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诺门罕苏军损失那么多而日军人员伤亡比苏军少?

冬天我最帅1


相信日军战报?该交税了!

拿中国的藤县保卫战,川军两个师死伤四分之一,日军战报伤亡16人。可是日军完全改变攻城策略改为更为冒险的向川军侧后包抄的战术。觉得这是武士道精神的日军?台儿庄战役,日军被缴获10000余枪支,日本战报却只有7000伤亡。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兵竟然有3000人扔了枪跑了?诺门坎战报更可笑了,看看苏联缴获,看看日军此后畏惧苏联的程度就知道日军损失了。


久儿爸爸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日军比苏军厉害的多。

此战日军大约有3万兵力,苏军为接近6万,兵力相差较大。

双方战后公布数据为,苏军: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一共2万4000多人。

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一共1万7000多人。

可见,即便按照这个数字,苏军伤亡也大于日军。

这还是苏军后期占据绝对兵力和火力优势下,才有这种成绩。

苏军分析伤亡,发现其中44%的伤亡都是日军子弹造成的,另外48%是炮弹,手榴弹造成的。还有6.5%是航空炸弹,0.9%是日军的刺刀。

有意思的是,日本方面却完全不同。

62.7%日军都是苏军的炮击造成的,37%的日军是子弹造成的伤亡。

可见,苏军的优势在于炮火,而不是士兵的具体作战能力。

也就是苏军依靠炮火的优势,劈天盖地的对日军阵地炮击,造成日军较大的伤亡。

随后苏军发起对日军阵地的攻势,日军则采用炮火拦截,然后再近距离用步兵武器射击,击退苏军。

由于日军防御战术得当,苏军伤亡较大,而且更多是被步兵武器杀伤。

这说明,日军是沉着等待苏军进入轻武器射击范围,才开火的。

苏军此战中消耗炮弹炸弹3万1000吨,日军投入炮弹与苏联相差甚远。这不是日军没有火炮和炮弹,只是并没有投入战场,说明日军对此战并不重视。

就单兵作战能力来说,日军造成的伤亡大于苏军,可以说日军比苏军要精锐。

要知道,该战役日军参战师团为23师团,只是一个日军二三流的驻守师团,同真正的一流师团相差很远。

就这样,尚且造成苏军如此损失。

连苏军总指挥朱可夫将军也认为,日军单兵作战能力比苏军要强:与我们在哈勒哈河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

我们再看看坦克战。

当时日本和苏联坦克性能都差不多,都是轻型坦克。

那么,双方坦克兵的素质以及战术素养,就是取胜的关键。

结果,苏军明明占据坦克装甲车数量的绝对优势,伤亡仍然很大。


苏军参战的第11坦克旅,损失158辆坦克及装甲车。

第6坦克旅损失30辆。第9坦克旅损失3辆。

合计苏军完全损失并无法修复的共有191辆。

日军此次参战的装甲部队为第1坦克旅团,后增兵至2个旅团,参战坦克约是84辆,后公布损失数据为37辆。

退一步说,我们就算日军数量有些水分,但就算84辆全部损失,也比苏军损失少得多。

所以,双方单兵战斗力的差距是明显的,这就是苏军伤亡更大的原因。

近战中,曾经1个日本兵,用刺刀连续刺倒6名苏军。


萨沙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根据双方官方宣称的己方伤亡来看,1939年的诺门坎之战,苏联军队的总伤亡确实比日军高。

(该图为摆拍,苏联坦克第11旅第24营的坦克炮塔射手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格拉西莫夫和摩托装甲第8旅独立机枪第171营的亚历山大·捷米多维奇·布尔纳绍夫,在被俘后数日答应日方要求,由格拉西莫夫手持一条白毛巾和布尔纳绍夫一道钻出坦克,装扮成向一名日本军官投降)

诺门坎之战中

日军的伤亡有如下数字:

比如日本第六军军医部提交的有关报告

出战:58,925人

战死:7,720人 其中 军属24人(日军的军属不是军人家属,是军队附属人员)

战伤:8,664人 其中 军属17人

战病:2,363人 其中 军属13人

合计:18,979人

另有,死伤病合计 17,405 人;战死及不明8,717 人、战伤8,647 人、战病2,350 人、合计19,714 人;死伤病合计 19,768人等不同说法。


