏杀机。因为他任职两江总督期间,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让自己与湘军的矛盾积怨日积月累,这很有可能才是马新贻被刺死的重要原因。

至于慈禧为何下令草草结案,其实是因为“刺马案”中,涉及了太多朝廷的官场内幕,慈禧本人对湘军的不信任,朝廷官员的暗中勾结更是会让清廷失了体面。这些不可告人的内幕一旦披露,才会真正的动摇国本,倒不如借用“张文祥”这个替死鬼来平息此事,换取她自己的一年太平日子罢了。


《晚清四大奇案》

《曾国藩与“刺马案”的瓜葛》

《刺马案与清宫秘闻》


藤树先生


“刺马案”并不是什么奇案,关于这件事的背后主谋清廷早就是心知肚明,只不过不敢说出来罢了

“刺马案”是清末著名大案,该案是指两江总督马新贻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刺杀一事。两江总督可是从一品,掌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军政要务,是清代仅次于直隶总督的另一大地方官员。而做为一名封疆大吏,马新贻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路人”刺杀,事情之离奇前所未有。(陈可辛导演07年的大作《投名状》就是以此案为蓝本改编的)

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随后蜂拥入城,天京城内的太平军将士全部战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宣告终结。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军甚至一度打到天津附近,犹如当年的李自成。以至于咸丰皇帝哀叹道:明末之鉴,犹在眼前。当时清廷已经做好了放弃北京,退守东北的最坏打算。

由于八旗和绿营腐化堕落,不堪一战。为了对抗太平天国,咸丰皇帝下令允许汉人自办团练围剿太平军。并且咸丰帝还放出话来,表示谁能剿灭太平军,就封他为王。

但是就在湘军攻陷天京之后,湘军主帅曾国藩并没有等来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接连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斥责,清政府不断追问他天国圣库中巨额财富的去向,到最后曾国藩也只是被封了个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杂,一等侯爵距离王爵还差着起码四个等级!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级,一等侯只是侯爵中的第二等,它前面还有一个“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

按照咸丰皇帝的许诺,曾国藩理应封王,就连一起跟他参与镇压太平军的八旗蒙古将领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国藩却仅仅是个侯爵,这显然延续了清廷对汉人的歧视,也表现出清廷对曾国藩的不信任。

在湘军攻克天京之后,东南半壁江山尽数落入曾国藩之手,此时的湘军已经成为清廷的潜在敌人。对于清廷而言,掌握江浙富庶之地的曾国藩倘若造反,那么他对清廷的打击要远远大于太平天国运动。

自打湘军占领天京之后,清廷就不断地敲打曾国藩,并且立即调八旗进驻金陵,对曾国藩进行监视。

其实清廷的焦虑也绝非杞人忧天,在湘军阵营中有许多将领确实想反清自立,恢复汉人的天下。据传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就曾劝谏曾国藩,希望他能率军北上,将满人赶回老家。

不过自古造反无小事,手握重兵的曾国藩肯定考虑过反清这条路,只不过在权衡当时的实力对比之后,曾国藩感觉反清没有把握,最后放弃了这一念头。(湘军首领曾国藩)

为了打消朝廷的疑虑,曾国藩在占领天京后不久就下令裁撤湘军,以求让朝廷放心。但是当时江南各地督抚要职却都落入了湘军手中,而曾国藩也就地担任两江总督一职,一时之间湘军势力在江淮一代可谓是只手遮天。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部门要职都是由满人把持。在大部分时间里,地方上的几个重要的督抚都是由满洲旗人出任,例如在雍正朝之后两广总督长期由满洲旗人担任,不光是汉人,连汉军八旗都受到打压,清廷对于全国的控制相当严密。

但是太平天国的出现打垮了清廷在南方几个重要地点的八旗驻军,清廷对南方的控制大为削弱。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南方各省几个重要的职位都被湘军要员接管。

面对着大权在握的湘军势力,清廷寝食难安,即便是曾国藩主动裁军,但湘军仍旧庞大,一旦闹起来,清廷不一定稳得住。几经考虑之下,慈禧决定擒贼先擒王,于是在1868年,也就是攻克天京后的第四年,清政府下旨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是清代疆臣之首,地位比两江总督还要高一点。这个调令名义上是给曾国藩升了官,但其实是明升暗降,明摆着是一则调虎离山之计,目的就是让曾国藩离开南京的根据地,让湘军群龙无首,便于朝廷对他们进行控制和裁撤。并且直隶就在清廷眼皮子底下,把曾国藩放到直隶,朝廷也更加放心。

面对朝廷的旨意曾国藩虽然不情愿,但也不敢反对,此时的他不比四年之前,造反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他只能是接受调令。

曾国藩离任之后,清廷立即命令闽浙总督新贻一担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山东菏泽,是清代有史以来官职最高的回族人,也是当时有名的干吏,慈禧因此选中他作为代替曾国藩的继任人,希望他能够收拾江南的残局。

马新贻在接到调任之后非常恐惧,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朝廷的旨意已经下来了,那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在到任南京之后,马新贻立即着手进一步裁撤湘军,打击湘军势力,试图重新恢复中央对两江地区的控制。不过正当马新贻欲大展宏图之际, 他本人却在上任两年后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箭场参加完阅射后步行返回官署。在刚走到官署后院门口时,突然有人冲至马新贻仪仗面前喊冤,马新贻便让随从带到面前。而正在这人被带到马新贻面前时,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马新贻的右肋。随后马新贻被侍从迅速抬回总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过多毙命了。

行刺之人叫张汶祥,在刺杀马新贻之后他没病没有逃跑,而束手就擒,据说当时他还高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有当年荆轲刺秦的架势。

事发之后,清廷震惊,两江总督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这可是大清开天辟地头一回。而且刺客张汶祥仅以一人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冲到了马新贻的身边,试问马新贻身边的数十位侍从在干嘛呢?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马新贻同意接见喊冤的张汶祥,张汶祥必须跪在距离马新贻七八米远的地方,不允许靠近马新贻,他的诉状只能由差役转交给马新贻,张汶祥是不可能近距离接近马新贻。相隔这么远的距离,即便是张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围的随扈也有充足反应时间和反应距离将他擒获,决不可能让他直抵马新贻面前。

可是就在马新贻遇刺那天,张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带到了马新贻面前,随扈也没有对其进行搜身检查。如其情形,确实让人大为生疑。

慈禧在得知马新贻遇刺的消息后大怒,急派满洲人富察魁玉代理两江总督一职,并命令富察魁玉会同江苏布政使梅启照和漕运总督张之万一起审理这件惊天大案。

但是这仨人的调查工作却出奇的缓慢,磨叽了许久也没有审出一个结果,最后只是以“私怨报仇”结案。

这个结果朝廷肯定不能接受,你一个小小的张汶祥怎么可能与两江总督有过瓜葛。但此时清廷也意识到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慈禧也感到在江宁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左右这个案子。于是慈禧太后下旨调曾国藩火速回任两江总督,并加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令二人赶赴江宁复审此案。

