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先生創業吶


1.疫情之下,當不少線下零售企業果蔬店面遭遇危機面臨挑戰。在此背景下,不少生鮮電商平臺在“寒冬”中迎來了春天快速發展的機會。線上買菜在疫情期間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2.這次的考驗充分體現了生鮮電商的優越性。在今年上乃至以後,線上買菜必將成為一種風尚。便捷,低價,新鮮將成為他們的主打曲。疫情早期面對全國各地封村、封路等情況,貨出不來,生鮮電商應運而生,解決了農民,市民的生活問題,可謂是雙贏。

3.疫情結束之後如何承接疫情積累起來的用戶和品牌的信任度等問題,也是生鮮電商以及社區團購賽道創業者如今正在思考的問題。



長安書生


疫情促使網上買菜成為時髦現象,不少熱心網友還製作出了各種“買菜指南”,每日優鮮、叮咚買菜、京東到家、美團等平臺春節期間的訂單量更是出現暴漲。僅僅幾個月前,生鮮電商行業還是一片黯淡,多家知名公司出現倒閉、欠薪等負面消息。疫情煥發生鮮電商誕生“第二春”,但生鮮電商是否真能就此“一飛沖天”,成為幸運的寵兒?生鮮電商會成為2020年的“風口”嗎?

  上海是中國消費活力最高的城市,2019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萬億元,規模穩居全國城市第一名。龐大的消費活力激發出上海地區靈活的零售業態。全國第一家生鮮電商平臺易果生鮮就誕生在上海,後來在全國風靡的盒馬鮮生第一家店也是開在上海。

  易果生鮮之後,莆田網、天天果園、淘寶網生鮮頻道、京東生鮮頻道、順豐優選等生鮮電商平臺紛紛先後上線。

  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迎來第一次爆發,共16家公司獲得了近30億元融資。可惜無情的資本市場很快就讓瘋狂的創業者們嚐到了苦果。

  一年後,資本市場就調整了投資策略,O2O、智能硬件等重度依賴資本的行業都受到打擊,生鮮電商行業也受到波及,美味七七、果實幫、青年菜君、優菜網等平臺陸續倒閉。

  中小型生鮮電商被洗掉之後,行業資源向頭部集中。2017年,天天果園、易果生鮮、本來生活等平臺均獲得了過億元融資。與此同時,TMT行業的風口開始轉向無人貨架、社區電商,每日優鮮、果小美、愛鮮蜂們開始嶄露頭角。

  2019年,生鮮電商行業再次爆發危機。呆蘿蔔、妙生活、吉及鮮等多家公司開始出現危機,或關閉門店、或暫停運營、或關倉削減規模。

  是的,生鮮電商多年來就是這樣如過山車一般,忽而到峰頂,忽而到谷底,起伏非常大。

  2020年春節期間,受疫情因素影響,大多數人都開啟了網上買菜模式,有熱心網友還根據搶菜時間、配送時長、價格、菜品等維度製作出了網上“搶菜指南”。

  生鮮電商行業再次爆發。

  QuestMobile公佈的數據顯示,生鮮電商App的使用時長2020年春節後兩週比平日增長96.4%。生鮮電商App日活用戶從平日的不到800萬,在春節期間突破了1000萬,節後再次突破到1200萬。

  每日優鮮、叮咚買菜、京東到家、美團等平臺都透露了訂單量翻倍的消息。受行業利好消息影響,搜索引擎內關於“生鮮電商系統”、“生鮮電商解決方案”等方面的廣告都多了起來。

  訂單量暴增、營業額翻倍、用戶時長暴增,甚至平臺不需要做過多的營銷推廣,便能獲得大量自然增長的用戶,這要放在平時,平臺做夢都要笑醒。

  然而,在生鮮電商行業一片叫好的形勢下,卻暗藏兇險,行業危機已經悄悄來臨,一個不好,關閉門店、暫停運營、關倉削減規模等情況還會再次出現,“獨角獸沒有角”的窘境會再次降臨。

  短期增量帶來多種隱患

  受交通等方面的影響,平時觸手可及的糧油米麵菜成為人們生活的難題,即使是便利店遍地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是如此,網上買菜成了大多數人的首選渠道。

  1、網上買菜的安全係數相對更高;

  2、減少出門的距離和次數;

