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占优势,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为什么总是防守?

非想


三国时期魏国占优势是真的,但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并没有总是防守。

诸葛亮一生共进行了5次北伐,前4次曹魏都是主动迎战,只有第五次才放弃进攻,全力防守。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用人不当,被张郃千里奔袭,攻下街亭,诸葛亮就像被打中七寸的蛇,仓皇回师。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碰到魏军小将郝昭,铩羽而归,战败了。

第三次北伐,曹魏大举进攻,但是技不如人,魏国惨败。

第四次北伐,司马懿血气方刚,不听张郃劝阻,主动出击, 大败而归,还赔上了魏国功勋张郃一条命。

第五次北伐,魏国天灾,加上连年征战,国库无力支撑巨额军费开支,才不得不采取防守。最后诸葛亮命丧五丈原,蜀国铩羽而归。

五次北伐,诸葛亮两赢三输,前四次都是硬碰硬,只是在最后一次司马懿被送女人衣服而不出战,广为流传,才给人们留下总是防守的印象,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茅草驿站


当然是因为诸葛亮比司马懿能打。

别以为司马懿的乌龟法高明,坚壁不战熬到蜀军粮尽撤退,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当时诸葛丞相有把握在兵力相当情况下野战击破任何一部魏军――王双、张郃就是不信邪送了人头。

有人说,司马懿不是打不过诸葛亮,而是他更高明,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是不要忘了,蜀军是在魏国疆域内作战,蹂躏的是魏国民生!即便诸葛亮军纪严明不搞掳掠,战事绵延必然要严重破坏国民经济;不御敌于国门之外,就是没把握在战场上直接打败敌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好比抗战正面战场,只有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原因无他,打不过鬼子不敢主动出击而已。所谓“空间换时间”,是及其无奈的选择。

为什么魏国明明有战略优势,战术上却如此被动呢?

一方面是魏国敌人很多,不能集中力量对付蜀汉。另一方面,当时关中地区残破不堪,支持不起太多军队长期驻防。调兵增援就要同时调运大量物资,反而不如打持久战耗垮敌人经济。

应该说这个战略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诸葛亮不是没办法破解。

建兴十二年蜀汉北伐,战事从春天延续至八月,魏蜀两军相持百余日,可见诸葛亮已经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大军可以在关中长期坚持,北伐取得了阶段性战略成果。

如果诸葛亮能多活十年,通过步步为营挤压魏军,未必拿不下关中,可惜天不假年!


真正鳄鱼不哭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第一,军事方面,当时魏蜀两国各有自己的优势。蜀国处于山区之间,而魏国处于平原之间,这就意味着蜀国占据地利,易守难攻。魏国的骑兵适合在平原地区作战,蜀国的山地令其优势无法发挥。蜀国征募少数民族士兵所组成的部队在打山地战时具有很大优势,比如说用蛮夷和青羌人组成的无当飞军。这样说来,双方以上庸、汉中一线作为国境线实在是必然的,这正好是祁连山脉的划分区。以北是广阔的平原,以南是云贵高原的山地,正好是蜀国的步兵和魏国的骑兵优势分界线。换句话说,从士兵特点来说,谁也不易打破这条平衡线。而这条线上蜀国又有从山地到平原的优势。

第二,才能方面。司马懿曾数次和诸葛亮交手,几乎是无一胜绩。上邽失麦战、卤城大败退、木门折张郃、渭水被平推、武功水被射跑等,屡战屡败不得已才坚守。之后的遗其巾帼、千里请战、死诸葛走生仲达更是千古笑谈。可见,司马懿的军事才能确实是比诸葛亮有所欠缺,其采取闭门不战的策略也就成为明智之举了。

第三,当时魏强蜀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实力逐渐增强,自然会对蜀国形成碾压之势。从地图我们可以看出,魏国面积几乎是蜀国的三倍,而且占据了当时中国经济中心中原地区。蜀国不仅面积小,而且本身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南部更是被南蛮占领。这样来说,只要魏国用心经营好内政,其与蜀国的经济实力肯定会越拉越大, 最终形成无可挽回的碾压之势。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 ▅ ▆ ▇ █ 谢谢关注█ ▇ ▆ ▅ ▄ ▂