郑敦谨是出了名的干吏,做事雷厉风行,在来到南京后就马上提审张汶祥。但在审案期间,曾国藩的反应却异常的冷淡,他总是一言不发,这让郑敦谨非常疑惑。

曾国藩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多日,郑敦谨终于按耐不住,询问曾国藩对此案的看法。而曾却淡定的表示:看来只能以之前的供词结案了。

郑敦谨是何等聪明,听到曾国藩如此表态,他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

在曾国藩表态后,郑敦谨立即以“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的审问结果向朝廷结案。之后,郑敦谨甚至没有回京述职,在回京时走到半路就辞职了不干了。

很明显,“刺马案”的背后主谋就是湘军势力,目的则是逼迫朝廷将曾国藩调回两江。而前来调查的各路官员也都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个个皆装聋作哑。

眼瞅着几波人派出去却还是没有结果,慈禧也嗅出了其中的味道。她明白这件案子就是湘军那帮人弄出来的,但他也明白这案子不能再查了。再查下去的话保不准湘军狗急跳墙,到时候局势真的难以收拾了。(慈禧,清王朝最后的强权人物)

最后,朝廷接受了郑敦谨的审理结果。1871年10月,张汶祥被凌迟处死,清廷将他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而在此事件之后,江南地区也彻底落入湘军手中,清廷逐渐失去了对南方控制,以至于在日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廷根本指挥不动南方各督抚,东南各省甚至与列强签订了一个《东南互保条约》,拒不参与中央与列强的战争。

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山东、广东、福建、湖北、江苏、江西、四川、云南等省更是旋即宣布独立,清廷根本无法节制,而这一切的发展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注定了。


千佛山车神


所谓的奇案,其实当年就真相大白,清廷官方出于对死者的同情和自己的脸面考虑,隐瞒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和细节,比如刺客张汶祥妻子的真正去向和两江总督马新贻曾经被捻军俘获的情况。

马新贻履任两江总督后,曾经查处过很多大案,要案,但是,他恐怕绝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一桩奇案的主角儿,并且是以身死为代价。

所谓四大奇案之刺马案,案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结果也无非就是杀人偿命。所说的“奇”无非是:

自大清开国以来,封疆大吏被人一刀毙命,此案绝无仅有;

在旷日持久的审讯过程中,案子越审越奇,因为案件审理过程中,口供花样翻新;

在百姓们的口中越传越奇;

慈禧和一干官员们态度之暧昧,也可称之为奇;

行刺者张汶祥事发后不逃跑,束手就擒;

由江宁府初审的时候,他仅仅供述自己是河南人和自己的姓名,对于行刺原因,闪烁其词,这也是一奇。光天化日刺杀朝廷要员,封疆大吏,死罪难逃。明知必死,却不愿意说出原因,这很让人奇怪,张汶祥没有替马新贻隐瞒“罪状”的必要。

事件的发生

同治9年7月,总督马新贻循例到校场(今南京第一中学)视察工作,在校阅军队完毕后,因为校场和总督署相连,并有甬道相通,所以他步行走回两江总督署。

☆并非张汶祥假意告状,而是当场真有一山东人告状,张汶祥假装随同,跟随其后靠近马新贻,卫兵接过状纸转身交给马新贻的时候,张汶祥暴起一刀直插马新贻胸膛,当时马新贻口中吐血,而伤口却没有鲜血涌出,被诊断为中毒迹象。(有确实依据的新资料,我会加注☆,下同)

什么原因造成了民众距离如此之近?

☆请注意,并非马新贻亲民,这涉及一个连刺客张汶祥都难以理解的细节,非常不符合常理的一个细节,多年来从未见过,也从未发生过的细节。

有何奇怪?

☆校场外突然涌来一群人,张汶祥非常奇怪,从来围观者数量没有达到过这种程度,这是其一。其二,反应过度热情,从未见过如此热烈喝彩甚至叫嚷之人,而长达30余米的栅栏缺口就是这群人一边喊着口号一边推翻,然后跑进校场的,因为人数太多,卫兵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不及反应,当时的马新贻看到事已至此,强行驱逐怕生事端,所以临时允许众人进入校场。

造成的结果:

本来刺杀无望的张汶祥得到了机会,不但进入校场,还立刻选择了相对较窄的甬道做为行刺地点,造成马新贻身死。

是否相符:

与官方掌握情况相符,当天确实发生了这一匪夷所思的现象,造成大量群众涌入,并造成惨案。但为何那么多人起哄,一拥而入,不得而知。诸多巧合,太过巧合。

机遇由何而来?

一天,张汶祥跟随马新贻到达紫竹林法国天主教堂(马新贻信教且与法国传教士及大使关系极好),马新贻出来后正在转身与教士告别,正待张汶祥伺机而动之时,被人一把拉了回来,这一耽误,就错失了暗杀的机会。

这个年轻人只有30岁左右,他对张汶祥说,你太鲁莽,相距甚远,护卫众多,没有把握,为何轻举妄动?

后来此人不断和张汶祥见面,但却始终未说出姓名身份,只说如果能刺杀马新贻,无论多少花销都能提供,而且言谈之中,张汶祥发现,这人对马新贻与洋人的关系非常清楚。而此人也要杀马新贻,据张文祥估计,应该是讨厌马新贻崇洋媚外,帮助外国人欺压国人。(这类势力当时很多,被马新贻驱逐一部分跑到了天津,后续爆发了天津教案,且这些人都是有号召力的,煽动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不在话下,栅栏事件极有可能与这些人有关。)

年轻人告诉张汶祥,马新贻和洋教士关系非凡,在咸丰年间马新贻只是一名军官,在上海镇压小刀会的战斗中负伤,被法国人办的医院救治,现在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郎怀仁,就是当初那个医院的院长,马新贻加入了天主教,此后马新贻升官进爵,成为地方大员,被天主教格外照顾。

分析:详细到这种程度的资料,刺客张汶祥是编不出来的。

当时的几种猜测

①曾国荃幕后指使,因为他不允许外部势力插足,不过这种怀疑,根本搜集不到证据,但还是无法阻止很多人想象为-此次事件是派系之争。

谁种的果树?谁又在享受果实?

