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二法则》十

法则十:不要无视地毯下的龙,直面问题,言辞精确

《人生十二法则》十


首先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是生存,所以人们感知到的往往不是对象本身,而是他们的实用价值,比如我们看到一个门,我们会说这是一个挡风的门,这是一个能吃的玉米,这样的简化可以让我们更快速的收获到信息,更充分的理解感知的对象。

世界是复杂的,所以人们更加关注于,对自己有用和有效的东西。这也充分体现了目标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不会在这个花花世界的复杂性中迷失自我。

其次,我们要有拓展自我边界的能力。在这一方面,书和电影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可能在一生当中未必有那么多的职业选择和人生经历,但是我们可以从书籍和电影中通过共享和幻想进入到平行现实当中,借助虚构的故事,变成另一个自己。我们能够通过书本和电影获得与主人公相同的感受,从而拓展自我的边界。

《人生十二法则》十

另一方面,我们去打篮球,篮球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我们之外的篮球的世界。我们弹吉他,通过吉他,我们感受吉他所带给我们的音乐世界。去游泳,通过水感知浮力和水中的流速。

由于我们的生理原因,中央凹细胞只允许我们能够看到最需要的一部分内容,例如作为一个司机,我们只知道能够如何让车运行就好,并不一定要知道车的复杂构造,当汽车抛锚或者车辆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求助于汽车专家去帮我们维修。车也是我们开拓自我边界的一个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修车也是在修心,在完善我们自己对于世界的体验。

《人生十二法则》十

通过这个我就联想到大学中的课程设置,其实大学校的这么多课程设置并不是每门课都要求你修到最好而是要让你从这么多的课程当中选到你最喜欢的一个,将它学到最好。木桶原理只适用于大学之前高考的分数,进入大学或者进入社会,我们需要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人生十二法则》十

最后就是关于夫妻的关系,由于男女的不同,所以夫妻之间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关于爱情,蒙田认为,爱情是功利的,季羡林也认为,爱情虽然是必须的,但是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找到一个能够相互理解的人,之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造事业和造福人类上,是更有价值的。

季羡林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述爱情与婚姻,他说道,在之前人们通过相亲在一起,结婚之前都不认识对方,结婚是爱情的开始,而现在人们都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究竟为何变得如此呢?作者提到还是在于小问题的积累。

《人生十二法则》十

随着两人相处时间的增加,日常会变得无聊,关系会变得乏味,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相互之间要创造一些事情和体验来加深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夫妻之间有了小问题,就是要进行合理的沟通,问题只有讲述清楚之后才能够得到解决。

而在这一方面,男女之间的差异又会浮现,男人一般都想要快速的解决问题,而女人却想要把问题解释清楚之后再进行解决。但不管是哪种方式,一定要在问题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进行解决。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再无法得到和平解决的时候,给对方一个冷静的空间,相互沟通,将问题解决。


《人生十二法则》十

人们通常都会在一件事情发生时忍住自己的怒火,然后再另一件不相关的事情上将怒火发出来,但其实这个时候对方并不知道你是为何而生气的,与其如此,还不如当初就说清楚,既然和对方组成了婚姻关系,那就应该要相互坦诚,相互沟通,获得一个更加的了解机会,将小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人生十二法则》十

我们要在问题一开始的时候就立刻关注它,当你感觉到自己不开心,那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坦诚真实的言辞,能让现实变得更加的简单,朴素,有序和宜居。

不仅是对他人,对自己的爱人,也是对自己一定要坦诚。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解决,如果不及时解决,或许现在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十年后二十年后一定会卷土重来,而且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的严重,到时候你就无法选择了。


《人生十二法则》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