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嘛意思?

一蕴o


看茶是茶,在乎茶之表面

看茶非茶,只因迷于其中

看茶亦是茶,是故享受习茶

看山是山,看山非山,看山还是山。

用这三句话,青源惟信禅师将自己修佛悟道历程中,三个阶段所处的不同状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习茶心得,将他一生修行参悟的三句精华,赋予新的定义


习茶初入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一次接触茶,我只是听着席主的指示去完成每一步动作,先伴随着他的描述,仔细去观察茶叶的外形、颜色、汤色,再等听完他对茶汤滋味形容的一个个陌生的雅词后,尽力去品味寻找那一味味茶汤的独特魅力。

初识茶,见到的不过是这些浅显的表面的东西,分辨茶只是根据它出汤的颜色。

西湖龙井茶汤是绿色的,就一定是绿茶;正山小种茶汤是红色的,就一定是红茶。

一旦遇到白毫银针,凤凰单丛这些颜色不是特别明显的,瞬间就傻傻的什么也分不清了,只是单纯地享受着着它的甘甜和蜜香。


习茶进阶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在感官上入了门,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好奇它的成分,在接触了茶叶生物化学,制茶技术后,我再看茶叶,已经不单单是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了,取而代之的,是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

当我喝到一杯鲜爽的安吉白茶,我会瞬间想到它高比例的茶氨酸;当我拿到一杯金骏眉后,我会认真欣赏这茶红素和茶黄素完美配比的成色。

当然,此时我不再会以茶汤颜色来甄别茶类,而是通过品味经过独特的加工工艺形成的滋味,成为这杯茶的伯乐。

不再会因为铁观音经过做青后没有焙火,产生的清汤绿叶,而误认为它是绿茶,更不会再因为熟普的红浓明亮的茶汤颜色,而误认为它是红茶。


习茶现在式: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虽然现在的我仍在茶汤组成成分和制茶工艺上不断地学习研究着,但我却非常清楚茶叶的本质只是一片幼嫩的鲜叶,之后的一切不过是人为的赋予而已。

现在我喝茶,只是品味一杯佳饮。

我会伴随着时节,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更换我要喝的茶的品类;我会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来饮用不同的茶叶进行调理。

现在,我更在意的是它的滋味,它的香气,一芽一叶在杯中的一浮一沉,享受着每日习茶为我带来的片刻安宁。


看茶是茶,在乎茶之表面。

看茶非茶,只因迷于其中。

看茶亦是茶,是故享受习茶。


TEAYAN


这是佛教《金刚经》里具象化的一个偈子,如同《心经》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具象——抽象——具象的过程。


至人至已


人生三境界,咱们还原到现实。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举个通熟易懂的例子去了解这个境界的形成。

一,认知

我是一个产品开发人员,我来到一家新公司,漂亮的小姐姐为我介绍并演示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产品,有四足机器人,有人形机器人,有倒茶机器人。

模型亮眼,功能强悍,我兴奋异常,并认真记录着产品的种类,这是我第一次了解这些五花八门的机器人产品,并像别人一样顺理成章的称呼这些产品的名称。

这是第一层境界,了解并认知,看山是山。

二,解构

对产品有了兴趣,我便认知去了解产品的原理,在下了一番功夫之后,我清楚了产品的构成,一个机器人,需要好的设计师设计精美的外观和复杂的机械结构,需要有核心的控制器驱动舵机和马达进行移动,需要不同的传感器来丰富它得功能,还需要逻辑严谨的程序员为机器人写下灵魂般的程序,各种部件需要不同的加工商来提供服务,还需要生产人员给出最合理的组装方式,需要小批量验证测试,需要通过各种国家认证来赋予产品资质,最终它才是一个完美的机器人产品。

此时,在我眼里,面前的机器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机器人,它是各种匠心设计的混合体,各种流程穿插的产物。

他已被我解构,看山不是山。

三,精通

经过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创新,不停研发出机器人产品,此时,在我眼里,每一个机器人像被赋予了生命,它成为了一个整体,我不必在思索他的原理,也不必在纠结它的问题,因我已经了如指掌,我只需去看这个产品好不好,这个产品是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作用,此时,在我眼里,他们还是机器人,是那个我一眼看透的机器人,这便是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

我觉得三个境界,就是从认知到了解再到熟识的过程。



刺猬格


人到最高修行的领域,渐渐领悟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水一色,山未必是山,水未必是水,你未必是你,我未必是我,隐隐约约,形形色色,这是人与自然的一道屏障,禅心悟道!





