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構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獨家】構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獨家】構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2019年12月5日,參觀者在第四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參觀。圖/新華社發 詹彥 攝

作為繁榮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文化產業既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更是實現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文化產業迎來繁榮發展的黃金期。

2019年6月底,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聽取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通過監督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聚力賦能。

常委會組成人員表示,目前我國文化供給能力迅速躍升,文化產業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目標穩步邁進,國務院及有關方面為此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同時,針對當前我國文化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高質量文化供給不足、產業發展不平衡、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問題,與會人員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和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他們強調,要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我們對中國歷史、中華文明史包括近現代史上很多非常重大的事件還缺乏有力度的、具有反思性的文藝作品,許多值得謳歌的人和事還沒有去深入挖掘。”陳竺副委員長說,要真正拿出一大批既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有藝術感染力、文化感染力的精品力作,必須做大做強骨幹文化企業,發揮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和引領作用。他建議,加強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充分調動文藝創作者的積極性,多出精品力作,講好中國故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今天仍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杜小光、楊志今等委員也認為,要充分發揮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資源優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近年來,文化產業“高歌猛進”,網絡已成為其中重要的陣地和載體。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為8.29億人,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手機上網成為中國網民最常用的上網渠道,手機網民已佔中國網民的98.6%。

“網絡環境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杜小光委員對網絡文化發展尤為關注,他建議進一步重視網絡的影響,下更大功夫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

文化產業健康發展離不開法治護航。“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中的第一類項目。文化工作者以及社會各有關方面都期盼這部法律早日出臺。”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表示,希望國務院有關部門以這次監督工作為契機,在確保立法質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進程,對一些核心問題和重要概念給予清晰界定,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法定化,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記者瞭解到,2019年12月,司法部官網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送審稿)》並公開徵求意見。草案送審稿聚焦“促進什麼”“怎麼促進”兩個核心問題,著力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的引導,將保障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安全作為貫穿本法的“紅線”,在內容、技術、投資等方面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張維煒)

編校:王嶺、楊菲菲、侯朝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