原本这个位置是剿杀太平军功臣曾国藩的,他们费心费力拿下的地盘儿,却被马新贻摘了果子。这让他们感到愤愤不平,而一旦马新贻遇刺,谁是最大的获利者,谁也就是最大的嫌疑人,所以曾国藩,曾国荃都脱不了关系,这是一起政治矛盾引发的刺杀案件。

②能力平平的马新贻,能够做到两江总督的位子,是清廷高层要制衡曾国藩,曾国荃两兄弟的结果。但很显然,二人并不接受,所以发生了命案。

③慈禧暗中操纵一切,造成草草结案。

马新贻的前任就是曾国藩,当初因为天津教案的发生,被调往天津办理相关事宜,一时间焦头烂额,所以后续由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现在马新贻被刺身亡,两江总督的位置再次空缺了出来,慈禧就派曾国藩赴任,并审理马欣怡一案,同时还命令刑部尚书郑敦谨做为专案钦差一同陪审。

曾国藩以身体不好为由推辞,不想接任两江总督,被两宫太后拒绝,曾国藩没有办法,只说想恭请陛下接见。于是,进京后的曾国藩,被安排了两次接见,他真是的目的当然不是见皇帝,而是想知道太后对此案的态度。

慈禧只说了两句话:

马欣怡这件事儿,怎么这么奇怪?

曾国藩答:这事儿是很奇怪。

慈禧又说:马新贻办事很好。

曾国藩说:他做事和平精细。

然后曾国藩竖起耳朵静听慈禧下文,但是下文却没有了,太后让他跪安。

待到第2次接见的时候,曾国藩实在忍耐不住,直接发问,请给一个详细的指示,此案如何督办?

可是慈禧一字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让曾国藩回任后好好练兵,并反问曾国藩是何时启程?从头到尾,没有催促抓紧审案的意思,不但如此,还留曾国藩在北京,待到慈禧过了生日以后才启程南下。

为此曾国藩也感到疑惑,并在路途上与他的智囊团反复研究分析,智囊团也非常奇怪,不但奇怪案情,还奇怪慈禧的态度,大清开国200多年,第1次总督遇刺身死,但慈禧竟然这种态度,不知道她是何用意。从表象上来看,好像慈禧并不想把案子查得水落石出。

曾国藩一面给亲信送出指令,安排工作,让其秘密查访案件细节,一面与智囊团不紧不慢的赶路。接手此案后,据官员汇报,此案至今已发生5个月,南京城沸沸扬扬,街头巷尾都传这是,影响不好,最好快速结案,舆论越传越奇,越传越古怪,越传越玄妙。

曾国藩联想到,到底谁杀了马新贻才能让慈禧态度如此暧昧,好像这些涉案人员和原因都联系不到最高层,所以他就想到了另外一个最恨洋教士的顶级任务,醇亲王奕譞,也只有他才能让慈禧做出这种举动,哪怕总督遇刺也丝毫不急,更不催办,顾左右而言他。

奕譞非常痛恨保护洋教的马新贻,极有可能是他安排人刺杀。而他能控制的,极有可能是江宁将军魁玉,再想到那个时期慈禧对洋人的态度,思路好像清晰了一些。

他觉得慈禧才是刺马案的总导演。如果慈禧安排了此次事件,那又怎么查出真相?

慈禧不喜欢洋人在中国的地界扰乱,让她过了不安稳日子,各地的教案令他恼怒,天津教案使他感到了威胁,失掉了面子,而信洋教的马新贻在这个时候不但不能为朝廷解忧,反而一封一封的上疏,桩桩件件都是保护洋教的内容,慈禧焉能不怒,而且在马新贻的保护下南京一带教士们逐渐嚣张起来,与民众对立之下才发生了反洋教事件,天津教案、扬州教案、安庆教案等等,所以慈禧、奕譞安排了张汶祥的刺杀行动。他们当然有机会正大光明的杀一个总督,在他们眼中马新贻职位再高也无非是个奴才而已,但是借口就不大好找了,总不能说他支持洋人,所以把他杀掉,那只会遭到列强们的强烈反弹,尤其是法国,如果不杀则心中郁闷难消,所以要以行刺的方式刺杀张文祥,布政使梅启照可能也是参与人之一。

④马新贻私交回王意图颠覆王廷,张汶祥为国除贼。

据说马新贻是回人头领的后代,一直与西北的回王暗自沟通,在马新贻对付捻军的时候,多次得到回王的帮助,包括军饷和军需品,所以才能屡立战功,投桃报李之下,马欣怡对回王忠心耿耿。

张文祥有一个好友名叫徐义,他俩是同乡,战败后投入清军做了马新贻的护卫,到了同治4年,张文祥知道徐义到了浙江,有投奔之意,那时候的马新贻是浙江巡抚。

徐义热情款待了张文祥,二人喝得大醉,徐义告诉张汶祥一个消息,马欣怡一直私通回王。前几天,甘肃的回王送来密信,说他们已经坐定西北,用不了多久大兵就会东下,让马新贻充当内应,事成之后,东南数省皆由马新贻统理。

两个人在席间大骂马新贻,卖国求荣,张汶祥说若能得手,必杀此贼。而官员们对这一说法不置可否,反倒证言,马新贻已经死了,死无对证。我个人觉得这是最不靠谱的一种说法。

⑤丁日昌之子丁惠衡挟私报复。

丁日昌贪赃枉法,儿子也是纨绔子弟,花钱捐了个道员,一次寻花问柳中争风吃醋打死扬州富商之子,遭富商告发,苦主贿赂当时马新贻3万两银子,要求秉公办案,马新贻将丁日昌叫来商量,最后协商免除丁惠衡道员职务,赔款一万两,丁惠衡其中一个打手发配充军,富商也没办法,知道巡抚的儿子要杀恐怕非常费劲。

回家后丁日昌暴揍儿子一顿,然后禁足不许外出,过了很久方才解禁。

这就造成丢掉官职的丁惠衡,将所有怨恨都转嫁到马新贻身上,所以用重金收买杀手张汶祥刺杀马新贻泄愤。

请注意,这是真事,而且打死的不止一人,丁日昌的儿子丁惠衡,指挥家丁当时打死三人,丁日昌也因为这件事上报过皇太后和皇帝,主动承担责任,说自己教子无方,但求放过自己的儿子。

与张文祥案有没有关系,那就不好说了,也可能是丁惠衡,也可能是扬州富商,怨恨马新贻判案不公,进行杀害也有可能。但是张汶祥本人从未提及此事。

⑥帮助浙江海盗出气。

曾经做过海盗的龙启云和张汶祥关系莫逆,他和他的海盗团伙被马新贻打散消灭,一直为此耿耿于怀,所以和张汶祥商量,共同报仇泄愤,马心怡算是新仇旧恨一起报(老婆的事),但却总是没有机会,最近知道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且每月25日都会到校场检阅,所以筹谋刺杀终于得手。

⑦马新贻抢了兄弟老婆,张汶祥为友报仇。

马新贻是好色之徒,虽然家中妻妾不少,但还不能满足,看到曹二虎所娶的妻子,相貌美丽,特地派曹二虎外出办事,将其妻子骗入府衙性侵,知道事情的始末,张汶祥便告诉曹二虎。曹二虎不知该如何处理此事,犹豫间,便被马新贻打发到合肥领军火,又给合肥寿州镇总兵发送密信,要求他以私结捻匪的罪名将曹二虎正法,张汶祥知道马新贻是罪魁祸首,便暂时逃离了马新贻的势力范围,最后找到机会为兄弟报仇。

