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以後會親手把父母送進養老院。

寒假的時候,我陪媽媽看望了一個長輩。

那是市裡比較好的養老院了。進去之後,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冷清的地方。在長輩的房間裡,除了簡單的床鋪和衣櫃,就只有一臺老化的國產電視哼哼唧唧地播報著新聞了。

這位長輩以前最愛熱鬧,每天去街邊和人打撲克。看到這個情景,心裡就很難過。

而更難過的是,在回家的路上,沉默的媽媽突然對我說:“以後,你一定要回家裡來,千萬不要讓我這樣淒涼。”

這不禁讓我有點尷尬。因為不久之前,她問我以後是否要回老家時,我是打著“哈哈”混過去的。

大學畢業後,不少朋友都選擇留在唸書的城市。他們規劃了工作與生活,但大部分都沒有考慮父母。可是,我們卻不知不覺來到了,真正要開始考慮這件事的年紀。

好友思文曾給我講過一件事。

去年暑假,他給家裡買了一個電視盒子,然後教他們點播老電視劇。用上之後,父母再也不愁沒有電視劇可以看了。常年不著家的他很開心,覺得又為父母做了些什麼。

回到生活的城市之後,有一次,他接到了父母的電話,說電視看不了了,也說不清原因。他在電話這頭念一堆名詞,他爸都完全聽不懂。

於是,他就憑藉僅有的回憶,讓他爸按下遙控器右上角切換畫面來源的按鍵,沒想到真的解決了。

後來媽媽說起,他爸因為這個事,已經幾天沒看電視了。只是,看到自己的朋友圈在出差,就一直沒有打擾。

聽到這些,拿著電話的他,眼眶就紅了。

終於成長到了可以給他們買東西的年紀,可是我們卻連一件小事都幫不上了。忙碌又處於事業上升期的自己,以後又怎麼照顧他們呢。

或許,你以後會親手把父母送進養老院。


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我大一時,就和一個同學聊過養老的話題了。

那時,大家剛剛進大學,都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無所不能。還特別樂天地說,將來一定會把父母接到北京。

可畢業時,再問起他們是不是一起搬到北京了,他搖了搖頭,“你沒看新聞嗎,在北京生活一個月要多少錢?看看工資單,自己都養不起了。”

他很無奈,因為自己父母的年紀比一般同齡人的都大,自己的壓力其實很大。在互聯網公司,表面和同事說說笑笑,但自己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

父母身體不好,萬一未來他們需要自己,會回去嗎?或者是,請個幫忙照顧的人?

最近過年回家,父母甚至嘮嘮叨叨開玩笑說,“兒子你以後出去不用擔心,有人開始給我們介紹養老院了,設施特別好。過多 10 年,我們自己住進去或許更開心,有人照顧我們,還省錢。”

那個同學說,總感覺“養老院”聽起來就很不孝,好像是自己“無能”但體現。但是呢,看著自己剛滿 5 位數的存款,這好像的確是一個為數不多的選擇了。

或許,你以後會親手把父母送進養老院。


特區小胖和我講過,香港是沒有類似大陸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社會上,流傳著一個特別的說法,叫做“衰仔紙”。

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如果想要政府援助,是要專門申請的。在 17 年之前去申請,長者的子女是要出具一份經濟情況證明,證明自己沒能力贍養父母。

這張證明被叫做“不供養父母證明書”,如果出具了,就是書面表示自己根本無能力,也有一種表明不會贍養父母的姿態,看起來十分不孝。所以民間就流傳“衰仔紙”的說法。

於是就有人,寧可一家挨冷受凍,也不願意去申請這份援助。的確如此,又有多少人會真的不想照顧父母呢?

講到這,我還想講一個親眼所見的故事。

之前我去醫院陪床。隔壁床住著一位老者。他患有老年痴呆,基本已經無法自理生活了。

坐在他床前黑眼圈極重的,是他的兒子。因為家庭與工作都在北京,一年只能回來幾個星期。這次父親出事,他也只是臨時請假一週。

老人平日的生活,全由一位護工照料,也因為麻醉,他基本處於神志不清的狀態了。因為不能自己上廁所,考慮到清理的問題,護工在床單上墊了一張塑料膜。偶爾需要清理時,就不用換床單了。

他床頭擺著一張照片,照片裡,他穿著利落的中山裝。只是,現在卻只能被一個不耐煩的護工,沒有尊嚴地隨手擺弄。

照料日常,維護儀器,每一步都很繁瑣,深夜也沒辦法安睡的護工最終也選擇了辭職。於是,兒子又開始找新的替代者。

最後,他決定選擇一家專業的養老機構,去專門照顧老爸。

或許,你以後會親手把父母送進養老院。


不過說句實話,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比起考慮怎麼贍養父母,可能更多的狀況是依舊在享受著父母的資助。

但我想說的是,他們總有一天會生病需要照顧,也或許會有生活無法自理的一天。如果到了那個時候,你再取捨父母和事業,可能一切都晚了。

之前,思文就曾經問過我的意見,我說,將來我應該會選擇回去。

畢竟對於大城市,我只是千萬分之一。但是對父母來說,我卻是他們的唯一。最後思文還是聽了我的話。

前幾天,他告訴我前幾天他已經辭職了,準備動身回老家。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又是怎麼想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