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

LoongDuke


历史很有趣,司马光迁来叙叙。

历史上所以朝代或国家衰落的原因都是一样的:政府里没有贤人。

贤人每朝每代都有,每个国家也有。政府里之所以没有,那是因为领导不会任用贤人。

没有贤人,国君的决策就没有人来纠正。魏国,就是一个典型。

△三家分晋△

1

最初,魏文侯任用李悝率先实行改革,提升了魏国的经济实力,完善了魏国的法律;任用吴起,在河西地区扩地千里,西秦南楚,统统不敢来犯,同时训练出魏武卒,东征齐国,震慑中原,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国。

魏文侯一生忙着建国大业,疏于儿女教育,未能把“用人为贤”的道理给儿子魏击吃透。结果年轻的魏击一上台,完全瞧不起他爹留下来的老人,先是认命田文为相,后又把这个位置给了妹夫公叔痤。

△吴起塑像△

2

吴起眼看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但国君两次选拔宰相都没有考虑过他,于是开始有点怨气。公叔痤趁机排挤,吴起跑到楚国去了。魏国河西从此受楚国威胁。

吴起跑了,段干木、田子方等人也老了,能规劝魏武侯的人基本就没有了,即使有,相信也会被公叔痤排挤掉。于是,魏武侯开始实施自己的“远大”战略思想,四处开战。

前387年吴起还在的时候,魏武侯就开始南征北战:打了郑国打秦国,杠完楚国杠齐国。

在外打成一片不过瘾,又开始跟兄弟打起来了:前383年,魏武侯居然出兵帮助卫国对抗赵国。从此兄弟分分合合,纠缠不清。直到魏武侯去世。

趁着魏武侯的死,赵、韩作妖,参与魏国继承人的争夺,把魏国造作了一回。

△古代战争△

3

跟魏文侯没有好好教育好孩子一样,魏文侯更加没有教育好孩子。所以魏惠王登基后,虽然国家有能人,他却看不到,活生生把魏国再次崛起的机会放弃了。

魏惠王时期的能人,首推当然是卫鞅,可惜魏惠王根本不听公叔痤的推荐,完全不把小书记员卫鞅看在眼里,任由他最后去了秦国。

△孙膑与庞涓△

第二个能人就是庞涓了。当然,他只能算半个能人。但是魏惠王不会调教他,看他打仗厉害,大家就一起骄傲。结果庞涓只顾自己的利益,未能为国家留下师弟孙膑,最后自己也被孙膑在马陵射成了刺猬。

第三个能人就真的是厉害的角色。说他厉害,不是因为他能打,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少实用的谋略,而是他的影响力很大。有多大?一直影响到今天,你说大不大?这个人就是孟子了。《孟子》里的“梁惠文王”就是魏惠王,因为他把都城由安邑迁去大梁了。

△古代士兵△

4

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一个人才离去,魏惠王最终“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打残他的,其中就有从魏国去秦国的卫鞅。打完魏国,卫鞅被秦国封于“商”这个地方,从此就叫做商鞅了。连这个爵位都是魏惠王“送”的,魏惠王真是魏国的败家子了。

魏国辉煌的时刻过去了,就没有什么后来了。我的回答也就到这里吧。

△孟子像△

小结

说到底,事业再忙也要教育好孩子啊!否则,三代之内,必有败家子!

新人登场,请多关照。觉得还行的点赞转发关注来一波吧,谢谢!

△战国中后期局势△


司马光迁


  • 三家分晋后,魏国得到了晋国最好的地盘,但是魏国的地理位置不好,东西南北都有其他的国家,北有赵国,南有韩国和楚国,西有秦国,东有齐国。这就表示魏国要想发展壮大,就得有能力同时对付周围几个国家的联合攻击,如若不然,周围的国家一起来攻,魏国岂不是要被瓜分掉。
  • 在战国前期,魏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称霸中原长达百年之久。而魏国的强大,靠的就是魏国强大的军力。魏文侯启用吴起,精选精锐士兵,训练魏武卒,给魏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对魏国的强盛发挥了重大作用。
  • 魏武卒要求士兵穿三层铠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12石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半天内能跑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为魏武卒。