琪姐说历史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兵法云“兵可胜而不可为,可胜者在敌,不可胜者在己。”也就是说,战争虽然可以取得胜利,但缺不能强求,是否可以取得胜利,取决于敌方能否给我方以可乘之机,我方能否抓住机会取得胜利,而不能单从我方的主观意志判断是否取得胜利。我方只能尽力做到立于不败之地,不给敌方战胜我们的机会而已。战争的胜负,从长远看取决于两国的综合国力强弱,从短期看,每一次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两军的综合实力,这包括地理,经济,主帅的综合素质,士兵受训的情况,武器的装备等。从国力上说,三国中期,虽分强弱,但强者都不足以吞并弱者,所以说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后盾都相当坚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势均力敌,双方都精于用兵,足智多谋,谁也别想给谁玩圈套,双方的士兵都市训练有素,武器装备都是冷兵器,若两军交战,毕竟是恶战。从地理上说,诸葛亮远道而来主动进攻,优势是军队凝聚力强,兵锋锐不可当,缺点是离故国远,粮草接济困难。司马懿的优势是在本国防守粮草充足,缺点是十足离家近容易恋家,缺乏同舟共济的军心。基于这点,诸葛亮肯定巴不得立即决战,取胜后以战养战,司马懿肯定不会让诸葛亮得逞。司马懿坚持固守,蜀军一旦粮草不济,军队哗变,不战自败,司马懿趁机就可以取胜,当然诸葛亮更不会给司马懿这个机会,每当粮草将尽,诸葛亮为求自保,毕竟会提前安排撤退,往往断后都有埋伏,司马懿更知道“归师勿遏,穷寇勿迫”的道理,自然也不会追。就这样诸葛亮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六出祁山遇上司马懿,基本上都是这个结局。而对于以被动防守的司马懿来说,清壁坚野固守不战,就是最好的应战。毕竟果子熟了摘起来是最不费力的。



乐天知命人


诸葛亮北伐时,曹魏的综合国力的确胜蜀汉太多。司马懿在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并没有对诸葛亮和蜀军展开主动进攻,而是以坚守不出作为主要作战指导思想。这其中的愿意,当然是多方面的。

坚守不出是魏明帝和司马懿的一致意见

面对诸葛亮北伐,曹魏君臣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只做防御、不进攻。曹魏的防守策略,不仅是司马懿的意见,也是魏明帝的意见。可以说在对付诸葛亮北伐这方面,魏明帝和司马懿想到了一块儿。

不管是魏明帝还是司马懿,都非常清楚魏强蜀弱的局面,面对诸葛亮的主动挑战,魏国只要能挡住诸葛亮的北伐的脚步就是胜利,哪怕只是单纯的防守而已。实际上,对魏国而言,防守和坚守不出就是最合适的选择。以魏明帝的智谋,做出这样合适的选择并不难。

坚守不出,是魏明帝给出的最高意见,司马懿作为臣子,就算不同意要执行。更何况司马懿本身就非常赞同魏明帝的意见。

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坚守不出的策略,曾派人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意在激怒司马懿,让他出战。当时司马懿的很多部将都很生气,要求请战和诸葛亮干一仗。司马懿当然不会上诸葛亮的当,但是面对部将的请战也不好明确拒绝,就假意上书魏明帝,要求迎战。

魏明帝直接拒绝,同时派侍中辛毗持节到司马懿军中,严令诸将一律不得迎战。司马懿的部将屡次请战,都被辛毗拒绝。

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三国志》

可见,坚守不出的策略,不单单只是司马懿的策略,也是魏明帝的最高指示。魏明帝作为曹魏的最高领导人,他的意见当然是最重要的。恰好司马懿也非常认同魏明帝的意见,所以在和诸葛亮对峙时,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目标不同,挡住诸葛亮的北伐脚步,就是司马懿的胜利

在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的过程中,双方的终极目标是不一样的:诸葛亮的目标是消灭魏国、光复中原;司马懿的目标不是消灭诸葛亮和蜀汉,而是阻止诸葛亮前进。