  3、無需“查找”店鋪;

  4、SKU更全。

  以往發生在菜場、商場、超市等地方的需求短期內迅速向生鮮電商平臺轉移,這才有了訂單量暴增、營業額翻倍、用戶時長暴增的故事。但是,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增量同時也帶來了隱患。

  第一,訂單量暴增背後,商品品質很容易被犧牲。糧油米麵菜等商品中,只有菜是最難“囤”的,其中尤以青菜最難“囤”,放幾天可能就沒辦法食用。對於經常在家做飯的人來說,他們對於青菜的新鮮度要求非常高,他們現在買菜確實沒那麼容易,但並不代表他們能夠忍受青菜的品質也隨之下降。

  而平臺上的訂單量突然暴增,他們的物流配送、倉儲等處理能力會出現欠乏,很難跟平時一樣精心確認菜品的品質,此時,平臺更加關心配送效率而不是商品品質。

  在高效率的思維決策下,商品品質只能被犧牲。同時在“反正不愁賣”的局面下,有些平臺對於商品品質就更不在乎,大不了讓用戶投訴賠錢就是,但又有多少人會因此去平臺上投訴呢?只要沒投訴,平臺就賺了。

  第二,價格帶來不滿。並不是所有的平臺都維持商品的原價,商品價格並不受平臺/商家控制,因春節期間人力成本的上漲、物流運輸價格的上漲以及進貨價的上漲,商家不可能大規模貼錢保持商家原價。

  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有不少商家的菜品價格均出現了上漲,以包菜為例,平時可能也就三五塊錢/個,但現在的價格幾乎翻了一倍,有的商家甚至能賣到20元左右,青菜的價格急劇飆升。

  無論是平臺的主動漲價,還是被動漲價,消費者都會將其中的不滿算在平臺頭上,如果平臺提供的商品品質不好,那更是容易被消費者暗自記上。

  商品品質不佳+價格上漲帶來的隱患,會讓消費者對於網上買菜的整體體驗下降,而這種體驗會隨著其他需求的恢復而下降。如今復工潮已經漸漸開始,線下的菜場、商場、超市等也逐漸開業。這意味著原先突然轉移到生鮮電商上的流量又開始迴歸線下,生鮮電商的生意被奪走了。

  七麥數據顯示,叮咚買菜、每日優鮮在App Store總榜免費榜中從2020年2月16日便開始下滑,排名甚至低於2020年元旦之前。

  需求下滑、用戶體驗下滑,生鮮電商平臺是時候該考慮接下來的生存問題了。

  盲目擴張,容易造成庫存積壓

  賣菜並不是一門“高大上”的生意,但當“菜”成為稀缺性商品的時候,誰都想來分這塊市場的蛋糕。

  百果園是一家以賣水果為主營業務的連鎖品牌,截至2019年9月,百果園全國門店數超過4000家。2020年2月28日,百果園宣佈開始賣菜。

  2020年2月15日,中國石化宣佈在北京的340座加油站開始售賣新鮮蔬菜。

  除這兩家名企跨界賣菜外,某鮮奶公司也提供了線上賣菜服務。

  進入線上賣菜最瘋狂的行業當屬餐飲、酒店業。餐飲業的“食材成本”在20%——30%之間,因消費者的減少,不少餐飲企業都將春節囤積的食材進行售賣,從而減少虧損,賣菜是它們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百果園、中石化、餐飲業跨界到賣菜業務,有很多因素導致。但它們盲目擴張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容易造成庫存積壓,造成積壓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如今用戶買菜的方式已經逐漸重回菜場、商場、超市,而且叮咚買菜、京東到家、美團等平臺也會分流,流到百果園、中石化上的流量就會非常少,它們此前準備的商品就可能積壓。

  第二,百果園、中國石化進入賣菜行業的時間並不算早,此時涉及到菜的成本價、人力成本、物流成本都不低,這意味著它們很難以低價進行銷售。對於消費者來說,百果園、中石化只是買菜渠道之一,而他們的商品價格並不便宜,又是一個全新的平臺,消費者信任度也成疑問,商品被積壓的概率就會非常高。

  當然,面對積壓問題,他們也可以在將來用低價促銷的玩法來賣掉,但此舉也意味著他們賣菜嘗試失敗。

  行業競爭激烈,誰能成為“剩者之王”