  • 魏国的强大靠的就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军力大损后,自然也就走向衰落。马陵之战,在魏国和韩国两败俱伤后,齐国再次使出围魏救赵的计谋,孙膑在马陵设伏。庞涓率领魏国大军中计,庞涓被乱箭射死,魏国精锐士兵被歼灭十余万,实力大损。此后魏国便逐渐走向衰落,不再称霸中原。

扬杨刘


这个既有魏国的先天缺陷的原因,也有魏国统治者后天策略错误的原因。种种原因交织之下,使得原本强盛的魏国,最终错失了发展的良机,最终落得被他人吞并的下场。具体包括魏国地理位置缺陷、军事策略错误、人才流失严重3个方面。

魏国战略位置的天然缺陷

三家分晋后,魏国分的土地应该算是最肥沃的。因为魏国地处中原地区,被称为“天下之胸腹”。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变换、交替的意思)居也。

司马迁在这里就指出了魏国的战略位置,是有着天然的缺陷的。对于大一统的政权来说,自然可以居中而控制八方,瞰制天下。但是对于纷乱的战国来说,魏国却是四战之地。魏国的四周都有大国,西有强秦,北有赵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这样的战略位置,极容易陷入多面作战的境地,在军事上是极为不利的。

而且,因为魏国处于中原腹地,境内多平原,道路更是四通八达,极少有天然的险隘可供防守。尤其是到了迁都大梁后,这种情况更加突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魏国的东西两部被韩国从中间隔开,使得魏国的领土形状就像一条裤子(从上往下看或从下往上看)。

而连接东西两部分的通道,位于吕梁山和太行山之间。一旦这条道路被切断,魏国便东西不能两顾,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其实,同时代的人,就已经指出了魏国这种战略地位上的天然缺陷。

(魏国)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之地势,故战场也。

战国初年,其他大国还没崛起,这种战略位置上的天然缺陷还不明显。等到了齐、楚、秦、赵强势崛起之后,魏国的处境就非常艰难了,慢慢地划入了衰落的深渊。

魏国错误的军事策略

战国初期,其他大国尚未崛起,趁着这个空档,魏文侯抓住机遇变法,而又能与当时的赵国、韩国打好关系,从而才成为当时第一强国。

韩、赵两国都曾向魏国借兵,以讨伐对方,但魏文侯都没有答应,只是说韩、赵两国都是自己的兄弟之国。后来两国知道事情真相后,全部去朝见魏文侯,相当于变相地承认了魏国的盟主地位。此时,魏国的策略还是正确的。

魏文侯在任用吴起为将,攻下河西之地后,使得魏国控制了黄河天险,进攻可以突破到秦国腹地,防御则可以依靠黄河,保卫魏国国都安邑的安全。但此后,魏文侯却转移了进攻方向,开始攻打处于赵国境内的中山国,这是魏国战略错误的开始。

因为中山国位于赵国境内,每次都需要向赵国借道。而且,攻下之后,也极难有效统治。战争持续了三年,魏国才攻下中山国,损失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最后却为赵国做了嫁衣。

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则魏必罢(通疲劳的疲),罢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

这也是赵国同意借道给魏国的原因,最终的结果也正是这样。被魏国攻打下的中山国,先是脱离了魏国的掌控,最终又被强大起来的赵国吞并。更让人头疼的是,魏文侯联合韩、赵两国,开始攻打齐、楚两国。

齐国趁秦、魏两国在争夺河西之地时,派兵攻打了魏国。此时,韩、赵、魏三国尚未得到周天子承认,因此有共同利益诉求的三国,还能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了报复齐国趁自己动乱时背后捅刀子,魏国趁齐国国君去世的时候攻打齐国,并战而胜之。

等到了魏文侯儿子魏武侯即位,又联合三晋之兵攻打楚国,攻下大梁,从此大梁为魏国所有。所以,到了这时候,秦、齐、楚三个强国,都已经和魏国结下梁子,从三个方向包围了魏国。

魏武侯即位后,骄傲自大。趁赵国国君新立,发兵攻打邯郸,帮助其他公子争夺赵国国君之位,但最终失败。此后,魏赵两国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兵戎相见。

郑国夹在楚、韩、魏三国之间,后被韩国吞并,使得一直想要吞并郑国的魏国大为不满,韩魏关系出现裂痕。从此,三晋联合的局面,便是名存实亡了。甚至为了控制魏国的扩张,韩、赵两国联手,共同打击魏国。

