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个很好的故事,自己编故事时总能和这个故事重合,怎么办?

手机用户59431840394


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是杂谈贯古今,和你一起分享古今中外的各种故事。

从你的问题描述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这样不可磨灭的故事。因为在你一开始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它就引人入胜,如同身临其境,甚至震撼着你的心灵。

你说自己编故事时总是和这个故事重合。就好比是我们看到一本好书,如果自己写,怎么也逾越不了是一个意思。因为总是不自觉的加上了它的影子,对此在你创作故事时,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的借鉴。所有美好的故事,生来就是启迪大众的,越是好的故事,听过的人就越多。这就像是一种传承流传下来一样。而在你创作故事时对好故事适当的借鉴,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生搬硬套而你要用自己的文字语言完整生动的表述出来,让你自己创作的故事,拥有自己的灵魂。

2.多读书。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情况也是因为脑子里缺乏自己的故事素材。只有这么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那么你创作故事时肯定会不自觉的向那个故事靠拢。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审视自己了,我怎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头脑呢?多读书,读的故事、小说多了,你的灵感也会源源不断,或许某一个小说的情节你都可以延伸创作出一个美好的故事。有了文字的积淀,相信你的故事创作会更得心应手。

3.多经历,多发掘。所有好的故事都不是无的放矢的。他们之所以能被大众认可,不仅是它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更多的是它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这就要求你有发觉身边故事的能力,那么应该怎么做到这一点呢?生活中遇到有意思的趣事或者有意义的事情时,你一定要学会总结,反复思考,然后记录下来,说不定哪天它就成为了你的素材,用的时候信手拈来,自成一篇吸引人的好故事。

4.独特的见解与创作加工。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故事。而故事的好坏就看创作故事的人会不会讲故事。一个再好的故事素材,不会创作也不行,即使你把它写成了故事,也是寡淡无味的。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拿来创作故事最后成品的质量也是天壤之别。如果你在创作故事时能加入自己独特的见解,也会使你的故事升华一个水准。

5.多练习,多写故事。人们常说,量变引起质变这个道理用在故事创作上也是相通的,当你写了几百篇故事时,你再回过头来看自己创作的第一个故事。自己能轻而易举的发现它的缺陷和不足,原因何在?因为经过大量的练习,你已经在不自觉中成长起来了,不论是文笔、眼界还是文字功底,都不可同日而语了。

6.多反思,多推敲。每次写完故事不要置之不理,应当反复查看揣摩、推敲。看写的是不是能吸引读者,是不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是不是有错别字。一般喜欢读故事的人对错别字都相当反感,当你修改几遍,自己觉得满意了,你再去发表故事就可以了,一定不能一次性成稿,所有的作家无论写故事还是写小说都是相当严谨,反复推敲的。

最后,希望你能创作出有自己风格和灵魂的经典故事来奉献给大家。







杂谈贯古今


您好,我带故事,你带酒,不醉、不休。这里是西城艺巷。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其实,我非常能理解这种尴尬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这段故事情节太过于吸引人,所以在我们心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我们自己的创作工程当中呢,大脑的思维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往这个故事上靠拢。


在这里给您几个建议:


1.不要刻意回避这种感觉。因为往往这种感觉的出现是我们对这个故事的感觉已经到了一个深度上,这种感觉会无形中形成我们和这个故事的契合、共鸣,对于我们的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2.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在思考这个故事为什么这么成功的同时,要记住一个前提,再好的故事都是有现实生活的原型。多想想故事的起点在哪里,你的灵感就出现了。


3.借鉴一下又何妨?既然这个故事这么好,为什么不在自己加工后呈现给更多地人看呢?有句话虽然不好听,但是现在的故事和文章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的抄来抄去的。


西城艺巷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如果编写同一类型的故事,出现重合时正常的,但是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改变和观点。编故事需要的是几个重点词汇,或是人名,或是名词。你的重点词汇和原故事有差异就不容易重合。

个人建议,你编故事之前一定要心中有个大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你可以那张纸写下来,这样能捋顺思路。如果写作过程中出现了其他灵感也要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对比一下做一些关联,这样整个故事下来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一定要有自己的思维在里面,只有这样,哪怕内容重合率很高,也不会影响你的故事效果。

多写多练,多想多发散,这样思维更活跃,才能写出自己喜欢的故事。


星尘的夜空


题主你好,其实这个就是所谓的跳脱不了这个故事的思维模式。

很大程度上题主往往太过沉醉于这个故事,想自己编写故事时总是想到这个故事,并且时不时的写的故事总是与这个故事大致相同。

我自己的意见是首先一定要摆脱这个思维方式。

要知道就算这个故事再好,但是它总归不是你的故事,就算说你套用这个故事变化几个关键词来,总归这个还是人家的故事,你只不过是变了一个花样而已。更何况如果真放任自己这样做,那你以后肯定是会习以为常,以后不管是碰到什么故事都是想着怎样把它变成自己的故事。久而久之自己写作肯定不会本质提高。

说到这里其实也不是说你就不能有任何参考这个好故事的点。

就像这个好故事的写作结构其实还是学习借鉴的,看看人家是怎样处理故事整体框架的,善于学习这些其实也是会给你有所启发的。

要想写出好的故事,学会发现身边的事情,学会加工这些事情。慢慢摸索总是会有收获的。


木木观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而且是很正常的现象。

刚开始写作时,我们常常会困扰于原创、创意、抄袭……这些词汇,总是想尽量避免和已有作品一样。

但是我上了几堂写作课之后,发现老师们都鼓励新手先从模仿开始。不仅是模仿文风,也模仿故事情节和套路。

不仅如此,那些写作大师们在写回忆录,个人传记的时候也承认自己是从模仿开始的。

古希腊先贤明确提出“文学起源于摹仿”,我国南宋的朱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茅盾先生把模仿作为学习和创造的前提,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因此,“借鉴”,是一种普适性的学习方法。

这就像小孩子牙牙学语一样,那段时间他们听见什么就学什么,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其次,关于创新,以前我也一直纠结在这个问题上,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一句话,当然这句话我以前也听过,只是没在意,叫作“太阳底下无新事”。

我想很多人也听过这句话,而这句话想表达的就是——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创新。

文学作品的主题无外乎爱情、战争、苦难、人生、成长、正义……这些,但是因为作者本身经历的不同,对生活感悟的不同,所写出的内容也就有了区别。

当然啦,还是有很多桥段类似的,所以要加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说到这里,我是建议是既然那个故事一直在你脑海里,你不妨自己写写试试。我觉得你不可能写出来一模一样的情节,在创作的过程中,你可以边写边问问你笔下的人物,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面对相同的处境,或许他们会做出不同的决定,从而拥有属于你们自己的故事情节。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一起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