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灭明的李自成没有什么出名的手下,而灭秦的刘邦和灭元的朱元璋手下那么多名人?

小小棣


明未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于明崇祯17年4月率军攻占了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景山自缢殉国,大明王朝宣告灭亡。同年5月李自成亲率大军征伐明朝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而此时的吴三桂已与关外的清军有了勾结,于是在这两股力量的打击下,李自成经数日激战,最终兵败退回北京城。进城后李自成急忙称帝,建国号为大顺,可惜只做了42天皇帝,就被清军和吴三桂打得退出北京城。到后来李自成的军队履战履败,在退败到湖北九宫山时被地方武装杀死。

在李自成的队伍里,我们真找不出太多有名的部下,只有大将刘宗敏、李过,谋士宋献策、牛金星、李岩等少有的几个人较为出名。其重要原因就是李自成没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统治朝代,短暂的大顺政权在政治军事方面怎能留下什么有价值历史史料。

而反观建立大汉的刘邦和建立大明的朱元璋,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10多年。司马迁的就让刘邦众多的部下名留青史。文有张良、萧何、曹参、陈平;武有韩信、英布、樊哙、彭越、周勃等。这些人都有武能征伐平天下,文能安邦定乾坤的才干。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前后也长达276年,而做为封建王朝统治者为自己歌功颂德必不可少。明朝开国功臣34人,著名的大将有徐达、常遇春、蓝玉、郭英、李文虫、廖永忠、汤和、邓愈等;闻名的谋臣有朱升、李善长、刘基等。这些人都是驰骋沙场,攻城掠地,运筹帷幄的干才。

总之,刘邦也好,朱元璋也罢,所有建立起封建王朝的历朝历代,凭借其详尽的史料记载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使得跟随其左右的开国功臣名扬天下,而李自成短暂的大顺政权又怎能留下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东西。





吕氏春秋话古今


这真是一种错觉,李自成又不是光杆司令,当时对明朝不满的大有人在,这些人自然而然投奔义军,所以李自成也有谋士武将。

为什么大家感觉没有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李自成没能坐稳龙庭。如果他像刘邦、朱元璋一样坐稳了,他的手下也就出名了。

刘邦有张良、陈平、萧何、韩信,朱元璋有常遇春、徐达、李善长等等,要谋略有谋略,要战力有战力,人才济济。神奇的是,刘邦和朱元璋的心腹干将几乎都是他们的老乡,这让人不得不问一句,莫非李自成的家乡没有能人?当然不是。

李自成也有刘宗敏、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手下。

虽然刘宗敏是个专门坏事的,有勇无谋,居功自傲,李岩却是出色的谋士。正是他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为李自成聚拢百万大军,他还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但这样一位目光长远的有识之士,李自成却防备他,最终在牛金星的撺掇下杀了李岩及其兄弟。

至于牛金星,本事是有的,却心胸狭窄,只因李岩比他有能耐,他就把李岩视为仇敌。而且为人功利,热衷于登极礼仪,不断劝进李自成登基为帝,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制造了借口。后投靠清廷为官。

宋献策本是牛金星推荐入伙的,但他和牛金星不是一路人,反而和李岩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李岩被杀后,宋献策愤而出走,下落不明。

由此可见,李自成军中不是没有能人,而是他不能知人善用。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正是说的这种情况。

李自成、刘邦、朱元璋都是出身于草根的起义者,但李自成和刘邦、朱元璋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的。我们可以从时间、过程、结果来比较。

从时间来看,李自成于崇祯二年起义,崇祯十七年弄垮明朝,用时15年;刘邦公元前209年10月起义,公元前202年2月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称帝,用时不到7年;朱元璋1353年加入义军,1368年称帝,也用了15年时间。

从过程来看,刘邦和朱元璋不管起事时有多么艰难,一旦成了气候,就没有被彻底打下去的时候,李自成则不然,好几次差点被灭,最惨的时候,只剩下17个人。但实际上,刘邦和朱元璋所处的环境,比李自成更为复杂艰难。