曹魏和蜀汉国力悬殊,诸葛亮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司马懿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就非常容易。魏国即便不能击垮蜀军,但是诸葛亮和蜀军也无法突破司马懿和魏军的防线,始终无法前进一步。这对以光复中原、兴复汉室最为终极目标的诸葛亮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失败。


北伐是蜀汉的基本国策,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追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提出要光复中原,兴复汉室。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由此可见,光复中原,兴复汉室是诸葛亮北伐的终极目标。如果不能光复中原,兴复汉室,那就意味着诸葛亮的北伐失败了。

诸葛亮的失败,就是司马懿的胜利。司马懿的作战理念,从来都是以阻挡诸葛亮为主要任务,他从来不会考虑消灭诸葛亮和蜀军的大量有生力量。只要能牵制住诸葛亮,不让诸葛亮前进一步,那么司马懿就高枕无忧了,他没必要和诸葛亮死磕。

司马懿不需要像诸葛亮那样,费劲巴拉地消灭敌人,他不需要费尽心思消灭诸葛亮这个对手和敌人,他只要坚守不出,把诸葛亮拦住了,就是胜利,甚至可以说是大胜。

诸葛亮的粮草是个大问题,司马懿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粮草,司马懿耗得起,诸葛亮耗不起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此可见在行军作战时,粮草是多么重要。诸葛亮北伐,属于劳师袭远,异地作战。所以诸葛亮每次北伐时,都需要自带粮草。诸葛亮五次北伐,就有三次因为粮草短缺而退兵的情况。

这说明,诸葛亮自始自终无法解决粮草的问题。诸葛亮带兵在前线和司马懿对战时,除了自带粮草,同时还需要后方及时补充粮草。从蜀汉的国都成都到诸葛亮的北伐前线-关中一带,路途遥远,交通非常不便。粮草运送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一旦诸葛亮军中的粮草告罄了,而后方的粮草又没有及时送到的话,那么诸葛亮和蜀军将难以久持。

那么司马懿担不担心自己的粮草呢?当然是不需要担心的。司马懿粮草充足,而且粮草运输有保障。为什么?因为司马懿颇有先见之明,很早就上表朝廷请求在关中地区组织屯田,得到了朝廷的许可。朝廷随后派人在关中的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地进行大规模屯田,司马懿提出的关中屯田举措,不仅在平时能保证京师洛阳的粮草,战时还能为军队提供大量粮草。

曹魏朝廷对关中屯田也非常重视,先后派出司马孚(司马懿的胞弟、度支尚书)和邓艾(司马懿的部将、安西将军)等重要官员负责屯田事宜。

诸葛亮北伐时,就是在关中一带和司马懿对峙。而关中不仅仅是司马懿的大本营,而且这里还有大量的粮草,供司马懿就地取材。关中屯田为司马懿的军队提供了充足的后勤补给,司马懿无需担心自己的粮草。

反观诸葛亮,始终被粮草问题所困。诸葛亮也曾考虑去抢司马懿的粮草,但没有占到便宜。据史载,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因为粮草短缺就曾出兵去抢司马懿的粮草,但是只抢到了一点点麦子,无法救急,只好撤军。

所以因为粮草问题,在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过程中,诸葛亮耗不起,司马懿耗得起。司马懿不需要主动进攻诸葛亮,他完全可以耗死诸葛亮。当诸葛亮粮草耗尽自然会撤军。

正面交锋,司马懿不一定是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不想让自己和魏军的实力有所损失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历史上顶尖的谋臣,谋略过人。他们二人应该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单就谋略而言,应该是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司马懿如果正面和诸葛亮交锋,他讨不到便宜。这一点司马懿心里也清楚。

以司马懿的智谋,当然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所以他非常清楚诸葛亮的智谋有多么牛逼。尽管司马懿的智谋也不遑多让,但司马懿也无法战胜诸葛亮,如果顶多打个平手。即便是平手,司马懿如果主动出击,也是要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司马懿不想让自己和魏军实力受损。和诸葛亮这样的对手对战,保存实力就是一种胜利。

实际上司马懿很佩服诸葛亮的智谋,认为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

可见,司马懿对诸葛亮这个对手,还是非常佩服的。他也清楚以自己的实力,不一定就是诸葛亮的对手,他完全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耗死诸葛亮,没必要主动进攻诸葛亮,让自己损兵折将。