魏南与(交好的意思)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这就是魏国采取了严重错误的军事战略,使得和四周的大国同时结怨。原本就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从此便没有安宁之日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一个主攻方向,而交好其他周边国家。魏国之所以这样,也和魏国的人才流失有密切关系。

魏国人才流失严重

魏国堪称战国的“人才培育基地”,吴起、商鞅、张仪、范雎、孙膑等,哪一个都是当时之俊杰,只要能留下一个,魏国便有一统天下的希望。可魏武侯听信谗言,逼迫吴起不得不离开魏国而投奔楚国。逃到楚国的吴起负责变法,虽然时间极短,可也迅速使得楚国威震诸侯,秦、魏都不敢和楚国争锋。由此足见吴起大才,但最终却不能为魏国所用。

商鞅、张仪、范雎、孙膑等,亦是因为魏国国君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而大多为敌国所用,魏国多次把一统天下的机会都完美错过了。

商鞅在秦国变法,使得秦一举而成大国。张仪连横、范雎远交近攻,孙膑带领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大胜,这些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使得魏国的国力、运势不同程度地下滑。这就是魏国有人才而不能用,用而不能信,不能全始全终,魏国最终咽下了这个苦果。

综上所述,原本在战国初期一枝独秀的魏国,因为战略位置的天然缺陷、后续错误的军事策略以及人才的严重流失,使得魏国迅速衰落下来。

虽然后来魏国用强制手段和韩、赵两国换地,以求把魏国东西两部连成一片。但最终其他各个诸侯国的压力下,魏国的计划没有全部实现,只是交换了部分土地,魏国地理位置缺陷的魔咒没有打破。

等到魏国为了避开秦国的军事压力,把国都由安邑搬到大梁时,更加注定了魏国衰落的结局。原先安邑北有鸣条山,西有黄河,南有石门山,东有景山,是比较容易防守的。而搬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因为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只能集结重兵保护。后世的北宋,也是被开封无险可守的情况生生拖垮。

等到齐、魏爆发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时,都是因为齐军直捣大梁,而魏军不得不回援,从而中了齐军的计谋而导致打败,进而一步步衰落下去而不可挽回。

魏国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占领了河西之地后,直捣秦国腹地,占领关中地区。从而取得秦国进可以吞并六国,退可以闭关自守的优势。而不是四面开花,四处树敌,最终被其他崛起的大国生生夹在中间,成为“夹心饼干”,只能是别人口中的美味了。


北辰飞雪


魏国的衰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魏国统一三晋的国策导致三晋同盟破裂;其二、魏国官场腐败,虽盛产人才而终不为魏国所用。魏国本是三晋之一,立国之初就跟韩、赵两国结成三晋同盟,这个同盟有深厚的合作基础,不是后来的合纵或者联横可相比拟的。魏国强大后,以晋国正统自居,收复河西,统一三晋都是魏国向着恢复晋国国际地位在努力。遗憾的是,统一三晋是一大败笔,导致了三晋同盟的破坏,也消耗了魏国的兵力,最终让齐国成为老大。


三晋一家,晋国从三军六卿制开始,六卿一直主导着晋国的国政。最终韩、赵、魏三家精诚合作,完成了三家分晋的历史使命,数百年的合作,让韩、赵、魏三国有合作的基础。魏国立国后,开始了变法事业,国富兵强后,魏国向秦、楚、齐三国索地,且战而胜之,这其中除了魏国军力强大外,也离不开韩国、赵国的支持。魏国当了老大后,就想着灭了韩、赵两国,完成统一三晋的目标。攻赵的桂陵之战,灭韩的马陵之战,让魏国精锐大军折损大半,且使韩、赵二国跟魏国离心离德。


魏国伐赵、伐韩失败后,秦国又崛起,一战收复河西之地,尽歼魏国精锐部队。如果魏国能耻而后勇,那么魏国还有崛起的可能,但是魏国吏治腐败,朝臣结党营私,寒门士子难以进入魏国朝堂。卫鞅、张仪、犀首、范雎等名臣皆在魏国成长起来的,却最终为秦所用。魏国不是没有人才,但是没有使用人才的器度。魏无忌作为魏国王室子孙,其才能出众,但依旧不被魏国重用,曾客居赵国十余年。后来魏无忌领兵击退秦军后,魏王更加猜忌魏无忌,最终无忌公子纵情声色而死。