还有个数据是,作为主力的第23师团,死4945,伤5574,失踪651,病1335 ,总计损失12505人,整个师团基本打光。另一个主力第7师团 ,死1108,伤1699,失踪345,病327,总计损失3479,投入的两个联队也报废了。第八国境守备队损失1454人,炮兵集团损失1450人,最后总计损失20589。

苏军按照《Soviet Casualties & Combat Losses-Hardbound》的数据,苏军战死6472、伤死1152 、病死51、失踪2028、纯减员9703人;受伤15251、疾病701、合计15952人;总损失25655人。


从这来看,如果双方没隐瞒伤亡数字的话,确实苏军的伤亡比日军多不少。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当时日本关东军投入了自己的家底和精锐力量。比如23师团是日军为了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而于1938年专门组建的三联队制新式野战师团,第7师团更是作为老牌精锐的常设师团。而第1战车团(旅级)、满洲独立重炮联队和关东军飞行集团、自动车(汽车)部队,更是关东军的血本。

而对面的苏军呢?真没啥精锐,大部分苏是连三流都算不上、相当于民兵水准的地方师。这种地方师,有点类似美国的国民警卫队。士兵不是连续在营,而是在居住地附近分期服役,第一年三个月集训,掌握军事技能,随后四年每年服役一个月。其目标是省钱,维持基本训练。所以这种部队战斗力很差,甚至一听到日军的炮响就会吓得乱跑。

对此,朱可夫有过吐槽:

我们对德作战准备不足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地方部队训练制度不完善。这一制度我们实际上到1939年才废除。补充到地方师的人员训练素质极差,既没有现代战争观念,又没有同炮兵和坦克协同作战的经验。从训练水平看,地方部队与正规部队无法相比。在哈拉哈河我曾与第82师这样的地方师打过交道。日本人几声炮响就把他们吓得到处乱跑,我们不得不采取一切常用的手段来制止他们。……日军见他们几声炮响就逃跑,就一个劲地跟踪追击,而日军只要集中所有火炮,从前线各点向他们射击,就能阻止他们前进。未经任何军事训练的地方师就是这个样子,我在哈拉哈河是领教过了……

第82步兵师指挥机关及人员缺乏训练,部队各层面指挥员无法维持单位纪律,该师充斥了作训不良的兵员(该师有30%属于无任何训练的老龄人员),其第603步兵团不像是整建军事单位,更像是武装游民,在防御战时,该部面对敌军进逼,仓皇脱逃,丢弃大量步枪,轻重机枪,并蒙受重大损失。


第36师的步兵,缺乏“现代”步兵训练/整备,不知如何在夜间作战行动且未进行研习,在无良好收组情报的情况下盲目行动,指战员不知如何进行侦查(尤其在夜间)……部队遭受重大损失也是由于步兵作训整备的匮乏,指挥人员缺乏在战斗中掌控……


第5(摩)机枪步兵旅的一些骨干人员整训度令人满意,但被后涌入的该旅(有3分之2训练匮乏或完全无训练)的部队人员,稀释化。那一些骨干被其分入的各单位“淹没”。该旅作战不力也归咎于其旅长费德洛夫中校,他战场上抛下部队,自个逃跑……


状态稍好的是苏军投入的装甲部队,如第6和第11坦克旅,但也存在“缺失与步炮单位交汇协同的实际作训”的一些问题。

(以上记载出自《哈拉哈河区域武装冲突(5-9月)》 诺瓦利斯出版社(莫斯科)2014年)


可见当时苏联军队远东部队的状态确实很成问题。而之前的张鼓峰之战中,日军就跟这样的苏军部队交过手,占到了便宜,伤亡1:3。所以当时日本关东军非常狂妄,认为一个日本兵能打三个俄国兵。

但工业国力的雄厚与军事机械的强大,已经抹平以上问题,让几乎处于乌合之众状态的苏联地方部队,去压垮那些信奉着“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的所谓“日本精兵”了。


1939年8月20日清晨,苏军集结起57000名士兵、542门火炮、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和515架飞机的强大力量,兵分三路,对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超出其承受能力乃至想象能力的机械化立体式攻击。

战至23日,苏军完成对日军的分割与合围,31日,除少数漏网之鱼外,被围日军被全歼。

当然,由于步兵素质太差、导致装甲部队缺乏步兵配合,加之当时苏军装备的都装甲薄弱的BT5、BT7、T26等轻型坦克。所以在攻击中,苏军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仅从8月20日到30日间,苏军坦克就被击毁22辆,击伤102辆,技术原因损失89辆。

