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市場出現“蒜你狠”、“姜你軍”,農民能從中獲利嗎?

新大風歌


農民在農產品市場一直處於弱勢,不管價格漲到在高,老百姓都沒有多大的收益,一是沒有量產,二是價格到農民手中也沒有多高。收益的是中間商,誰聽過老百姓賣蒜賣姜收入幾十萬上百萬的,中間商收入幾十萬上百萬的大有人在。


鍾祥丁丁


我是食為天老林,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農產品市場出現“蒜你狠”,“姜你軍”。其實這種現象並不是很多,也非常的正常。這都是市場的自然規律。如果農民過度種植,市場飽和,有可能產生滯銷。有一些年份大蒜的價格也就幾毛一斤,大姜也是同樣的道理。我記得有一年大姜的價格2毛一斤都沒人要。這樣是不是應該說是“蒜你賤”,“姜我軍”呢。要說農民能從中獲利嗎?答案是能獲利,但是很少,只能說是比正常的年份要好一些罷了。大家都知道,大蒜,大姜在室外的儲存時間不是很長,到了一定的時間它就會發芽、甚至壞掉。所以農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賣給收購商。收購商再把大蒜,大姜存入冷庫,進行保鮮。經過一定的時間,農戶手裡沒貨了,貨基本上都是在收購商手裡。收購商再從冷庫投入市場的話,就有可能會出現“蒜你狠”,“姜你軍”的現象。所以說出現這種現象的話,利潤還是被收購商和大型的批發商獲取了。所以說農民根本無大利可獲。只能是比正常年份好一點。這就是我從事十幾年冷庫生意的分享。但願對你能有所幫助


食為天老林



琅琊春風


由於流通環節出現問題或供求信息不準,還有中間商操控市場,使的農產品市場出現"蒜你狠",″姜你軍"的場面。其實農民沒有獲得多大利益。都是被中間商炒高賺走了。

農民需要市場穩定。不需要大起大落。出現上述情況,完全會誤導農民,將來還是要農民買單的。農民信息不準,都想多賺錢,後面會盲目跟風一擁而上,造成農產品滯銷。受害的還是農民。有句話叫做趴得越高,跌得更慘。

解決辦法就是要走合作社道路,信息共享,供求平衡。打通農產品最後一公里渠道,減少中間商,讓農產品對接消費者。.


藝峰94


農產品市場出現“蒜你狠,姜你軍”,一般都是大商家囤積惡意炒作以追求商品的利益最大化。和底層農民種植戶的關係不大,只是富餘了二道販子和無良的商家,去年又岀現了“棗知道,蘋什麼”苦的是種殖戶,今年跟風去種價高的,結果豐產了價底了,滯銷了!賠了多少錢和辛苦,多了無奈和迷茫!





開心鬧心都是人生


農民不可能得到好處,二道販子得好處


花本君


獲利的是有的,但是大部分農民並沒有嘗大多大甜頭,原因如下:

1、個體農民因為土地生產力的限制,所以產量低、產量有限,所以定價權並不能把控在自己手中。合作社則不然,產品數量大,有議價能力,可從生產端控制部分價格,但也是有限的。

2、個體農民資金週轉不靈通,長期屯積產品,成本變大,只能選擇短期屯積或者地頭出貨,很難靜待價格大幅度調整。合作社因為體量大,資金成本以及屯積成本都會被少量稀釋,故而有能力去觀望市場。

3、雖然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但是對於農產品信息的不對稱性還是普遍存在的。因為收購價格有過高或者過低的虛假信息,所以個體農民對於信息甄別不能及時做出應對,故而吃到過此類信息的虧,所以目前更多的信息還是依靠幾個傳統的來源渠道,比如:“二道販”、合作社的價格信息等。

4、此類農產品的產出都是受地域影響的,並不是全國普遍種植的,所以對於資本去屯積或者做“期貨”來操控市場更加容易,此時的市場就不是受供需影響了,只是把控在個別人手中。

5、農民在生產,市場在變動,商人在倒賣,資本在控制,大眾在購買。


鹹菜不扯淡


近年來市場上出現“蒜你狠”“姜你軍”的現象,就是一句話:我們食用的大蒜,生薑有時價格上漲很高,人們又離不開這些農產品。

按說蒜、姜價格已經很高啦,對於農民增收來說應該是好事。

市場上的蒜和姜漲價,作為農民辛苦種植的東西值錢啦,腰包應該鼓起來啦,可是實際農民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我們看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收穫的季節,農民們一如既往地把田裡的蒜頭一個個拔出,放在一起曬乾,等待時機買個高價錢:姜與蒜也是一樣的費工費時收穫,存放。

接下來,農民們大量種植的蒜和姜,就被批發商大量收購,他們把這些收購蒜和姜存放起來,等待市場價格暴漲,在藉機出售。其實,農民賣蒜和姜的價格都是一般的價格,被批發商收購後進行炒作,有時價格高的的離譜,這些差價都讓批發商賺去了。

所以農民辛苦種植的蒜和姜,儘管價格很高,農民不能從中獲利。






廣哥說事


“蒜你很”姜你軍"還是19年的“二師兄”這些對於種養植戶來說,提高收入只是極其微妙的。利潤的大頭都是中間商,這些定理了,不要問為什麼?大家都懂得。


坦然對待6962


農民能掙著錢嗎?都讓貿易商掙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