破坏三晋同盟,人才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是魏国衰落的核心原因所在。


大秦铁鹰剑士


魏国倒霉就倒霉在他邻居是一门心思东进的秦国。

要知道,魏国在战国前期可是爸爸级别的大国,取代赵国成为三晋之首,动不动就要欺负欺负老秦(甚至曾经打得秦国差点亡国),在中原地区也是说话算数的大哥(徐州相王)。魏国的顶峰在魏惠王时期,衰落也是在魏惠王时期。他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变法红利衰退

魏国是战国诸国中最早进行变法的国家之一,他主要进行了两次变法。

第一次,是李悝变法。在魏文侯时期,李悝和大商人白珪的主持下魏国开始了主要针对政治和经济的变法。主要内容有下:

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明确法律的权利,加快了魏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魏国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第二次,是吴起进行的军事变革。最最著名的就是魏武卒的创立,这支军队让魏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但到了惠文王时期,变法的红利开始消失,或者说不那么明显了。举一个例子,魏武卒的战斗力强大是因为极高的成本,入选武卒的士兵有极高的身体素质,要知道武卒作战可是身穿好几层盔甲的。每一名武卒都会被授予土地和奴仆,保证他们不需要为了家业担心,另外即使因为作战死亡,亲人也会得到极其丰厚的抚恤,这让武卒悍不畏死。在吴起和庞涓手里,武卒威名远扬。

但是,问题也出现了。土地不够用了。武卒的土地一旦被授予是不会被退回的,武卒数量在增加,土地在减少,就导致了人地矛盾,直接影响就是军队战斗力下降。另外贵族对军功地主阶级的排斥也越发严重。这导致了魏国逐渐疾病缠身。

人才流失

可以这么说,秦国的崛起一半功劳归魏国。最明显的就是人才问题。

张仪、公孙衍(魏国公室血统)、魏章(魏国公子)、卫鞅(由卫到魏,蹲了N年冷板凳也没用他)、范雎等等名将名相都跑到秦国去了,魏国国内能称得上大才的也就是齐国来的田文、宋国来的惠施,还有庞涓算半个。

秦国的求贤令是导致这一切的重要原因,加上魏王对人才极其佛系的态度,魏国成了战国最大的人力资源市场。秦国紧邻魏国,还没有二手中间商赚差价。

魏王好大喜功

魏惠王痴迷于过去的强大,利用两次变法的红利毫不担心后果地进行军事行动,当然取得了许多成果,比如打得秦国快灭国,国君动不动就“拜托诸位了”(我没说某大龙哈哈哈)。

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瞬间弟弟变爸爸,魏国还是难以承认,屡屡在战略和战术上出现问题,魏国越打越输,直到伊阙之战,此战之后魏国就再也不能和秦国掰腕子了。


这三点让魏国由战国小霸主变为了一个不再强大的国家,时耶命耶?时也命也。


漫谈国史


这个问题,我来聊两句。

魏国开启了战国时代,也是战国初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魏国始于魏文侯,魏文侯继承的基业是相当薄弱,甚至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他继承的魏地,是一个四战之地,不但赵韩这两兄弟对魏国虎视眈眈,秦国和楚国也对魏地垂涎三尺。所以魏文侯要想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称霸中原就必须首先要解决自己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发展魏国,让魏国变得真正强大起来!

重用李愧率先变法,使得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重用吴起打造魏武卒,被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难逢敌手。到魏武侯时,魏国到了鼎盛时期。

所以,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强盛衰落的重要因素,而魏国的强盛是从魏文侯重视人才,不断挖掘人才开始的,而魏国的衰败是从魏武侯听信谗言,流失人才开始的。再优秀的人才,只有遇到贤明之主才能发挥出他的最大价值,如果有再多的人才,却让这些人“无可奈何花落去”,那么最终结果就是没有真正的人才愿意去为你真心实意的奉献。

然而魏国出现一位魏文侯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能够不论出身,敞开心怀拥抱人才的明君了,从魏武侯开始,魏国的衰败便开始奠定下来。

