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浙江省的发展模式?

沙漏遗爱

浙江省的发展模式,过去是采用两条腿走路,侧重鼓励发展县域经济,有限推动城市经济。而进入新世纪,这一发展模式正在转换之中。

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江苏省选择了“市管县”体制,重点发展城市经济带动区域发展,浙江省则选择了“省直管县”,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浙江省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关键在于当时浙江的发展基础。而近年浙江发展模式的转型,也是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转换。

首先,浙江多山区,可用土地少,只有闯市场。不像江苏那样全省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浙江除了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以及浙中小块平原外,其他地方都是山沟沟里找土地。在农业社会,山沟沟里的那点地,在人口有限的情况下,种种粮食吃吃饭是够了;但到了大工业生产时代,土地紧张,是浙江无法绕过的一个坎。即使如温州,为什么改革之初就有那么多人背井离乡,因为地太少,吃不饱,除了山便是海。杭州湾沿岸的萧山、余杭等地,也是为了有更多的土地,搞围垦,今天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下沙等地,很多都是当年围垦的结果。世人评价浙江人肯拼,不拼没办法。而世人只看到浙江老板的风光,忘了当年老板们在睡地板。

再次,市县同质竞争,发展合力差,只有搞创新。而进入到新世纪,浙江人逐渐意识到:一方面,过于侧重发展县域经济,造成了浙江城市经济弱小。除了杭州、宁波较好外,无论绍兴、嘉兴还是湖州,市区发展缓慢,市不仅没有带动县发展,反而出现市县同质竞争局面;而浙中的金华,发现专给地级市的文件里,还加了个义乌。另一方面,县域经济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弊端也愈加暴露。这倒逼浙江搞创新。在2014年设定了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圈,着力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发展。

近年来,浙江产业逐步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卖小商品的义乌在保持产品低价优势基础上,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网上卖小商品的阿里巴巴领衔,带动浙江从“互联网+”转向“人工智能+”;做贴牌的杭州女装业,开始把产品卖进了各大城市的奢侈品市场。各个县区,开始选择主动向都市靠拢,通过特色小镇建设等方式,连接起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这个过程还在继续中,只是,杭州、宁波等带动能力较强的城市,吸引了周边一众县区的主动融入;而嘉兴、湖州等带动能力较差的城市,依旧与辖内的县市明争暗斗,市县协同发展的破题依旧任重道远。


单问者

浙江缺少资源,因此大型国有企业几乎没有,不得不发展民营经济,也使民营经济的发展一直领先于全国。而浙江的发展模式一直走在时代前端,引领潮流的。

以前,浙江闻名全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义乌的鸡毛换糖,到温州人做全世界的生意,都体现了浙江人的勤劳智慧与前瞻性。现在,互联网产业的突起,也说明浙江利用民营资本和营运民营资本方面的天赋及丰富经验。


而现在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更是将全省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平衡。浙江有著名的城市,知名的企业,还有很多的产业集群。而正是浙江省重点打造的特色小城镇产业集群,使全省的经济发展的更加平衡。比如,濮院的羊毛衫产业集群,占到了全国产销量的60%以上;还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海宁;长兴的蓄电池产业集群,诸暨的珍珠产业集群,乐清柳市的开关集群等等,都是国内外知名的产业集群,而且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都非常之高。

从中也不难发现,浙江中小企业众多,从个体来说可能比较渺小,但是都能形成产业集群,那规模就十分庞大了。


阿飞正在

如何评价浙江的发展模式?浙江的模式和目标是韩国,杭州参照首尔,宁波参照釜山,全国少有的省管县试点,目前看是成功的。

浙江是全国经济,人均,发达指数最均衡的省份之一,浙江的所有铁路,公路,大桥等基础设施均有民资参与,老百姓富裕,浙江不需要很多大城市,其实全国也没几个省份有三五个大城市,再说温州绍兴也不小,嘉湖为什么不发展城市而重点发展小城镇?去看看嘉湖还有什么城乡差别?

有位常住欧洲的经济学家15年回来作报告说过这样一句话:长三角的杭嘉湖和苏锡常农村生活水平已远超东欧和葡萄牙乡村,大体和中欧匈牙利、捷克乡村相当,如果不是因为每年上交那么多税收给国家支援那些贫困落后地区,杭嘉湖和苏锡常乡村可以达到法国南部和西班牙乡村水平。

由此可见,浙江的发展模式在富民强县上成效卓著,当然也有缺憾,那就是中心城市实力偏弱,和江苏相比,大城市偏少,城市功能欠缺!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