⑧张文祥曾供述,他在宁波做小生意,娶了个老婆罗氏,太平天国期间投李世贤部,起义失败后再回宁波的时候,已经被吴炳燮霸占。张汶祥决定拦轿告状,他所拦的就是当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但马欣怡并未受理此案。

审案官员的看法

经过官员们的反馈和曾国藩幕僚团队几次研究,都认为张汶祥背后必定有人支持。张汶祥能愤怒到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危,如果不是深仇大恨,不至于采取这样极端的报复方式。而以上的借口,听着都不像真正的原因。尤其作为杀手,不但能杀还要能逃,无论对方给了多大经济利益,他也要有命花钱才行,怎会束手就擒?张汶祥此人实为死士,必有重大政治目的。

马新贻的隐私对于张汶祥来说,是完全不用顾忌的,没必要说谎,并且在审理刺马案的时候,张文祥曾经说过“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至于谁在养兵,张汶祥没说过,口供也问不出来。而曾国藩提审张汶祥时也曾问他,养兵千日,谁在养兵?而张汶祥则只说自己为兄弟报仇泄愤,而且指责张汶祥私通回王,所以他是为国杀贼,绝不后悔。

经过一番推算,曾国藩心里有底。在他看来,只能按张汶祥的口供结案。钦差大臣郑敦谨不但迟到了一个半月,而且别人请他这个钦差拿主意的时候,他却一字不提,说曾国藩20年前就当过刑部侍郎,什么样的案子不明白,诸位的定论便是此案的定论,郑敦谨虽然和曾国藩一起审理过几次张文祥,但也是应付差事,走个过场而已,毫无追根问底的意思,只是要曾国藩快结案。

曾有人提出要用重刑逼供,而钦差大臣郑敦谨不同意用重刑,因为张汶祥是重要犯人,重刑是很容易死人的,到时候谁能担这个责任。

怕重刑之下,马欣怡支持不住,说出实情?也有这个可能吧。

比较靠谱的推论

在同治8年的时候,安庆发生教案。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找到马欣怡。提出惩办凶手、赔偿损失、建造教堂等一系列要求,马新贻答应一律照办。

不但如此,还极力吹捧洋教,要求各地方官厚待、宽待传教士。删除一切禁止洋教传播的条文,奉劝江南百姓,努力学习洋教,现在这块石碑还在安徽省博物馆内,这是事实。

马新贻遇刺不久,南京城立刻爆发了反洋教事件,头领就是曾被马新贻逼走的陈国瑞。他大量印制反洋教宣传品,被马新贻所忌恨,到处抓捕散发传单的义士。

陈国瑞无奈之中经扬州济南等地,率领旧部数百人进入天津,1870年6月,天津发生著名的天津教案,陈国瑞就是有力的参与者。

天津教案的发生,令当时的马新贻愤愤不平,上疏弹劾反洋教的官员,认为天津地方官放任百姓反洋教理应受到惩罚。

当时很多官员都相信刺马案的真正指使人就是那些反洋教势力,因为此人给法方一块大面积无主土地用以盖教堂,在江南各府各县张贴告示,宣扬教会的纯洁正直,承认法国传教士们有权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斥责反洋教闹事者,声称如果有人胆敢招惹洋教,按律严惩不殆。

罗淑亚察视察后,非常满意马新贻的做法,法国对远东天主教的胜利称之为“漂亮”,天主教会也非常得意,但马新贻的妥协激起了很多国人的不满,别说马新贻顶不住,曾国藩都不行。办理天津教案的时候,不偏袒民众就会受到怒骂。有所妥协,就会受到官员和民众的一致抵制和弹劾,更何况马新贻呢,位置再高也没用。

貌似最完美的答案

☆既然张汶祥不会为马新贻隐瞒遮羞,那就是为自己遮羞,张汶祥要隐瞒自己的什么事情?又有什么事情令他觉得丢脸呢?

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师爷曾经留下私人笔记,其中特地记录了两个官方已经掌握,但却在档案中抹除的关键事实:

①太平天国作乱时,马新贻任泸州知府,出城追击敌军,不慎被俘,而当时俘获马新贻的就是捻军头目张汶祥,他并不知道马心怡有这么高的职位,只是发现马新贻的亲兵金彪和自己是同乡,所以就把马新贻和金彪一起放走了,这件事在结案的时候根本没提。②

张汶祥的妻子已经做了马新贻的三姨太。

这位三姨太要和谁对号入座呢?

就是传说中张汶祥所供认的-所谓把兄弟曹二虎的美貌妻子,曹二虎的老婆没事,真正有事的是张汶祥自己的老婆,张汶祥曾经打听到妻子下落,当时是在马新贻家做佣人,金彪没敢说实话,只是帮张汶祥给他老婆带了个话,想让妻子跟他回家,但是他的妻子并没有同意,并且拒绝相见,自己老婆的相貌自己清楚,张汶祥预感到了什么,所以因情生恨打算杀死马新贻。

一直到死,张汶祥都不知道妻子已经是马新贻的三姨太了,那个女人又怎么会跟他走呢?而这位三姨太,在马新贻死后也自尽身亡,否则家人知道是他的前老公杀了马新贻,三姨太在这些人手里会死的更惨,当然也有可能是被马新贻的家属杀掉的,马新贻一死,金彪肯定立刻明白死因,并且告诉马新贻家的。

最终结果

结案上报后,很快得到批复,张汶祥凌迟处死,马新贻追加太子少保入贤良祠,属因公殉职,建祠纪念,而张汶祥被我国多地大肆宣扬,称赞他的英雄行为,马新贻的各种传说也公开搬入戏台,官方对此并不禁止。

大多数人把张汶祥描述成英雄好汉,而把马新贻描述成千古罪人,罪不容诛。

民众们对马新贻并不同情,甚至有的乡绅富户,提倡给被捕的张汶祥捐款,帮他打官司,即便张汶祥死掉,也要为他修墓立碑,充分显示了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厌恶。


古今通史


清末有四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刺马案。

刺马案,因案情之离奇,牵涉面之广,疑点之多,成为了四大奇案之首。

2007年,陈可辛导演的电影《投名状》上映,该部电影因场面之恢宏,情节之离奇,思想之深刻,荣获了多项大奖。

而《投名状》的故事就是取材于“刺马案”,影片的成功,让140年前的刺马案再一次成为大众话题。


时间回到1870年7月26日上午,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检阅完部队,刚要打道回府,突然涌进来一大群热情洋溢的百姓。

