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把银子来建设海军,那甲午战争能赢吗?

用户5962590161176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财政投入是否制约了北洋水师的建设?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北洋水师的问题不仅仅在财政投入方面。

晚清时期财政拮据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在开始建设北洋水师之前,清政府曾经在福建马尾建立了福州船政局和福州船政学校。这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海军真正意义上的开端。负责筹建船政事务的是晚清重要的洋务派代表大臣沈葆桢。其实清政府一开始的设想是同时创办北洋和南洋水师,只是当时财政拮据,负责筹建南洋水师的沈葆桢因此向清政府提出,当时中国的北方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和严峻,尤其是还要负责拱卫京师,因此暂缓南洋水师建设,先行建设北洋水师,以节省经费。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北洋水师从筹建之初就面临着经费上的困境。

不过,在早期阶段,凭借着李鸿章个人的努力,再加上清政府也相对配合,所以财政上的困境还不是特别严重。不过到了中后期阶段,北洋水师的财政困境就非常明显。一方面向国外订购的新型海军舰艇,因为资金不足无法接收。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不足,一些消耗性的物质,比如弹药等,没有办法充分购置和配备,导致海军官兵训练量不足。

之所以发生越来越严重的财政困境,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存在的财政困境不可能在短期内缓解,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慈禧确实也有意要限制北洋海军的发展,防止李鸿章做大。严格来说李鸿章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为慈禧修建颐和园只是一个具体的事件而已,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因。李鸿章此举除了讨慈禧欢心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政治目的,是借此向慈禧表明自己没有野心。

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溃败,除了舰艇相对老旧,不能够对抗日本采购的新式舰艇,官兵训练量不足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政治原因。李鸿章用人,沿袭了曾国藩的习惯,喜欢用亲朋故旧。负责指挥北洋水师的,并不是一个具有现代海战思想的近代海军将领,而是怀军出生的李鸿章嫡系丁汝昌。平心而论丁汝昌最后服毒自杀也算是一位忠烈,但是忠心不能在战场当中转化为战斗力。而比较麻烦的是,很多舰艇的管带实际上也就是船长,都是从英国海军学校留学回来的海归,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可怕的两张皮现象。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很多清政府的高官把北洋水师看成是李鸿章的私家军队,等着他出丑,看他的笑话,以便之后分割李鸿章的权利。政治内斗,导致北洋水师不能够获得充分的政治支持和后勤保障,这也是北洋水师溃败的重要原因。

第2个方面是慈禧究竟对于北洋水师的溃败要负什么样的责任?

慈禧作为晚清时期的最高权力统治者,对于北洋水师的溃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但是这个责任和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应该说后者远不及前者的影响大。

慈禧最大的责任就在于为了进行权力制约,没有有效的给予李鸿章支持,使得李鸿章在建设北洋水师的时候,不得不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和权力斗争,这就制约了北洋水师的发展。同时其他各方看到了慈禧的态度以后,也就没有给予北洋水师相应的支持,这是导致北洋水师最后溃败的重要原因。

颐和园的修造费用现在是一笔糊涂账,当时的相关账户虽然也有记载,但账目并不真实,不能取信。至于挪用的水师军费究竟有多少?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有学者估计大约占到1/6,这个估计是否可靠,现在也没有办法下定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颐和园的修造费用非常大,不是单靠挪用北洋水师军费就能够填补的,所以主要支出还不是靠军费。

最后,回归到这个问题也就是光靠砸钱,能不能砸出一个远超过日本的亚洲第一水师出来?