大部分时候,李自成只有明军这一个对手,刘邦除了和秦军打,还要对付项羽及其它诸侯;朱元璋也如此,除了剿灭元军,还得和张士诚、陈友谅等“友军”交战,敌人更多;

从结果来看,刘邦打败秦军和项羽,建立强盛的汉朝,使“汉”之名传扬至今;朱元璋打败元军和其他义军,建立传承两百多年的明朝;而李自成虽然覆灭了明朝,却没有主宰天下的实力,很快被清军和吴三桂打败,不知所迹。

总之,李自成无识人用人之能,也缺乏帝王该有的雄才大略,因而失败。而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的手下也就不为人所知。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你的感觉非常正确

李自成能攻进北京城,实不是他的团队有多厉害,而是大明朝烂得实在不能再烂了。

若不是崇祯疑心重,喜欢杀大将,自毁长城的话,李自成根本赢不了

从史料上看,李自成手底下的几个人

没文化的:刘宗敏

刘宗敏,陕西蓝田人,跟李自成是老乡。刘宗敏是打铁出身,身材非常魁梧,打仗从来不怕死。在李自成成功的路上,刘宗敏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李自成在潼关被围的时候,刘宗敏可以说是一直在李自成身边,跟他一起突围。所以,李自成对刘宗敏非常器重,把他看成好兄弟,两人之间更像是兄弟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刘宗敏掌握着大顺军最精锐的部队,在军队中很有号召力,虽然他没什么文化,说话直来直去,但是在军队中他稳坐第二把交椅。

没有文化注定了刘宗敏的能力有天花板。


有一点文化的:李岩、宋献策

宋献策是卜卦人。宋献策身高不满三尺,精通河洛之术

李岩,原名李信,些二人在李自成营中算是有才能的人,比较有远见,但他们的意见早期还能被李自成采纳,后期就不行了。

刚进北京城,李岩便向李自成提出,要严肃军纪,不要扰民、尽快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些重要建议。李自成早就被胜利冲昏头脑,即批“知道了”,但并不采纳,更不执行。


牛金星

牛金星在李自成的队伍里,成为了二号首长。就连最早李自成以“但得宋某一人,免屠城”迫降的宋企郊,虽贵为六尚书之首的吏政府尚书,也屈居下位。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牛金星以左辅兼天祐殿大学士。但他心胸狭窄,又是一个典型的权力控,进北京城后以宰相弄权,每天导演登极礼仪,劝进李自成称帝,却不想办法正确招抚坐拥数十万大军的吴三桂。

最后还挑唆李自成杀死了李岩,赶走了宋献策。他应该是李自成兵败的罪魁祸首。


战斗力低下

比如李自成亲率的数十万精锐部队,攻克北京前夜,被周遇吉在宁武关打得落花流水,要不是城中缺粮,其他地方的明军见死不救的话,根本也打不进北京城。李自成军队在最强的时候,战斗力也就是如此水平。

郏县之战初期,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也是被名将孙传庭率领的几万人杀得溃不成军。李自成账下的几位亲信和将领,竟然都想抓李自成向明军投降。

倘若不是崇祯皇帝关键时候瞎指挥,而葬送了大好局面,估计李自成很可能被部下捆了扭送到大明朝。


总而言之,李自成的部队,始终不能称为正规军,最多算是一群合伙的散兵游勇、乌合之众。真的没有什么战斗力,后来被清朝八旗兵追着打,丝毫不奇怪。



没有可执行的政治纲领

所提出了政治口号:“闯王来了不纳粮”,但是粮食从哪来呢?

