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老师,到底是“铆起”还是“加油”?

疫情就要过去,支援武汉的各路将士也都陆续返回,各地的各界群众向欢迎英雄凯旋一样欢迎他们,在各种群里向他们表示致敬。他们真的是辛苦了,没有那些医护战士的不懈努力,割舍生忘死的辛勤工作,以前恐怕不会控制的这么快。但是他们的确是累了,也该休息休息了。


然而疫情毕竟还没有完全结束,还有一定的外来输入,以及内地新增的情况。更有一些从国外回国的人员,到处乱窜,而且不守规矩。对疫情的最后防控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还是需要有很多的管控人员坚守岗位,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普通民众,不能太过放松。总之,还是需要加把油。

说到加油,你不得不说前一段出现带一个新名词儿——“铆起”,暂且认为发明者是易中天老师吧。这一次源自于他那一篇“武汉不需要空喊口号,学会说人话,这很难吗?”的文章。

易老师说这话的时候,正值武汉怡情最艰难的时刻,各路援军,包括部队,各地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团体,甚至是建筑单位赶往武汉参与战斗,还有相当多的在奔赴武汉途中。各种医用物资、保障物资像是被运送弹药一样,被送往一线。而战斗在最前沿的医生护士们,有些已经纷纷倒下,就像那曾经上甘岭上的战士。而各路媒体,各界群众,都在发自内心的呼喊,给于最直接的、最简短而且是最有力的声援:“加油!”

而此时,易中天老师却说“武汉加油,有道理吗?” 因为武汉要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援助”,“武汉和湖北已经竭尽所能,你让他们上哪儿加油去?日本的加油站吗?” 读到此,人们心中不禁一热,难不成易中天老师也要奔赴前线了吗?然而易老师话锋一转,“武汉铆起!”。并解释说,“铆起,是挺住和坚持的意思。这就像抗洪,堤上铆不住,人或为鱼鳖。两道防线,不可崩溃!”

听到此,我不得不自不量力的想跟易老师较较劲。

首先说,如果“加油”是口号的话,那么“铆起”又算什么?是实实在在的援助吗?

其次,加油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老百姓经常用的、用以鼓舞斗志的,鼓舞士气的一个普通、简短、有力、而又容易传播的表达。从字面上说,油是能量,既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人;加是加入,是补充。一个人,一个队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体能快要不支的时候,当缺少弹药损失巨大的时候,当精神紧张面临崩溃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有能量的注入和补充。

加油有多层的含义:

第1, 对于战斗在最前沿的医护人员而言,加油意味着:请你注意休息,不要让自己失去免疫力,要及时补充能量。

第2, 对于指挥战役的领导层而言,加油意味着:你们要注意及时的补换身体不适的一线人员。注意确保战疫物资的及时供应。

第3,对于奔赴前线的援军而言,加油意味着:你们要尽快投入到岗位,去支援自己的战友。

第4,对武汉被困的民众而言,加油意味着:有人来解救你们,你们并不孤单,你们还需坚守。

第5,对于武汉之外的全国民众而言,加油意味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然而,非要把加油说成是加码,不知是出何想法?我想易老师也不是这个意思。加油的确不等于加码。

再说“铆起”就是对的吗?那么我们不妨回过头再回顾一番易老师的解释。“铆起,是挺住和坚持的意思。这就像抗洪,堤上铆不住,人或为鱼鳖”。易老师也说了,“一线的基层干部和公安干警也不能再加码,他们也已到极限。

人都是血肉之躯,没有谁是变形金刚。

说什么特殊材料或者钢铁铸成,简直就是草菅人命!”

既然易老师知道人不是钢铁之躯,不是特殊材料,却硬要一线的人员挺住、坚持。如果不给他们“加油”,不让他们休息,不给他们注入能量,不给他们及时的提供武器弹药,他们又怎能挺住,怎能坚持?还怎么“铆起”呢?

全国民众在呼喊加油的时候,除了别有用心的人,不会有人为战士们加码。把他们说成钢铁之躯,特殊材料做成的,只是对他们坚持岗位,坚守职责的一种特殊赞美。

铆,铆钉,铆固,都是要把一个物件固定在一个地方。而前方需要修整,需要轮换,因为他们是人,是宝贵的生命。把一个人硬生生的铆在一个地方,还要让他挺住、坚持住,那这跟草菅人命又有什么区别呢?

另外不知“铆起”出于何典故,还是易老师的创造发明。在全国人民呼喊加油的时候,易老师的“铆起”不知是出于炫耀自己有知识,还是觉得加油二字过于简单以至于“太俗”。台湾省某“聋蝇呆”女士,就曾对大陆中国人似乎只会说加油表达出轻蔑和不屑。以至于易老师想用“铆起”,看上去似乎文雅的表达来显示自己的潇洒脱俗?

相比较之下, “铆起”的表达意思远远不如加油来的准确、有利、和生动。并且“加油”早已经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即便是海外华侨在为中国人的队伍加油的时候用的也是加油。铆起,既陌生,呼喊起来也缺乏力量感,起不到到鼓舞人心和提振士气的作用。

宣传什么怀孕的护士、流产的医生坚守岗位之类,这的确很不可取。

“请关注底层,请关注一线,请关注疫情!”,“你们的镜头,不要总是对着领导” 我倒是十分赞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