结语

在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峙过程中,即便曹魏的国力远超蜀汉,司马懿仍然坚守不出,这其中既有魏明帝的指示,也有双方终极目标的不同。而且司马懿不用担心粮草问题,诸葛亮则一直被粮草问题所困,司马懿可以和诸葛亮打消耗战,耗死诸葛亮,没必要主动进攻诸葛亮,况且他也不一定就能击败诸葛亮。

实际上,对曹魏和司马懿而言,坚守不出是最佳策略。而且效果明显,每次都用这个策略让诸葛亮北伐受挫。只要挡住诸葛亮,不让他前进,和诸葛亮打消耗战,诸葛亮肯定耗不起,到时候自然会撤军。


袁卫宇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蜀汉的军力与财力与曹魏比,相差悬殊,仅士兵比例就在1:4左右。蜀汉总人口不足百万,曹魏总人口则多达四百四十多万。蜀汉有十万士兵,而曹魏的兵力则在四十万人以上。曹魏在国力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一在如此巨大的优势下,曹魏的军队却只能消极防守,苦苦支撑,疲于奔命,这真是让人称奇的怪现象。

诸葛亮做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以超强的个人能力大幅缩小了两国间的实力对比,并在实战中占据主动地位。

诸葛亮一生共五次北伐,前三次北伐,曹魏派出了大将军曹真迎敌。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笫四次北伐,魏明帝曹睿调遣司马懿迎战,司马懿调兵遣将,令将军郭淮和费曜袭击蜀军,被诸葛亮打得大败,诸葛亮还趁机收割了很多的麦子。

司马懿初战不利,便坚守不出,采取消耗战的方法,等待对方粮草出问题。果然,诸葛亮的粮草又出现困难,只能退兵。司马懿趁机尾随,但从不主动进攻。众部将请战未果,都嘲笑司马懿说:″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还是不为所动。

到了五月份,司马懿在众将强烈要求下,终于下决心与诸葛亮开战,结果大败,三千人被俘虏,吃了亏的司马懿,把脖子一缩,再也不主动出战。

六月,诸葛亮大军全部回撤,司马懿派张郃去追击,诸葛亮设伏将张郃射杀。

此战后,魏国众大臣建议曹睿加紧整军备战,以防诸葛亮来年再来犯境。司马懿却说:″诸葛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果然,三年之后,诸葛亮才发动了第五次北伐。

曹睿仍然令司马懿督军迎战,司马懿还是选择坚守不出,把诸葛亮阻挡在五丈原。诸葛亮由于担忧粮草不继,急于求战,就给司马懿送了一件女人衣服,希望能激怒司马懿,可司马懿也忍了,就是不出战。

诸葛亮最终也没能等来与司马懿的决战,不久就病逝五丈原。

司马懿曾称赞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司马懿冷静的分析了双方的实力,在自己的指挥能力稍逊一筹的情况下,明智地做出了正确的战术安排。诸葛亮始终沒能打破司马懿的拖延战术,最终遗憾的星落五丈原。





大河桥下流


魏国毫无疑问是第一强国,但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北伐只能防守,有着魏国独特的原因,甚至司马懿本身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曹魏自身政权不稳,没有余力全面消除蜀汉;二、蜀汉独特地理形势,易守难攻;三、司马懿“养寇自重”,有意为之。

东汉末年,三国争霸,魏国毫无疑问是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方。经过夷陵之战和关羽大意失荆州,蜀国已经失去争霸三国的战略机遇期,可以说是诸葛亮也有心无力。同样对于魏国,情况也不容乐观,人才凋敝,尤其是曹魏宗族的人才凋敝,八虎候相继陨落,门阀士族对曹魏政权的影响越来越大,东面还有东吴的威胁,当然司马懿对诸葛亮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三国演义》中演义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休养生息,和东吴结盟,主攻曹魏,先后六出岐山。事实上,真正的历史中,《三国志》中记载的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分别是建兴六年春、建兴六年冬、建兴七年春、建兴九年春、建兴十二年春,而五次北伐无一例外全部以失败告终,并最终在第五次北伐时病死五丈原。