但是,谁被打疼了谁心里有数。

日本报纸对此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而日本军队普通士兵的士气也低落到了谷底,甚至有伤员在医院,用刀将突围逃出时被炸断双腿的第23师团参谋长冈本德三大佐,砍死在了床上。

此战后,日本放弃北进计划,转而执行南进政策。1940年7月⒛日,主张南进的第二次近卫文瘩内阁成立,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和《适应世界形势处理时局纲要》,采取加快南进步伐的新政策。

(本文图片除第一张外,均为苏军展示诺门坎战役缴获的日本战利品)


冷兵器研究所


很多回答,包括我一向比较尊重的 ,都在那儿逼逼叨叨地分析说,主要原因是:

1、日本鬼子厉害,士气高昂,敢于冲锋,战术得当……

2、苏联经过大清洗,士气低落,战术不当,指挥官水平下降……

我看了暗笑了半天,基本上憋出内伤来了。

这些人回答时,根本就没有分析,题目对不对,依据的数据对不对,就急吼吼地下结论。根本就没有先分析数据对不对,就开始瞎扯。前提不正确,怎么得出正确结论?

日本鬼子一向喜欢报喜不报忧,隐瞒伤亡数据,那是一贯的。比如说黄土岭战斗,按某些鬼子的资料,鬼子总共损失才6人,其中就有一位将军,就是那位有名的阿部规秀。还有刘老庄战斗,新四军损失八十多人,鬼子只损失2人,一个是带队的队长,一个是队长的文书。这用脑子想一想,就知道这两个数据肯定是不对的,偏偏有人引用起来信誓旦旦,还分析出各种原因,说来搞笑不?

诺门坎一战,鬼子被打怕了,直到二战结束也不敢打苏联的主意。诺门坎战后,鬼子的军官撤职的撤职,切腹的切腹。鬼子用血肉之躯去和钢铁拼,焉能不败?

要说日本鬼子损失少于苏军,原因也不是没有,除了前面说过的统计数据原因外,另外的原因就是,有人精日,拼命替鬼子隐瞒伤亡。另一部分人反苏反共,逢苏必黑。再有一部分人愚昧无知,听了前面两种人的话,信以为真,而且如获至宝,以为正史都是在掩盖,他们知道的才是真相。


比兔子跑得还快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在诺门坎战役当中日军战死、失踪、负伤、生病,合计损失19000人。有人会把苏军的表现和那是我们的中国部队比较,认为苏军手一挥轻轻松松歼灭了6万日军,这样是不正确的。我们再看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死亡、受伤、生病,合计25655人。

整个战役,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和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同时,苏军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仅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而日军从头到尾各种物资消耗,加起来还不到2000吨。

所以说,此战苏军是赢了,不过也是惨胜。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的表现,真不怎么样。绝的兵力和武器优势,又在如此开阔的地形条件下开战,却打成了这个样子。

但苏联惨胜也是有原因的:日军主动进攻诺门坎,是没和苏军打招呼的,苏军仓促应战;1937-1938年苏联的大清洗,对苏联军队的大清洗是致命的,军官、司令、

甚至连科学家都没能幸免,苏联的国防工业几乎陷入了停顿。这也导致了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的指挥有很大错误。


虾米次大鱼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诺门坎战役是日本近代陆军建立之后,人员和装备损失最多的一次战役。

按照苏军数据,共歼灭日军5万余人,缴获枪械5800余支、掷弹筒189支、火炮207门

日军自己数据宣布出兵75736人,战死8632人,战伤9087人,病1340人。

关于自身损失,俄罗斯1993年数据为纯减员9703人,伤病15952人,另外蒙古人民军损失556人。装备方面损失94门火炮和迫击炮(彻底损坏32门)、车辆667辆(彻底损坏139辆),全部损坏和需要大修的坦克与装甲车386辆

对于苏军来说,通过战役意识到坦克防护力差、汽油发动机容易起火等问题,为此后研制T-34坦克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至于双方空军损失,苏军宣布日军损失飞机646架,而日军宣称击落苏军飞机1162架以及地面击毁98架,自身仅损失162架。

日军由于惨败,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和参谋长矶谷廉介被撤职编入预备役,参谋本部参谋次长和作战部长等人也被撤职编入预备役,第6军司令11月6日撤职等。

在朱可夫的回忆录中,他写道“日军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技术装备落后。。。战役初期日军空军比我们强,当伊-153和伊-16歼击机到来后,制空权很牢靠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БТ-5和БТ-7坦克容易起火。。。”

即便按照日军自己承认的损失数字,也并不比俄罗斯最新解密的苏军损失少多少,况且这个公布的数字无疑是缩小到。如果日军伤亡不惨重,也不可能那么多将官失去职务,日后在苏德战争时尽管关东军进行关特演,有百万大军,终不敢再与苏军较量!


