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伙海上漂流133天,饿到濒死,船只见其是中国人:见死不救


中国小伙海上漂流133天,饿到濒死,船只见其是中国人:见死不救

求人帮助的时候,求穷人比求富人容易。——契诃夫

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蕴含着无数的传奇故事。其中,有一些故事沉寂海底,有一些事迹则被发掘出来,成为口口相传的传奇。在民国政府的腐败下,当时的中华十分落后。而在距离国土遥远的大西洋上,一位名叫潘濂的中国人,创造了人类野外求生的奇迹。潘濂这一次惊险无比的“旅途”,却也在暗中透露出了当时中国十分落后,受人挨打的现状。

中国小伙海上漂流133天,饿到濒死,船只见其是中国人:见死不救

遭遇劫难

1942年11月23日,来自中国的运输船贝洛蒙号轮船在海上遇难。船上的五十多名船员几乎都死于这次海难,海难发生的原因却无比微妙。贝洛蒙号沉没的原因,竟是因为无意间触碰到了德国潜艇在水下安放的两颗鱼雷。

在晌午的阳光下,运输船上的船员们懒洋洋地斜靠在甲板上,聊天、喝酒、吃点心。没有人注意到海上将要到来的危险,只有在观海眺望的潘濂发现了不对劲,慌忙穿上了救生衣,想要逃生。最终,他在鱼雷爆炸的前一秒钟跳下海去,为自己换来了一线生机。

在辽阔的大西洋上,没有人过多地关注一个弱国的运输船沉没了会怎样。当时的政府自身难保,自然无暇再顾及一艘船,五十多条人命的损失。

潘濂上船前只是一个小小的学徒,平淡无奇的人生已经过完了一部分。在出海前,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怎样离奇的遭遇,

也从来没有想过活着回来后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得到怎样的荣誉。

中国小伙海上漂流133天,饿到濒死,船只见其是中国人:见死不救

海上坚定地存活

然而,潘濂跳入大海后万万没想到会有更加严峻的挑战在等着他。一眼望不到边的蔚蓝色现在看来是那么刺眼,潘濂必须要在大海上尽量时间长地存活,一直等到有人来救他。可能给他带来些许慰藉的,

只有一个破木板和一些贝洛蒙号的残骸碎片。

老天似乎并不想让这个幸运的人轻易死去。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潘濂也找到了一条生的路。在海上,他惊喜地发现了一只被遗弃的救生艇,艇上还有着一些淡水、食物、手电筒、布帕等求生的必需品。

潘濂凭借着自己的航海经验,迅速地将船中的布帕加油布置,形成一道保护布。又把船上的资源妥善保存好,已经开始准备在海上长时间漂流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是要找到稳定的食物和淡水的来源,想办法抵御海上的风暴。

中国小伙海上漂流133天,饿到濒死,船只见其是中国人:见死不救

淡水来源的解决,要拜大西洋的热带地区天气所赐。几天一场的频繁降水,使潘濂并不缺水喝。他只需要在下雨时将一些容器器皿放置好,就不必担心在热带地区喝不上水。食物来源,在海上的话,自然就让人想到了鱼。但没有任何工具地捕鱼却是难上加难,潘濂想尽办法也没有逮到一条小鱼,而他并没有绝望,而是拼命的动脑想解决办法。

他在小艇的两侧的吃水线上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甲壳类的海洋生物和海中昆虫,这可真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潘濂一开始只是食用这些生物,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用昆虫和甲壳类生物当诱饵,来钓海中的鱼吃。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试验,潘濂终于如愿以偿地尝到了鲜美的海鱼。

曾有一次,潘濂不幸在海上遇到了“大干旱”,一连几天都没有下一滴雨,海洋中的咸水又不可能拿来维持生命。饿极了的潘濂竟然想办法捉到了一只海鸟,靠这只海鸟的血和肉勉强撑过了这次灾难。就这样,

133天的漫长岁月,潘濂日夜与大海相伴,沉着冷静地应对来自大海的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中国小伙海上漂流133天,饿到濒死,船只见其是中国人:见死不救

受到歧视

尽管海上的生活无比艰辛,但潘濂依旧顽强地存活下来,甚至等到过两次被救治的机会。第一次,是德国的商船队。当它们出现在潘濂的视线中时,潘濂几乎要兴奋地发狂。他奋力地挥动双手,成功地吸引了船队的注意,它们向他靠过来。潘濂赶忙兴奋的地请求德国人们能够带上他一同回归大陆。

可令人绝望的是,德国人在看清潘濂竟然是一个中国人时,对他立刻不屑一顾,忽视了他的乞求和话语,直接起锚,见死不救,扬长而去。

潘濂只好再度回归到了海上漂流的生活。第二次,是来自美国的飞机。美国的飞机在横跨大西洋的时候看到了海上流浪着的潘濂。这次,潘濂终于得到了来自美国的援手。飞机向潘濂所在的救生艇投下了一个标记,打算在回国后就立即派遣飞机或救生船前来救援。不巧的是,不久后的一次大风暴,使潘濂丢失了来自美国的珍贵的标记,被营救回归大陆的希望,再次破灭。

中国小伙海上漂流133天,饿到濒死,船只见其是中国人:见死不救

回到大地的怀抱

在海上数月如一日,时间过得格外漫长,潘濂试图习惯这种生活,却也不曾失去回到祖国,回到大陆的心愿。一百三十三天的“荒海求生”,终于迎来了欢喜的结局。在经过一百三十三天的漫长流浪,潘濂终于被海岸线边的沿海居民营救,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归祖国的潘濂,可谓是苦尽甘来,受尽了赞扬和荣誉。被各国的人民交口称赞,家喻户晓。在国际上,潘濂甚至被誉为:“中国的海上鲁滨逊”。后半生享尽了荣华富贵,他在海上求生的事迹也随之远扬海外。

中国小伙海上漂流133天,饿到濒死,船只见其是中国人:见死不救

潘濂这个名字,也真真正正地刻写在了人类野外求生的历史上。与《鲁滨逊漂流记》不同的是,这不是小说,而是一个大西洋上漂流者真实的回忆,是大海上永不腐朽的传奇。

而潘濂的经历,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当时的中国落后而懦弱,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俗话说:“弱国无外交”。这或许就是潘濂在海上求救时,傲慢的德国人有力无心,不愿帮助他,甚至还有些嫌恶的原因。而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弱国无外交”也早已不再是中国的标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