  “一窩蜂”現象在互聯網行業是常見現象,團購、共享單車、智能硬件、無人貨架、社交等行業莫不如是。

  網上買菜變得火爆後,自然也吸引了各方的覬覦。PC6安卓網的數據顯示,目前各類買菜App多達117個,其中包括京東到家、順豐優選、美團、餓了麼、盒馬、蘇寧小店等多家巨頭公司,每日優鮮、叮咚買菜、食行生鮮、美菜網等新的明星公司也不在少數。

  行業處於巔峰期,總體需求大幅上漲,各大平臺的訂單量、用戶時長會暴增,但一旦疫情過後,線上買菜的需求會隨著消費者的買菜習慣會重新回到菜場、商場、超市而呈現下滑趨勢。

  此時,行業的競爭問題很有可能導致新一輪洗牌。互聯網行業的趨勢證明,多數情況下只會是少數人的紅利,百分之八九十的企業會因為競爭力不夠而被淘汰。生鮮電商必然也逃不過這個宿命。

  誰能成為“剩者之王”?這是每一個生鮮電商平臺接下來應該考慮的問題。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85239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0.7%。電商的市場越來越大,但生鮮電商在中國的滲透率並不高,極光大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中國的生鮮電商行業滲透率僅為3.44%,遠低於綜合電商。

  毫無疑問,受2020年春節影響,生鮮電商的滲透率、用戶習慣等會大幅提升,行業會因此而受益,可落到每個生鮮電商平臺上,並不止利好,只有打敗其他競爭對手,才有資格談未來。

  總之,這次漲價過高以及品控不佳的平臺,遲早會遭到“反噬”;而體驗好的平臺,未來會更加明朗。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櫻桃番茄GO


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服務行業的沉重打擊,也使行業感受到消費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業內出現了“冷熱不均”的兩極分化狀態,百貨購物中心、餐飲、娛樂幾乎停擺,社區超市與到家服務的業務量卻迅猛增長,有些企業甚至實現了三位數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澱還是未知數

正如盒馬侯毅2月12日在“聯商網新零售乾貨群”裡所說:“供應沒有問題,主要是加工能力和運輸問題;另外餐飲停業,菜場不安全,對於超市的買菜需求大幅增加”。

線上線下很多企業為此發起了“共享員工”計劃,歡迎社會暫時歇業人員赴這些企業“上班”,既承擔了一份社會責任,又解決了員工不足的問題。可見,只要不瞎折騰,給企業留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在大難面前,大部分企業都有奮不顧身的責任意識、卓有成效的創新能力,切實可行的應對舉措。

把企業能做的事情都留給企業去做,企業依法經營,把企業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給政府職能部門去做,並依法執政,這也許就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誰能想到,去年還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裡的人則在主動尋找APP、微商、小程序,連百貨購物中心的櫃姐也走進了直播間。原來只要20分鐘的生鮮到家服務,如今延長到8小時,顧客沒有怨言。原來做促銷的生鮮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著手機搶購,樂此不疲。原來送貨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區門口接單,且心存感激。

為了一頓飯、一碗菜、一鍋湯,生活服務業的員工,上至董事長,下至一線服務員,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戰鬥,明天與病毒,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但他們仍然在缺少防護用品的情況下堅持著。

在疫情中,消費者選擇“就近便利”的購物方式,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疫情過後,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會在線上沉澱下來,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不會因此而改變。對生鮮食品的購買來說,更是如此。

社區生鮮與生鮮到家即使在平時也很好地滿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費需求,在疫情期的銷售暴漲,並不能說明消費者就喜歡這種購買方式了。消費者根據不同消費場景會選擇不同的購買渠道。

當前很多消費者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菜場離家遠,或考慮到環境不安全,商品動碰不安全,或菜場被關閉,外食也無處可吃,多個因素集結在一起,才使社區店與到家服務不堪重負。

如果沒有“兩場 新老零售很難扛得住居民“飯碗”

這“兩場”就是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菜市場。我國目前零售業態分類的標準仍然是2004年頒發的《零售業態分類》(GB/T18106-2004)。記得在2010年與2018年都修訂過該標準,但未發現有新標準公佈。2018年修訂標準的時候我曾建議把“菜場”納入新的標準,但未被採納。也許是因為菜場帶有“髒亂差”的傳統標籤。食雜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則被納入零售業態。