因为魏武侯时期开始出现大量人才流失的现象,流失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人才就是一手创建魏武卒的吴起,他被公叔用计失去魏武侯的信任,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吴起离开魏国后,魏武卒仿佛失去了灵魂,没有了吴起,这支队伍再也没有“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的辉煌战绩,而且每况愈下,连吃败仗,可以说吴起就是这支军队的灵魂。

到后来庞涓接管魏武卒,庞涓不是吴起,可以说从始至终庞涓都没有真正得到魏武卒的拥戴,经过“围魏救赵”后,魏武卒被孙膑彻底打掉了“威武之师”的名号,在列国眼里,魏武卒已经没那么可怕了,至此,魏国的颓势已经无法掩盖。

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变故后,魏国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保持着喜欢听信谗言的作风,对真正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才无法给予公平的对待,范雎差点就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远交近攻的策略。

魏国的这一波操作,等于是自掘坟墓。

粗略算一下,从吴起开始,犀首,商鞅,孙膑,张仪,范雎,连自己宗亲魏无忌等人也在流失之内,这些流失或闲置的人才无不在他国发挥着巨大的能量,从不同程度上伤害着魏国。

成也于此败也于此。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魏国的崛起是抓住了时代的天时,然而又丧失了人和。魏国的强大后急速的衰落是必然。

如果说以上是魏国衰败的主观原因,那么魏国还有客观原因——地理位置。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前说过一句话:叫花子打狗,要靠墙。

所谓的靠墙就是要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只有解除后顾之忧,才能全力迎战。秦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东面有函谷关镇守大门,但秦国也不敢轻易东出,因为秦国后面还有义渠、戎狄等后患,后来秦昭襄王时期彻底解决了这些人才敢东出的。

魏国处于四战之地,西部地区和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被韩国压缩的只能以上党山地所联系。一旦西部有变,东边兵力不能迅速救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土地被吞并。但是东边领土又是一马平川,容易被攻击。如果西部地区失去后,魏国只能等着灭亡了。这也是秦国强大后,魏国没有再次强大的原因。中山土地是魏国吞并中山国得来的,中山土地是乐羊带着部队花了大本钱打下来的,然而这块土地与魏国大本营不能直接联系,魏国强大时,中山土地牢牢的依附,当魏国衰落后,中山国就复国了。

魏国强大的时候,领地貌似很宽广,很稳固。当魏国衰落时,这些不稳定因素都是一个个定时炸弹,让魏国疲于奔命。在一个不稳定的国度里,又没有大量人才辅助,魏国的国力能够维持住就已经不错了,连年消耗,岂能不衰败?

说了这么多,其实魏国衰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君主的执政能力不行。

魏国国君除了第一代魏文侯外,其他历代君主全都把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给抛弃了,当秦国打到魏国的国门口,魏国国君采用消极的政策。因此,在魏文侯之后,我们好像从来没有看到魏国积极备战,对外开展积极外交政策,对内除了魏文侯的改革,再也没见过新的利国利民措施落地,我们只看到了魏国的割地历史、看到魏国迫害忠良、看到魏国大量国民因为无法生存而流失他国。

试想,如果魏国能够和秦国一样,代代有明君出现,文有商鞅、张仪、范雎,武有吴起、孙膑、庞涓等,而且魏国又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从来不缺乏人才的出现,只要魏国明君励精图治,充分吸纳人才,开展积极外交策略,远交近攻,我想地理位置可以被弥补的,统一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谈闲士


战国时期的魏国,其从强盛走向衰弱的转折点是魏国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在位时期(前369—前296),致使魏国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既不是什么人才流失,也不是魏惠王的昏庸无能。其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魏国处于四战之地,魏国的强大必然引起列国的联合攻击,魏国是实实在在被打衰弱的。


魏国在经历了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后,魏国成为了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国家,魏国联合韩、赵国两国结成三晋同盟,东败齐国、南抗楚国、西侵秦国,成就了一番霸业。但是这种状况在魏武侯后期,出现了一些变化,魏国与赵国出现了一些矛盾。到了魏惠王即位时,三晋同盟因韩、赵干涉魏国王位继承而正式宣告瓦解。

