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理論》業餘和職業及頂尖高手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關於作者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美國作家,著有小說《無盡的玩笑》等。他參加過環球旅行,寫出來的文章叫《所謂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不過,網球一直是他喜歡的事情。他自視頗高,雖然打到15歲就知道自己無法成為職業選手,可他始終覺得自己能和職業選手對陣。直到他親眼看到一位世界排名79位的選手,才明白自己根本不是對手。

關於本書

這本書是華萊士關於網球的五篇特寫。在書裡,他回憶自己少年時打網球的空間感,描摹美國網球公開賽的盛況,寫費德勒這樣半人半神的高手。他也寫到了排名100之內的網球高手的專注、技術水準和職業精神,他說網球就是一種苦修。這些隨筆,能喚起你打網球看網球的熱情。


《弦理論》業餘和職業及頂尖高手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核心內容

你可能聽過一句流傳很廣的話,以大家努力程度之低,根本還輪不到談天賦的地步。在職業網球選手那裡,大家努力程度之高,任何懈怠的人都沒有出頭之日。在這種環境下,一個天賦略高一點兒的人,才有機會成為頂尖高手。但他也需要將自己的天賦轉化為本能,能夠做到百分之百地自在,能夠靠直覺、肌肉記憶、自主的意志做動作,在令人窒息的壓力下也能做出最合理的選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本期我們要解讀的作品叫《弦理論》,別緊張,這不是一本理論物理的著作,而是一本講網球的書。書名中的“弦”,說的是網球拍子上的弦。2016年,比爾·蓋茨曾經推薦過這本書,他說,這不是一本物理書,但你在火車上或者飛機上看這本書,書名會讓你顯得非常聰明。比爾·蓋茨還說作者妙筆生花,這是很準確的一個評價。這本書的文筆就像傳奇網球選手費德勒揮拍一樣,技法嫻熟。

不過,這本書可不是教你怎麼打網球的,而是通過網球這項運動,帶我們看到了從低到高的兩段“距離”:同樣做一件事情,業餘選手和職業選手之間的距離有多大;職業選手和頂尖高手之間,產生的距離又在哪裡。

本書的作者叫大衛·福斯特·華萊士,是美國很著名的一個作家,他寫小說,也會應雜誌社的邀約,寫一些文章。書中第一篇文章叫《旋風谷的衍生運動》,寫的是華萊士少年時打網球的經歷。華萊士住在伊利諾伊州,那裡總是有很大的風,會對網球的球路產生難以預判的影響,文章題目裡的“旋風谷”指的就是這個。華萊士13歲到15歲期間,算得上是美國一流的少年網球選手。華萊士寫了他對空間的感覺,一個人從事體育運動,對時空的感受就會有異於常人。華萊士又喜歡數學,所以在這篇文章裡他經常用數學概念來解釋網球。

本書一共收錄了華萊士寫網球的五篇文章,剛才說了,第一篇是講他少年網球選手的經歷。書中第二篇文章,叫《傷我心的特蕾西·奧斯汀》,這篇文章很像是一個讀書筆記。特蕾西·奧斯汀是一位天才女子網球選手,1979年她在美國公開賽上拿到了冠軍,那時她剛剛16歲零9個月,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美網冠軍。1980年,她17歲零3個月的時候,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女選手。1981年,奧斯汀再次奪得美網女單冠軍。但兩年後,她21歲的時候就因為傷病過多選擇了退役。奧斯汀退役之後,在別人的幫助下寫了一本自傳。華萊士讀了這本自傳,覺得很沒意思,所以他這篇文章,討論的就是為什麼頂尖選手的自傳不好看?奧斯汀擁有特別戲劇性的人生,是平凡生活中的大英雄,可為啥寫的自傳都是家長裡短的瑣碎事?這篇文章講的就是華萊士的這個困惑。

書中第三篇文章,題目很長,叫《網球運動員邁克爾·喬伊斯的職業藝術性堪稱有關選擇、自由、侷限、愉悅、怪誕以及人類完整性的典範》。這篇文章是1996年為《紳士》(Esquire)雜誌寫的,所以這個拗口的題目有可能是編輯加上的。文章寫的就是邁克爾·喬伊斯,這位世界排名在前100以內的一個網球選手。為什麼寫他,我們稍後再說。邁克爾·喬伊斯作為運動員並不出名,後來他當了教練,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教練,訓練出來的選手是莎拉波娃。