實際情況是:在全國大部分城市,菜場仍然是居民買菜的主渠道。據中國報告網報道,在國內生鮮銷售渠道中,農貿市場佔比為73%,超市佔比為22%,發達國家超市則佔比70%以上。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超市佔比還沒有那麼高。根據2019中國統計年鑑公佈的數據測算,折扣店、超市、大型賣場、倉儲會員店四種業態的銷售額以30%生鮮佔比計算,在生鮮市場的銷售佔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從6.56%下降到了5.30%。

觀研天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8年中國生鮮食品零售額從3.61萬億元增長到4.72萬億元。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預計)達到5.31億元。

我們應該考慮到:如果沒有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零售菜場,當前的大賣場、倉儲式超市、超市、前置倉、純生鮮電商平臺、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滿足5萬多億元體量的生鮮消費需求?特殊時期還可以應付,在正常情況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內都難扛居民這個“飯碗”。

菜場仍是上海居民買菜主渠道

以上海為例,上海連鎖超市與連鎖便利店曾是全國的“領頭羊”,新零售標杆企業盒馬鮮生首店也誕生於上海。但40年來,上海零售業有兩件事情從未徹底改變:

一是雜貨店仍然遍佈全市各個角落。據新一線研究所去年介紹,至少有1.5萬家。我覺得這個數據偏小,實際數有可能超過2萬家。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內便利店僅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蘇寧小店),雜貨店門店數是連鎖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現代零售業態在整個生鮮消費市場的佔比仍然較低。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賣場、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計2527家門店,實現市內零售額394.32億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鮮佔比計算,這三種零售業態實現生鮮食品零售額118.29億元。


白小宇


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服務行業的沉重打擊,也使行業感受到消費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業內出現了“冷熱不均”的兩極分化狀態,百貨購物中心、餐飲、娛樂幾乎停擺,社區超市與到家服務的業務量卻迅猛增長,有些企業甚至實現了三位數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澱還是未知數

正如盒馬侯毅2月12日在“聯商網新零售乾貨群”裡所說:“供應沒有問題,主要是加工能力和運輸問題;另外餐飲停業,菜場不安全,對於超市的買菜需求大幅增加”。

線上線下很多企業為此發起了“共享員工”計劃,歡迎社會暫時歇業人員赴這些企業“上班”,既承擔了一份社會責任,又解決了員工不足的問題。可見,只要不瞎折騰,給企業留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在大難面前,大部分企業都有奮不顧身的責任意識、卓有成效的創新能力,切實可行的應對舉措。

把企業能做的事情都留給企業去做,企業依法經營,把企業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給政府職能部門去做,並依法執政,這也許就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誰能想到,去年還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裡的人則在主動尋找APP、微商、小程序,連百貨購物中心的櫃姐也走進了直播間。原來只要20分鐘的生鮮到家服務,如今延長到8小時,顧客沒有怨言。原來做促銷的生鮮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著手機搶購,樂此不疲。原來送貨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區門口接單,且心存感激。

為了一頓飯、一碗菜、一鍋湯,生活服務業的員工,上至董事長,下至一線服務員,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戰鬥,明天與病毒,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但他們仍然在缺少防護用品的情況下堅持著。

在疫情中,消費者選擇“就近便利”的購物方式,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疫情過後,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會在線上沉澱下來,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不會因此而改變。對生鮮食品的購買來說,更是如此。

社區生鮮與生鮮到家即使在平時也很好地滿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費需求,在疫情期的銷售暴漲,並不能說明消費者就喜歡這種購買方式了。消費者根據不同消費場景會選擇不同的購買渠道。

當前很多消費者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菜場離家遠,或考慮到環境不安全,商品動碰不安全,或菜場被關閉,外食也無處可吃,多個因素集結在一起,才使社區店與到家服務不堪重負。

如果沒有“兩場 新老零售很難扛得住居民“飯碗”

這“兩場”就是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菜市場。我國目前零售業態分類的標準仍然是2004年頒發的《零售業態分類》(GB/T18106-2004)。記得在2010年與2018年都修訂過該標準,但未發現有新標準公佈。2018年修訂標準的時候我曾建議把“菜場”納入新的標準,但未被採納。也許是因為菜場帶有“髒亂差”的傳統標籤。食雜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則被納入零售業態。

