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其他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失败,来看这个战略需要的条件


从其他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失败,来看这个战略需要的条件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标签。是由他的谋士毛玠向他提出来的。当然这句话其实并不是这样说的,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是语言感情色彩的问题。曹操利用这种战略,为他取得了很多战略上的优势,比如招揽人才,比如安抚马腾、韩遂等凉州军阀,保证西方的稳定。这些都是来源于汉王朝仅存的影响力,可以说曹操是利用得很到位的。不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手段并不是曹操的原创,在汉末三国时期,就有人尝试过或者打算尝试这个战略。只不过他们都失败了,只有曹操获得了成功。那么“前辈”的失败的原因,曹操能够成功的条件的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对于这件事的个人看法。

从其他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失败,来看这个战略需要的条件

一、保持对汉室的必要的尊重

在汉末三国时期,第一个使用这个战略的,大概要数凉州出身的董卓。何进为了胁迫保护宦官的何太后,让董卓等人逼近京畿。本来何进是能够压制董卓的,但是谁也没想到何进在这个节骨眼上被宦官给杀了,于是董卓趁虚而入,控制了东汉朝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像渤海太守袁绍、冀州刺史韩馥、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等等,都是董卓派出去的。可以说东汉东部的军阀混战的局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董卓在控制朝政初期的部署。当然这种部署对于董卓来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但这并不影响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实。

从其他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失败,来看这个战略需要的条件

然而董卓使用这个战略,仅仅持续了三年时间。从中平六年到初平三年(即公元189年到192年)。非常短暂。在这段时间里,根据小编的统计,董卓至少遭遇过五次政变,第五次就是王允、士孙瑞、杨瓒、吕布、秦谊、张黑、陈卫等人策划的对董卓的刺杀。这次成功了,王允等人获得短暂的胜利。如果没有成功,那么还会有第六次、第七次等等,直到成功而已。如此高频率的政变,说明董卓并不具备“挟天子”的条件,小编认为导致这个结果的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在初期对汉室尊严的破坏太过于严重。

从其他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失败,来看这个战略需要的条件

董卓在初期借口汉少帝刘辩才能不足,废掉刘辩,拥立刘协为皇帝,就是汉献帝。自古以来废立皇帝就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尤其是汉少帝并无昏庸无道的举动,董卓又没有辅政能臣的名望,他废立皇帝当然得不到士人的支持;而后他又杀死何太后。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董卓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消灭何太后插手朝政的机会。但是这些做法无疑非常激烈的。等到关东联军起兵,董卓被迫迁都长安的时候,他的举动更加恶劣,火烧洛阳、掘墓取宝、毒杀少帝、劫掠百姓,已经是彻底把自己的名望给毁掉了,不得不使用残酷的手段来震慑群臣。董卓视汉室尊严于无物,自然也无法借助汉室的影响力以及忠于汉室者的支持,死于政变是一种必然。

从其他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失败,来看这个战略需要的条件

二、需要一个统一的意志

“挟天子以令诸侯”需要一个统一的意志,似乎是一句废话,即便不履行这个战略,难道就会允许他人在塌下酣睡了吗?其实还是有区别的。如果没有汉室的话,可能多支势力能够和谐共处,比如说袁绍和曹操,在没有掌控汉室的时候,二者就是盟友的关系,曹操对袁绍的依赖程度更大一些。而控制了汉献帝之后,二者的裂痕明显出现了。因为汉献帝所带来的政治上的权益实在是太大了。面对利益的诱惑之下,原本相对和谐的状态会变得更加脆弱。所以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势力用“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加速了自己的分裂而覆亡。

从其他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失败,来看这个战略需要的条件

我们看符合这种情况的例子——李傕、郭汜、樊稠;杨奉、董承、韩暹。前者控制朝政是在初平三年到兴平元年(即公元192年到195年);后者是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都非常短暂,中间还隔着一段动乱时期。首先来看前者。当时控制朝政的董卓旧部中的将领有李傕、郭汜、樊稠、杨定、贾诩、李蒙等人,小编大概将其分为三个派系,李傕、郭汜、贾诩一路;樊稠、李蒙一路;杨定、胡轸一路。这是根据反攻长安的时候各个将领的情况划定的。

等到控制汉室的时候,李傕、郭汜、樊稠、杨定四个人是权力比较大的,权力高低就按照排序的顺序。本来董卓旧部控制朝政还算比较平稳,而在兴平二年,李傕杀死了樊稠以及李蒙,导致郭汜与杨定的警惕,最后彻底分裂,终止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状态。虽然史料中将李傕杀樊稠归因于樊稠在“长平观之战”中放走韩遂,但樊稠和李蒙尽数被杀,可以看出李傕的目的,就是彻底消灭这一个派系。这大概是为了独吞汉献帝带来的权益,所以杨定的反击是合理的。

从其他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失败,来看这个战略需要的条件

另外就是杨奉、董承、韩暹的情况。李傕和郭汜、杨定火并,挟持了汉献帝,失去对汉献帝的必要的尊重(兼顾上一个条件),也导致自己众叛亲离,只能答应放汉献帝东归。在东归的路上,以杨奉、韩暹为首的白波军与杨定、董承这些董卓旧部作为重要的武装力量,护送汉献帝到河东安邑再返回洛阳。其中杨定在这个过程中被反水的郭汜击败,于是就剩下杨奉、韩暹、董承。双方存在矛盾,意志不统一,但是都奈何不了对方,于是主动找曹操介入,来打破这个平衡。这就让曹操得以抢走汉献帝,杨奉等人控制汉室的时间更加短暂。

从其他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失败,来看这个战略需要的条件

三、有足够强大的实力,能够维持汉室的正常运转

最后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套路,需要足够的实力来维持汉室的运转。曹操之所以能够发挥汉室的这种政治上的权益,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他有足够的实力,来保证这些向曹操为代表的汉室靠拢的小军阀在接受曹操控制的同时,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否则关中的那些军阀凭什么听从曹操,马腾凭什么放弃兵权进入朝中“享福”?为什么袁绍不接受曹操的号令呢?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袁绍的实力比曹操强大,他完全可以用军事手段来获得利益,而非曹操所掌控的汉室的赐予。所以实力的强弱是最关键的地方。

从其他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失败,来看这个战略需要的条件

在护送汉献帝到洛阳的过程中,河内太守张杨也参与了,而且比较活跃。洛阳宫室叫做“杨安殿”,就是张杨为了表彰自己的功劳而命名的。张杨一度想要在洛阳控制汉献帝,但是他的部下不支持,于是张杨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张杨的部下为什么不支持呢?张杨本人为什么也放弃了呢?史无明文。不过从当时汉室的糟糕的情况,以及杨奉、董承等人交争的复杂情况可以推测出,张杨可能是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压制杨奉、重建汉室。退一步来说,如果张杨的主观想法不是这样,小编认为从客观上来说,他也不足以履行这个战略。而曹操拥有一定实力,有脱离于袁绍的独立性,在初期也对汉室保持尊重,重建并且维护汉室运转,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在后期引起反扑的事件后也及时处理掉,所以他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