自己又没有什么什么解决方案,只能采取最简单粗暴的办法:

吃大户。军队所到之处,专抓豪强、王公、地主,也就是“收其籽粒(家产)来饷军”。


因此,也无法得到中低产阶级的支持,更不要说地主阶级了。


“走一路吃一路”的办法,短期能解决问题,如果不生产,只是搜刮,坐吃山空是迟早的事,人心迟早被“吃尽”。

所以李自成山海关兵败,北京城的百姓不但不支持,反而都行动组织起来,追打大顺国的士兵,那些大顺占领地的老百姓也纷纷响应,把李自成派来的官员杀死赶跑。这就是民心向背,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胜者王侯败者寇

李自成败了,所以他手底下人的名气自然大不到哪去了


国内ERP专题


这个就叫幸存者偏差。或者简单来说就是刘邦朱元璋最终胜利了,他的手下也跟着有更多的机会留下名。李自成失败了,自然随风淹没了。

事实上,无论古今,能做出这么一番事业的,哪个不是有牛逼闪闪的过人之处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张定边可能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然而人家基本公认是元末第一猛将,差点弄死朱元璋。但因为它属于失败者陈友谅阵营,所以他的知名度甚至没有胜利者朱元璋手下二流的沐英出名吧。

再举一个例子:刘邦手下你都听说过一些,而项羽手下的人你是不是就很陌生了。

一言以蔽之:幸存者偏差,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在胜利者的语境里,能留下个记录就不错了,你还想出名?


丁强888


确实都不出名,除了刘宗敏有点名气(还是因为霸占陈圆圆逼反了吴三桂),别的都不行。简单来说三个字“没人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明粉还是明黑,甚至是教科书,都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宣传李自成手下那些将领。

一、古代

1、李自成的大顺:灭亡太快来不及著书立传


题主说到刘邦、朱元璋手下的将领,那能一样吗?刘邦建立汉朝,西汉东汉加起来三百多年,有《史记》、《汉书》为这些将领立传,自然广为传颂。明朝也有二百多年,也有正史记载。况且明清还是古典小说的巅峰,靠着《大明英烈传》这样的小说,将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等吹得神乎其神。自然为人津津乐道。

再看李自成这边呢,他确实灭了明朝,可正月建立政权,三月打进北京,四月山海关战败,月底匆匆登基,随后落荒而逃,之后一路惨败,到次年五月李自成就在九宫山挂了。之后基本就是流亡状态。这种政权的武将,都没享受过安定的日子就草草收场了,谁给你著书立传?

2、清朝:视李自成等人为贼寇


虽然清朝后来通过李自成的大顺取得了明朝的江山,但清朝显然也没领李自成的情,相反,为了统治的“合法性”,清朝还宣称为明朝“报仇”。将李自成视为贼寇,倒是对明朝皇帝“尊敬有加”。安葬崇祯,康熙还拜谒明孝陵,清朝皇帝也派兵看守十三陵。但李自成、张献忠这种起义军,清朝就是一个字:杀!

也就是说,清朝,即使你可以吹明朝,却不能吹李自成。民间的小说、戏曲、评说,谁敢给李自成的将领编故事?那是要抓起来的。就算有也没人爱听爱看啊。民间只有崇拜封侯拜相的,谁崇拜几个月就死翘翘的?

二、现代

1、明粉:恨他们


现在的历史爱好者,可是有不少明粉,这些人对明朝崇拜有加,自然对灭了明朝的李自成咬牙切齿。毕竟,没有李自成他们瞎捣乱,光靠清朝在关外闹腾,也灭不了明朝。这种政权的将领,明粉怎么可能喜欢呢?

2、明黑:鄙视他们

有粉就有黑。也有人不喜欢明朝,那就会对灭了明朝的李自成他们刮目相看吗?才不是呢。他们就算喜欢清朝也不喜欢李自成的大顺。逻辑很简单啊,他们觉得明朝已经这么烂了,你灭了明朝居然还守不住,倒台这么快,哪里值得人喜欢?

3、吃瓜群众:成王败寇,败军之将何足言勇

对明朝不吹不黑的,也不喜欢李自成他们。毕竟,成王败寇,历史爱好者喜欢秦皇汉武,喜欢唐宗宋祖,谁喜欢几个月就玩完的人?遥想李自成当年……你都吹不出来。

4、教科书:一句农民起义军就概括了


因为某些原因,教科书倒是一度对李自成这种起义军评价不错。但是,教科书一向推崇“人民大众的力量”,记录这种起义军,说个首领李自成的名字就够了,其他的将领,不重要。

所以,不管打了多少胜仗,都要有人吹,有人夸才行。李自成手下这种……得了吧!