實際情況是:在全國大部分城市,菜場仍然是居民買菜的主渠道。據中國報告網報道,在國內生鮮銷售渠道中,農貿市場佔比為73%,超市佔比為22%,發達國家超市則佔比70%以上。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超市佔比還沒有那麼高。根據2019中國統計年鑑公佈的數據測算,折扣店、超市、大型賣場、倉儲會員店四種業態的銷售額以30%生鮮佔比計算,在生鮮市場的銷售佔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從6.56%下降到了5.30%。

觀研天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8年中國生鮮食品零售額從3.61萬億元增長到4.72萬億元。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預計)達到5.31億元。

我們應該考慮到:如果沒有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零售菜場,當前的大賣場、倉儲式超市、超市、前置倉、純生鮮電商平臺、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滿足5萬多億元體量的生鮮消費需求?特殊時期還可以應付,在正常情況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內都難扛居民這個“飯碗”。


阿飛㝵正傳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線上買菜模式在疫情發生之前基本上已經被宣告死亡了的,現在不過是靠疫情這一突發事件暫時續命了而已。一旦生活秩序恢復正常,龐大的購買量也將如潮水退去,這點肯定會發生。

為什麼?因為適合線上買菜的線下生活場景遠沒有形成啊…

對於年輕人而言,做了兩個月的飯相信很多人早就煩的不行,相對於廚藝精進還不如點外賣或下館子省事。而對於做飯主力的中老年人而言,最好使的永遠是家門口那熟悉的菜市場,線上買菜?誰知道你新鮮不新鮮,關鍵還不一定便宜。

沒錯,價錢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你線上不比線下便宜憑什麼要我去買?可以送菜到家?別逗了,去菜市場買菜不僅可以貨比三家還能順路走道呢!正常情況下,吸引人在線買菜的原因永遠只有兩個,一是線下沒有的你有,二是你比線下便宜。經過了前兩年慘痛的燒錢大戰之後,相信現在沒有哪幾個平臺再有燒錢搶客的底氣了吧?

我一直認為,在疫情期間發生的很多事都是非理性不正常的,期間的很多數據和模型也是獨立的,沒有什麼太大價值。

我之前看到一篇報道,說是一個智能自動化領域的創業團隊在疫情期間深陷倒閉危機,結果創始人及時轉型,帶領一堆哈佛浙大的博士“降維”出擊,加班加點生產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口罩機,訂單額超過8000萬元,由此逃過資金劫。但能說口罩機業務會是一門有前途的行業嗎?明顯不行的,不然也不會經常看到破產的口罩生產企業被強行喚醒的消息了,疫情一旦結束,終究是塵歸塵,土歸土。



山裡人小二哥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線上買菜模式在疫情發生之前基本上已經被宣告死亡了的,現在不過是靠疫情這一突發事件暫時續命了而已。一旦生活秩序恢復正常,龐大的購買量也將如潮水退去,這點肯定會發生。

為什麼?因為適合線上買菜的線下生活場景遠沒有形成啊…

對於年輕人而言,做了兩個月的飯相信很多人早就煩的不行,相對於廚藝精進還不如點外賣或下館子省事。而對於做飯主力的中老年人而言,最好使的永遠是家門口那熟悉的菜市場,線上買菜?誰知道你新鮮不新鮮,關鍵還不一定便宜。

沒錯,價錢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你線上不比線下便宜憑什麼要我去買?可以送菜到家?別逗了,去菜市場買菜不僅可以貨比三家還能順路走道呢!正常情況下,吸引人在線買菜的原因永遠只有兩個,一是線下沒有的你有,二是你比線下便宜。經過了前兩年慘痛的燒錢大戰之後,相信現在沒有哪幾個平臺再有燒錢搶客的底氣了吧?