答案是不可以。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已经进行了明治维新,并且历时较长,大体上已经过了20年。可以说已经开始初步收割改革胜利的成果。在这个时候,日本已经初步踏入了工业化的大门,整个社会虽然依然保有浓厚的封建特征,但已经开始向近代方向迈出了坚定的一步。与此同时,整个中国在总体上看还是一个传统国家,除少部分地区,比如以上海租界为代表的通商口岸城市,拥有了一些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工业基础,但总体上,整个国家还是一个农业国家,政治体制上依然是传统国家。这也就意味着日本的国家虽然小,能力也比较弱,但是动员效率比较高,中国虽然国家比较大,但是动员效率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发生战争,实际上就是一个先进国和落后国之间的对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可以说,甲午战争就是检验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中日两国的两大社会改革运动成果的最终考场。很明显日本及格了,中国没有及格。战争不是光靠单纯的投钱,就可以取得胜利的背后实际上涉及到整个国家的运行机制动员能力,在这个方面中国和日本已经有了质的差距,所以就决定了中国在这场战争当中不可能取得胜利。


用户4325101516


甲午战败成为国人内心永远的痛,我们习惯于把战争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少数人误国,如果事情真这么简单就好了,只要有个识人之明的领导就好了。

颠覆认知的两个历史真相

大清的战争潜力超过日本

当时大清的战争潜力很大,当时近代矿业已经开始机器采煤,开平煤矿在1894年产量达到24.7万吨,1893年竣工的汉阳铁厂,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德国设备,拥有10个工厂,3000多工人,生产的铁除供应国内,还出口到美日等国。1879年在天津成立的电报总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设了电线,连厦门和台湾之间都架设了海底电缆。这些官办的洋务运动都是李鸿章、张之洞等按照世界级最高标准打造的。

甲午海战之前,当时世界列强对满清颇为刮目相看,北洋水师世界第七,亚洲第一,镇远、定远两艘重型铁甲舰曾经威震墨西哥,当时墨西哥曾经抓了两名闹事的北洋水师水兵,镇远、定远两舰立刻把炮衣卸下,用巨炮指着墨西哥港,逼得墨西哥人立马认怂交人。意大利海军无事生非,跑到中国近海,镇远、定远两舰出马,意大利海军立马认怂走人。

慈禧并未挪用海军军费

慈禧当年修建颐和园花费了约3000多万两白银,但是当时负责修建圆子的官员为醇亲王奕譞,光绪的亲生父亲,修建圆子的钱主要从海军衙门的经费里出,这是海军衙门的办公经费,在户部报销,还有一块是海军巨款,各个地方慈禧办寿,以为海军筹款的名义让各省捐了260万两银子,存入洋人的银行,每年有20万两银子,用于颐和园维护。后来甲午开战后,慈禧还把这笔钱提出来给了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的枪炮费用由军机处来管,各省的厘捐加上上海关税,然后每个省收上来,单独的汇给海军部门,各省原本应该有200万两银子,但是各种克扣,实际只有七八十万两。

所以慈禧只是以海军的名义弄了钱,并没有挪用海军军费。

甲午海战为什么会败

大清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

大清在后期治国治军上仍然是八旗思想,没有现代大一统的军役制度,甲午战争竟被很多人视为这是李鸿章与日本的战争,所以在战争开始后,清朝不能做到迅速调动资源,进行全国动员,大清朝自皇帝以下,都准备看李鸿章的笑话。翁同龢甚至和自己的一个小党羽说,李鸿章的北洋舰队搞了几十年,哪天让他到战场去试试,要是败了,咱们就有机会收拾他了。

甲午黄海海战战败后,北洋舰队躲进刘公岛,日军海军封锁刘公岛,这时候南洋舰队却压根没想过过来里应外合一下。

而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效仿西方的现代兵役制度。能迅速调动全日本力量,把整个国家变成一台战争机器。

北洋水师军舰已经落后

翁同龢因与李鸿章的个人私怨,长期压制北洋水师发展,北洋水师总督察英国人赫德深知日本已经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军舰并装有速射炮,日本的速射炮是一分钟5炮,而北洋是5分钟一炮,日本舰艇是20-22节,北洋是16-18节,日军主力的吉野号原为北洋水师购买,后无钱支付,被日军买走。日本全国上下同仇敌忾,要灭了北洋水师立国。
翁同龢因私废公,误国不浅,恭王临终告诫光绪皇帝,翁同龢主战而又不备战,既失外交之良机,又令实已落伍之陆海两军陷入险地,“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恭王死后,翁同龢生日,慈禧赐他一把纸扇,意思是让他一边凉快去,光绪皇帝遂将翁逐回原籍。翁同龢死后,庆王为之请恤,皇上盛怒,历数翁误国之罪,首举甲午之战。太后不语,庆王不敢再言,故翁同龢无任何恤典。李鸿章和翁同龢二人,何人误国至深,皇上、太后等知情者自有明断。