荣华之武器堂


诺门罕战役中,苏军的损失比日军大,主要是由于苏军在步兵,炮兵,装甲兵之间多兵种协同作战上缺乏战术素养,以及双方刻意隐瞒伤亡数据造成的。

根据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统计,苏联在诺门罕战役中坦克和装甲车辆损失超过350辆,飞机250架,死亡人数约为8000人,超过1000人失踪,另外1.6万人受伤。

关东军第6军的军医部提交给军队高层的报告显示,日军的伤亡人数为7696人,负伤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数为1021人。另外还损失30辆坦克,180架飞机。

伤亡数字的争议

苏联在诺门罕战役后,对外公布的损失为近4000人阵亡,而且苏联还宣称日军在此役有6万人死伤,被俘3000人。苏联自己宣称的阵亡数字明显和解体后披露的资料有很大的出入,而且也无法查证孰是孰非,因为苏联曾经出现过全面否定斯大林的运动,不能排除解体后的资料被篡改过的可能。

而日军伤亡并不是苏联宣称的那么大。日军参战兵力累计超过5.8万人,但是实际参战的只有以23师团为核心的2.5万余人,其余的部队都是在8月29日战役末期以后才调来的。这些部队并未怎么打过仗,战役就结束了。而苏军俘虏的日军在1939年12月20日被释放后,要么被日军勒令自杀,要么就被赶到了伪满洲国的深山老林里,编入日本开拓团垦荒,与外界隔绝,造成石沉大海,无从考证确切的被俘虏人数。

(日军战俘)

日军的伤亡也被人质疑作假,是由于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报道,在1966年10月12日,日本靖国神社举行一场诺门罕时间战没者慰灵祭的活动中,宣称诺门罕战役日军战死人数为1.8万人。对热衷于掩盖历史真相的日本军国主义份子来说,一般都是尽量把伤亡数字进行压缩处理,但是对于用来招魂的靖国神社来说,出于宣传目的却完全有必要把数字夸张处理。这就造成了罗生门,到底哪个在撒谎也无从得知。可能也是《朝日新闻》把伤亡1.8万人弄成死亡1.8万人,而且靖国神社在战后在进行战死人数的统计口径中,从未进行过把受伤和死亡样本的隔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靖国神社公布的数据和日本军医部的伤亡总和,也就基本能对得上号。

(靖国神社供奉的战犯)

日军医部的伤亡数据中也是值得怀疑,这主要是由于日军在诺门罕使用了细菌战所引起的。据史料记载,诺门罕战役中,日军731部队做了第一次实验细菌武器部署。关东军司令部在机密情况下,命令石井四郎大佐的细菌部队在诺门罕地区开展细菌战,派敢死队在苏军取水源头上游豪斯滕(Holsten)河投入了炭疽菌。然而这并没有给苏军造成大量的伤亡,经过日军的检验是由于细菌在水中失去了活性。但这却反而造成对日军的误伤,军医部只承认有1名日本兵感染死亡。而从我国的资料中却有造成1200名日军病死的记载,然而这则史料的真实性需要日俄双方史料的佐证才能成立。如果真的有1200名日军病死,那么诺门罕战役日苏双方修正后的数据就几乎持平,就不存在日军伤亡比苏军少的情况。

大清洗使苏军战斗力落后日军

朱可夫在1939年6月12日接手诺门罕的指挥权后,积极整顿军备。日苏双方在哈拉哈河的进攻陷入僵持后,朱可夫在7月底下令军团后撤30公里,让苏军野战部队学习多兵种的协同作战。这段时间苏军官兵通过恶补训练,使得苏军在8月份的攻势中,展现出了比7月份作战时要更好的战术素养。这也表明了,苏军其实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强大,由于大清洗运动不仅使得军官被大量撤换,接手的都是些没经过战争洗礼的年轻军官,而且士兵平时也疏于操练,连各兵种的配合也显得生疏,只能临时抱佛脚。