伊耆角木


李自成和刘邦,朱元璋三人出身都差不多,都是低层人,可是他们的素质却差太多了,李自成跟刘邦和朱元璋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有什么样统帅就有什么样的手下,你李自成都不强,手下也强不到哪里去!

把明朝灭掉的李自成就不能说李自成有多强,那是因为明朝烂到头了,白给了李自成一个便宜!李自成的军队纯粹就是土匪和流氓的军队,加入进去的农民后来都变成了流氓,这样的军队欺负一下老百姓还可以,跟正规军打那就不行了!当初李自成谋反开始时,日薄西山的明朝派出孙传庭官军剿匪,那是打的李自成屁滚尿流,丢盔弃甲,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再要把李自成给灭了的时候,满清搅局,明朝军队不得不去东北防守满清,没有满清的帮忙,李自成早死了!由于明朝被满清消耗了精力,同时内部腐败堕落,才给李自成捡了个大便宜,李自成进军北京,在宁武关被明朝官军周遇吉生生阻挡!几十万农民军被小小的宁武关打的损失惨重,要不是明朝没有援军,李自成是拿不下宁武关的,打的李自成都差点放弃进攻北京城。后来因为其他城镇听到宁武关失守,纷纷投降,所以李自成才有信心攻打北京城!李自成的军队没碰到过什么强敌,能跟刘邦和朱元璋那样战胜过无数强悍对手的人比吗,没有名气也就很正常了!


当然还是有文人投奔李自成的,比如李岩,宋献策,牛金星等人,只是这些人的素质还是比不过刘邦手下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连朱元璋手下的刘伯温也不能相比!能拿的出手的谋臣就李岩一个。攻破北京城之后,李岩就告诉李自成早严肃军纪,善待百姓,招降吴三桂,结果就是李自成什么都不听,大肆搜刮百姓,扣押吴三桂家人,最后李岩因为内讧而死!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和满清联合,在一片石把李自成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仓皇而逃,足以证明李自成的军队就是土匪流寇,战斗力不强,碰上强点的官军都打不过,更不用说更强的满人骑兵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了!所以说名声好点就说李自成是农民起义的先锋,差点就是土匪流氓嘛!你说李自成能有什么好名声呢,李自成最拿得出手的就是“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只是这个口号也是虚的,不纳粮吃什么啊,所以李自成是靠抢掠地主,后来连百姓都抢了,才有粮食维持军队的发展,这样的人和跟在他手下混的人能有什么名气呢,李自成眼光短浅,手下的谋士也强不到哪里去,有眼光的谋士不会投奔没有眼光的李自成啦,能投奔李自成的都是文人投机分子,顺便坐个便车捞一笔富贵罢了,能有什么名气呢!


所谓君主选谋臣,谋臣也选君主,你李自成就不是什么贤明的君主,就农民一个,没有谋略眼光的人,能吸引什么顶级的人才做幕僚呢!也许你会说因为李自成失败了,所以没有什么名气,如果李自成成功了成了开国君主,就有名气,道理是这个道理,只是李自成最后还是失败了,就证明他强不到哪里去,不是强人哪有什么名气,手下自然就没有什么名气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嘛,胜利者自然名气大了,这是很正常的道理,历史是属于强者的!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们知道,当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也是充满了坎坷,首先是在面对秦军的时候,那种夹缝生存的感觉,然后秦国被推翻之后,面对强压一头的项羽,后来也在谋士陈平、萧何、张良及武将韩信等等的相助下,夺得了天下。