在这个背景下,魏国彻底陷入了四面为战的孤立处境,但是魏国凭借着雄厚的家底,仍旧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强盛。魏国衰弱的起点是与赵国爆发的“邯郸之战”以及因此引发的齐魏“桂陵之战”,这两场战争严重的削弱了魏国的军力国力,魏国虽然攻克了邯郸却最终还是被迫归还了赵国,齐国的参战更标志着对魏国霸主地位的挑战。


为了重新恢复魏国的地位,魏国由于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了韩国。由此魏国成为了众矢之的,赵国、齐国、韩国先后与魏国开战,魏军主力更是在马陵之战中十万魏军全军覆没,主帅太子申被俘、大将庞涓被杀。随着魏国野战力量的丧失殆尽,秦国对于魏国河西地区也发动了攻击。魏国在四国的攻击下,不断丧城失地,国力日渐衰弱。

以上一系列的事件标志着魏国彻底丧失了霸主地位,沦为了二流国家。魏国的衰弱不是一人一力可以阻止的,在战国争雄的年代,强势的一方必然遭受周边其他国家的联合攻击,魏国糟糕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魏国再也无力重新崛起。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5936775591016053"} --}

浮沉的历史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

分析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首先我们先看看魏国是如何崛起的。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一,魏的崛起,很大程度要归因于晋的家底好,魏国分晋后,继承了晋国的大部分财产。二,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笔者认为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一,人才的流失

1,首先第一位便是被称之为政治与军事双全能的吴起,吴起这样一位人才在占据秦国河西之地后,却被后来的魏武侯所猜忌,最终不得不逃亡楚国,他的离去也让魏国失去了在战国初期争霸的利剑。

2,而让魏国从鼎盛走向衰落的第二位人物则是商鞅。商鞅最初是魏国公叔座的门下,当时的公叔座在临死的时候,曾向魏王举荐过这一个得意门生,并且告诉魏王,如果不重用他那么便把他杀死,不能让他逃亡到其他的诸侯国内,但是魏王当时对这句话显得十分轻浮,在公叔座死后不仅没有任用商鞅而且也没有把他杀死,所以最终导致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之后便在秦国开启了一系列的变法,而魏国也因此远远落后于秦国。

3,孙斌是让魏国加快衰亡的重要人物。孙斌被魏国同窗庞涓所嫉妒,最终庞涓捏造了一些未曾出现过的罪名,导致魏王直接把孙膑的双足砍掉,并且在他脸上刺上字表示对他的侮辱。但没想到孙膑在受到极大侮辱后并没有彻底丧失斗志,反而被齐国的使者接回齐国,被大将军田忌奉为上宾。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魏国因为流失了当时战国时期最有才能的几员大将,导致国力日渐衰落。因此人才流失是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魏国战略决策的失误

魏国霸业,在于三晋一体,也就是说,魏国能独霸,少不了赵、韩两国的支持。魏国不会和齐国或楚国结盟,原因便是赵、韩弱,齐、楚强,对于魏国霸业,能构成威胁的便是齐、楚两国,魏国只能联合赵、韩,以抑制齐、楚两国。但不幸的是,魏国君臣,想先统一三晋,然后与其他国家争锋,可无论是攻赵、攻韩,只会白白损耗三晋自身势力,反而给其他国家可乘之机,齐国两次救援,大程度损耗了魏国主力,在加上秦国又趁火打劫,魏国独霸的局面彻底终结,魏国也一蹶不振。

三,战争的巨大消耗

桂陵之战后,魏国还是最强的大国。由于韩国和魏国的矛盾加剧,魏国于是再次兴兵攻韩,引发了历史著名的马陵之战。这战之后,魏国惨败庞涓身死,导致魏国是实力大大受损,从此衰落。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魏国在各方面的决策失误,导致自身的国力大大受损。经过几次战争后,对于魏国的消耗巨大,魏国从此在实力上远远落后于秦国,慢慢衰落,最后被秦国所灭。


南风未至时


上古时期,在贵族和平民之间逐渐出现了一个士人阶层。春秋末期,士人阶层逐渐壮大。他们没有贵族的特权和财富,因此投身于学术和文化,子夏正是当时士人的灵魂宗师。在魏国西河地区,魏斯为子夏建立学堂,天下士人蜂拥而至,西河学派诞生。