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我写过很多次,包括曹魏第二代宗族人物代表曹真和河北豪族代表张郃,都和诸葛亮的北伐关系密切。前三次北伐,并没有司马懿的参与,相反是被《三国演义》中说的一无是处的曹魏优秀宗族人物曹真统领全局,张郃街亭大败马谡,表现比司马懿父子有过之无不及,笔者认为司马懿对外用兵的军事才能被过分夸大。

曹真病逝后,曹叡被迫启用一直雪藏的司马懿,也是曹魏宗族养尊处优,后继乏人的直接体现。司马懿正是这时候,经略雍凉,奠定了司马家日后篡魏的基础。司马懿在对付诸葛亮北伐的过程,必然有着他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曹魏自身政权不稳,没有余力主动消灭蜀汉

曹魏表面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方,实际上在曹操去世之后,曹丕为了称帝,主动或者被动向门阀士族妥协,曹魏宗族势力被大幅打压,留下了后来曹植的《七步诗》,曹冲莫名其妙死亡,曹彰被禁锢,其他宗族开始养尊处优一无是处,第三代宗族代表曹爽高平陵之变中的愚蠢表现,就足以显示曹魏在曹真死后无人可用。内部不稳,又怎么可能有余力主动进攻,这个不稳,指的是曹魏内部各方势力内耗严重。

二、司马懿逊色于诸葛亮,蜀汉易守难攻

司马懿无论怎么吹嘘,笔者根据历史,总体上司马懿的才华是逊色于诸葛亮的,更比不上郭嘉,和周瑜相当的水准。

司马懿既然逊色于诸葛亮,他自身很难主动出击,进攻诸葛亮,只能被动防守。而且,当时曹叡对司马懿是有明显防范意识,司马懿并不是完全掌握军事大权。

除此之外,蜀汉的地势也决定蜀汉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司马懿作为外臣,进攻如果顺利还好,假如出师不利,司马家族的安危是要打上问号。

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司马懿有意为之

司马懿对外军事才能逊色于诸葛亮,但强大的实力面前,完全可以弥补,司马懿没有把诸葛亮置之死地,一定有兔死狗烹的考量,这在历代一方大臣都会考虑的事,韩信除外,韩信的愚蠢和他的聪明比足以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当然这和司马懿没法比。

司马懿有意让张郃追击,借诸葛亮之手斩杀张郃,也是出于加深对雍凉军事集团的控制。同时,借助诸葛亮的存在,加深自己家族势力发展,既能保全自身,又能发展自己,司马懿真的是合格的大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摒除《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的神化,诸葛亮本人就是传奇,唯一让人诟病的就是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奇谋,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司马懿也是那个时代的人杰,奇妙利用诸葛亮的存在保全、发展自己,最终成为三国群雄第一赢家,唏嘘。


白杨说史


要明白司马懿为什么总是防守,就要明白不败和取胜有什么区别:


不败≠取胜

以不败为目标,灵活性就大很多,可选择性也大很多。不贪心,不侥幸,等得起。

而以取胜为目标,灵活性就非常小,可选择性也很有限。弄的非常紧张,搞不好就要失败

想想司马懿是如何打败(等死)诸葛亮的。诸葛亮一直都想取胜,想要交战,而司马懿只求不败,坚守不出。最后的赢家自然是司马懿。


《孙子兵法》里面讲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让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司马懿是最好的践行者,他只要防守好,就是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在战略思维层面的胜利。至于能不能取胜,得看对手会不会犯错,给不给面子,留不留机会。高手过招,就是这样残酷。

面对诸葛亮这样近妖一样的大神人物,不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吗,司马懿有没有想要进攻呢,有,但是结果很惨,上方谷差点被诸葛亮烧死,自此以后,再也不上诸葛亮的当了。所以司马懿总是防守的决策是最正确的,所以他也笑到了最后


好好向上天天学习


其实这样提问是很有偏面性的。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次北伐,真正与司马懿对阵的也只有第四次和第五次。