手机用户陈久志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表达: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细细品味琢磨,实感哲理深刻,意味深远,真乃人生的经典写照。形象深刻的描述了人生历程不同的三个阶段:人之初,幼小单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随着年龄渐渐长大,走进了山水之间,发现山水不是我原来想象中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通过自己多年的修炼,茅塞顿开,回归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间,回头再看,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道德经》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婴儿一样。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山是山,画水是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秋交替;寒来暑往。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历经了世事,渐渐变得不再那么单纯,而是,越来越成熟,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却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人生阶段,是激情的,不平的,焦虑的,困惑的,纠结的。你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了。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感叹抱怨。山自然不再是那单纯的山,水自然也不再是那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可叹,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多年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这时的你茅塞顿开,回归初心,回归自然,做回了自己。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繁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你,已走出了山水之间,回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能达到第三境界的人,不管他耳闻目睹了多少烦心事,遭遇了多少人生的坎坷挫折,都能面对现实,正视生活,以“花开花落都随意,云卷云舒我自歌”的平常心,过自己快乐自在的生活。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人,一向能够保持从容、洒脱的淡然,能够冷静沉着、处之泰然。他们不因高兴而忘乎所以,不因伤悲而痛不欲生,也不因失意而蹉跎岁月不饶人。

每一个人都在走着自己的“路”,登着自己的“山”,把着自己的“调”,唱着自己的“歌”,每一个人都在演绎着各自的人生。人生就像一座绵延起伏的大山,有各自的顶峰与低谷,无论处在深深的峡谷,还是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我自安之若素,从不放弃对快乐、美好和幸福的向往!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精彩,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

诚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然。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一辈子做人,怎样算是做好了人?一辈子处世,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不如豁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曾经沧海后,再去看世事,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回归自然,回归初心。人,就是要修炼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此,心静人亦安“ 祝你安好,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扬州讲坛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千年。进入这个阶段,热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人就会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一辈子做人,怎样算是做好了人?

一辈子处世,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

不如阔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水木清华76318705


著相众生见什么是什么。不著相了,不住

于相了,不但你见什么就不是什么了,而

且耳朵闻了什么,也不是什么了。或许,

你闻到了鸟鸣,那就不是鸟鸣了,那分

明是佛的广长舌语在宣法呀!

山也好,水也好,音声也罢,都是客尘,

是外境。你不被外境所转就好。随缘不

变就好。


广法居士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出自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境界。

原文为: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行思(671~740)俗姓刘,庐陵(江西吉安)人。唐代佛教禅宗高僧,世称青原行思。惠能大师门下首座。

这几句话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待事物的不同。这种不同缘于经历也缘于心态。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生命最本真的一种状态,没有杂念,清清爽爽,纯纯粹粹。当然,这是对事物最表相的认识。就好象我们说有些人第一次见面就感觉份外熟悉,有些人见过多次也熟悉不起来。那是因为,我们在第一眼已经判断了这个人是不是能够和自己作朋友,已经决定了对方的气场是否和自己的气场相协调。

这是没有深究的判定,是非常主观的,也是绝对表相的。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说我们在看到世间万物之后,开始对他们进行思考,我们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第一印象,我们开始探寻事情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这个阶段的我们,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了在不同的人身上寻找不一样的闪光点。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人是外冷内热的,还有些人慧质兰心却低调沉稳。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一切不强求,万事随缘。这里的山已经不是最初的山,这里的水也不是最初的水。就好比,你突然感觉相识多年的朋友有些陌生,仿佛你从未真正地了解一样。其实,是你没有看清朋友身上的一些潜质,它们一直在,只是被你忽略了。

应该说,禅宗大师的这三句话是蕴含着大智慧的。看人也好,观物也罢,很多事情是不能强求的,心明则眼亮。


悠然阅读


其就是“境界高的人的认知水准高并会创新与做局”的意思。


荣耻鉴定师


难得糊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