書中第四篇文章寫的是《美國網球公開賽的民主和貿易》,是對美國網球公開賽進行的一次特寫。第五篇文章叫《亦人亦神的費德勒》,題目已經說明了它的主旨,那些頂尖高手中的頂尖高手,是半人半神的,能達到這個級別的選手其實很少見,足球裡的馬拉多納,拳擊裡的阿里,籃球中的邁克爾·喬丹,網球中的費德勒。華萊士想捕捉的就是半人半神的費德勒身上的那種神性。

以上就是《弦理論》這本書中收的五篇隨筆,我們簡要地介紹了這五篇文章寫的都是什麼。那我們的解讀,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著重說說他寫邁克爾·喬伊斯這篇。華萊士打過網球,他13歲到15歲在伊利諾伊州算得上是一流選手,雖然後來沒有走上職業選手的道路,但他一直打網球,算得上是業餘高手。而邁克爾·喬伊斯是世界排名前100的職業高手。我們第一部分就來說說,業餘高手和職業高手之間的區別。

我們解讀的第二部分,來說說職業高手與頂尖高手之間的區別。能達到職業高手的水平,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但他們再怎麼努力,碰到半人半神的選手也很難取勝。半人半神的選手似乎有一種非常玄妙的天賦。

北京工體的觀眾席上,有一句標語叫“文明觀賽事,理智對輸贏”。其實,觀看體育比賽,真的很難做到冷靜客觀,從來都是帶著強烈的感情,帶著自己的心理投射的。華萊士寫這本書,也是非常主觀的,他把網球寫得很美,能喚起你看網球、打網球的熱情。希望我們的解讀也能有這樣的效果。

業餘高手 VS 職業高手

好。我們進入第一部分,業餘高手和職業高手的區別。我們先扯遠點兒,聊一聊武俠小說。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開頭寫的是無量劍東宗與西宗之間的比劍,兩邊誰打贏了,誰就可以在無量宮居住。然後又出來了四大惡人,四大惡人裡面的老三南海鱷神、老四雲中鶴,武功比無量劍高出好多。四大惡人中的老大段延慶,比老三、老四的功夫又高出很多。《天龍八部》第一本讀完,裡面功夫最高的是鳩摩智。這鳩摩智算是《天龍八部》裡一等一的高手了,能和他較量的是丁春秋啊,少林寺的高僧啊,喬峰,以及後來成長起來的段譽和虛竹。按我們讀武俠小說的經驗,都知道先出場的人,功夫一定不高。武俠小說是有層級的,越到後面出來的人,功夫越高。《笑傲江湖》裡的青城派、《射鵰英雄傳》裡的江南七俠,都是墊場性的人物。《天龍八部》的英雄大會,《倚天屠龍記》裡到少林寺救謝遜,那才是高手大決戰呢。

我們不妨這樣來比較,無量劍這類練武的人,其實是體育比賽中的業餘選手。他們平時就開一個道觀,做點兒農活,採點兒草藥,也練練武功。到四大惡人這個級別,才算職業選手,但也只能算是排名前100的職業選手。到了鳩摩智,就算得上是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選手了。金庸的武俠小說,很多都在寫主角的成長經歷。郭靖一開始很笨,但後來是絕頂高手,張無忌、段譽、虛竹,都是因緣際會,經過磨鍊,慢慢成長為絕頂高手的。唯有喬峰,上來就是絕頂高手,喬峰怎麼練的?書中也有交代,一句話,練武的奇才,什麼武藝上手就會,練兩天就比師傅還厲害,這是天神一般的人物。所以喬峰,有半人半神的屬性。我們扯遠了,回來說網球。

華萊士看邁克爾·喬伊斯打球,是在1995年6月的加拿大公開賽上,這是ATP巡迴賽的一站重要賽事。ATP是職業網球聯合會的簡稱。網球中的一流賽事是所謂的“四大滿貫”,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法國公開賽,溫布爾登公開賽,美國網球公開賽,下面就是ATP巡迴賽,加拿大這一站算是比較重要的一站賽事。世界排名前十位的一流高手,如桑普拉斯、阿加西是種子選手,不用參加預賽。而喬伊斯這樣當時排名世界79位的選手,要先進行資格賽,打三輪比賽進入前八名才能獲得參加正賽的資格。

來參加資格賽的選手,如果第一場就輸了,第一輪就被淘汰了,那你一分錢也掙不到。你飛到加拿大蒙特利爾的路費、在當地的食宿,都要自己掏腰包。資格賽第一場就輸了,那你這次比賽就虧錢了。我們理解職業網球,就應該從這裡開始。你是以網球為職業的,你要靠打網球、打比賽掙錢,那麼你就要贏。