我们再看看明朝,朱元璋起家的时候,做过乞丐,做过和尚,最后顶着大光头参加了义军,后来娶了马大脚,再加上自己会办事,一步步平步青云,后来得到了大将徐达、常遇春、李善长、李文忠、刘伯温等等才逐步夺得了天下,那么为何李自成没有什么出名的手下在说书人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没有夺得天下,剩者为王败者为寇

我们知道,但凡得天下者,坐上王座之后,便是开始论功行赏,虽后来会出现走狗烹良弓藏的情况,但是往往后世也会修碑立传,哪怕你是一个很坏的人,李自成没有做到这一点。


本为昙花一现,清朝初建,大明为正宗,李自成顶多是个匪徒

明史是清朝的官员修撰的,在那个时候,明朝才为正统,李自成顶多是个山野匪徒,没有资格在史书上多做编撰,更别说他的部众手下,在清人看来,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北派说书人


李自成灭明,那是势,并不是真正实力具备了。而且,他手下,确实是有一些能人的,不管是文的、武的,还是文武双全的,都有。

比如,文的有:牛金星、宋献策;武的有刘宗敏、李岩;这四个,都是将相之才。其余没这四个有名的,也有几十余人,李自成的大顺朝,还是有人才的,但为何,李自成的大顺朝,没了呢:

第一,当时明王朝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只是,由于当时实在是天灾太多,又是地震,又是冰雹,又是全国普遍降温,又是蝗灾,简直不要太乱了。

而且,明末代皇帝崇祯帝,虽然勤奋有谋略,但太多疑,不善用人,做事有始无终,这样的君主,太平之时可以,乱世,那就完蛋了。

而且,崇祯帝不善用下,无谋略,缺少军饷,大臣家个个家有千万白银,却一毛不拔。他在乱世没有强硬手段,只能眼看着大明王朝完蛋。

第二,李自成起兵时,遍地是饥民,所以,很多人愿意跟着他一起起兵。而守卫各府的将兵,实力强的,要么直接放他们过,比如大同府;要么实力弱的,被流民冲散了。

这样导致李自成竟然越来越强,兵强马壮,把北京城给占了。

第三,占了北京城后,李自成本来该,一是招揽明朝守边的大将们,一切不变,继续守好边,还要奖赏他们;同时,管理好北京城事务,安抚各府。

但这些,他都没做,只顾着封赏手下,内部开始乱争,还占了不少明朝守边大将的女眷家私,比如陈圆圆。

这些作为,逼着守将们,大开边门,和女真人(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一起把李自成给灭了。

所以,李自成和他的手下,基本上是自己作死的。

没办法,一群平民,夺了天下,没有治天下的意识和能力,确实也坐不稳,为清朝作了嫁衣而已。


董江波


中国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统治阶级自大泽乡陈胜吴广以降,历朝历代特别是在王超末期多有出现,中国农民自古就比较忠顺,不到万不得已生存不下去他们都坚持守着一亩三分地安贫乐道。

而农民起义军能够成功的却微乎其微,明洪武皇帝以贫民身份成为大明朝太祖皇帝,是上下五千年独一无二的人。当然他的成事,并不完全依靠农民起义军。两百年后,历史就是这么戏剧化,给大明朝掘墓的居然也是一位农民,河南的李闯。

题主提出的问题:同样是覆灭一个王朝,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麾下名将辈出,为何李闯麾下却籍籍无名?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相比于李闯,汉高祖与明太祖,他们都稳住了局面,并使得国祚得以传递几百年,享国已久,他们的军法战策得以印证,并未后被所记录神话,自然广为流传。而李闯攻入北京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吴三桂引领清军返工,惶惶如丧家之犬,后再也无法再回巅峰,死于九宫山。

其二,领导者个人色彩能力超强。朱元璋与刘邦,更多的是在后方当做用人的领导者,很少亲自冲锋陷阵,而李闯就像项羽一样,带兵打仗本身就是一位军师强人,在如此强大的领导下,麾下那些有军师才能得人,未必有机会展示其才,因为没有机会,所以项羽本队里除了他自己与亚父范增,都是名声不彰,李闯部下刘宗敏与李岩,却也没有什么名气。

