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嘛意思?

一蘊o


看茶是茶,在乎茶之表面

看茶非茶,只因迷於其中

看茶亦是茶,是故享受習茶

看山是山,看山非山,看山還是山。

用這三句話,青源惟信禪師將自己修佛悟道歷程中,三個階段所處的不同狀態,描繪的栩栩如生。

今天我想結合自己的習茶心得,將他一生修行參悟的三句精華,賦予新的定義


習茶初入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一次接觸茶,我只是聽著席主的指示去完成每一步動作,先伴隨著他的描述,仔細去觀察茶葉的外形、顏色、湯色,再等聽完他對茶湯滋味形容的一個個陌生的雅詞後,盡力去品味尋找那一味味茶湯的獨特魅力。

初識茶,見到的不過是這些淺顯的表面的東西,分辨茶只是根據它出湯的顏色。

西湖龍井茶湯是綠色的,就一定是綠茶;正山小種茶湯是紅色的,就一定是紅茶。

一旦遇到白毫銀針,鳳凰單叢這些顏色不是特別明顯的,瞬間就傻傻的什麼也分不清了,只是單純地享受著著它的甘甜和蜜香。


習茶進階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在感官上入了門,自然而然的就開始好奇它的成分,在接觸了茶葉生物化學,製茶技術後,我再看茶葉,已經不單單是一片神奇的東方樹葉了,取而代之的,是茶葉中的茶多酚、咖啡鹼、茶氨酸。

當我喝到一杯鮮爽的安吉白茶,我會瞬間想到它高比例的茶氨酸;當我拿到一杯金駿眉後,我會認真欣賞這茶紅素和茶黃素完美配比的成色。

當然,此時我不再會以茶湯顏色來甄別茶類,而是通過品味經過獨特的加工工藝形成的滋味,成為這杯茶的伯樂。

不再會因為鐵觀音經過做青後沒有焙火,產生的清湯綠葉,而誤認為它是綠茶,更不會再因為熟普的紅濃明亮的茶湯顏色,而誤認為它是紅茶。


習茶現在式: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雖然現在的我仍在茶湯組成成分和製茶工藝上不斷地學習研究著,但我卻非常清楚茶葉的本質只是一片幼嫩的鮮葉,之後的一切不過是人為的賦予而已。

現在我喝茶,只是品味一杯佳飲。

我會伴隨著時節,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來更換我要喝的茶的品類;我會根據自己身體的狀況,來飲用不同的茶葉進行調理。

現在,我更在意的是它的滋味,它的香氣,一芽一葉在杯中的一浮一沉,享受著每日習茶為我帶來的片刻安寧。


看茶是茶,在乎茶之表面。

看茶非茶,只因迷於其中。

看茶亦是茶,是故享受習茶。


TEAYAN


這是佛教《金剛經》裡具象化的一個偈子,如同《心經》裡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從具象——抽象——具象的過程。


至人至已


人生三境界,咱們還原到現實。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舉個通熟易懂的例子去了解這個境界的形成。

一,認知

我是一個產品開發人員,我來到一家新公司,漂亮的小姐姐為我介紹並演示各種各樣的機器人產品,有四足機器人,有人形機器人,有倒茶機器人。

模型亮眼,功能強悍,我興奮異常,並認真記錄著產品的種類,這是我第一次瞭解這些五花八門的機器人產品,並像別人一樣順理成章的稱呼這些產品的名稱。

這是第一層境界,瞭解並認知,看山是山。

二,解構

對產品有了興趣,我便認知去了解產品的原理,在下了一番功夫之後,我清楚了產品的構成,一個機器人,需要好的設計師設計精美的外觀和複雜的機械結構,需要有核心的控制器驅動舵機和馬達進行移動,需要不同的傳感器來豐富它得功能,還需要邏輯嚴謹的程序員為機器人寫下靈魂般的程序,各種部件需要不同的加工商來提供服務,還需要生產人員給出最合理的組裝方式,需要小批量驗證測試,需要通過各種國家認證來賦予產品資質,最終它才是一個完美的機器人產品。

此時,在我眼裡,面前的機器人已經不再是一個機器人,它是各種匠心設計的混合體,各種流程穿插的產物。

他已被我解構,看山不是山。

三,精通

經過不停的學習,不停的創新,不停研發出機器人產品,此時,在我眼裡,每一個機器人像被賦予了生命,它成為了一個整體,我不必在思索他的原理,也不必在糾結它的問題,因我已經瞭如指掌,我只需去看這個產品好不好,這個產品是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作用,此時,在我眼裡,他們還是機器人,是那個我一眼看透的機器人,這便是第三境界,看山還是山。

我覺得三個境界,就是從認知到了解再到熟識的過程。



刺蝟格


人到最高修行的領域,漸漸領悟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水一色,山未必是山,水未必是水,你未必是你,我未必是我,隱隱約約,形形色色,這是人與自然的一道屏障,禪心悟道!