如果在資格賽中贏了一場,進入第二輪,好,你將獲得560美元的收入。進入第三輪,收入翻倍。進入正賽了,你就可以將自己在蒙特利爾的食宿報銷了,能參加正賽的選手,組委會是報銷食宿的。在正賽中打第一場就輸了,你可以獲得5400美元,打到第二輪被淘汰,你可以獲得10300美元。打到決賽,你可以掙到25萬美元。

如果你是頂尖高手,世界排名前十,你就可能獲得出場費,只要你來參加比賽,就能先拿到20萬美元,因為這些選手是贊助商需要的。如果你是世界排名前60的選手,你一般就能獲得ATP巡迴賽正賽的資格,食宿有人管,你來參加比賽,第一輪掙五千,第二輪掙一萬。如果你排名在世界前100位到前350位之間的,你會有機會參加資格賽。自己掏腰包來打資格賽,進入正賽,開始掙錢,沒進入正賽,飛到下一站,參加下一場資格賽。

在蒙特利爾現場,聚集著很多職業網球選手和他們的女朋友,可能比觀眾還多。第一輪和喬伊斯對陣的是一位加拿大當地選手,現場觀看比賽的只有90個人,這90個人還大多是那位加拿大選手的親戚朋友。喬伊斯資格賽的第二輪是對一位奧地利選手,這次只有四個觀眾。喬伊斯獲勝,而那位奧地利選手當天夜裡就從蒙特利爾飛到波蘭,參加另一場比賽的資格賽。這就是職業網球選手的生活。正是這幾百名在ATP排得上號的職業選手,構成了網球這項運動金字塔尖的那部分。

華萊士描述了這些網球選手健壯的身體,其中一位叫赫拉塞克,身高1米88,有著東歐人的冷酷眼神,像地獄衛士一樣讓人不敢靠近。他看赫拉塞克打球是在練習場上,即便是在練習,他就已經打得足夠好,腳步移動準確,揮拍自如,落點精準,像一位藝術家在隨意地臨摹。這位赫拉塞克的排名在世界前60名到80名之間,一般能參加正賽,但打到第三輪就會被淘汰,赫拉塞克一年靠巡迴賽的獎金能掙30萬美元。如果加上廣告、表演賽,職業生涯差不多能掙400萬美元。世界排名前100,巔峰狀態是接近世界前十。職業生涯掙400萬美元,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但在電視上,你很難看到這個級別的運動員打比賽,電視上更多的是在轉播排名前十的選手打球。

華萊士少年時打過網球,在伊利諾伊州也拿過獎盃,成年後也打球,心裡難免會比較,覺得自己可以和職業網球選手一戰。但現場看了赫拉塞克打球,看了邁克爾·喬伊斯打球之後,瞭解到喬伊斯那種極度的自律和專注,類似於苦行僧一樣的職業態度之後,看到了自己跟職業選手之間巨大的鴻溝。邁克爾·喬伊斯第一輪資格賽的對手是加拿大人,一位大學裡的網球選手。華萊士評價說,這場比賽就是一場高水平的屠殺,看起來身強力壯的獵食者被另一個體型更大、氣力更猛的獵食者撕成碎片。至於他自己,不是說打不過,是沒的打。一是職業選手幾乎沒什麼失誤,高手之間過招還會有失誤,高手和低手過招,高手不會有失誤,你不可能靠對手失誤得分。二是他們球速快,落點深,換句話說,你可能根本接不到球。

華萊士說,少年網球選手能不能達到職業選手那個層級,有很多因素,身體條件、訓練條件等等,但還有一個關鍵的地方是見識。他說他14歲時,認識到自己的上升空間有限,雖然知道國家級別的比賽能產生更多的高水平選手,但那裡的比賽什麼樣?水平之高,難度之大,超過了中西部一個州里少年高手的想象。你必須獲得地區冠軍,才有資格去參加高級別的比賽,去見識那些高水平選手什麼樣。而後可能非常殘酷地認識到,你怎麼改進,也打不過別人。就像那位加拿大選手,不可能打得過邁克爾·喬伊斯,而喬伊斯不過是世界排名第79位的選手。