甲午海战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仍然沉浸在某人误国的角度,而不能从制度上审视,悲乎?甲午战争之后,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有惊人之语,认为大清之败,乃败于全民腐败,而非一人之过。

江湖路远,欢迎关注,我们后会有期,我是“天下会会天下”。


天下会会天下


其实慈禧一直在建设海军,北洋海军的主力军舰,不管是外购的,还是自造的,都是在慈禧听政(其实就是摄政)的年代,没有慈禧的点头,朝廷是不可能拿银子出来的。

北洋海军主力军舰八大远,都是在慈禧时期购买或者自造的


而海军建设的停滞,恰恰是在慈禧归政养老,光绪帝亲政之后。光绪帝的老师兼心腹、主管财政的翁同龢奏请光绪帝下诏,停止购买船炮两年,两年之后又是两年,然后就是甲午战争爆发了。

翁同龢不让海军购买军舰的理由非常充分,财政没钱,总不能砍八旗大爷的钱吧,现在又没有打仗,买军舰就是浪费


所以,不是慈禧把不把银子拿出来建设海军的问题,是光绪帝把不把银子拿出来建设海军的问题。要知道光绪帝大婚的时候,铺张浪费,花费了五百多万两银子,足够再买3艘定远级铁甲舰有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清堪称穷兵黩武,每年财政收入有三分之二都是军费,然并卵,大多数军队都是废物点心


当然,这也不是光绪帝一个人的问题,问题在于大清的财政负担很重,没什么用处的八旗绿营要吃掉二千多万两,真正担负国防兼镇压的防军要吃掉三千五百多万两,各级政府要吃掉二千多万两,每年几乎没有财政盈余,所以总是要到海防危急的时候,才到处东拼西凑买军舰。

大清有八旗大爷,日本有武士大爷,不过日本够狠,自己动手把脓挤了


当初日本同样遇到这个问题,武士阶层不事生产,却要吃掉财政的大头,还享有各种特权。痛定思痛之下,以大久保利通为代表的明治政府拿武士阶层开刀,通过西南战争,把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的武士阶层消灭了几万人,才解决了这一毒瘤。

大清一直得过且过,不愿意花力气解决八旗问题,直到辛亥革命,王朝与八旗大爷一起玩完


所以大清要搞海军建设,缺钱是个迈不过去的坎儿。怎么办?只有用战斗力强的防军逼迫八旗绿营自谋生路,如果闹事就杀一批,这样可以节约二千多万两。然后建立义务兵役制,逐步用便宜的义务兵取代昂贵的防军(防军属于雇佣兵),又可以节省二千多万两。然后用义务兵逼迫政府进行改革,裁撤冗官,改革币值,鼓励实业,发展铁路和海运,建立新式学校,用新学取代科举中的八股内容。

这样搞上二十年,肯定可以在甲午战争中取胜。


海军史研究会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主要需要看以下这麽几点。

一,是否将修园子的款项用于海军建设

我们知道,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溃败最主要的就是因为长久得不到国家拨款用于海军的建设,而这笔原本不可或缺的银子却是因为满足老佛爷的一己之私而挪走了。

这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修园子竟然变得比国防建设还更重要。但是慈禧却不管不顾,毕竟自己不是爱新觉罗氏,所以对整个清朝的安危并不怎么放在心上。你们该干嘛干嘛,就是不能影响我的心情,更不能拖延修园子的时间。

偏偏当时慈禧还是一个权势滔天的老佛爷,俨然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样子,全国上下没有人敢于拂了她的面子。既然老佛爷都说话了,可是国家财政就这麽多,也就只能委屈委屈北洋水师了,反正暂时也派不上什么用处。

那么,如果慈禧觉得海军建设不能耽误,但是却不能影响自己享受,于是便默认手底下人巧立名目的将这笔经费转移给最底下的百姓,那本来就受够了苦日子的老百姓肯定会闹起内乱,这又是一个麻烦。