手機用戶陳久志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細細品味琢磨,實感哲理深刻,意味深遠,真乃人生的經典寫照。形象深刻的描述了人生歷程不同的三個階段:人之初,幼小單純,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隨著年齡漸漸長大,走進了山水之間,發現山水不是我原來想象中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通過自己多年的修煉,茅塞頓開,迴歸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間,回頭再看,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道德經》講:”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嬰兒一樣。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你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山是山,畫水是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春秋交替;寒來暑往。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歷經了世事,漸漸變得不再那麼單純,而是,越來越成熟,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卻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進入這個人生階段,是激情的,不平的,焦慮的,困惑的,糾結的。你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了。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感嘆抱怨。山自然不再是那單純的山,水自然也不再是那單純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可嘆,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多年的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這時的你茅塞頓開,迴歸初心,迴歸自然,做回了自己。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繁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個時候的你,已走出了山水之間,回頭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能達到第三境界的人,不管他耳聞目睹了多少煩心事,遭遇了多少人生的坎坷挫折,都能面對現實,正視生活,以“花開花落都隨意,雲捲雲舒我自歌”的平常心,過自己快樂自在的生活。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人,一向能夠保持從容、灑脫的淡然,能夠冷靜沉著、處之泰然。他們不因高興而忘乎所以,不因傷悲而痛不欲生,也不因失意而蹉跎歲月不饒人。

每一個人都在走著自己的“路”,登著自己的“山”,把著自己的“調”,唱著自己的“歌”,每一個人都在演繹著各自的人生。人生就像一座綿延起伏的大山,有各自的頂峰與低谷,無論處在深深的峽谷,還是登上風光無限的頂峰,我自安之若素,從不放棄對快樂、美好和幸福的嚮往!

我們曾如此渴望生命的精彩,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者!

誠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然。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一輩子做人,怎樣算是做好了人?一輩子處世,怎樣算是成功的處世?不如豁達的心態,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曾經滄海後,再去看世事,無非是雲淡風清,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迴歸自然,迴歸初心。人,就是要修煉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如此,心靜人亦安“ 祝你安好,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





揚州講壇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千年。進入這個階段,熱是激情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複雜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人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人就會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麼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往復,綠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裡能夠去與永恆和無限計較呢?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迴歸自然。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自有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一輩子做人,怎樣算是做好了人?

一輩子處世,怎樣算是成功的處世?

不如闊達的心態,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

曾經滄海之後,再去看世情,無非是雲淡風清,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水木清華76318705


著相眾生見什麼是什麼。不著相了,不住

於相了,不但你見什麼就不是什麼了,而

且耳朵聞了什麼,也不是什麼了。或許,

你聞到了鳥鳴,那就不是鳥鳴了,那分

明是佛的廣長舌語在宣法呀!

山也好,水也好,音聲也罷,都是客塵,

是外境。你不被外境所轉就好。隨緣不

變就好。


廣法居士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出自中國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是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境界。

原文為: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即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行思(671~740)俗姓劉,廬陵(江西吉安)人。唐代佛教禪宗高僧,世稱青原行思。惠能大師門下首座。

這幾句話指的是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看待事物的不同。這種不同緣於經歷也緣於心態。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生命最本真的一種狀態,沒有雜念,清清爽爽,純純粹粹。當然,這是對事物最表相的認識。就好象我們說有些人第一次見面就感覺份外熟悉,有些人見過多次也熟悉不起來。那是因為,我們在第一眼已經判斷了這個人是不是能夠和自己作朋友,已經決定了對方的氣場是否和自己的氣場相協調。

這是沒有深究的判定,是非常主觀的,也是絕對錶相的。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說我們在看到世間萬物之後,開始對他們進行思考,我們不再停留於簡單的第一印象,我們開始探尋事情背後更深層的東西。

這個階段的我們,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了在不同的人身上尋找不一樣的閃光點。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有些人是外冷內熱的,還有些人慧質蘭心卻低調沉穩。


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是一切不強求,萬事隨緣。這裡的山已經不是最初的山,這裡的水也不是最初的水。就好比,你突然感覺相識多年的朋友有些陌生,彷彿你從未真正地瞭解一樣。其實,是你沒有看清朋友身上的一些潛質,它們一直在,只是被你忽略了。

應該說,禪宗大師的這三句話是蘊含著大智慧的。看人也好,觀物也罷,很多事情是不能強求的,心明則眼亮。


悠然閱讀


其就是“境界高的人的認知水準高並會創新與做局”的意思。


榮恥鑑定師


難得糊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