这些百姓手捧鲜花,齐声大喊:“马总督好!”马总督很高兴,十分享受官民之间其乐融融的气氛,于是缓缓走上前去,挥手致意。

恰在这时,突然一个黑脸大汉猛地跳上前来,一把薅住马总督领口,另一只手拿着短刀刺向马总督胸口。

一刀,两刀,三刀……,马总督倒在了血泊中,侍卫吓得呆住了,周围百姓四散而逃。

然而,刺客却一直站在那里,一点逃跑的迹象都没有,只见他仰天大笑三声,扔掉了短刀,侍卫一拥而上,捉住了刺客。

这个刺客叫作张汶祥。


当官差审讯张汶祥,问他作案动机时,张汶祥嘿嘿冷笑,说了一句“我之所以杀他,是因为他该死!”,随后不发一言。

朝廷大员被刺杀,此事非同小可,很快惊动了慈禧老佛爷。慈禧找来了曾国藩,让他审理此案,临行之前,慈禧神秘兮兮地叮嘱道“马新贻办事很好”,曾国藩点了点头。

一周之后,张汶祥以“漏网发逆”和“复通海盗”的罪名被处决,剜去了心脏,以祭马总督在天之灵。

事情至此似乎告一段落了,然而坊间质疑声一直未停止,甚嚣尘上。

有人说,马总督之所以被杀,是因他睡了结拜大哥的老婆,奸情败露之后,又杀害了大哥,三弟张汶祥知晓此事之后,义愤填膺,趁机杀掉了马总督。

有人说,张汶祥妻子跟隔壁老王私奔了,张汶祥去告状,但官府收了老王的贿赂,张汶祥败诉了,仇视官府,于是杀了马总督。

还有人说……

诸如此类众多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真相果真如此狗血吗?

不是的!随着清朝大厦倾覆,有关刺马案的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

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下了太平军的老巢南京城,掠夺了数之不尽的金银财宝。

后来,曾国荃下令将皇宫付之一炬,并谎报说洪秀全自焚而死,财宝不知去向。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慈禧听到传闻之后,勃然大怒,但她又担心十几万湘军造反,成为第二个太平天国,于是只得强压怒火。

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劝说曾国藩造反,但曾国藩只愿做个忠臣,不愿拿生命去赌博。


十几万的湘军犹如定时炸弹,老谋深算的慈禧坐不住了,她开始了一系列裁撤湘军的计划。

于是,她先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接着召见马新贻,升其为两江总督,之后马新贻便在其密旨的授权下开始了裁撤湘军的计划。

就在此时,发生了刺马案。

刺马案应该不是曾国藩策划的,他应该毫不知情,否则慈禧饶不了他。

但湘军却逃不了干系,因为张汶祥是曾国藩得力干将鲍超的手下。

慈禧之所以令曾国藩去处理此案,大有深意,既然因湘军而起,就令湘军的头目处理此事,慈禧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意思。


现在想来,曾国藩临死之前,慈禧说的“马新贻办事很好”更像是在严重警告:

“你一家老小在京城,裁撤湘军的事,你若处理不好,就等着收尸吧!”

半年之后,湘军顺利裁撤了!曾国藩安然无恙!


一半秋色


表面上看,刺马案一点也不奇,只是一起再简单不过的凶杀案。


案件发生在同治九年,这年的农历7月26日,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演武厅观看士兵操练之后,在护卫的前呼后拥保护下,打道回府,总督一行刚走出衙门,前面忽然出现一个人跪地喊冤,此刻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都转向这个拦路的人身上。

就在这时,路边又窜出一个人,飞奔来到总督身边。就在大家惊呼的时候,说时迟那时快,此人掏出利剑刺向马新贻,速度之快,快如闪电。等那些护卫回过神来,马新贻已经应声倒地。

再看刺客,他并没有逃走,而是从容不迫扔掉血刃,仰天长笑说,大仇已报,快哉、快哉。


众人惊恐万分去抓刺客,将他拿下,刺客没有挣扎束手就擒,而马新贻被刺中要害不久便一命呜呼。

两江总督是国家要员,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朝野震动,慈禧立刻下令要从重从快严惩,经过慎重审理查明,凶手张汶祥是太平军余孽,因为跟马新贻有过节而泄愤杀人,凶手对此也供认不讳。案情大白于天下,凶手不久受到严惩,这起举国震惊的刺马案画上了句号。

仅仅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起普通的凶杀案,但朝中大臣谁都知道,这里面水很深。

其实慈禧对此更是心如明镜,她那么老道的一个统治者,这么会没有看出此案是案中有案,戏中有戏?


在马新贻被刺不久,慈禧太后立即就派亲信亲自去审问凶手,想查出幕后黑手。那个亲信到底查出了什么,查到了哪里,外人不得而知。

但当时谣言四起,大臣们人人自危,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慈禧当机立断把凶手处死,迅速平息了这场风波,不得不说慈禧是个合格的统治者。

马新贻身为朝廷命官,因为什么招来杀身之祸,是谁要治他于死地,慈禧为什么不将此案彻查到底,其中又有什么惊天秘密呢?让我们看看这个轰动一时的刺马案的戏中戏到底有多么精彩。

刺马案序幕篇:鸟尽弓藏,湘军裁撤。


太平天国灭亡,慈禧去一心头大患,可是她却依旧不能高枕无忧。曾国藩镇压太平军立下大功,但湘军也羽翼渐丰,尾大不掉。军纪严明、敢打敢拼的湘军成了慈禧的心病。到处传谣说曾国藩要当平西王第二,慈禧能不心惊肉跳吗?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太平军的李秀成就曾经劝曾国藩称帝,湘军将领 也蠢蠢欲动,鼓噪着让曾国藩南方称王。

曾国藩生来就是个大臣的命,如果长了个帝王心,哪怕是十个人也敢起兵造反;如果没有那个志向,就是把全中国给了他,他也只是个大臣。

因此曾国藩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他告诉自己称王就是死路,自己还不想死。于是曾国藩立刻用实际行动打消慈禧猜疑,自请归隐,并遣散湘军。


慈禧没有两把刷子是不会让中国那么多男人服服帖帖的,除了手腕高明之外,她还有一个最大的特长就是知人善任。

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但他们在慈禧面前个个服服帖帖,比儿子还听话,重要一点就是慈禧会看人、用人。

首先一点就是要看出这个人是不是忠心耿耿,脑后有没有长反骨,如果有,再大的本事也不能用。说白了,就是重用的人只能有正能量,不能有负能量,要不然,就会自己给自己挖坟墓,丢了老命。

慈禧之所以敢重用曾国藩那就是看透了曾国藩这个人,不会造反。


但曾国藩不会造反,也不能留着一个强大的湘军,因为那样的话,一群人早晚会有一天会把刀子架在曾国藩的脖子上逼他黄袍加身。慈禧对曾国藩也是这样说的,她说我这样做是为你好,为了保全你的名节。

曾国藩自从平定了洪秀全整天提心吊胆,也巴不得慈禧裁撤湘军。于是,慈禧下诏裁撤湘军,但曾国藩归隐当然没有批准,而且还论功行赏,重赏曾国藩,同时把曾国藩调离江宁。

刺马案因果篇:鸠占鹊巢、引来杀机。

曾国藩调离江宁,马新贻走马上任成为两江总督,奉命对湘军进行大裁撤。

江宁是湘军血流成河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当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盘,怎么能轻易让给马新贻,湘军一片哗然。