魏斯“师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并且任命李悝为相邦,开始在魏国大张旗鼓地改革。

  • 在政治上,李悝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即废除世袭制度,以实际的事功和能力作为奖赏和任官的标准。
  • 在经济上,一、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即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量,以实现民富国强。二、制定实行“平籴法”。为稳定小农经济,防止谷贱伤农和谷贵伤农,实行“平籴法”以政府的力量来平衡和调剂粮价,实现“取有余以补不足”。
  • 在法律上,李悝制定和颁布了维护新制度的《法经》,《法经》是对诸国法律的总结,也成为了后来秦、汉法律的蓝本,所以李悝被奉为战国时期法家的始祖。

活力空前的魏国发动了第一场战争,而战争的指挥者就是一个平民-乐羊,而在以前,非大夫者不可将兵。

取消贵族世袭的特权,将贵族的土地分给平民,无论国籍和身份以才华和贡献获取名利。自周天子以来六百年,僵化的等级社会第一次被打破!数量最为庞大的平民阶层有了上升通道,一直被压抑的能量如火山般喷涌而出!

乐羊以铁血之勇气,用了三年时间,一举攻灭中山国!乐羊是子夏的学生,为了攻下中山,乐羊食其子之肉羹,功业之心完全碾压人伦之情。

魏斯的眼光超越了时代,因此能够激发士人的力量,他深谙人心,因此可以驾驭这些不无邪恶的大才。


魏斯胸怀宽广深得世人认可,在一个大变的时代,天下的大才因此聚集到到魏国。

吴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了魏国,他不但杀妻,而且不孝,恶名传遍天下,但魏斯独具慧眼任命吴起担任举足轻重的西河郡守。

这是一个略不世出的大才,乌合之众经他之手能够迅速蜕变为令人生畏的力量。

吴起是一个罕见的军事天才,战国一世只有白起和王翦可以与他相提并论,闻名天下的魏武卒就出自吴起之手。这只军队身体强健,纪律严明,其强悍程度一时无人能敌。

公元前404年,以魏斯为首,魏赵韩三家联军攻入齐国长城之内,齐康公投降。

公元前403年,魏斯以武力要挟齐康公,在洛邑朝见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分封瓜分了晋国的三大家族魏赵韩为诸侯。

礼治的春秋时代结束了,以实力论英雄的战国时代开启。

但是魏斯对平民出身的士人仍旧不能完全信任

魏文侯魏斯重用士人,开变法之先河,魏国因此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然而,魏斯最终放弃了没平民出身的翟璜,而委任弟弟魏成为相邦。从内心深处,他对平民出身的士人,仍旧不能完全信任。

没有人想到,这个决定预言了魏国一百多年波诡云谲的命运!


田子方是西河学派的中流砥柱,魏文侯尊其为导师,但是在文侯的儿子魏击眼里,田子方还是贫贱之人。

在西河担任郡守期间,吴起连败秦军,根据《吴子·励士》里的记载,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使黄河以西之地尽归魏国,魏武卒名震天下,秦人因吴起不敢向东而望!

魏武侯魏击即位之后,却并没有委任吴起为新的相邦,而是让自己的亲信田文做了相邦。吴起是典型的士人,视功名为一切,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相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吴起明白,自己平民出身加上功高盖主的嫌疑,他很难获得相邦之位。在一出设计好的圈套之下,吴起失去了魏武侯的信任,他明白,理想之门已经对他关闭。他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魏国就这样失去了一位经天纬地的大才,但这并不是最后一个。而在吴起离开后三年,魏国就因战败用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向秦国求和。


吴起是第一位报复魏国的士人

战国时代,士人只重功名没有家国意识,公元前381年,做了楚国相邦的吴起带领楚军穿越黄河攻打魏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楚军穿越梁门,驻军林中,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攻克黄城,楚、赵两国大败魏军。

失去吴起后,魏国再次失去一个大才——商鞅

吴起之后大约三十年,经公叔痤之手傲慢的魏惠王又放走商鞅。冥冥之中,魏国亲手为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陷阱,但这依然没有结束。

商鞅之后,孙膑与魏国结下了大仇!

