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奥丽芙.基特里》:日常的意义


闲逛豆瓣,无意瞥见《奥丽芙.基特里奇》,匆匆扫过内容简介,便下定看之决心:这是我的菜。就像只狗,老远就闻出了骨头的气息。

又是一段波澜不惊的生活,如一道小溪缓缓流过。奥丽芙.基特里奇已到中年,住在一个平静小镇,过着寡淡如水的生活。她最大的特点是尖酸刻薄,似乎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生活无声地埋没。但谁能忍受一个嘴长在他人身上的人呢?好在奥丽芙.基特里奇有一个和善的丈夫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儿子。日复一日,丈夫终于去世了,儿子也成人并远走他乡,奥丽芙在自杀未遂后,轻轻叹道:世界让我挫败,我还不舍离开。

评《奥丽芙.基特里》:日常的意义


看完后,你可以嗅到契诃夫的味道,似乎也能看到卡佛的身影,考虑到作者为女性,你还可以毫不困难地联想到爱丽丝.门罗。这是文学中的“日常派”,已然成为一种蔚然的传统。在他们构建的世界里,没有惊心动魄地失败,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成功,然而,正因如此,一切才显得惊心动魄。就像契诃夫所言:“人们吃饭,仅仅吃饭,可在这时候,他们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们的生活毁掉了。”或者如卡佛所言:“写一句表面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寒意,这是可以做到的。”他们审美趣味和思想力量都在这里。

为何这些人如此执著于记录日常,以至于构成一道文学风景?我猜测原因有二:一是时代的因素。历史进入所谓的现代,世界已少有神秘可言,私人空间也得到空前扩展,人们开始热衷于打量自己。二是永恒的因素。无论时代怎样变,日常总意味着时间悄无声息的流逝,意味着人如一粒石子扔进河里,日常就是生老病死,毫无新意。这是恒久的悲剧。因此,在这些描述日常的作品中,那种若有若无的悲绪总是会慢慢弥散开来,直至最后,叫人沉默,怅然如有所失。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奥丽芙.基特里奇生活在一个宁静小镇,是处山清水秀,人们看上去也不为温饱所愁。尤其是奥丽芙.基特里奇一家,过得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入有住,出有车。晨起有一间店门可以打开,晚归也有一盏灯可以点亮。这确乎单调,厌倦和孤独也由此而生。可试想一下,如有一天,真有一块巨石砸进这片河里,一切又会变好吗?譬如说一场战争,一次政治动乱,抑或一场疾病。到那时,生活确实变得热闹起来,可这种热闹谁能承受呢?没有了淡的孤独,却是烈的痛苦。

评《奥丽芙.基特里》:日常的意义


《红楼梦》所描绘的就是日常的毁灭。当贾府卷入到政治风波中去时,人世的痛苦便变得尖锐起来。 痛苦不再是厌倦和孤独,而是由更为强烈的屈辱和恐惧构成。这对人的冲击无疑更大。伤春悲秋的感叹与抄家的恐慌岂可同日而语?当宝玉目睹贾家风雨飘摇,朝不保夕时,往昔的日常便成了永远光彩的红楼之梦。所谓梦,就是不舍。

可见,日常毕竟是一种奢侈。它酿造了人世间百分之九十的痛苦,却也构成百分之九十的幸福。究竟是奢侈还是痛苦,谁也说不清。人们就这样自相矛盾着,一会儿感叹世事无常,一会儿又诅咒世事如常,在时间里来了又去,在大地上死了又生……

评《奥丽芙.基特里》:日常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