马新贻没有一兵一卒,手中只有慈禧的任命状,他知道江宁是龙潭虎穴,但觉得王命在身,没有退路。


马新贻裁撤湘军,那些为大清出生入死的湘军将士都成为无业游民,失去生活来源。何况他们本来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军人,这样一来他们就到处乱窜,聚众斗殴;或者占山为王,劫掠客商,侵扰黎民。

马新贻作为朝廷命官,维护治安又是自己的职责,不得不出重拳进行打击,毫不留情。这样一来,马新贻就撞到了湘军的枪口上,不幸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与之相佐证的是,马新贻一死,当地立刻有人编排出刺马的好戏在各地上演,戏中的刺客被歌颂成除暴安良的义士,马新贻则被描写成贪官、恶棍。更有甚者,不少被裁撤的湘军将士张罗着给刺客树碑立传。

凡此种种都说明马新贻的死不是一起单纯的仇杀,而是一场巨大的政治阴谋。

刺马案善后篇:力挽狂澜、有惊无险。

慈禧是个手腕非常高明的统治者,对刺马案的戏中戏洞若观火。慈禧知道自己对湘军下手重了,激起了兵变。虽然这场兵变还是萌芽状态,但自己必须要尽快处置。若有不慎就会不可收拾。



因为刺马案发生后,朝野流言四起,有的说曾国藩要向朝廷发难,有的说慈禧自己导演了这场刺马案,要将汉人官员一网打尽。一时间人心惶惶,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形势非常严峻。

整个中国犹如一堆干柴,如果有一点火星,就会形成燎原之势,无法收拾。解铃还须系铃人,能稳定局势的只有曾国藩。

于是慈禧下令火速把曾国藩调来江宁,再任两江总督。

慈禧这一招真的是高招,曾国藩就任江宁总督之后,各种流言不攻自破,汉族大臣不再人人自危,湘军军心也稳定下来,慈禧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因为刺马案引发的政治危机。


小约翰


刺马案是指同治九年七月廿六日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检阅部队的时候被张汶祥刺死一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就题主的题目说明几点:

其一,清末或者晚晴四大奇案,这个说法的确存在,具体是哪四个并不统一,刺马案能不能排上第一位,存疑。

其二,刺马案的影响力绝不至于险些动摇国本。

其三,慈禧太后处置了真凶张汶祥。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慈禧太后不敢处置真凶,是因为一些人暗指真凶是湘军统帅的曾国藩,何来这种推测?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直接杀死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张汶祥是湘军出身,是曾国藩裁撤下来的军队,第二,两江总督是一个肥差,手握重兵的曾国藩对此垂涎三尺。

其实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曾国藩指示他人暗杀两江总督,这个案子有点类似于民国初年宋教仁遇刺案,很多人不假思索便将矛头指向了袁大总统。

慈禧太后处死了凶手张汶祥,这个案子就算结了。我为什么认为曾国藩与此事关系不大,原因有二:

第一,曾国藩当过两江总督,而且正是从两江总督被调到直隶总督之位上的,清代的总督,直隶总督排第一,曾国藩可谓坐镇了京师的屏障地区。

第二,太平天国被镇压过后,曾国藩的权势威望得到了顶点,但是同时清廷也加紧了对曾国藩集团的分化,湘军兵强马壮但是直接听命于曾国藩的恐怕就是曾国荃了,其他的诸如左宗棠之类的已经渐具独立成军之势。清廷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么“怕”曾国藩。

PS:据说电影《投名状》就是依据刺马案为背景的。


文史工作坊


公元1870年8月22日,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早早地就来到校场演武厅参加“总督阅视武弁投射”。活动结束以后,马新贻返回自己的督署。校场演武厅在督署的西边,马新贻回督署要经过一条箭道。就在这条箭道上,突然一个人高呼着冤枉,跪倒在马新贻脚下。马新贻正要弯腰去搀扶,这个人猛然从腿间抽出一把雪亮的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插入马新贻的右肋。马新贻瞬间倒地,这是刺客张文祥也被抓住,马新贻几经反转后于23日身亡。这就是满清四大疑案之一的“刺马案”。

这是大清建国以来,第一次有总督这样级别的人被刺杀,慈禧得知后十分震惊,马上下达四道谕旨:

第一道谕旨:命魁玉将军主审马新贻被刺案。

第二道谕旨:任命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一职,未到任之前,总督事务由魁玉将军全权主持。

第三道谕旨:提醒安徽巡抚英翰注意长江防务和地方治安。

第四道谕旨:强调重申,命魁玉将军用心审理此案,务必要挖出该案的幕后指使者。

可惜张文祥啥也不说,在重刑之下也只透露出:自己参加过太平军。经过几波的审问之后,魁玉和后去的漕运总督张之万终于承受不住压力,共同编造了一份结案报告。报告上说:张文祥交代,自己是一个海盗,因为马新贻在浙江“剿灭”了他的同伙,张文祥为了给同伙报仇,所以刺杀马新贻。这个交代大概可信。

这个报告肯定不会让朝廷满意,后来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之后联合钦差大臣郑敦谨查了一年多,也没有别的结果,最后草草了事。期间还牵扯了江苏巡抚丁日昌之间的桃色事件。其实,谁都知道这是个政治谋杀事件,而幕后的主谋直指湘军。

1868年,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击败了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经营10年,天王府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其他王府、将军府也有不少收藏。曾国荃攻陷天京,纵湘军抢掠数天。为了灭迹,又放了一把火,大火烧了几天几夜不熄。湘军均中饱私囊,大车小辆向湖南老家运送财物,几年中,湘军子弟抢购土地遍及湘鄂。朝野议论纷纷,恭亲王颇有微词,慈禧太后心中不快。尤其令朝廷坐卧不安的是,十几年来湘军的实力迅速膨胀。太平天国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江宁本是湘军浴血奋战攻打下来,他们在那里经营数年,视江宁为私有财产,岂能轻易拱手让给马新贻。除掉马新贻,江宁便可以重回到湘军手中。因为马新贻从进士直到总督,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他孑然一身来到江宁,却不知道自己已身处凶险的境地。

这一切只能说明,马新贻遇刺案是一起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谋杀,从刺杀的实施来看,刺客张文祥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显然是经过精心演练和准备的,到后来制造马新贻“渔色亲友”的舆论,以及对案件审理和结案的设计,都足以说明是高手策划的结果。这个高手,很可能就是湘军系、曾氏兄弟。

还有一个事实也不容置疑,在马新贻遇刺后,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这个宝座从此一直掌握在湘系手中,再无人敢问津。

而慈禧为何就不在追究了呢?那不过是一场政治交换而已,曾国藩对于湘军时裁撤十分用心,效果明显,而慈禧顺水推舟将两江重新交给湘军一系,也算是还个人情罢了,可惜马新贻成了交换的筹码。

如果慈禧一意孤行处罚湘军系的话,真的容易动摇国本,这让李鸿章的淮军系和左宗棠的楚军系怎么想?大清帝国还要依靠这些人,慈禧虽然算不上出色的政治家,但还是懂政治的。

关于刺马案,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是2007年陈可辛执导的《投名状》和1973年张彻执导的《刺马》。前者比较接近真相,而后者偏重于花边新闻,都是非常经典的电影。


黑水布衣


“刺马案”可能对于大家比较陌生,但是如果说起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主演的电影《投名状》可能很多人都会说,我看过。

没错,《投名状》就是根据“刺马案”改编而来,但是《投名状》选择了一条兄弟情仇的故事,其实“刺马案”是一场政治的较量!