刘邦曾谈论他部下与自己人才的比较,曾有一段言论。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此为一道理也。


北望大坡滩


李自成起家,依靠陕西籍将领拼死相随,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刘宗敏、田见秀、刘芳亮、袁宗第、李过五人,他们在大顺政权成立之后,都被封为权将军和侯爵,刘宗敏成为众臣之首。

等到李自成兵到河南,陆续有一些地主文人前来投降,包括乌有先生李岩等,文臣中,以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为主。大顺的鼎盛之际,拥有军队50万人,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以上数十人,乃至百人。可是,我们发现这些人中,缺乏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那样的名将,更不要说韩信、李靖一流的人物。

我以为,大顺政权之所以遭遇失败,政策的失败是第一位的,这其中用人政策又是主要的。李自成和朱元璋都出自草莽,读书不多。他们分别在战争中,逐渐增加了阅历。

相比而言,在招揽人才上,朱元璋更胜一筹,从朱元璋延揽刘基、宋江濂、朱升等人,就能看出朱元璋的高明之处。而且,朱洪武善于培养大将,徐达等人从发现到重用,并非偶然,在这一点上,李自成显然逊色得多。

刘宗敏号称第二号人物,独当一面的作战能力,似乎并不可观。当然,这和李自成军队集团作战有关,明史上只说刘宗敏勇武有力,并不谈及其人有谋略。

反观徐达其人,朱元璋说徐达是“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虽说也有溢美的成分,还是基本符合事实的,比如徐达否定李善长等人缓攻张士诚的那番见解,以及平定大都之后的举措,便知道名将之称呼,并非浪得。

在这方面,刘宗敏自然就不行了。进入北京后,追赃主要是刘宗敏在负责,现在看来,这个政策本来就带有一定的偏激,如果等到政权稳固时再使用,或许负面的东西会有所降低。在人心思定的背景之下,刘宗敏有所扩大化,自然是见识的问题。以后,有人劝说刘宗敏不要因而激起民变,刘宗敏居然说,不怕民变,只怕军变。俨然是枪杆子决定一切的口吻。

田见秀是仅次于刘宗敏的又一大将,有时候,班列还在刘宗敏之上。然而,此人在满洲豫亲王多铎追击李自成到西安,李自成亲口告诉他,要把粮食烧了时,田见秀以“秦人饥”为由,居然没有照办。结果,多铎大军很快利用这批粮草补充给养,得以日夜兼程,追杀农民军。以后,田见秀投降清军,比较刘宗敏不屈而死,就更可耻了。

再来看牛金星。牛金星是李自成、刘宗敏以下的第三号人物,大顺政权的天佑阁大学士,实际上的宰相,然而,此人对于李自成的政权建设,似乎没有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当然,可以归纳为他在大顺政权内部的发言权有限。可是,到了北京,他不但没有从正面给予李自成一定的建议,相反,还摆出太平宰相的架子,忙着招纳门生,以后,竟然躲到儿子那里。他的儿子早就做了清朝的知府,可见其人不正,才能不行,连道德品质也是值得怀疑的。

反观刘基、李善长,一个善于奇谋,一个善于料理内务,在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时候,二人相得益彰,成为朱洪武不可或缺的左右手。

其他大将,如李过、高一功、刘芳亮、袁宗第等,在李自成死后的转战中,除了忠心耿耿之外,乏善可陈。顾诚在论述李自成和张献忠二人的优缺点时,就指出,李自成在培养军事干部上,不如张献忠。这一点,从孙可望,李定国营造大后方,就能看出来。再有,像李定国这样难得的名将,在李自成的阵营中,我们没有能够看到。

古往今来,任何一位成功的政治家,身边都聚集着很多优秀的人才,像房玄龄、杜如晦之于李世民,徐达、刘基之于朱元璋,韩信、萧何、张良之于刘邦等。我们感到惋惜的是,在李自成身边就没有看到。从这一点上说,他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