在对待弱于自己的对手上,司马懿从来都是枪刀麻利快,毫不犹豫,毫不留情,主动出击的。他擒孟达、平辽东、镇东吴、赚曹爽、斩王陵,都是以稳准狠快的手段,给对手以致命打击。那么司马懿在防御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入侵上,为什么总是采用坚守之策呢?其实从一些史料看,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进攻,也不是总是取守势的。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上圭一带就进行了一次完美的交锋,诸葛亮不仅顺利收了麦子,歼灭了司马懿一万多人马,还利用退军,引诱司马懿追击,司马懿果然中计,派张郃带人追击蜀汉军,在木门道,一声梆子响,曹魏军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大将张郃被射死。正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遭伏击的曹魏兵说:“本为一马,误中一獐”。在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对司马懿,以司马懿的完败而结束。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正因为司马懿深深领教了诸葛亮的历害,所以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虽然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众多,却始终是深沟高垒,紧闭寨门,坚决杜绝与诸葛亮正面交锋。不管诸葛亮用如何方法激他出战,甚至给他送去了女人衣服羞辱他,他依然是坚守不出。他知道诸葛亮率师远征,远离本国,军需供给困难,利在速战速决,必不会长久。蜀汉军在寨外的辱骂,让曹魏军将领很是愤慨,纷纷请求出战,骂司马懿畏蜀如虎。没办法,司马懿就派人去朝廷,讲明实情。皇帝曹睿何等聪明,知道司马懿不敌诸葛亮,出战必败,就专门派人下旨军营,坚守不战,敢言出战者斩。就这样司马懿方以皇帝的名义,压服住了众将。

司马懿的坚守不战,却也真难住了诸葛丞相,繁杂的国事军事,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忧心重重,夙兴夜寐,食少事烦,终于将他的身体压垮,以致大星陨落,身死五丈,只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诸葛一死,蜀汉退军,但司马懿有鉴上次木门道张郃的教训,不敢倾巢追击蜀汉军,只能远远观望,眼睁睁看着蜀汉军尽退而去,因此就为民间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千古笑话。


sunjin72976689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而在国力占优势的情况下,司马懿为什么要采取防守的策略呢?要知道个中原因,我们首先要清楚诸葛亮北伐的原因。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黄初七年(226年),诸葛亮出兵攻打南郑。曹叡召开朝廷紧急会议,这时魏国的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出兵征讨,但中书令孙资却反对出兵。他以当年曹操征讨张鲁为例,他说:“当年太祖(曹操)为了掌握战略主动权,主动放弃汉中撤回关中,并安排兵力据险固守,就是为了避免无谓的消耗。”他劝曹叡:与其劳师动众讨伐蜀军,不如采取据险固守的方法来消耗蜀军,这样就可达到“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的目的。曹叡采纳了他的意见。

《资别传》: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帝由是止。

魏国的对蜀策略是采取围困消耗,以达到“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的目的,为了反制魏国,所以诸葛亮就发动北伐。

司马懿采取防守策略是魏国的国策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对蜀国采取防守策略是魏国的国策。司马懿只是严格执行的了曹魏的既定方针而已。但,如果司马懿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会不会成功呢?

曹真攻蜀无功而返

魏国内部还真有人要主动攻蜀的。建兴八年(230年),由于不堪忍受诸葛亮屡次北伐的欺负人行为,新官上任的曹真决定要给给诸葛亮一个下马威。他不听劝阻,率领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蜀国。其中司马懿一路沿汉水而上,张郃、郭淮一路率兵从褒斜、祁山进攻,曹真则率主力走子午谷。这是诸葛亮执政时,曹魏主动发起的唯一 一次大规模进攻。

子午谷虽然是从长安直达汉中的电短路径,但其内部险峻崎岖,道路就是由插在悬崖峭壁上的树木连成的栈道。在历史上还未出现过走子午谷成功的军事案例。

果然,曹真的大军在子午谷遇到连绵的大雨,泥泞的道路加上需要不断修补的栈道,让魏军苦不堪言。走了一个月的时间竟连一半的路程都没走完,此时已士气全无,更要命的是,大雨完全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曹真没办法,只好下命退兵。

趁魏军撤退之时,诸葛亮发起反击。魏延、吴壹率军攻入曹魏南安郡,击败了曹魏大将郭淮、费瑶。此次失败骊曹真打击很大,曹真返回洛阳后不久便身患重病,并于次年病逝。

结语

司马懿采取防守策略对付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是魏国的国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