79這個排名高不高呢?如果從頂級高手的角度看,當然不高。但知道打好網球之難的華萊士認為,這已經是很難得的體驗了。在邁克爾·喬伊斯身邊,有很多年輕的美國選手,在1995年都進入了世界排名100。他說,你想象一下,在某個領域,你周圍都是世界前100的人才,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實際上在網球之外,或者說在體育之外,你很難獲得這種體驗。這種體驗大概很像你是Google工號前一百內的程序員吧。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內容。少年時打過網球的作家華萊士,到加拿大蒙特利爾看了幾天的資格賽,資格賽觀眾寥寥,但那些世界排名在79位,在100多位的網球選手,還是向華萊士展現了職業選手與業餘高手之間的巨大差異。少年選手要打網球,要經歷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境界,許多人沒爬幾座山就已經沒力氣沒本錢了。要想在某一個領域做得好,先要知道最好的人做成了什麼樣,沒有這個見識就很難進步。

職業高手 VS 頂尖高手

下面我們進入第二部分,窺探一下職業高手中的頂尖高手。美國最早搞體育直播的一位前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原始人結束一天的勞作,圍著篝火聊天、跳舞、飲酒作樂,體育比賽就是現代人的篝火。關於體育比賽的現場,這大概是最具詩意的一句描述。如果你現場看過足球,看幾萬人如痴如醉地為了足球吶喊哭泣,你一定會贊同這句描述。

但網球比賽的現場氛圍和足球不一樣。買一張票進入網球中心,你會看到在好幾塊場地上同時有幾場比賽進行。好的網球中心,比如溫布爾登,會有大草坪、大屏幕。你可以買點兒草莓,坐在草坪上看看大屏幕,到練習場看看哪個明星在訓練。觀眾席上的禮儀也比足球場上講究。你不能發出聲音,如果遲到了,只能在運動員休息時入場。如果你踢過一段兒時間的足球,你肯定對足球比賽更有熱情。如果你業餘時間也打網球,那你肯定能在網球比賽中看到更多門道。華萊士這本書第五篇文章是對費德勒的一篇特寫,寫作於2006年,如今十多年過去,費德勒快40歲了,他在四大滿貫上的勝場紀錄還在延續。

華萊士說,看電視轉播會損失很多東西,只有在現場,你才能感受到職業選手發球速度之快,擊打網球時力量之大。他寫費德勒這篇文章,題目叫“亦人亦神的費德勒”。他說費德勒是罕見的、超自然的運動員,這類運動員看起來都像是不受物理法則限制的。比如傳奇的籃球運動員喬丹,似乎就是能懸浮在空中一秒,擺脫了地球引力的控制。比如拳王阿里,似乎就是能在拳臺上使用出凌波微步漂浮。而費德勒呢,向他飛去的球,似乎就是受到他意志力的影響,懸停了一下,速度慢下來了,讓他能從容地擊打。費德勒的“移動輕盈”“揮拍優雅”這些描述,就是因為來球變得慢了。

費德勒和瑞典網球明星比約克曼在溫布爾登曾經交手,失敗的比約克曼非常有風度地說,我有機會在球場最佳角度觀看了費德勒打球。就是說他是費德勒的對手,這是看費德勒打球的最佳角度。隨後費德勒也很有風度地說,網球的確變大了,像是保齡球或者籃球,打起來更容易了。其實我們很難了解頂尖運動員這種時空感受。比如我們看冰球比賽,冰球在冰面上移動速度非常快,眼睛跟上球就相當不容易了。假想我們在網球場上,對面是一個職業高手,發出了一個時速接近200公里的球,20多米長的球場,網球在0.5秒內就飛到你面前,這時候我們能看清來球就不錯了,再談什麼手眼協調,步伐移動,都來不及了。

實際上,平常人很難體驗到時速接近200公里時那種視覺上的變化。如果你試駕過高性能的轎車,可能會有所體會,汽車時速達到160、180,超過200,你的視野會越來越狹窄。那種變狹窄的過程,會讓你害怕,兩眼發直、手心冒汗。我們用開汽車這個體驗,來想象職業網球高手、冰球高手那種對空間和速度的感受。費德勒肯定不能讓飛來的球懸停,但他的預判能力、他的肌肉感知力,能讓他從容地面對來球,選擇非常合理的方式把球打回去。

所謂肌肉感知力,是通過複雜而快速的反應系統控制身體的能力。有許多詞都是描述肌肉感知力的,比如感受、觸碰、形狀、協調性、手眼協調、優雅、控制、反應能力等等。華萊士說,少年網球選手的訓練就是捶打肌肉感知力,這種訓練需要你在十來歲的時候,把醒著的全部時間都獻給網球。費德勒13歲進入瑞士國家網球中心訓練,16歲開始征戰少年比賽。職業選手都是這樣訓練的,排名世界前100的網球選手,在肌肉感知力方面都極其有天賦。而費德勒之所以是費德勒,就在於他這方面的天賦比那些職業高手還要多一點兒。