我一直認為,在疫情期間發生的很多事都是非理性不正常的,期間的很多數據和模型也是獨立的,沒有什麼太大價值。

我之前看到一篇報道,說是一個智能自動化領域的創業團隊在疫情期間深陷倒閉危機,結果創始人及時轉型,帶領一堆哈佛浙大的博士“降維”出擊,加班加點生產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口罩機,訂單額超過8000萬元,由此逃過資金劫。但能說口罩機業務會是一門有前途的行業嗎?明顯不行的,不然也不會經常看到破產的口罩生產企業被強行喚醒的消息了,疫情一旦結束,終究是塵歸塵,土歸土。


客家佬在北京


這個是多面性的,我們國內買菜的主要有三個群體,一個是老年人,一個是沒有上班的年輕寶媽,還有一個就是上班族;老年人肯定還是超市和菜市場為主,線上購物可能會有一小部分;年輕的寶媽會有線上線下,但是每天早上也都沒帶娃出去溜達,順便買菜;上班族就不一樣,平時購物習慣可能就是線上,但是為了新鮮可能還是實體店的多,特被是蔬菜,現有的生鮮配送還不是很多而且價格偏貴,上班族壓力很大,能節約的還是儘可能的去節約。這是我個人的觀點,謝謝。



山裡的漁


線上賣菜這個模式往後會在社區店引爆風口。

為什麼是社區店?

1.社區離家近,不超過1公里都能到;

2.小區店都不大,但是需求量大,往往飯點扎堆買菜,擠都擠不進去;

3.社區店店主在朋友圈裡或者通過直播可以直接給居民展示今天賣什麼菜,什麼菜是新鮮的,什麼菜特價,這樣居民很快就能知道今天有什麼,還能和家裡人商量;

4.有問題可以及時退換,不耽誤事情;

5.如果不忙的,店主可以針對一些有需求的人送貨上門,特別忙的,給人家裝配好了,通知讓自取,也不耽誤事,總歸走幾步路就可以了,或者說下班順帶的事;

6.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街坊鄰居的信任度更高,也更容易接受。

怎麼做

1.上面也說了,可以發朋友圈,帶上價格

2.直接開直播

3.建群,直接在群裡發佈

4.直接用點單系統

通過線上接單,然後選配,等客戶自取或是派送,整個過程透明化、流程化,就能成為一個增長的爆點。

有的人說還是喜歡早起去買菜,像我家離批發市場特別近,還真的必須要早起去買菜,晚了人家就收攤了,如果有社區店離我也很近,那我就完全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了。


衡芷


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不會,疫情過去後我也不會在線上買菜了。

第一線上買菜不新鮮,在這次疫情中我幾次定購的菜送到家時與他(她)發圖不相符合,但是我也不好拒絕,問了圈子裡幾個定菜的和我一樣的情況,我們只好商量又另選了一家網購送菜的。

第二線上定的菜時間不能確定幾時能送到你手中,讓你總想到它。比喻我前三天就在線上定了20元的套餐菜:有小白菜,紅蘿蔔,西葫蘆,今天三天了,還末送到,害我總想到聽電話響來,看是不是菜到了。但還是沒有接到送菜電話,只好另想辦法今天弄什麼菜吃,心裡不舒服感覺。

第三線上定的菜大多是塑料大棚生產的菜,口感不好。菜炒熟後,一嘗不好吃,沒有菜的本來味道,我還是回味原來自己種的菜好吃些,同樣的菜,線上定的就是差味道,同樣的菜一樣炒,口感不一樣。雖然我現在沒有時間和土地我菜,但要不是受疫情影響我寧願買附近村民自家種的菜,雖然貴一點,但好吃些。

因此疫情過後,我會在社區旁的菜市場買菜,下班後可以隨時買自己喜歡的菜,買村民種的新鮮菜,順便買回家,我可以做飯炒菜,方便許多。所以疫情過後我是不會再到線上定菜和買菜的。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提供參考,謝謝。



肖亨


我個人在疫情期間大部分都是線買菜。說實話真的挺方便的,而且送的菜也挺新鮮。尤其是對於我這種在家帶孩子的寶媽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節省往返時間和挑揀的時間,只要幾分鐘就能把需要的食材選好。對於不方便出門的人士來說真的是很便利的,再加上疫情期間使用習慣了,線上買菜真的會成為一種趨勢。

線上買菜有一點弊端就是買菜每一種菜都是定量的,一份最少是一斤起,對於家裡人口簡單的人來說還是有點浪費。人少就吃不多,放幾天就不新鮮了。還得有選擇性的買那種能放的住的菜。

再有就是售後問題。我們自己買菜都是挑最好的最新鮮的,倉庫配送難免會出現菜品有問題的情況,一定要把售後處理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