如果慈禧能够醒然大悟,痛改前非,选择放弃修园子,将北洋水师本该有的款项还给人家,那么北洋水师就算得不到进步,也不至于迅速衰退,枉费多年的心血。



二,银子有没有落到实处

我们知道,晚清政府已然在根子上就腐败了,贪腐无度。中央的拨款经费往往受到层层盘剥,至于真正到北洋水师腰包,也不知道会有多少。接着在北洋水师内部对于拨款经费如何分配也是一个问题,多少用于购置军舰,多少用于军舰维护,多少用于后勤保障,多少用于炮弹更新等等,这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以北洋水师能不能强大,并非是说慈禧松不松口能够决定的,而且由这个体制内各个部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什么时候拨付款项建设海军

我们知道,强大的海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建成的,相比于陆军而言,海军完全就是一个吸金库,而且在短时间还得不到什么明显的成效。

那么我们要明白,如果慈禧在临近战争之际才拨付款项用于海军建设,可以说这钱完全就是打水漂了,因为在这麽短时间内海军完全就无法形成足够的战斗力。正如日本购置的吉野舰一般,这原本是为清朝定制的,却被日本领先一步拿走了,那么这时候就算是慈禧幡然醒悟也是为时晚矣。


妙龄老翁谈历史


甲午战争是清朝和日本的国运之争,在那个世纪,不光是日本蠢蠢欲动,整个世界都在发骚,日本发动战争的诱因是自己国内矛盾加剧,经济萧条,一个国家穷的时候土匪,盗窃等犯罪率就高,日寇也是同理,穷的揭不开锅了,旁边有一个有钱又懦弱的邻居,不咬上一口,真的是天理难容,只是后来吃上瘾了,把自己撑死了,下面我们就讲讲当时清朝内部的政治问题,军事问题,更重要的是落后的思想。

北洋水师筹建于光绪元年(1875)5月30日,当时为迅速建设海上力量,清政府决定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给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购置军舰,北洋水师按道理每年能分到200万两甚至更多的军费来购置军舰。但实际上,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从筹建的光绪元年(1875)到覆灭的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二十年里,北洋水师每年的购置军舰的款项只有100万两左右,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北洋水师更是再没有购入一艘舰艇。

同时,慈禧太后为了制衡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默许清流派对李鸿章进行打压,导致甲午战争前期,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单独对抗日本的全部军队。因为在当时清政府看来,日本是不可能战胜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的,他们掣肘李鸿章不过是想让日本尽量消耗一部分李鸿章的实力,好在与洋务派的政治斗争之中取得优势。

而反观日本,为了打败清朝,一直都上下一心,积极建设军队。甚至从清光绪十六年(1890)开始,每年都把百分之六十的财政收入用于建设海军陆军。为了省钱购买军舰,天皇降低文武百官十分之一的薪酬并且从宫廷中省出30万元,皇后为了给海军捐款连首饰都卖了。

颐和园在清漪园的基础上重建,共花费316万两白银,相较于北洋水师每年拖欠的军费,和两国对战争的态度,这一些银子实在是难以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最多只能延缓北洋水师覆灭的时间。

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分为海战陆战,海战部分虽然舰艇比较先进,但是人员的战力战心都不如日本,一则官员贪腐,有的吸大烟,有的纳小妾,美好的生活过着,谁还想着去送死,反观日本,上下一心,舰长到士兵,都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视死如归士气极高。在陆战部分,清朝军队可以说是不堪一击。此时日本已经建成了新式陆军,并且配备了新式武器装备,但清朝虽然配备了不少先进的武器,但却仍然是用封建朝代的方法来训练军队,这样的军队在面对训练有素的日本新军时,自然毫无战斗力可言。日本陆军从平壤一路打到辽东,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大的阻碍,这也就后来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契机。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清朝改革的不彻底,洋务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它仅仅引入了部分先进的武器装备,工业,经济,教育,都相当落后,这也应证了毛主席所说了一句话,战争不仅仅是靠一两样先进武器就可以胜利的。






音乐澎湃君


其实中日甲午海战中清王朝战败,固然有慈禧不愿拨钱给海军,造成清政府海军装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换代的原因。但这也只是一个原因,而且这个原因并不是影响战争的成败的关键原因。

清政府之所以战败,关键在于领导阶层慈禧本人的厌战,大臣们为了一己私利而妄想保存实力不愿全力而战,将领们的畏战。他们没有形成统一战线,只有士兵奋勇抵抗,哪里能不败?