二战后曾经有记者采访朱可夫,当被问及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时,他的回答竟然是哈拉哈河战役。朱可夫对日军的评价非常高,他说日军的下级军官很优秀,战斗很狂热。但是对于日军的高层却没好评,他觉得日军越往高层越烂,特别是含金汤匙出生的高级将领只能用无能形容。另外曾在GRU(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任职并且参加过该战役的瓦西里·诺沃布拉涅兹上校也证实,苏军的战斗有很大缺陷,各兵种的衔接配合相当糟糕。可见这个时期的苏军,在单兵作战实力上确实是比不上日军。

苏军在装备性能上不占压倒性优势

很多人有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认为诺门罕战役中苏军的坦克比日军强大得很多,甚至还认为T-28坦克或T-34坦克都出现在了战场上。然而战役中出现的最重型的坦克是日本的97式坦克,庆幸的是数量没超过10辆,且对扭转战局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实际上苏军参战的坦克只有BT坦克和T-26坦克,装甲十分单薄。BT-7,T-26的装甲最厚处分别只有20mm和15mm。

在战斗中除了极少数苏军坦克被燃烧瓶和坦克击毁,绝大多数苏军坦克是被日军反坦克步枪和战防炮击毁。日军还发现用7.7毫米装甲弹进行集中射击,或者是用车载13.2机关枪射击,都能击穿苏军BT坦克的侧面或者后面装甲,甚至95式坦克的37毫米炮都有机会击穿苏军坦克的后方装甲。

(日军缴获的苏联坦克)

苏军损失最严重的第11坦克旅,在7月23日-8月28日期间补充了155辆BT-7,8月20日再补充BT-5和BT-7总计155辆,然而到了8月30日只剩下38辆可以使用,损毁271辆(包括彻底报废和损伤)。如果不论双方冶金技术的高低,在坦克装甲厚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苏军坦克占不了多大的便宜,而且苏军坦克此时用的汽油机在战时的生存力远不如日军89式坦克的柴油机。

在空中对战中,日军的机型主要是97式战斗机,苏军的则为I-15和I-16战斗机。97式战机的良好回转性在初期的战斗中获得优势,仅加筱原弘道一人就击落苏军58架战机。但是在战役后期,苏军的I-16不再继续与97式战机缠斗,使用打了就跑的战术,用以克制97式战机的回转攻击,才逐渐给日空军造成伤亡。

苏军之所以在诺门罕战役取胜,是靠巨量的伤亡和武器数量的优势。根据中山隆志的文章《哈拉哈河战役的教训》中的数据,苏军动用了498辆坦克,809架飞机,而日军只有135辆坦克,450架飞机;苏军的弹药消耗达到了3.1万吨,而日军则只有2000吨不到。

在战争时期,交战双方都有个潜规则,把己方的伤亡尽量减少,而把己方的战果进行夸大。这除了是前线的将领为了邀功或者减少罪责的有意为之外,还在上报给军方后,官方在出于宣传和防止影响士气,都会再次对数据进行加工。在经过双重修改后,原本真实的战损数据已经有很大的失真,即使再怎么挖掘资料,能够获取的只能是第二手数据。

历史没有绝对的真相,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诺门罕战役引发了蝴蝶效应,战败后的日军彻底断绝了北上的念头转而南下,不但将美国拖入二战,也解除了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压力。也正是日本的威胁解除后,驻守在远东地区来的苏军能够抽身解了莫斯科之围。没有诺门罕战役,二战历史都会被改写。


梓蕤


很多人低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战斗力,日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在诺门罕中同苏军战斗的关东军第23师团便是一支战斗力强悍的精锐部队。苏军统帅朱可夫在战后回忆中,对日军顽强的战斗力印象可谓十分深刻,日军步兵联队陷入苏军装甲部队的合围后仍然能够娴熟地运用步枪和掷弹筒杀伤苏军,这给苏联红军带来了不小的伤亡。朱可夫曾这样说,“被装甲部队合围后仍然能顽强作战的部队是不多的”。多年地战争准备为日本培养了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因此日军无论是拼刺刀还是比枪法都非常专业。