几乎在商鞅离开魏国同一时间,齐国人孙膑受上将军庞涓邀请来到魏国。孙膑没有料到,这是一个卑鄙又残忍的阴谋。魏惠王时期,魏国与齐国争霸,庞涓担心才华横溢的孙膑被齐国所用,危害魏国。庞涓没有料到,他的残忍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孙膑在齐使的帮助下,逃回了齐国。适逢齐国如日中天的国势,重度残疾的孙膑作为军师开始复仇!

公元前354年,孙膑围魏救赵,在桂陵打败庞涓。

公元前341年,孙膑减灶诱敌,在马陵歼灭十万魏军!走投无路的庞涓自杀!

公元前340年,马陵之战后一年,被魏国放走的商鞅,诱骗魏国公子魏卬,大败魏军。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霸主之路,而魏国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就是战国时代,士人的影响力。但商鞅的作用远不止此,他几乎主宰了一个时代。

公孙衍率军一战斩首八万魏军

公孙衍也为秦国效力,他出自西河学派。西河学派,源自魏国,但徒子徒孙大多为秦国所用,成为魏国的对手。商鞅之后,公孙衍继续率军攻魏,一场战役就斩首八万魏军!黄河以西之地尽归秦国。

公孙衍之后是张仪

魏人张仪担任秦国相邦,数十年时间以连横之策不断蚕食魏国。

作为第一个实行变法的国家,魏国国力之雄厚几无敌手,但从魏文侯到魏惠王仅仅三世,魏国就迅速衰落,东边败给了齐国,就连魏惠王的大儿子都死在了战场上,西边秦国夺走了七百多里土地,往南又被楚国不断进攻。魏国失去了霸主地位,从此一蹶不振,魏国变法得益于士人,衰败也源于士人,但归根结底是魏国王室的多疑。

但,噩梦还在继续,这次是范雎

范雎作为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最后却被须贾陷害,在秦使帮助下逃离魏国来到了秦国。

范雎就是后来提出“远交近攻”的那位秦国相邦,睚眦必报说的就是他。为了替范雎报仇,秦昭王以武力威胁,曾经的魏国相邦魏齐走投无路,只能自杀。

最后的一丝曙光是信陵君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企图在长平之战后一举灭亡赵国,信陵君窃符救赵。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他不仅是魏国,甚至是六国最后的一丝曙光。在生死存亡之际,魏王不得不任命信陵君为相邦,信陵君以一己之力联合五国抗秦,秦国一时无法东进。

但是,秦人散步信陵君自立为王的谣言,多疑的魏王罢黜了信陵君的相位,魏国失去了最后一个大才,灭亡已不可逆转。

公元前255年,魏国灭亡。

一百多年来,魏国一边源源不断地制造人才,一边孜孜不倦的为对手输送人才。他们自大而多疑,有大才而不用,这些大才最终协助他国削弱或直接灭亡了魏国。


我是安六七


战国前期,魏是最强大的国家。从公元前四四五年、魏文侯(魏斯)元年起,经文侯、武侯两代,到公元前三四一年、魏惠王二十九年,马陵之战,魏军大败止,足足有一百年出头。

战国形势

一直到魏惠王迁都大梁时,魏国开通鸿沟,整个黄淮平原的水道交通就到处可以通行了。惠王搞这样的大工程,雄心显然很大。把魏国的中心移到河南,也是因为魏惠王想在中原有个大发展。当时中原的鲁、宋、卫、韩的君主都到大梁去朝见惠王,惠王是很神气的。

魏惠王

许多答案都说魏国的衰弱,倒霉就倒霉在魏惠王这个败家子上,但有趣的是魏惠王自己一直想不通。孟子见惠王时,惠王一副灰溜溜的样子,说晋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到我手里,居然会糟到这个样子,看看别国的君主也不见得特别高明,真不晓得究竟是什么原因。

孟子

那么,魏惠王到达做错了什么呢?孟子专讲仁义道德,当然分析不出结果。但我们从当时的形势看,惠王错就错在不团结三晋,不全力防范正在崛起的秦国。晋国原是最强大的国家,一分为三,魏国所得虽是原来晋国本部精华所在,但比起全部晋国,也只算半个。战国初年,三晋几次联合行动,对齐对楚,都得大胜。惠王先打赵,后打韩,以致引起齐国干涉,两次大败。这就是他致命的错误。

个人意见欢迎拍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