为什么“刺马案”慈禧没有认真追查真凶呢?

1.“刺马”的被害者两江总督是慈禧特派的人!

“刺马”的马指的就是当时的两江总督马新贻,这位两江总督是不久前在结束“太平天国”以后,受慈禧的指派上任的。

我们都知道,对于清政府来说,消灭“太平天国”这件事曾国藩居功至伟,就是靠他组建的湘军和提拔李鸿章成立的淮军成为了对付太平天国军队的主力军,经过十几年的战斗,占据大半个南方的太平天国走到了尽头,自然,清政府不会放过失去十几年的富饶之地。

马新贻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按照慈禧的意愿上了台!

2.“刺马案”牵扯到“太平天国”后的利益瓜分!

马新贻来任两江总督的目的,对于慈禧和曾国藩来说都非常明显,就是接手太平天国留下来的财富,和重新的利息划分。

太平天国是曾国藩打下来的,但是曾国藩是个汉臣,慈禧不得不防,本来曾国藩就有军队,如果再拥有更多的财富,那对无清朝的统治就是最大的威胁!

而曾国藩这边辛辛苦苦了十几年,好不容易有点家当,你慈禧一声令下,就派了一个外人要将自己辛苦的成果搜刮殆尽。自然,曾国藩的势力也是不允许的。

而马新贻自然知道慈禧派自己来的目的,一上任,他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迫使湘军势力吐出太平天国的财富,因为用力过猛,导致了这边势力的铤而走险。结果,死士张汶祥就来了一个“刺马案”!

3.湘军实力犹在,慈禧只能吃个哑巴亏!

事情发生以后,慈禧自然知道意欲何为,但是她是万万不能撕破脸皮的,因为她不能保证强大的湘军会不会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如果事情发展到那个地步,将是无法挽回的结果――清朝的灭亡!

所以,慈禧虽然痛心疾首,但也只能派曾国藩去处理此事并要求草草结案。因为这一招是慈禧输了,只能拖延,同时向曾国藩的势力服软。

谁能自己太心急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慈禧只能吃个哑巴亏!

4.“刺马案”加速了湘军的瓦解,东南防务在内斗中荡然无存!

为什么说“刺马案”动摇了清政府的国本?

因为这一次慈禧吃了一个哑巴亏,可是她却不是一个软柿子,或者说慈禧在内斗方面比较在行。不久,湘军被清政府迅速整编,在东南一带的防务顿时化于无形,为列强的入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慈禧只是为了自己眼前的统治,根本看不到更深层次的意义。清朝的腐败和灭亡也在常理内的事!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刺杀马新贻的真凶,可能是慈禧也惹不起的角色。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于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而在这件案的一年前,也就是同治八年八月,山东也爆发了一件让慈禧吃了哑巴亏的大案,即“安德海案”。

安德海很多人都知道,慈禧身边的宠阉,据说没他在身边伺候着,慈禧连“方便”之后都会不舒服。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慈禧离不开的心腹之人,他居然被山东巡抚丁宝祯给打死了。而且丁巡抚打死安公公后,慈禧还不敢治他的罪过。

所以从安德海的死就可以看出,慈禧当时虽然垂帘听政,貌似是帝国的掌舵人,但她当时还真没到能一言九鼎的地步。

接下来再说“刺马案”。

“刺马案”的过程其实很简单:有一天马新贻去总督官署西侧箭道校阅士兵操练射箭,结束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衙署门口,有一个叫张汶祥的人从旁边突然冲出来,伪装成想要告状的样子。马新贻见人告状,就让他走近一点。结果当张汶祥走近后,突然抽出藏刀刺向了马新贻,导致马新贻腋下中刀,次日因伤重不治身亡。

把这个刺杀过程说的再简单一点,就是一个刺客在两江总督的衙门口,当着众多官员和侍卫的面,正大光明的把马新贻这个封疆大吏给捅死了。



常看新闻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报道越短,事情越大”。堂堂一品大员这么轻松的就被别人捅死了,案件的背后必然“水很深”啊。

所以,当马新贻死后,慈禧太后立即就让江宁将军魁玉(满洲镶红旗人,随马新贻一起被慈禧调往江南监视湘军)严审张汶祥,调查他幕后是否有主使。

魁玉领命后,不敢怠慢,立即展开了对张汶祥的审问。可是审问过程一波三折,张汶祥在问讯期间反复翻供,始终没有一个杀马新贻的合理说辞。

最后,魁玉审不出结果,再加上当时社会上流言四起,对朝廷形象极为不利。为了尽快平息非议,清廷便只好下旨将张汶祥及其儿子凌迟处死,而追查其幕后主使一事,则不了了之。

那么,张汶祥为什么要刺杀马新贻呢?

由于马新贻到任两江地界后,仇人很多,想杀他的人也很多。因而他在被刺杀后,官方或民间起码有六种关于他被刺原因的说辞。

这六种说辞如下。

一、马新贻杀友夺妻,张汶祥替兄报仇

此说法源于民间传言。电影《投名状》便是基于此种说法改编的。

民间传说,马新贻曾被太平军俘虏过,太平军的三个叛徒张汶祥、曹二虎和石锦标想投靠朝廷,就偷偷放走了他。事后,马新贻和曹、石一起结拜为异姓兄弟,曹、石二人的军队也被马新贻收编,改编为“山字营”。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马新贻看上了曹二虎的漂亮媳妇,与之私通。马怕曹二虎报复,就痛下杀手,干掉了曹二虎。




张汶祥事后激愤不已,遂决意为友报仇。就刺杀了马新贻。

此说法不被官方承认,但流传甚广,不仅后来人相信这种说法,把这种说法改编,并搬上大荧幕。就连当时的人也是深信不疑,否则也流传不到现在。

那么,这种说法可信吗?

我觉得,不可信,但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因为马新贻曾经被被太平军陈玉成部重挫,他的军队不仅被歼灭,就连官印也丢了。他也因此被朝廷革职留任。所以说,这个民间传说多少还是有一点依据的。不过民间依据只是传说,并没有相关的史料能佐证。

二、江苏巡抚丁日昌买凶刺马

此说法源于官方猜测。因为张汶祥刺杀马新贻后,没有逃跑,而是站在当场大喊一声“养军千日,用在一朝”。隐隐透露出他刺马是有人在幕后主使。


因此,清廷在得知马新贻被刺后,便认为张汶祥只是小人物,其幕后必有主使之人,令人严查此事。

那么,当时谁的嫌疑最大呢?

