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奧麗芙.基特里》:日常的意義


閒逛豆瓣,無意瞥見《奧麗芙.基特里奇》,匆匆掃過內容簡介,便下定看之決心:這是我的菜。就像只狗,老遠就聞出了骨頭的氣息。

又是一段波瀾不驚的生活,如一道小溪緩緩流過。奧麗芙.基特里奇已到中年,住在一個平靜小鎮,過著寡淡如水的生活。她最大的特點是尖酸刻薄,似乎只有這樣,才不至於被生活無聲地埋沒。但誰能忍受一個嘴長在他人身上的人呢?好在奧麗芙.基特里奇有一個和善的丈夫和一個逆來順受的兒子。日復一日,丈夫終於去世了,兒子也成人並遠走他鄉,奧麗芙在自殺未遂後,輕輕嘆道:世界讓我挫敗,我還不捨離開。

評《奧麗芙.基特里》:日常的意義


看完後,你可以嗅到契訶夫的味道,似乎也能看到卡佛的身影,考慮到作者為女性,你還可以毫不困難地聯想到愛麗絲.門羅。這是文學中的“日常派”,已然成為一種蔚然的傳統。在他們構建的世界裡,沒有驚心動魄地失敗,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成功,然而,正因如此,一切才顯得驚心動魄。就像契訶夫所言:“人們吃飯,僅僅吃飯,可在這時候,他們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們的生活毀掉了。”或者如卡佛所言:“寫一句表面看起來無傷大雅的寒暄,並隨之傳遞給讀者冷徹骨髓的寒意,這是可以做到的。”他們審美趣味和思想力量都在這裡。

為何這些人如此執著於記錄日常,以至於構成一道文學風景?我猜測原因有二:一是時代的因素。歷史進入所謂的現代,世界已少有神秘可言,私人空間也得到空前擴展,人們開始熱衷於打量自己。二是永恆的因素。無論時代怎樣變,日常總意味著時間悄無聲息的流逝,意味著人如一粒石子扔進河裡,日常就是生老病死,毫無新意。這是恆久的悲劇。因此,在這些描述日常的作品中,那種若有若無的悲緒總是會慢慢彌散開來,直至最後,叫人沉默,悵然如有所失。

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面。

奧麗芙.基特里奇生活在一個寧靜小鎮,是處山清水秀,人們看上去也不為溫飽所愁。尤其是奧麗芙.基特里奇一家,過得是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生活,入有住,出有車。晨起有一間店門可以打開,晚歸也有一盞燈可以點亮。這確乎單調,厭倦和孤獨也由此而生。可試想一下,如有一天,真有一塊巨石砸進這片河裡,一切又會變好嗎?譬如說一場戰爭,一次政治動亂,抑或一場疾病。到那時,生活確實變得熱鬧起來,可這種熱鬧誰能承受呢?沒有了淡的孤獨,卻是烈的痛苦。

評《奧麗芙.基特里》:日常的意義


《紅樓夢》所描繪的就是日常的毀滅。當賈府捲入到政治風波中去時,人世的痛苦便變得尖銳起來。 痛苦不再是厭倦和孤獨,而是由更為強烈的屈辱和恐懼構成。這對人的衝擊無疑更大。傷春悲秋的感嘆與抄家的恐慌豈可同日而語?當寶玉目睹賈家風雨飄搖,朝不保夕時,往昔的日常便成了永遠光彩的紅樓之夢。所謂夢,就是不捨。

可見,日常畢竟是一種奢侈。它釀造了人世間百分之九十的痛苦,卻也構成百分之九十的幸福。究竟是奢侈還是痛苦,誰也說不清。人們就這樣自相矛盾著,一會兒感嘆世事無常,一會兒又詛咒世事如常,在時間裡來了又去,在大地上死了又生……

評《奧麗芙.基特里》:日常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