从战后统计可以看出,日军精确的枪法、炮兵和拼刺刀,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而苏军主要打击日军的方式,则依靠装甲部队地冲击和强大火力地炮击,这说明苏军打败日军依靠的是实力上的绝对优势。苏军指挥官朱可夫,在战前集结了数倍于日军的技术装备和火力,在加上正确的战略战术,日军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过日军依靠其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娴熟的战术技巧也有效杀伤了苏军。

苏联军队损失大还有别的原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斯大林在红军中捕杀了3000余名中高级军官,连大纵深理论的提出者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也未能幸免。此时,苏军的战略战术水平遭到了极大的削弱,这也严重影响了苏军在战场上的作战。由于缺乏有经验的军官,苏军蒙受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这从日后德军闪击苏联,苏联红军一溃千里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或许会有人奇怪,华西列夫斯基元帅闪击关东军仅用7天就收复了中国东北,好像也没看出日军的战斗力有多强。这是因为到了1945年,与纳粹德国血战4年的苏联红军,其战斗力已经到达了无敌的状态,装甲部队的配合和战术水平已经炉火纯青。而且,关东军大部分精锐部队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殆尽。事实上,苏军对关东军的进攻也遇到了大量的阻碍,而且在东北战场上苏联军队也没有摧毁日本关东军的主力,在日军被歼灭前,裕仁天皇就已经颁布了停战诏书。从这可以看出,日军的战斗力是不俗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日军能在诺门罕给苏军造成重大伤亡了。


战情解码


鬼子的伤亡数据不可信啊!之前五雷看华北日军打八路的统计,一场各自上千人的战斗,鬼子一共战死六人,然后又说自己作战艰苦,这不是精神分裂?

二战结束时,日本官方统计死了两百多万,战后几十年年增加,最后居然加了近百万,到310万了。五雷一查,它这统计方法类似美帝,是找不到尸体就算失踪,但死伤惨重的多数是败仗,自己被人追着打,怎么去收尸统计?

另外,鬼子还有一点也像美帝,只要不是在战场上立刻毙命,哪怕重伤后拉到后方医院咽气,也不算阵亡算伤病死。诺门坎战役鬼子在河里丢过细菌武器,结果把自己人毒倒了一大批,这么丢脸的事,肯定不算战场损失里了。

还有,无论是美帝还是鬼子,都不把伪军当人看,韩国在朝鲜战争中死亡103万、皇协军被歼灭一百多万都是不提的。

据史料记载,诺门坎战役中,伪蒙军几千人留下断后全部打光,而伪满军死了几万,剩下的伤兵都没人管,据说有个日本顾问就因此被伪满士兵给一刀劈了。加上这些死亡数字,才是鬼子惨败的真相。





五雷


日军的损失比苏军了很多,这种言论有人传了一次又一次,试图证明日军的战斗力很强,可惜吹过头了,相反显得日军的战斗力相当差劲了。如果日军与苏军的所谓伤亡数字是真实与可靠的,那么换个角度说,显示出日军的战斗力如何下降,尤其是战斗意志薄弱。

如果苏军伤亡25000人,与投入的总兵力不到6万人相对比,等于苏军在承受了40%以上的伤亡,注意,这是全军的平均伤亡率,如果到了团营一级,也许就是八成以上的伤亡率,在这种情况下,苏军依然能够对日军发动进攻,逼得日军认输。这说明苏军的战斗意志已经远远比日军高太多了。

相比之下,日军伤亡19000人话,伤亡率似乎不比苏军高,相反要低了一点,更重要的问题是日军败了,当伤亡情况还不如苏军时,日军竟然打不动了,这说明日军的战斗意志很弱,如果按战斗中的一些记录,可以理解成,许多日军部队根本就是不战而退了。比如:日本的坦克部队到底是弹药没了不得不撤退,还是临阵脱逃?或者许多日军坑队友,明知友军陷入苦战,依然不想去救援,否则很难解说,日本的伤亡数量是怎么回事。

许多传说中,日军可以在伤亡7~8成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作战能力,也是日本人一直相当吹嘘的地方,现在看到了,还没有苏军承受能力强,这说明日军状态有多么糟了。

如果日军的实际伤亡率达到八成以上,才输掉这场战役,说是虽败犹荣,认为日军打的好顽强,那么真的没什么可质疑的,如今某些人拿出的数据,只能证明日军在比苏军更低的伤亡率条件下,输掉了战役,那么就只剩下可耻,也难怪日本人会放弃了北上,苏军通过实战证明自己的战斗意志比日军还要强盛,日本人怎么敢去再碰硬石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