所以我认为,即使慈禧太后最后拨钱支持海军,但是思想不改变,最终也挽救不了兵败的结局!


离离上草


说到底甲午海战北洋海军也只是惜败。日本方面虽然打败了北洋水师但是他们自己也是损失惨重。


都知道,就体量而言,清政府的体量是完全碾压日本的。日本为了买下一艘军舰,甚至连天皇都要一起省吃俭用。在反观清政府呢?随随便便的就可以建成号称亚洲第一代北洋水师,而且还有着大把的银子过寿,建房子,可见一般。

再说,如果清政府当时都不要说节约一点了,只要他们重视一点海军的发展,那么到了甲午海战的时候,就不会面临无炮弹可用的地步。可惜了,因为翁同龢等人的从中作梗,反而误了北洋水师的发展。



要知道当时,北洋水师还有着新的引进计划,那就是吉野号等多艘战舰,只可惜最后还是被日本方面买去了,而北洋水师也错过了这一次的更新换代。


只可惜封建时期的官场错综复杂,北洋水师终究是建而不养,最终败落至此。


是阿维啊


甲午战争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变强后对外扩张的一个开始,以最后清朝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最终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然而现在有人会假设,如果当时慈禧吧银子来建设海军,而不是来兴建圆明园,那甲午战争能胜利吗?

中日双方对海军的态度

清朝对海军的态度

北洋水师兴建于光绪元年,为建设海上力量,弥补只有陆军的短板,清政府决心兴建海军,当时清朝政府决定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给北洋水师与南洋水师来购买军舰以及炮火,按道理说,每年北洋水师可以分配到200多万两甚至更多的银子来购置军舰,更新武器,但是实际上,当时的清政府

税收严重不足,从兴建北洋水师开始,到光绪二十一年北洋水师覆灭,除了兴建的第一年,清政府给了100多万银子,如此之外,每年的拨款都不足百万,甚至连炮弹都没钱更新,并且北洋水师初见规模后,就在也没有购入一艘舰艇。

日本海军的态度

反观日本,为了打败清政府,从政府到人民,从日本天皇到小学生,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年都会把百分之六十的税收用于建设海军,为了给海军更新装备武器,日本的天皇甚至缩减文武官员的收入以及自己皇室的开支来填补海军军费,皇后更是为了给海军捐款连首饰都卖了。

慈禧太后吧银子用在了哪里呢?当时因为过慈禧的六十大寿,所以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慈禧决定在清漪园的基础上修建颐和园,前后共花费316万两,但是北洋水师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武器的落后程度,以及清政府对海军的重视程度,这三百万两银子是难以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最多只能延缓北洋水师覆灭的时间。

总结

其实,甲午战败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在与清朝政府改革的不彻底,不管从哪方面说,清朝的洋务运动都是比不上日本的明治维新的,由于当时的局限性与统治者的故步自封,它仅仅引入了西方世界的部分武器装备,但是却没能彻底改革清朝的政治体质,更没有发展民族的工商业,也更没让清朝的人民以及统治高层觉醒,所以,甲午必败,这不是金钱导致的。


丫丫说史


但凡说甲午,中国是因为没钱而败给日本的,都是大傻子


凌风266893506


我觉得,即使慈禧把银子用来建设海军,买再多的军舰,甲午海战也一定会是失败的。原因有多方面,甲午海战时,北洋海军的实力并不弱,战舰也不少,但是清廷腐败,大部分海军军官心思没在军队训练上,都琢磨怎样享受,怎样发财。一些官兵,训练稍严格一点都不愿意,竟联合起来赶走了懂海军和管理的洋教头。军官指挥无能,部队管理松散,战时贪生怕死,这样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