根据太常寺少卿王家璧的上奏之辞,当时的江苏巡抚丁日昌的嫌疑最大。

因为同治八年(1869年),丁日昌的长子丁惠衡伙同几个狐朋狗友郊游,与一名清军士兵发生了冲突。结果这名士兵后来暴毙,死的很蹊跷。事后是马新贻负责查办此事。有不少两江官员怀疑,当时丁日昌应该是走了后门,求马新贻高抬贵手,但被马新贻言辞拒绝。于是丁日昌在一怒之下,就花钱雇佣张汶祥刺杀了马新贻。

不过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也不高。因为马新贻审理此案时,故意给丁惠衡开脱,并没有严惩丁惠衡,等于是卖了个面子给丁日昌。因此在王家璧上奏后,清廷驳回了他彻查丁日昌买凶杀人的建议。

等于是说,官方否认了这种说法的可能性。



三、湘军买凶杀人

此说法就厉害了,因为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清廷高层,都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马新贻被刺杀的原因。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朝16个巡抚中,由湘军和淮军出身的巡抚占了11个,湘淮两系的势力不可谓不大。

为了拍死湘军,慈禧太后将湘军老大曾国藩调离两江,北调至直隶,担任直隶总督。然后让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此举,明摆了就是为了遏制湘军的发展。

马新贻上任两江后,秉承慈禧的密旨,一面裁撤湘军,一面打压湘军的散兵游勇,令湘军上下对他恨之入骨。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湘军将士对马都是恨之入骨。因此,当马新贻被刺杀后,湘军买通张汶祥,让其刺马的说法,便传的沸沸扬扬。

那么,这种说法有依据吗?

我觉得,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为湘军势力强大是事实。慈禧密令马新贻整顿江南湘军也是事实。他实际上就是慈禧特意提拔,派去两江制衡湘军的棋子。马新贻在两江总督任内,把湘军往死里整,激起湘军怨怒,要说湘军不想杀他,这是不可能的。

并且,最让人觉得吊轨的是。就在马新贻被刺后,慈禧居然让曾国藩去审此案。曾国藩到任后,稀里糊涂的就结了案,没追究,也没有把事情闹大。他的举动就好像是说,马新贻死了就死了吧。

曾国藩的这一举动也就表明——其实他和慈禧心里都清楚马新贻之死是怎么一回事,但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你不说,我也不说,这事就算糊弄过去了。至于裁撤湘军,则就此打住,再也不要提了。



另外,刺马案还有三种说法,即“反洋教者买凶刺马”、“马新贻卖国被杀”、“张汶祥挟私报复”。不过,由于这三种说法的漏洞都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种说法,即“张汶祥挟私报复”是清政府公布的官方说辞。(定谳文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总的来说,马新贻之死极有可能就是湘军报复他的举动。因为在当时,不管是民间还是官场都认为马新贻就是被湘军干掉的,而所谓的“马新贻杀兄夺妻”、“张文祥挟私报复”等说辞,则是由官方故意放出,目的是为了混淆视听,稳定湘军的军心。

毕竟当时湘军势力强大,清政府包括慈禧在内的高层,都是得罪不起的。(这一疑案也为后来慈禧借“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报复湘军埋下了伏笔)


Mer86


刺马案放湘军一马,小白菜案还以颜色。

“刺马案”,貌似慈禧妥协了,可是慈禧的手腕何其了得。实际上,满清四大奇案中的两案:刺马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被慈禧利用的环环相扣,将湘军集团打压的闭声闭气。

【“刺马案”中的“以退为进”】

1890年(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张汶祥一刀刺死。这是清朝200多年来封疆大吏遇刺第一遭,大清内外震惊。

案发后,慈禧调曾国藩力主审此案。案情明面上很简单,却迟迟没有真相,硬拖了一年三个月,草草结案。定性为:“太平军余孽挟私报复”,处死张汶祥了结。

然而,此案中张汶祥行事动机,在民间却传出了的多个版本。

◆版本一,张汶祥、马新贻、窦一虎,本是结拜三兄弟。马新贻却卖友求荣,害死兄弟窦一虎,霸占兄弟老婆。张汶祥为兄弟报仇,刺死了马新贻。这个说法,后来就成为《投名状》的剧情。

◆版本二,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大本营,私吞巨额财富。平定太平天国后,湘军飞扬跋扈,引起朝廷忌惮。慈禧提拔马新贻到湘军的地盘任职,就是借马新贻打压湘军。

马新贻到任两江总督后,不但对湘军大肆打压,还暗中清查湘军私吞财富的事,这才激起湘军的反弹。刺马案背后,主谋很可能是曾国藩、曾国荃兄弟。

◆慈溪怎么应对的呢?

湘军已经引起慈禧忌惮,是不争的事实。封疆大吏意外死亡,不管是不是湘军主使,也能牵连一大批湘军系官员。但是太平天国扫荡过的大清,刚刚稳定下来,全国十多个湘淮系总督,势力已然坐大。

慈禧不敢步子太大扯着蛋,收拾湘军只能慢慢来。

看似妥协,但是慈禧让曾国藩审案,就意味深长了。很显然,这是以退为进,将了曾国藩一军,要曾国藩表明姿态。

曾国藩当然不能让“刺马案”的锅,盖在湘军头上。但他要给慈禧一个交代——怎么交代?就是主动提出裁撤湘军,证明湘军不会尾大不掉,向慈禧表忠心。慈禧也就顺坡下驴,草草结案,没有扩大打击面。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的“小题大做”】

三年后的1872年(同治十二年),杭州发生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对于朝廷来说,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刑事案件,为什么会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呢?又怎么会惊动朝廷,刑部亲自出马呢?

原本是在京的浙江籍官员对举人杨乃武的同情,与江浙湘军系官员的官官相护,产生了冲突,进而引起人们关注。

慈禧就敏锐地抓住这个契机,慈禧要做的就是扩大打击范围,完成“刺马案”中没敢做的事。

湘军虽然才裁撤了一部分,但湘军系官员正还势力深厚。这时候局势已经稳定,慈禧可以大胆动手了。

于是,在慈禧的推波助澜下,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转变为对湘军系官员的劈头盖脸的打击。浙江100多位官员被撸掉,这些人中大部分是湘军系。浙江官场大换血,湘军系在浙江基本连根拔起,湘军基本大势已去。

【尔朱少帅】说:从“刺马案”到“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可以看出慈禧处理事情的干练老辣。能够抓住大清权柄50年的人物,谋人谋事手段可见一斑。

可惜她终究只有玩弄权术的“小聪明”,不是经世济国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