這種肌肉感知力的訓練,讓我想起一個日本劍道的故事。說有一個少年,拜一位劍術大師學劍,大師讓少年去幫廚,少年就在廚房裡打雜。可這位大師呢,沒事兒就闖進廚房或者躲在廚房的角落裡給少年刺上一劍,這位少年在廚房裡幹了三年活兒,終於練出了警覺和肌肉感知力。大師說,好,你現在可以學劍了。這個學劍的故事,看起來有點兒苦修的味道,而華萊士這本書想說的是,職業網球高手的訓練,就是一種苦修。

回頭我們再來看華萊士這本書中的第二篇文章,《傷我心的特蕾西·奧斯汀》,這個天才少女在不到17歲的時候成為美網冠軍,但她這本回憶錄絮絮叨叨,沒啥意思。華萊士說,他總忍不住要看那些體育天才的回憶錄,想看他們怎麼談論自己的天賦,結果無一例外的失望。他說,我們這些不具備運動天賦的旁觀者,才能看清運動員身上的那種神聖天賦並且將它表述出來,而那些具有運動天賦的人,只負責把天賦展現出來,他們自己對這種天賦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倒不是“不聞不見”是這種天賦的代價,而是說,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就是這種天賦的精髓。一個過於在意自己一舉一動的人,在幾萬觀眾面前,在巨大壓力面前,會變得渾身僵硬、呼吸困難,頭腦恨不得分成兩個,根本就不能正常地做動作。許多資質一般的運動員,在重大比賽中就是這樣表現的。而那些天生的運動員,能夠做到百分之百地自在,能夠靠直覺、肌肉記憶、自主的意志做動作,在令人窒息的壓力下也能做出最合理的選擇。

心無雜念,這是體育比賽中的一句陳詞濫調。但是像特蕾西·奧斯汀這樣的運動員,從十歲起練的就是心無雜念。華萊士讀了奧斯汀小姐的回憶錄,一方面覺得沒意思,一方面也得出結論說,這種天才運動員不會在回憶錄裡解釋自己的天才,因為這種天賦的一部分精髓就在於對天賦的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把那種天賦轉化為一種本能。

結語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對《弦理論》的解讀,華萊士眼中的網球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再來總結一下這期的內容。

第一,體育是那種顯而易見能分高下的事情,贏了的站著,輸了的躺下,一目瞭然。我們在各個領域總說這個是大牛,那個是大神,網球世界很簡單,世界排名多少,冠軍多少,大滿貫冠軍多少,正是這種高下之分,賦予體育極大的魅力。觀看體育比賽,寫體育文章,也做不到完全的客觀,正是帶有情感,帶有自己投射,才讓華萊士這本寫網球的書,有別於一般的體育報道。

第二,在業餘選手,少年選手和職業高手之間,有巨大的鴻溝。世界排名前100,前200的網球選手都有苦行僧一樣的自律,有極棒的身體條件,有極專注的職業精神。而少年選手能不能躋身於職業選手的行列,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少年時的見識,他必須打到地區級別的冠軍,才能更上一層樓,見識更高水平的選手,參加全國比賽,參加世界級的比賽。在這個過程中會淘汰大批少年選手,有幸進入世界前100的選手,就已經擁有了難得的體驗。

第三,在職業高手之中,還有頂尖高手,在頂尖高手中還有更頂尖高手。這類運動員實際上是很少見的,他們身上具備了某種神性,可以稱得上是半人半神。籃球的喬丹,足球的馬拉多納,拳擊的阿里,冰球的格雷斯基,高爾夫球的泰格伍茲,網球的費德勒等等。這類選手擁有的天賦比別的高手還要多一些,許多時候,人們都用不符合物理規律的玄學來解釋他們的成就。在我們面對這些頂尖高手時,能清楚地看到他們真是天賦異稟,而在他們自己看,那不過是他們的本能,像吃飯呼吸一樣平常,在極大的壓力下,他們也能憑藉本能和直覺來展現自己的能力。這就是神一般的頂尖高手與一般的高手之間的區別。

如果你對網球感興趣,我也推薦你去看看原書,這本書的電子書我們也同步上線了,搜索書名就能找到。在原書裡,你會看到華萊士怎樣用他的文學性語言和極其理性的態度來談論網球高手和網球技術。這本書真的能喚起你打網球、看網球的熱情。

撰稿:苗煒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