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如何解决后勤问题?

考拉123397996


说到德军很多人都可能想到的是德军陆军的机械化部队,没错,作为前线突击的装甲部队机械化程度的确很高,但是用于后勤运输的就非常少,后勤运输更多的还是依靠骡马,所以也有人称德意志第三帝国为“骡马帝国”,统计二战当中德国动用了约220万匹军马,甚至有流传着“100个车厢补充后勤,有50个车厢是装弹药的骡马”,不过使用军马运输的主要还是在运输物资到前线的最后一站,并不是让马拉完全程。



而在闪击西欧时,西欧完善的铁路、公路这些完善的基础设施也给予了德国后勤部队巨大方便,特别是铁路,因为铁路的运输能力是当时陆地上最强大的运输工具,而且德国的铁路标准是和西欧其他国家的铁路标准是一样的,德国的火车可以直接使用西欧其他国家的车轨。这样为德国的后勤补给运输给予了巨大的方便。但是进攻苏联时却不一样了,首先苏联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十分落后,而且,苏联的铁轨标准和西欧国家是不一样的,苏联的铁路轨道比欧洲的宽,德国的火车是不能直接使用苏联的铁轨的。后面德国人为了后勤补给不得不帮苏联进行铁轨改造。


二战时期德国建立了完善的后勤仓库与补给站体系,并且直接由国防军接管。物资的运输协调由国防军运输管理部门和帝国铁路局协作完成。物资下放到集团军的后勤仓库时,由集团军与陆军最高指挥机关直接联系分配物资,集团军群只管收不直接参与物资的调配。集团军的后勤调配通过集团军属非建制的后勤部队完成,并将它用汽车拉到师一级仓库,然后就让各师级部队派人来拉物资,而这时师级单位以下的运输主要就是使用骡马来拉物资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德军在战争中主要依靠机械化大兵团作战,后勤主要依赖汽车,由于一般车辆不像坦克无履带,适应不了复杂的地势,跟不上军团的速度,大多时候还是要依靠骡马,但供应线一长,就难以为继,在苏德战争中尤为如此。众所周知,战争中的供应和运输是头等大事,如果运输线较长,变数就会很多,交通、气候、敌军打击等都是严重的制约因素,所以孙子兵法中说因敌就粮就是唯一策略,通俗的说,在占领区获得给养是上上策。

从这个问题上延伸,很多人在讨论二战史时,质疑德军不渡海打英国,而转头打俄国的两线作战是脑袋让驴踢了。其实,这可以从给养严重缺乏中找到端倪,德军占领法国后,原本谋划的因敌就粮目的没达到,先不说海上是否能制胜,就算占领农作物贫瘠的英国,用冯导电影甲方乙方中的话说就是还没有准备好给整个欧洲提供面包。而苏联的乌克兰平原号称欧洲菜篮子,攻克后将使德军三大攻击集群得到极大的补充,补给线也会大为缩短,斯大林极力反对朱可夫放弃基辅也是不情愿丢掉这一大粮仓。同理,到了1942年,德军放弃进攻莫斯科而转攻斯大林格勒,也是因为原油储备不足以支撑机械化闪击战,必须拿下高加索油田,而斯大林格勒正处在通往油田的要冲之上,死战在所难免,因此,普遍认为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是为彻底摧毁俄国人抵抗意志的说法有待商榷,反之,苏军为什么要死守也是同理。试问,要是你是统帅会怎么做?兵者,国之大事;粮者,兵之大事;补给,胜败之大事也。


貔貅旗


后勤问题是保障打赢战争的根本性问题。德国在二战初期的胜利,是靠高度发达的高速公路网,这有点像一战是的铁路。德国进攻苏联,闪电战效果不好,原因是因为苏联公路网系不发达,而铁路又容易被破坏。另外一重要原因是因为德国没有建立战略空军,德空军被希特勒定义为一支配合陆军行动的战术空军,没有战略空运能力,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